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山间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3:39:13 小学作文
篇一:2014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学生版含答案
2014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翻译(学生版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翻译:
二、.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翻译:
三、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翻译:
四、《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1),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2)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3)。之子于归,宜(4)其家人。
(1)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2)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肥大的样子。
(3)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4)宜:和顺、亲善。
1、请从比兴运用的角度鉴赏全诗。
翻译
五、阮郎归 西湖春暮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翻译:
六、望江怨·送别 清 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1)。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⑴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翻译:
七、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翻译:
八、寻诗两绝句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其二
爱把山瓢莫笑侬②,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翻译:
九、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翻译:
十、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
十一、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翻译:
十二、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出《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翻译:
十三、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翻译:
十四、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翻译:
十五、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翻译:
十六、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翻译:
篇二:全能训练 诗词翻译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杨柳那边,她独自登上了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无语,扔掉了手中的花儿,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①
少年游
②③④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⑤⑥⑦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秦州杂诗》其五杜甫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杜甫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满江红
⑵⑶⑷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
⑹
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⑺⑻⑼⑽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
⑾⑿⒀
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 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 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鹊桥仙·七夕1
双星2良夜,耕慵3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4月姊5满眉颦6,更无奈、风姨7吹雨。 相逢草草8,争如9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10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①
蝶恋花·春景
②③④⑤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⑦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⑴
云州1秋望
白草2黄羊3外,空闻觱篥4哀。 遥寻苏武5庙,不上李陵6台。 风助群鹰击7,云随万马来。 关8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9。
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黄羊游动白草也衰。 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爱国苏武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 投敌李陵卑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击生风把云雾拨开。 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长城自古防灾祸,柳树万株城前栽。 一夜凉风萧萧刮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松萝风月。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望江南⑴·超然台作⑵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却咨嗟⑸。休对故人思故国⑹,且将新火试新茶⑺。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幽居
作者: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世人虽有富贵贫贱的区别,但是,只要活着,就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经营。唯有我不被外界事物所牵动,于是能够在这里悠闲深居,怡然自得。早春的细雨悄声无息地来了,又走了,不知它走后已留下茵茵燕草。忽然霞光笼罩了青山,鸟雀绕着房舍清啼。我时常于修道之人为伴,偶尔和樵夫并肩同行。我本来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②。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③已死成新塔,坏壁④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⑤嘶。[1]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宿香山寺 明·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天回象罔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在南州。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刚刚经过雨冲刷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下来的理由。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我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别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篇三:石钟山记 原文 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暮春山间翻译)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39、窍: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1、向:先前。
42、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记住。(书上的注释有误。有古汉语字典为证)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殆:大概。
47、终:终究。
48、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9、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50、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缘故。
51、陋者:浅陋的人。
52、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53、实:指事情的真相。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
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赏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
篇四:冯异传 翻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冯异为人谦让,从不自夸,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进
退都做好标记,军中称为最有秩序。每次军队停下来作短暂休息时,将领们都围坐
在一起讲论战功,冯异却经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因此在军中有“大树将军”的称
号。攻破邯郸后,军中调整将领部署,并分配各自的属官。士官们都说愿意跟从大
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
此时赤眉、延岑军还在三辅地区残暴作乱,各郡县大姓人家也都各自聚集兵马,
大司徒邓禹无法平定他们,光武帝就派冯异代替邓禹讨伐他们。光武帝亲自将他送
到河南,赐给他自己的乘车和用宝玉装饰的七尺宝剑。告诉冯异说:“三辅地区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对象。我们的征伐,不是为了侵占土地、抢掠城市,重要的
是平定混乱,安定和睦百姓而已。那些将领不是不善于战斗,但喜好抢掠。你本来
就善于管理将士,希望再加强约束,不要再给郡县增添痛苦。”冯异叩首领命,带兵
西征,所到之处都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弘农自称将军的盗贼有十几个,都带着队伍
投降了冯异。冯异在华阴遭遇赤眉军,双方相持了六十多天,交战数十回合,降伏
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后来在崤底大败赤眉。
冯异自己觉得长久在外征战,心里不踏实,就上书表白渴望回归朝廷之心,愿
意亲自侍奉皇帝,光武帝不允许。后来有人上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
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戴他,称他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
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说:“我本一介书生,遇到受命的机会,成了汉军的一分子,
过分地蒙受圣上恩宠,高居大将之位,享有通侯的爵位,接受治理一方的使命,建
立了微不足道的功勋,但这些都是圣上苦心思虑的成果,以臣下的愚昧是根本比不
上的。我暗自思索:由天子下诏命令开战,每次都能旗开得胜;偶尔私下做出征战
的决断,就没有一次不是有所后悔的。皇上有独到高明的眼光,时间越久越显得深
远。我由此明白了‘人性与天道,是无法得知的’。
在刚开始起兵,天下纷扰混乱的时候,豪杰竞相崛起逐利,迷惑百姓的有上千
人。我能遇上圣上,将自己交托给圣明,在危乱混沌之时,都不敢有什么闪失,何
况现在天下太平,上下尊卑有序,而我却要为自己的卑微爵位所蒙蔽,竟不知思量
陛下的巍峨高大?我自始至终都想着要谨遵您的旨意,从未想过要改变。现在看到
您给我看的奏章,战战栗栗,惊恐万状。我深知圣明的主上了解微臣的愚钝品性,
所以才敢借机表白自己的心迹。”光武帝下诏回复说:“将军您对于国家,谨遵君臣的大义,恩情亲如父子。有什么值得嫌疑,而心怀恐惧呢?”建武十年,冯异发病,
死在军中,皇帝追封谥号节侯。
①乘舆: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具剑:用宝玉装饰的剑。②元元:百姓。涂炭:蹂躏摧残。
③安集:安定和睦。④健斗:善于战斗。健:善于。
① 思慕:思念,追慕。阙廷:朝廷。②亲帷幄:侍奉皇帝。帷幄: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
故称。
③诸生:儒生。④遭遇:遇到。会:时机。
⑤国家:犹言“官家”,指皇帝。⑥伏:敬词,古时臣对君奏言多用。思惟:思量。
⑦“性与”以下两句:语出《论语》:“夫子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闻也。”以此来赞誉光武的圣明,说明自己的愚钝。
⑧混殽:即混淆,混杂,错乱。⑨巍巍:崇高。不测:没有想到。⑩因缘:依据,凭借。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篇五: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病A傧妫疃惴省D鹑疲愣其?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