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在新世纪,我国进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7:31:35 高中作文
在新世纪,我国进入高中作文

篇一:毛概第十四章(习题与答案)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单选

1. 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 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党的领导

3.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农民阶级

4. 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政治联盟

5. 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

7. 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

8.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打得赢、不变质

9.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0. 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多选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ABCD),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3. 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建设人民军队: 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 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 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

4.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爱国统一战线

6. 胡锦涛对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科学定位是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8.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群体 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 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

9.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大陆范围内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大陆以外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队伍迅速壮大 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岗位流动加快

判断题

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错

2. 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对

3.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对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在新世纪,我国进入)

4. 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重大历史责任 对

5.

6.

7.

8. 人民军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保卫者 对 宗教可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 错 人民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对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由民主党派领导的 错

9.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对

10.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错

辨析题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要求我们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就是无条件地团结一切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

正确答案:错。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基础上的,要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并非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条件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要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符合这样条件的一切力量我们才可以团结。

2、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改变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正确答案:错。劳动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它的配置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既是国家或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又是自由支配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这不仅对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而且对劳动者自主择业、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改善自己的社会处境和物质生活待遇,也是有利的。它将使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强化。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和管理上的不健全,在某些方面难免出现一些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对这些问题,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以维护全体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简答题

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1)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3)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

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总体的政治判断。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 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3)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3. 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掌握和实践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尊重”是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也就抓住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4)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4. 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

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3)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适应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新要求,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做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的科学定位。他指出,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化。人民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地位不可动摇。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忠实保卫者,担负着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2005年底已完成裁军20万任务。白皮书说,人民解放军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界新阶段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85年、1997年和2003年,分别宣布裁减军队队员额100万、50万和20万。2005年底,中国完成裁军20万任务,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活、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材料2:1998年夏,中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天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严防死守,确保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指示,命令解放军全力支持抗洪抢险。近三十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赶往灾区,同沿江数百万干部群众一起日夜奋战,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终于在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前退却了。这场大灾并没有造成大难,没有造成灾民饥饿和疾病流行,也没有造成社会的慌乱和不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变革应沿着什么方向进行?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为人民民主专政提供坚强柱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积极创新军事理论,培养合格人才,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

二是,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变为压力。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除了就业压力。

三是,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篇二: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的状况和对策

前言

本世纪的100年中,用来形容我们国家特色最多的三个成语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对这三个成语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悠久固然令人自豪,但不能因此背上“光荣的历史包袱”;“人口众多”早在20年前就被社会各界共认为不能再作为自以为好的指标,计划生育工作则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地大物博”的喜悦,近年来也因很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理性质疑,蒙上一层忧患的外纱,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了。在即将走进新世纪的时刻,我们共聚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对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世纪性反思,令我,相信也使在座各位,倍增一种历史责任感。

下面,我借助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对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状况和对策作简要分析。

首先须回顾一下,资源科学对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即明确一下,战略性资源这道题目在资源科学中,应归于哪一部分。

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这方面的资源,今天各位专家发言已涉及或将要涉及。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根据会议安排,我今天主要对自然资源中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分析,这接近于部门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 那么,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

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基于我对战略资源的三个特点的理解,又借古人的智慧,加之发言时间有限,在此我仅想就其中三种资源简要进行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这三种资源是:石油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石油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对石油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有认为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理由何在呢?

先看看石油储采的基本情况。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其中74%为陆上,26%为海上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吨,陆上占78%,海域占22%。1999年我国生产原油1.6亿吨,而当年消费原油为1.9亿吨。设以后每年用油为2亿吨。940亿吨可用470年。粗略地讲,我国石油理论上可用400-500年。但若按最终可采储量算,有专家估计在160亿吨。设今后若干年产量平均为2亿吨,再设石油储量新发现和石油消费新增长大致平衡,则可能采80年(有的石油专家过细的预测是到2063年止)。

从消费角度看。我们看到,现在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加大。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原油和成品油出口2000多万吨,进口3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近1000万吨。到1999年,我国出口1000多万吨,进口5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也就是说,净进口是越来越多。显然,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国内石油难以满足需求的矛盾将趋严重。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国21世纪石油资源的供求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在探索,我在这里归纳了8种办法。一是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在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近30年来,世界石油通过已知油田再评价而增加的储量远超过了新发现的储量,中国老油田也

在储量减少情况下通过努力保持了产量。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11月发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这种判断,对中国也适用。二是石油勘探进程仍是乐观的,新的油藏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石油天燃气资源勘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1999年有12项重要油气发现,控明石油储量4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发现5个油田,其中渤海湾的一个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据科学家估计,中国各类沉积盆地500多个,进行过油气勘探和评估的仅1/3。因此,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油气,仍有相当空间。三是需要在扩大利用天燃气资源上下功夫。我国天燃气可采储量令人比较乐观。按最终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年产量为700亿立方米(今年年产量预计在300亿立方米之内)计算,可采300年。四是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大有作为。比如,今年石油涨价对中国煤炭出口带来巨大机会,使煤炭出口翻了几番。现在各方正在研究煤电、煤油的转化,研究风力利用,太阳能利用,核电利用前景等,这些资源替代思路和办法,对保护和延长单一资源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五是开拓海外石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1999年我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产量达250万吨。其中,1998年投产并出口的我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油田苏丹油田,使我石油集团获得167万吨,占其原油产量的20%。这对缓解国内石油供给压力起了作用。今后,开拓海外石油供给的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是重要的。七是用各种办法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年限。八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重组改制的成果。近两年,两大公司改制并在海外成功上市,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新办法出台,都是石油工业以及石油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我相信,体制改革将是增加石油生产和满足需求的可贵动力。

总之,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水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表明,占全球人口40%的80个国家水

资源严重不足。美国《时代》杂志曾发表一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

我国占有世界22%的人口,而淡水资源只占世界8%,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缺短的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在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也极不均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入8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断流,这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始缺乏的标识性的象征。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40%-50%,落后美国、日本30年,农业用水损失率高达60%,生活用水中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

如何办?首先是节约用水。工农业用水要节约,社会一切用水要节约。二要治污,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可用水量。三要养水,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四要合理配臵水资源,搞好余水区向缺水区的调配工程。同时,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今年7月,我收到西安交大霍有光教授寄给我一本书,名为《策解中国水问题》,他在书中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水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几大调水工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问题是两大类,一是水荒,即缺水;二是水害,即水分布不均引发的洪水和干旱。他提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把水害治理好,二是把水资源利用好,三是把生态建设好。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三要保护。我不认识这位教授,但他在信中误认为我是研究中国水问题的专家,使我很惭愧。在此,我要向关心中国水问题的真正的专家们(我个人不是水问题的专家)包括霍教授,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

1 2 3 4 下一页

生态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有一个观点不论人们是否能够接受,也不论准确与否,都将是极为重要和发人深省的。今年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斯坦.戴维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一种经济形态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消

亡阶段。生物经济阶段是从1953年发现DNA开始的。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这一阶段完成,进入了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因特网的出现,则表明信息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的25年里,将发生一件事,就是处于成长期的生物经济时代将取代已进入成熟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他认为,最早被生物经济时代改造的4个行业是制药业、保健业、农业和食品行业(我要加一个环境工程行业)。生物技术在今后20年里将把得病治疗为主变成无病预防为主,将把农场变成为超级生物工程的制造工厂。他还预言,2025年以后,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会全面改变非生物行业。当然,他也不否认生物经济会带来负作用。他说:工业时代是污染和环境恶化,住处信息时代是隐私权难保护,生物经济时代则是论理受到冲击。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不仅认识生命,而且将操纵生命。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等,只是这场冲击的一小部分。

认为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最重要领域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很多。事实上,现欧美大制药公司开发的新药品中40%是以基因组全为基础的。1999年底,已有47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投入市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生物蕊片。基因抢夺战也已经开始了。基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体共有10-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说,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将来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小。科学家已提出了可能运用生物技术的种种领域和关于商业机会的长长名单。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也称:下一个创造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容怀疑了。当然,生物经济只是生态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仅粗浅地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两类生态资源。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过度利用,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会造成植物资源的枯竭,1984年我国政府首次将38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专家认为,我国需要用50年时间,才能使森林复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用50年时间恢复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有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

篇三:对新世纪我国战略机遇期的认识

对新世纪我国战略机遇期的认识

作者:陈建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9期

[摘 要]处于经济长波上升期的本世纪头20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世界多极化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较好的世界战略格局。另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使我们具备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完全能够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性,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把握机遇的本领,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 [关键词]新世纪;战略机遇;经济长波;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陈建国,中共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江苏 如皋,226500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9-0001-0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及未来走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更是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奋斗而争取来的成果。

一、战略机遇期的概念

战略机遇期应具备以下几层含义:

(一)时间的长期性。战略机遇期是一个长达十年以上乃至数十年的历史时期,如果期间过短,比如数月、数日,那它仅仅是一般机遇而不是战略机遇,或仅仅是一次战略机遇而不是一个战略机遇期。

(二)空间的世界性。战略机遇期是世界范围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今时代的展现,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机会和境遇。

(三)主体的集团性。战略机遇期是对于国家、地区或社会集团而言的,它不是个别部门或行业的机遇,也不是小单位的机遇,更不是个人的机遇。

(四)内容的综合性。战略机遇期的飞跃发展通常是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的质变,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五)影响的全局性。能否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其影响是全局的、长远的、决定性的。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有多少国家、民族,因抓住了机遇而走向强盛;又有多少国家、民族,因错失良机而一蹶不振。

可见,所谓战略机遇期,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战略机遇期是同社会大变革相联系的。大变革伴随大转折,大转折孕育大机遇,大机遇促进大发展。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去而不复返的。

二、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本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济波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周期约为50年的经济长波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20~30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18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1.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795~1825年。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回顾中国历史,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已经走完“康乾盛世”的清王朝还沉醉在“天朝帝国”的迷梦里,不思进取,对西方工业革命浑然不觉,埋下了从“盛世”到“危亡”的祸根。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下,中国与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失之交臂,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

2.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1850~1873年。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3.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1913年。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以及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

学工业发展时期。欧美国家开始了电气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覆灭和军阀混战时期,重大机遇再次与我们擦肩而过。史可为鉴,这次错过机遇的代价是惨重的,使我们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一度几乎堕入亡国灭种的深渊。

4.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1973年。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时,世界经济重心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经济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同时,根据此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适时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发展时期,我国却在进行“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一再受挫。

5.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目前正逐步形成。尽管学术界对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终点和第五次经济长波起点的时间尚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1)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的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80年代的低速经济增长和9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低速增长的时间已持续20多年,这个时间数字和长波下降期的时间数字基本相符,过去的20多年可以认为是第四次经济长波的下降期。但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逐渐好转,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应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期,即第五次经济长波的起始时期。

(2)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导致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转移的速度日益加快。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逐步改善,为技术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为其他国家利用技术的国际转移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重新调整发展经济提供了基础。

(4)从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已初现端倪。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6~200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4.1%,4.3%,46%,5%和4.7%,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平缓的时期。虽然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性衰退”,增长率为2.2%,但2002年世界经济又有所恢复,增长率达到

2.8%,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3.8%,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上升到4.1%。世界银行认为

2004~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可望达到3.2%。以上这些数据表明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已在逐步形成。

(二)从国际政治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发展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较好的世界战略格局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分别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及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确立了各种类型的战略伙伴关系或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我国坚持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受到周边国家的普遍欢迎。在北部,中俄两国关系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东段和西段边界问题,还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西部,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在南部,中印边界基本维持了稳定局面,中印关系有所恢复和发展。我国同越南、朝鲜、韩国、巴基斯坦和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处于较好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威胁论”在降温,“中国机遇论”正在逐步兴起。这些对确保我国的大国地位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从国内条件来看,我们具备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完全能够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更大发展

1.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尤其在“十五”期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1~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257亿美元,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四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已跻身于对外贸易大国行列,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世界经济大国的两个条件都具备,已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新的一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增长28.6%。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居世界第六位和第五位,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由2001年的177.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97亿美元,增长66.9%,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稳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人类发展中等水平。居民生活正向更加宽裕水平过渡。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6%。2005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5%。作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从现代史来看,在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战略正确、政策措施得当,一国经济可以在人均

GDP1000美元这个平台上迅速起飞,奔向人均GDP3000美元大关,较快地步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行列。在此期间,又极易产生社会分配不公、腐败成风、道德滑坡及社会秩序紊乱现象。拉美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于2001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1720美元。如果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在这个起点上,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这说明,

利用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说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把机遇带来的可能性迅速转化为现实性,把机遇期潜藏的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优势。

3.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战略优势。市场容量的大小,市场运行的优劣,对于能否实现经济长期繁荣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消费结构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

4.从人力资源看,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高校大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人口机遇窗”。

5.从科技发展看,新科技时代将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我国完全可以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6.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把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7.从对外开放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稳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遵守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8.从领导力量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综观全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起飞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育的“成熟期”,是人力资本急剧增长的“积累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创新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升期”,是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期”,是世

篇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3.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党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履行党章第三条所规定的党员的各项义务,并且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l)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2)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

篇五:上海大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测试题 含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测试题(单选)

A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__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A)8

(B)9

(C)10

(D)11

A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__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全面建设

(B)全面建成

(C)全面建立

(D)基本建成

B 3.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__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A)外向型

(B)开放型

(C)外贸型

(D)对外型

A 4.我们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__、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A)基本理论

(B)基本制度

(C)根本宗旨

(D)基本方针

C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__相结合的产物。

(A)世界形势

(B)党的建设

(C)时代特征

(D)改革发展

A 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

(A)第一要义

(B)根本方法

(C)核心立场

(D)根本出发点

B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

(A)根本原则

(B)基本要求

(C)根本方法

(D)基本途径

D 8.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__。

(A)理论武器

(B)理论指南

(C)思想武器

(D)指导思想

B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转型的阶段

(B)决定性阶段

(C)重要的阶段

(D)战略性阶段

B 10.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

(A)根本要求

(B)核心立场

(C)精神实质

(D)第一要义

A 1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__。

(A)精神实质

(B)核心立场

(C)第一要义

(D)核心特色

D 12.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表现是__。

(A)工业化基本实现

(B)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C)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D)以上都是

C 13.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__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A)五次

(B)六次

(C)七次

(D)八次

B 14.十八大报告指出,十六大和十七大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__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A)现代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经济建设

(D)创新型国家建设

B 15.十八大报告指出,十六大和十七大这十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__。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D 16.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__。

(A)走改革开放之路

(B)走社会主义道路

(C)走科学发展道路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17.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__,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A)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党的指导思想

C 18.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__基础。

(A)物质

(B)经济

(C)制度

(D)思想

B 19.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__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发展

(B)开创

(C)推进

(D)巩固

A 20.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建设上来。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社会

C 21.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回答了__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A)党的建设

(B)经济建设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改革开放

A 2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__。

(A)二十一世纪

(B)二十世纪

(C)新阶段

(D)新高潮

C 2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__新的伟大工程。

(A)经济建设

(B)制度建设

(C)党的建设

(D)改革开放

B 2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__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坚守

(B)捍卫

(C)发展

(D)巩固

D 25. 下列不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的创新是__。

(A)实践

(B)制度

(C)理论

(D)道路

D 26.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__。

(A)战略格局

(B)宏伟蓝图

(C)战略框架

(D)总体布局

A 27.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在新的__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