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年轻时景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9:51 字数作文
篇一: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第八次模拟试题
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高 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注意事项:
1、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总共9道单选题。
2、静心读文本,细心读题干,会做题一题不错,该拿分一分不丢,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
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 (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逖,字子长,彭城丛亭里人也。祖芳,魏太常卿。父戫,金紫光禄大夫。逖少而聪敏,好弋.猎骑射,以行乐为事,爱交游.,善戏谑。郡辟功曹,州命主簿。魏末征诣霸府,世宗以为永安公浚开府行参军。逖远离乡家,倦于羁旅,发愤自励,专精读书。晋阳都会之所,霸朝人士攸集,咸务于宴集。逖在游宴之中,卷不离手,值有文籍所未见者,则终日讽.诵,或通夜不归,其好学如此。亦留心文藻,颇工.诗咏。天保初,行定陶县令,坐奸事免,十余年不得调。干明年,兼员外散骑常侍,使于梁主萧庄,还,兼三公郎中。皇建元年,除太子洗马。肃宗崩,从世祖赴晋阳,除散骑侍郎,兼仪曹郎中。久之,兼中书侍郎。和士开宠要,逖附之,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还,除通直散骑常侍。寻迁给事黄门侍郎,修国史,加散骑常侍。又除假仪同三司,聘周使副。二国始通,礼仪未定,逖与周朝议论往复,斟酌古今,事多合礼,兼文辞可观,甚得名誉。使还,拜仪同三司。世祖崩,出为江州刺史。祖珽执政,徙为仁州刺史。祖珽既出,征还,待诏文林馆,重除散骑常侍,奏门下事。未几,与崔季舒等同时被戮,时年四十九。
初逖与珽以文义相得,结雷、陈之契,又为弟俊聘珽之女。珽之将免赵彦深等也,先以告逖,仍付密启,令其奏闻。彦深等颇知之,先自申理,珽由此疑逖告其所为。及珽被出,逖遂遣弟离婚,其轻交易绝如此。所制诗赋及杂文文笔三十卷。
—
—节选自《 北齐书 〃刘逖传》
[注]霸朝:这里指指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而尚能号令天下的政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弋猎骑射 弋:泛指射猎。 B.爱交游,善戏谑 游:来往,交往。
C.则终日讽诵 讽:讥讽,讽喻。 D.亦留心文藻,颇工诗咏 工:擅长。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逖好学的一组是( )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
鸟山空时一鸣。
①逖少而聪敏 ②发愤自励,专精读书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
③逖在游宴之中,卷不离手
江北江南无限情。 ④值有文籍所未见者,则终日讽诵 ⑤亦留心文藻[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⑥待诏文林馆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逖年轻时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他出身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为官,喜欢骑马打猎,爱和人开玩笑,一心耽于享乐。
B. 刘逖一生为官,但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曾担任过主簿、参军,也曾做定陶代理县令,由于做坏事被免官,祖珽执政时,由于与祖珽不和,被贬为仁州刺史。 C. 刘逖通晓外交礼节,文辞也好。他在出使周任副使时,与周朝来回交涉,参考古今,做事大多合乎礼节,取得了很好的名誉。
D. 刘逖性情偏狭,轻易和朋友断绝关系。因为祖珽怀疑刘逖告诉了赵彦深等人要罢免他们的秘密,等到祖珽被赶出朝廷,刘逖就让弟弟与祖珽的女儿离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士开宠要,逖附之,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5分) 译文:
(2)珽之将免赵彦深等也,先以告逖,仍付密启,令其奏闻。(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
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
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 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原创)
(1) 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2) 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 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力尽不知热,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2B..................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鸡 缸 文/孙犁①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②
。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
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磁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磁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磁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磁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加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磁器短缺之时,派以
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磁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臵在庙堂之上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
(2)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6分)
答:
还查了一本有关磁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③
,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磁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①孙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代表作《澹定集》《耕堂序跋》。②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③覃:深。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写出了钱姓老头文革前后的沉沦变化,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C.作者对做饭妇女劝其卖掉磁缸的建议“未加可否”,因为当时作者认为自己的瓷器不是古董,卖掉也换不来几个钱。
D.小说以物衬人,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呼唤美好和光明。 E.本文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
(3)简要概括“姓钱的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该人物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4)小说末尾说“茫茫一生,与磁器同”,作者一生与此件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根据作者的人生沉浮谈谈个人发展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25分)
国画大家刘旦宅
刘旦宅八十初度,竞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年,20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 《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 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 谢稚
篇二:真实的慈禧太后解析
真实的慈禧太后解析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在近代中国,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断,接受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的看法,对晚清几十年政治发展持批判态度,对于慈禧太后基本否定;至于民间野史,大都根据这几种史观编排慈禧太后的故事,甚者以男权主义立场予以恶意攻击;最近者则由出版社借着英国青年的梦话编造什么跨国姐弟恋,更有莫名其妙的专家鼓掌叫好。显然,这些认知只是彰显一种或几种历史观,并不是历史真实。真实的慈禧太后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非凡的女人而已。
一个女人的幸与不幸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1852年十七岁时以秀女入宫,稍后晋升为兰贵人,再后被册封为懿贵妃。1856年,懿贵妃为咸丰帝生下惟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母以子贵。这个年轻的女人自然在宫中渐渐得宠,地位渐渐高升渐渐巩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谁也没有办法的“羡慕忌妒恨”。 从秀女一步一步走来,是机遇,是命运。然而在后来许多好事者看来,这个女人太不寻常了,好像她从一开始就会耍手腕弄权谋。这显然是一种臆测,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试想,贵为一国之尊的咸丰帝风流倜傥,足智多谋,阅女无数,一个凭借智慧巧妙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的女人呢?
年轻的兰贵人或许说不上貌若天仙,但一定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姑娘。这是她成功的前提,是咸丰帝宠幸的关键。至于兰贵人后来一步一步走上权力巅峰,那是时代使然,是历史留给她的机遇;而她又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兰贵人是幸运的,因为风流的咸丰帝毕竟让她怀上了龙种,而且是惟一的。当这个小皇子出生的时候,兰贵人刚刚二十一岁,她的夫君也不过二十五岁。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苦命的”咸丰帝太缺少世界视野了,他在内患太平天国闹事尚未根除的时候,竟然又偏听偏信,因为驻京公使及扩大开放、增加通商口岸等问题与列强闹起了别扭。1860年8月,英法联军长驱直入,陷大沽,占天津,试图攻进北京,以城下之盟迫使清廷答应各项条件。
中国虽然对西方部分开放已经二十年了,世界上的事情也知道了不少,但要让中国成为西方那样的国家,融为一体,似乎还有很大困难。英法联军向清廷提交了一份照会,要求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要求各带五千精兵进京换约。
对于还没有充分经验与洋人打交道的咸丰帝和诸位重臣来说,英法两国的要求委实有点欺人过甚。年轻的咸丰爷似乎也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御驾亲征,决一胜负。英法两国的要求是想向中国皇帝亲递国书,中国皇帝的玺书也将由这些来使自己带回。英法两国的这些要求今天看来太小儿科了,但在当年不得了,清廷君臣一致认为这些要求违背了大清礼仪,有冒犯之意。咸丰帝指示:如果这些使臣必欲亲递国书,那么必须按照大清礼节,拜跪如仪。否则,惟有决一雌雄。
咸丰帝的态度深刻影响了部属。9月18日,双方谈判决裂,中方竟顺手扣押了对方谈判代表巴夏礼及其随员数十人,引发灾难性后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国际法原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规矩。英法联军与清军全面冲突,清方渐渐不支。为挽救败局,9月21日,咸丰帝阵前换帅,将钦差大臣怡亲王载垣等人撤职,任命能干的“鬼子六”恭亲王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督办和局。在作了这些安排后,咸丰帝于第二天自圆明园逃亡热河,当然公开宣布的理由是去那儿“狩猎”。
咸丰帝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有恭亲王留守京城与洋人交涉,中国在作出一些让步后很快达成了妥协,同意将天津扩大为通商口岸,准许英法两国招募华工等。
中外妥协达成后,京城已经恢复往昔平静,只是咸丰帝先前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毁坏惨重。这或许是咸丰帝不愿回銮的原因之一。咸丰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也是至此
惟一被赶出京城的帝王。流亡中咸丰帝依然不忘美女美酒,心力交瘁与体能大量消耗,终于使这个“苦命天子”在1861年8月22日一命呜呼,撒手人寰,年仅三十。
叔嫂搭台共创新局
咸丰帝在生命垂危之际作了两项政治安排:一是立六岁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加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所谓顾命八大臣。至于那个小皇帝载淳,就是当年的兰贵人,现在的懿贵妃那拉氏的亲生子,也是咸丰帝的惟一儿子。
此时,懿贵妃年仅二十六,漫长的守寡生活从此开始。她在皇叔恭亲王协助下,与东太后一起领着六岁皇儿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帝国,表面上的辉煌与体面无论如何掩饰不住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年轻寡妇守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独与寂寞。
咸丰帝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懿贵妃很快被小皇儿尊为皇太后。年轻的皇太后变成了西太后,和另一位年轻的东太后一起掌管着这个国家,他们的全部希望也就是这个小皇儿,那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希望。 然而,在传统政治架构下,咸丰帝死前留下了政治安排,八个顾命大臣不仅要辅佐着这个小皇帝,而且好像还要约束着这两个皇太后。按照那时的制度,皇上的母亲当然无权干政,但那个小皇帝毕竟是她们的儿子啊?再者说,当年顺治爷、康熙爷也是幼年即位,如果没有孝庄皇太后帮助,顺治时期怎能那样顺利治理,康熙年间怎能走向辉煌?咸丰帝的临终安排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但对大清,对未来,特别是对那个小皇帝,则不尽然。尤其是,咸丰帝将权力授给了八大臣,而对那个最能干的六王爷恭亲王则排除在外。
顾命八大臣对清廷是忠诚的,对小皇帝也是尽心的,只是他们似乎受传统影响太深,不太瞧得起这两个年轻寡妇。特别是肃顺,自以为是咸丰帝的宠臣,飞扬跋扈,据说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权力,在咸丰帝在世时就建议除掉懿贵妃;在咸丰帝去世后,甚至计划雇用武士图谋兵变,诛杀懿贵妃。懿贵妃与八大臣特别是肃顺之间,已经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态势,势不两立,必有一死。
按理说,肃顺可以轻而易举制服懿贵妃,但他可能太轻敌了,太不把这个年轻寡妇当回事了。他根本想不到,这个年轻寡妇联络上不被咸丰帝信任的六皇叔恭亲王,他们联手之后几乎没有怎样费劲就将八大
臣一网打尽,将肃顺处死。从此,大清国的政治权力就落入这对叔嫂手中。懿贵妃——此时已被尊称为皇太后拥有最终权力,六皇叔以议政王身份兼管军机处,掌握着大清国日常事务的实际权力。
六皇叔恭亲王确实是一个能干的人,他在与洋人打交道的时候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相信中国如果要改变先前被动局面,一定要走上世界,要改革,要学习西方。从此开始,朝廷在恭亲王的建议下,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了洋务新政,大清国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一片生机。
大清国的新气象是恭亲王主持的结果。不过如是说来,重用恭亲王,那可是慈禧太后的眼力和大度。而且,慈禧太后不仅重用恭亲王,而且大胆起用汉大臣,使大清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从1860年开始,中国确实步入一个恢复重振的轨道,正史中的所谓“同光中兴”固然有御用史学的夸张和修饰,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确实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军事力量特别是北洋海军组建成军,意味着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国似乎又要在东方崛起了。
中国的恢复当然不能说都是慈禧太后的功劳,但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那三十多年毕竟只有她是始终如一的最高领导者,她可能没有主动提出过什么变革方案,但她调动起来了内外臣工积极性,而且她能有效把握住中国这艘巨轮应该走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太后既是一个成功女人,又确实是一个非凡女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智女主。
生命中的缺憾
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只是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来说,寡居的生活确实令人窒息。好在年轻的慈禧太后有自己的儿子,她看着同治帝渐渐长大,心中的寂寞、孤独也就不那么严重,何况政治本身又有那样的诱惑力。
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1872年,同治帝十七岁了,长大成人了,也应该亲政了。慈禧太后在经过这些年的勤劳,也准备撤帘归政,颐养天年,歇歇肩了。然而遗憾的是,仅仅三年时间,慈禧太后的这个独生子,咸丰帝的惟一龙种同治帝竟然于1875年一命呜呼,英年早逝,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周岁。这一年,慈禧太后年四十,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两件不幸都被慈禧太后遇到了。这真是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无论多少荣华富贵也无法抵偿的。
慈禧太后是个不幸的女人,也是个不幸的母亲,而且如果往更深层说,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大约是因为咸丰帝死得太早,大约因为年幼的皇子失去了父爱,显得可怜,这都是慈禧皇太后纵容娇惯同治帝的理由。在同治帝从幼年到青年的全部历史中,慈禧太后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对独子的溺爱、纵容和听之任之,使小皇帝在很小年龄就结识了许多不三不四的坏孩子比如宫中的太监,小皇帝在这些佞臣宵小诱惑下不走正道,整日里嬉戏游宴,耽溺男宠,甚至常常在几个小太监悄悄陪伴下溜出皇宫,微服冶游,整夜整夜在南城琉璃厂、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园酒肆、青楼妓院、花街柳巷盘桓,狎邪淫乐,流连忘返,渐渐走上堕落之路,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时方才鬼不知神不觉潜回宫中,以致有时召见军机大臣时还处在醉酒状态,言语失次,且偶尔不知不觉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微服冶游是个人爱好,不过他似乎也清楚贵为皇上这样做并不好,所以他在南城狎邪淫乐时总是担心遇到熟人,尤其是担心遇到他的那些“众爱卿”。作为皇上当然有权冶游有权私访,但毕竟同治帝年龄太小,太不适当。同治帝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刻意回避他的那些具有同好的大臣,因为那样不是一般的丢失体面而是太过难堪,或者他也担心这些“众爱卿”中的哪个强臣一高兴到皇太后那里告他一状。 同治帝这些担心从日常情理层面都容易理解,因此他?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笔蔽吮芸诎洌苁窃谀切┴枷〈煜拢×慷憧切┍冉细呒侗冉辖簿康闹嗽海苁蔷×咳ツ切奥繁咝〉辍被蛘吣切┒阍诤畲Φ南碌人芥郊斯荨?/p>
常在河边走,不能不湿鞋。天长日久,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同治帝终于感染上那种不洁之病。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或曰梅毒,或曰疥疮,当然官方文书说是天花。天花,是清代皇帝多次遇到过的事情,比较好听。
同治帝之死当然是慈禧太后溺爱的后果,由此可以证明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合格母亲。这样不合格的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屡见不鲜。年轻寡妇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这样的独苗被人欺负被人轻视,总是尽最大限度给这样的独苗以自由,不愿用严格的常人规矩去约束,这样的母亲内心深处总觉得没有父亲的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过分约束他呢?如果我们将慈禧太后放在一个常人立场去理解,就应该明白她的这一系列遭遇、选择和普通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不幸成为妃子成为皇后,她的儿子不幸成为皇位继承人而已。
另一种爱法
篇三:慈禧太后身边形形色色的男人们
慈禧太后身边形形色色的男人们
慈禧太后(1836~1908年),满洲镶蓝旗人,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掌握朝廷大权的女性之一,她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成为清末事实上的统治者。
慈禧太后15岁被选入宫中成为秀女,号懿贵人,后得咸丰皇帝宠幸,被封为懿贵嫔。咸丰死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祺祥之变”,先后处死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并改元为同治,实行垂帘听政,控制了国家大权,同治死后光绪继位,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把持大权,同治、光绪成为傀儡皇帝。慈禧太后掌权期间,对内骄奢淫逸、专横残暴,屠杀太平天国运动,不惜耗费举国之力修建颐和园;对外卖国求荣、昏庸腐朽,先后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留下了千古骂名。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案例,但作为一个女人,慈禧太后的生活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尤其是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老佛爷,她的私生活有什么秘密呢?
慈禧太后 慈禧(叶赫那拉杏贞)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总共26字,为有史以来皇后生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其实,作为女人,慈禧太后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她也希望被人疼爱,希望永远年轻漂亮,希望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不同之处在于她有着寻常女子所没
有的权力欲,而且具备夺取权力的阴险和毒辣,因而她一步步的实现了自己的权力要求,当达到唯我独尊的地位时,她便用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因而使普通人的正常需求出现了变异的状态,甚至产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慈禧太后深谙此道,当年她就是靠着自己的美貌获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从而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道路,因此当她大权在握的时候就更加注重保养,搜集各种方法使自己容颜不老、青春永在。
慈禧穿过的明黄绸绣彩云金龙女朝袍
慈禧的一大嗜好是吃花、浴花。清宫医案表明,爱美如命的慈禧太后是一个最能“消费”鲜花的人。曾经在慈禧身边做过贴身女官的美籍华人德龄曾写过一本《清宫二年记》,其中写道:“她(慈禧)像普通人一样,爱着各种生物,像花草、树木、狗、马等都是她所喜欢的。”慈禧尤其喜欢白龙须、紫金铃、雪球等名贵花草,命太监在颐和园中种植了上万种,并派专人加以护理照养,她一有空便在花丛中把玩欣赏。据说有一天深夜突降大雨,慈禧太后从梦中惊醒,大惊失色,以为自己的菊花被淋坏了,结果有太监告诉她已经用芦席把花草盖好了,她这才放下心来。慈禧太后不仅喜欢赏花、嗅花,还喜欢兴致勃勃的吃花,她最喜欢吃的是白菊花和荷花,她命人将那些开得正盛的花朵采摘来,在温水里漂洗过后,放在竹篮里沥净,然后由御膳房拿来一个银制小锅,里面盛着炖好的鸡汤,外加一些生鱼片和酱油等调料,慈禧太后就取来花瓣蘸着汤料吃起来,一次能吃很多,她还喜欢将荷花瓣和玉兰花加入调料剪制成零食,留作消闲上品。此外,西太后在美容、沐浴时,也喜欢用花朵作料,她在美容美肤时,经常使用由金银花做的花露水,将其涂在身体上轻轻拍干,而在洗澡时,
又用大量的玫瑰花或茉莉花作香料,洒入水中,浸泡在花团簇拥中,享受鲜花带来的艳丽和滋养。
慈禧太后还喜欢穿高跟鞋,本来满族女人穿的鞋就与汉族女子不同,满族女人穿的是木制平底鞋和高底平头鞋,人称旗鞋。平底鞋是方口的,与朝靴相似,前头高高翘起,高底鞋是满族女人们最富民族特色的鞋子,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十厘米的高底,外面缝上纳好的数层白布。这种鞋跟,分马蹄形、花盆形和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慈禧身材娇小,极喜爱这种高底鞋,特别是花盆底和马蹄形女鞋。粉色花盆底鞋和湖色马蹄鞋,造型别致,花色清纯,是她的最爱。穿上这种高底鞋后,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我们今天看到的当时慈禧的照片、画像上,她穿的最多的就是这种高跟鞋,可见她对这种鞋的痴迷程度。
慈禧太后与李莲英的合影 慈禧在七旬大寿前的盛夏季节,自比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模样拍照。她身穿团花纹清装或团形寿字纹袍,头戴毗卢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净水瓶或搁在膝上,右手执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有扮成龙女者。
关于慈禧太后的后宫性生活,稗官野史中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说法,总体来说就是慈
禧太后放荡不羁、淫乱后宫。慈禧太后很早之前就与恭亲王奕相好,在她刚入宫做秀女时便与奕私通,经常趁别人不注意时偷情狂欢,甚至有人怀疑同治皇帝并非咸丰的亲生儿子,而是慈禧与奕的私生子。慈禧巩固了大权之后,则专心宠爱荣禄,传说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情人,在慈禧年少时曾救她免于被恶少强奸,此后便一直保持暧昧关系,经常私通淫乱,荣禄也得到慈禧的重用,曾经参与确定载湉(即光绪帝)继承帝位的事情,在戊戌政变中协助慈禧废除戊戌变法,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则跟随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成为与慈禧太后形影不离的侍臣。据说慈禧太后与大太监安德海、李莲英也有私染,由于太监没有生理能力,所以慈禧与他们交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与刺激,李莲英在这方面很善于迎合慈禧太后,所以得到她的万千宠爱,虽然这种宠爱带有心理变态的倾向。
清代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曾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说在光绪八年的春天,北京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古董商,长得风流倜傥,经李莲英介绍后,被慈禧太后宠幸,召他入宫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就怀孕了,慈安太后知道后大怒,想以之为由,废掉慈禧太后的皇后名义,礼部大臣提醒她说这事最好不做,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慈安太后不听,结果当天晚上就猝死了。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慈禧太后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有一次被慈禧太后撞见了,慈禧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私带外人入宫,反而表现得有些兴奋,因为她发现这位姓史的伙计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于是将他留在宫中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慈禧不敢养在宫中,便寄养在醇亲王奕譞家中,并杀了史某灭口,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同治死后慈禧不立同治的儿子为皇帝,而是立同治的弟弟做皇帝的原因。
这些传闻绝大多数没有正史记载,因而真实性无法考证,其实即使是真的正史也不会记载,但所谓无风不起浪,民间的口耳相传往往具有现实的影子。慈禧太后二十六岁便开始守寡,处境可谓凄惨,年轻貌美的她必然耐不住寂寞,而去寻求发泄和满足的机会。当她垂帘听政,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更是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真的发生这些事情也是毫不奇怪的。
篇四: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
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
摘要:慈禧,这个晚晴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生活于紫禁城的高墙大院之内,让外界人感觉有些神秘,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将其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然而在晚清时期,因为局势的变动,倒有不少外国人更有幸近距离接触慈禧,了解生活里的慈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太后。 关键词:晚清、外国人、慈禧太后
一、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出生于北京,也有说法生在山东。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一说太后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
未几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二、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好,直到近年来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物的分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评价,但也只是囿于政治层面。对于生活中的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的衣着打扮、喜怒哀乐、一颦一笑,了解一些她身为女人的生活和个性,倒是要通过外国人的眼睛了解的更多一些。
“慈禧太后的个子偏矮,不过她穿的鞋子中间有厚厚的鞋底(也许我们可以叫做高跟鞋),有些足有六英寸高。另外她穿的满族服饰从双肩一直延伸到脚下,这令她有了一种高大而庄严的气度,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女王,而实际上她的确就是。她的形体非常好,步履轻盈优雅,身上的女性魅力和帝王气息十足。她的容貌说不上特别美丽,但是却充满活力,讨人喜欢;肤色呈橄榄色,黑色的睫毛下面是一双如同墨玉般的眼睛,把整个脸孔衬托得光彩照人,在她漆黑的双眸里,潜伏着恩宠的笑容和盛怒的惊雷。
当坐在宝座中,她就是王权的化身,但是当她从那令人生畏的宝座上走下来,双手拉住某个人的手,带着最亲切的笑容说:‘你能再来看我,我们是多么有缘啊,我希望你舟车劳顿没有太过疲倦。’此时,人们又会觉得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朋友,一个好伙伴。不过,她依然是所有场合中的女主人,无论是外交,商业,还是社交场合,她都游刃有余。”[1]
在外交方面,慈禧太后的各方面都非常注意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而应有的风范:“在最初的几次觐见中,先是有人把我们引荐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然后我们和福晋、格格们一起准备进入宴会厅。我们坐落后,每人身边都有一位格格陪着,这时慈禧太后才出现在宴会厅。皇帝就坐在她左边靠后的地方。在这个
过程里,我们一直都站着。她坐下之后,才示意我们都坐下,但皇帝、福晋、格格们还是站着,在慈禧太后面前他们是不敢坐下的。接着,身着长袍的太监端上了精致、美味的中国菜,那个服侍慈禧太后的太监在上菜时一直跪在她身边。
我们吃了一会儿之后,公使夫人中年龄最长者问格格们是否也可以坐下。慈禧太后首先回头对光绪皇帝说:‘皇上,坐下吧。’然后她才转过身来招手示意格格们也都坐下。她们都非常胆怯地坐下了,但都坐在椅子边上,看上去都不舒服,而且什么菜都不敢吃。餐桌上铺着颜色十分艳丽的漆布,但是没有像样的桌布或餐巾,我们都用和手帕一样大小的五颜六色的花棉布做餐巾。没有鲜花,桌上的装饰主要是大盘小盘的糕点和水果。
我们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在以后觐见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时,所有这些礼节都变了。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摆放着色彩浓艳的鲜花。康格夫人在美国使馆宴请格格们之后,宫里更加注意学习外国的礼仪。可以看出,这些公使们对最微不足道的事如桌布摆放和装饰都很重视。后来再进宫参加宴会时,都是既有中国菜,又有西餐。”[2]
有人评价慈禧太后时很偏激,说她身边聚集了一群顽固的保守派,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其实,慈禧太后并非不愿意接受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只是对她不了解的事物抱一种保守的态度,她还是很乐于了解西方的。“只有在私下接受某外国公使夫人的觐见时,这位非同寻常的女人才会表现出她的机智,她的女人味,和她作为女主人的吸引力与魅力。她与每一位客人握手,非常关切地嘘寒问暖;她也会抱怨天气的炎热或寒冷;如果茶点不合我们的口味,她会非常着急。她十分真诚地说,能和我们见面是她的一种福气。她还有办法让每一位客人都为她着迷,即使她们以前对她存有偏见。她对每一位客人都很关照,这也充分表现了她作为一朝之主的能力。她还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和典章制度。
有一次在戏院听戏时,她把我叫到身边,让人给我拿来一把椅子坐下,然后详细地向我询问美国有关妇女教育的制度。‘听说在贵国所有女孩子都可读书?’‘太后,这一点儿都不假,’‘她们和男孩子学一样的科目?’‘在公立学校里男孩子和女孩子所学课程是一样的。’‘我也非常希望所有中国的女孩子都能进学堂读书,可是老百姓送男孩子读书已很不容易。’然后我简单地给她介绍了一
下美国公立学校的情况,她回答说:‘中国现在的赋税已经很重,再建公立学校,势必又要增加赋税,这不大可能。’
但是,事隔不久,朝廷就发布命令,要求在全国开始妇女教育,到现在,北京,还有其他地方建立起了几千所女子学堂。”[2]
另外,慈禧太后的迷信可是中外皆知的,“很少有人能向慈禧太后那样迷信。她对命运、符咒、恶魔与善鬼、上帝和魔鬼之类的东西都深信不疑,这深深影响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有人第一次提议为她画像并送往圣路易斯博览会展览时,慈禧太后十分惊讶。康格夫人向她做了好一番游说,说欧洲各国首脑的画像都在那儿展出,其中包括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还说如果慈禧太后的画像大量在海外流传,也有利于纠正外人对她的错误印象。经过康格夫人的这一番劝说,慈禧太后才答应和庆亲王商量商量再说。”[2]
对于为慈禧太后画像这一事情,还真是颇为重视地讨论过一番,这里便有一些史料证明:
美国驻华参赞卫理为卡尔即将来京事致外务部翻译恩厚函
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
卫理致翻译官恩厚函称:康格夫人所荐之画匠,系赴美观会副监督柯尔乐之姊妹,现住上海,届即来京觐见。
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为卡尔赴颐和园觐见事致庆亲王奕 函
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
径复者:
闰五月十一日接准贵亲王来函,以奉皇太后懿旨,定于六月十五日令康格夫人带领所言画像人赴颐和园觐见。等因。此画像人系美国童贞女柯姑娘,即现调江海关原东海关税务司柯尔乐之妹,现随其兄居住上海。大约于所订觐见之期以先,必可来京。相应函复贵亲王查照是荷。
此颂爵祺。
附送洋文
名另具
国子监司业徐世昌为卡尔赴颐和园觐见事致外务部函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 [3]
仁庭、谱桐、孟陶仁兄大人阁下:
敬复者、顷奉来示,敬悉本月十五日巳刻美国使臣夫人偕柯姑娘等奉懿旨赴颐和园,已遵函知照敝军窦、赵两统领,转饬东宫门外一带站段看门牟兵查照放进,勿得阻拦,并饬妥为弹压照料,用副台嘱。
专复。敬请勋安。惟照不宣。
愚弟徐世昌顿首
美国驻华参赞卫理为转送卡尔包封事致外务部函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三十日
径复者:
昨接来函,送到画相师柯姑娘包封一件,兹已检收转送。相应函复贵参议大人查照是荷。
此颂日祉。
名另具
附件 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为谢赏卡尔及康格夫人事致内务府函
内务府诸位大人台鉴:
康格顿启。顷由贵内府送来皇太后赏美国使臣康格之妻兰花四盆,柯姑娘苹果四盆、菜二盒,当已由该各眷属敬谨领受。希贵内府将感谢之意代为转奏是荷。
此颂日祉。
名另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夏,美国年轻女画家卡尔由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引荐,为慈禧太后画像,因而在皇宫里待过九个月,为慈禧太后画了四幅肖像画,和慈禧太后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她对慈禧的评价也颇高。
“1903年8月5日,是我第一次觐见慈禧太后的日子。那天,我在美国公使馆早早起身,因为从北京城内到颐和园需要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的觐见时间定在10点半,而开始为太后画像的时间是11点,对此一点儿也不能迟延。这个 月份、日期乃至时刻,都是在反复查询历书后才确定的,被认为是为慈禧太后首次画像最吉利的时刻。
这位杰出女性有着深不可测的眼神,里面闪动着让人捉摸不透的谜团。 对于太后的了解越多,对她本人的研究就越让我感到欣慰,她的个性也不断
篇五:慈禧太后在位时的清朝历史
慈禧太后在位时的清朝历史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不满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
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亦系外甥)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
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
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
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
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不满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
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亦系外甥)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
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
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
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
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
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
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