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1:59 字数作文
篇一:《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魏金梅 开课时间:2011-12-6 班级:高三9班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讲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读不懂诗歌成为诗歌鉴赏的拦路虎。
二、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试试身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高考卷)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
[注] ①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1、梳理诗歌大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指导 (一)如何理解理解诗歌浅层含义
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就是因为格律的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意境、诗眼、首尾句等)
四、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五、综合练习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南宋)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在今江苏省。多景楼,南徐胜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篇二: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情感
诗歌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 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准确地搜集诗歌中的相关信息;
2、充分利用有关信息读懂诗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并形成答案。
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说
鉴赏内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思想内容”指作品的整体内容,主要指作品的主旨和寓意;“观点 态度”指作者渗透在诗词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指出局限性等。
二、典型例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结合全诗,作者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通过诗歌中
的哪些信息来把握情感的?
分析: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三、技巧点拨:
1、看诗题
2、看作者
3、看注释
4、明手法
5、品意象
6、抓诗眼
四、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意象、语言、技巧)
五、答题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遭到贬谪的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步骤一)诗歌的首句借助漫天飞舞漂泊不定的杨花写出春光消逝的萧条景象和子规凄厉哀怨的叫声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表达出对友人远谪的深切同情。诗歌的第三句则展开想象,因为明月可分照两地,所以要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思,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步骤二)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烘托了对远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
六:古代诗歌常见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归耕隐居之闲适
黑暗官场之厌恶 亲情友情之真挚
贬官谪居之遗恨 离别惜别之相思
时光易逝之感慨 察物观象之哲理
七:方法总结
(1)通读全诗,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2)再读全诗,从题目入手,推知大意
(3)解释全诗,借想象联想,再造画面
(4)认真审题,借方法技巧,准确理解
(5)再次审题,认真作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某句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理想,志趣)。
八: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篇三:诗四首 公开课
《诗四首》
开课人: 时间:2010/12/2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爱好。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中诗歌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登岳阳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谈谈“江南三大名楼” 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了解诗歌背景 走近诗人陈与义,背景介绍(展示多媒体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出示课件“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旌jīng,徙倚xǐ yǐ】(出示课件“朗读”中的字词注音)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
1、找诗眼。 (出示课件“理解全诗”)
【师: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悲
2、“悲”在何处?
【师: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
概括: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结合停顿,明确诗歌感情基调,配乐朗读诗歌。
【师: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我们再来把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
(朗读诗歌,品析诗句,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全诗 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了感情基调,体会了诗歌的韵味,再通过配乐朗读全诗,使学生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五、想一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思索并总结 领悟诗人的情感,是欣赏诗歌的重点,在经过感知、理解、赏析三个步骤之后,再来思考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体会全诗。
六、挑战自我
当堂背诵诗歌《登岳阳楼》
自由背诵——个别背诵——全班背诵
朗读、背诵是诗歌学习的重点,能当堂背诵全诗,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自信心
七、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布满诗情画意。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收集有关写乡愁的诗.,写岳阳楼的诗句
篇四:高三诗歌鉴赏公开课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情感类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掌握诗歌鉴赏之情感类的答题步骤。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温馨提示:诗歌犹如茶叶,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泡开,变成一个故事, 一则日记,一篇散文。悟其情感,品其浓香。方为泡诗!
一、方法引领
说出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词语概括抒发的情感。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真题再现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我们命题吧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
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
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
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要求:围绕高考诗歌鉴赏之情感类的命题形式,进行命题。
我来命题:
参考答案:
篇五:《写给云》公开课教案
《写给云》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写给云》是第六单元“少年诗情”中的一首儿童诗。诗中,以一种儿童的口吻、对话的形式,用形象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云的多变、自由自在,富于联想和想象,充满童趣。诗人巧妙的借助“框框”、“‘聪明’的傻瓜”、“机器娃娃”等意象,含蓄表达了少年心声,反映了少年儿童对自由的渴望,希望摆脱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和束缚。因此这首诗歌在情感上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对于诗歌的阅读,主要在于感受诗歌语言节奏,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想象,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会朗诵诗歌、欣赏诗歌。本节课我预期通过朗读、鉴赏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主旨。同时兼顾语言训练,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首诗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接触较少,缺乏了解,甚至觉得现代诗大多很含蓄,很难读懂。这首诗歌语言较为直白,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想象力,内容切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诵读是本班学生一大缺陷,学生平时在朗读时常常有气无力,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在通过诵读——理解——诵读,让学生在理解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学会表情达意的诵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形式朗读,在理解诗句中感受白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理解白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写,结合仿句训练,学习诗歌语言,激发对诗歌的喜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向往自由与快乐、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自由自在的白云形象。
难点:读、说、写结合,进行仿写训练。
1
2
课后记:
一、导入课题
欣赏学生佳作,学生点评,作者阐述写作意图。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点评,畅所欲言。
二、诵读诗歌,感知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读:
1、回忆诗歌朗读技巧: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的把握。
2、讨论《写给云》朗读注意事项。学生具体例举。
3、诵读全诗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点评。
三、品读诗歌、提炼主题
1、诗人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学生圈划文中相应句子,概括云的特点。)
2、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云的这些特点?(学生就自己最有感触的诗句进行品析。)
3、作者为什么也想变成一朵云?(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提炼主题。) 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理解诗歌主旨。
4、朗读、小结:
1)齐读诗歌,将课堂上的所得进行归结,对诗歌有一更完整深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小结。
3
五、小结拓展,齐读全诗
如果你是云,最想变成什么?
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你想成为雨就成为雨??”的表现形式,另写一段话。(300秒训练)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诗歌。
2、拓展:课外阅读诗歌《纸船》,1)大声诵读。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3)对诗的主旨、表现手法进行点评。
4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