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吕剧坠琴演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5:16 写作技巧
篇一:浅谈广饶吕剧《王小赶脚》的创作及演唱特点
浅谈广饶吕剧《王小赶脚》的创作及演唱特点
作者:王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6期
摘 要 吕剧是广饶的地方戏,始于1900年前后。吕剧是在说唱艺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王小赶脚》是艺人时殿元将琴书化妆演出,便形成了吕剧的雏形。本文主要根据《王小赶脚》的创作风格与演唱特点来展开研究。通过音乐与当地语言来把握广饶吕剧的创作风格所学的音乐知识对广饶吕剧怎样得以保护和传承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广饶吕剧 创作风格 唱腔音乐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1广饶吕剧《王小赶脚》
山东东营广饶是著名的吕剧之乡,吕剧的发展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吕剧曾用名“化妆扬琴”、“琴戏”等,在山东临沂、济阳一带也被称为“迷戏”,在胶东则又叫“蹦蹦戏。吕剧是广饶县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全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的创始人是时殿元,是他首先化妆演出《王小赶脚》,载歌载舞,成为化妆扬琴,从而把说唱艺术变成戏曲形式。过去一般都是两口子演唱。所唱的内容又是两口子的故事,故称“吕剧”。
著名艺人时殿元在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觉此名不雅,每到地方演出时就表明是“化妆扬琴”。时殿元所创造的化妆扬琴《王小赶脚》,已经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而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也标志着吕剧的诞生,时殿元也因此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吕剧《王小赶脚》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媳妇雇佣王小的毛驴回娘家,王小却想讨便宜,却反遭捉弄的故事。故事趣味横生,又让人思忖起义其意。泛着逼真的乡土气息令人陶醉。后被吕剧、评剧、豫剧、黄梅戏、曲剧等许多地方剧种改编。而且此剧还是山东吕居的开门之作。
首先,服饰是《王小赶脚》最突出的特点。跑驴演员为双数,一骑一赶为一对。跑驴者俗称“二姑娘”,年龄为七岁或八岁,乡村打扮。剧中的花旦装束鲜艳,装扮俊美,化妆为粉妆或油妆。赶驴的是一年轻的小伙大约20岁左右,(憨厚朴实),与剧中的武生打扮相似。青、红、蓝、白剑衣裤均可,但是“二姑娘”的服装色泽必须相异。白毛巾扎头,扎板带,穿紧口软底鞋,手持皮鞭。其次,唱是吕剧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吕剧唱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愿望密切相关。《王小赶脚》的唱腔和伴奏比较完备。其突出的特点是即是“戏曲”又是“曲式”。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王小赶脚》的伴奏乐器主要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主要是扬琴、坠琴。其次是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琵琶等等。武场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皮鼓、堂
鼓、打鼓、大锣、小锣、板、大铙钹等等。最后是演剧情。《王小赶脚》说的是一位小媳妇回娘家,和赶毛驴的小孩一路说笑、逗乐,打情骂俏的故事。其中四句定场诗: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人家骑着驴,我得跟着跑。这个唱段是全局的精华所在,具有特色。唱词通俗易懂,该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强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广大农村极有观众缘。 2唱腔音乐
吕剧《王小赶脚》是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即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其基本板式有“二板”,包括“垛子板”、“流水”、“四平“、 “娃娃”四种。
吕剧《王小赶脚》的演唱特点,男女腔都以真声为主但是个别的高音之处要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听起来自然流畅。其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直白自然。润腔经常使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装饰音浑然一体,这样能够起到整个唱腔优美顺畅。在结束句乐谱上并不出现休止符,但是演员们在演唱的时候却以出现休止符来演唱,他们称这种方法为“闪板”或“板”。
3声腔曲调
声腔指许多剧种所共有的、成系统的腔调。在吕剧的声腔中有着渊源的关系。“声腔”、“腔调”、“腔”、“调”等词,在广饶吕剧音乐的各类著述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在广饶古代的音乐历史中,各种民间的技艺诸如小唱、诸宫调等,但凡是说唱类的都称之为“调”,如曲调、词调等等。此剧经历了从“文”向“艺”的转化,从文本文学转向场上技艺的转化的过程,是广饶吕剧百年来进程的总脉络。腔调都属于北方腔调,此剧融合了北方的方言,与普通话有相似之处。虽然听起来很土,但是百姓心中喜欢,深入百姓的心中。曲调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4广饶吕剧的传承和保护
广饶吕剧团现职工五十六人,包括演员、音响、乐队、道具等。剧团现任六位老师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教授不同的角色。另外剧团还招募了两位专业的吕剧大师,有着过硬的本领。广饶吕剧团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演出队伍,一部分则是学员。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相当于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对广饶吕剧有着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总之,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目前来说广饶吕剧的保护机制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伴奏音乐中的锣鼓点鱼唢呐牌[J].民族艺术,2009(3).
[2]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 常静之.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 庄永平.戏曲音乐史概述[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篇二:吕剧
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 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剧种的。大约是在1900年冬,山东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借鉴京剧艺术形式,第一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引起轰动,这便是吕剧最初的表演形式。如此说来,吕剧这个地方剧种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吕剧的题材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为主,委婉缠绵,长于抒情,特别擅长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所以无论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组,无论传统剧目还是现代题材,女性永远是吕剧的忠实观众。
吕剧的对白也很有意思,它是以济南方言为主,尾音多是平声和去声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吕剧20世纪初开始登台亮相,到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
篇三:浅析山东吕剧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山东吕剧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金艳霞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摘要】:吕剧是山东境内影响最大,流行范围最广的地方戏,它是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一朵散发着浓郁泥土芳香的绚丽之花。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吕剧的发展可谓饱受风霜,收到过无数鲜花与掌声,同时也面临过灭绝的险境。然而党和国家的支持让这朵小花可以戏剧百花园茁壮成长。对于它今后的发展壮大,如何让它经久不衰,更是件值得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吕剧;兴衰;现状;发展
一、山东吕剧的兴衰
(一)吕剧的发源
吕剧最初是发源于东营区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在当时被艺人们称之为“化(上)妆扬琴”,而民众通常叫它以“跑驴戏”、“捋戏”或“小戏”。早期主要流行于乡村集镇,后来逐渐在济南等城市兴盛起来。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占领济南,吕剧艺人穷困潦倒,吕戏班社也大都解体。至济南解放前夕,吕剧还处于因临灭绝的危境。新中国诞生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吕剧获得新生并迅速发展,流行地域遍及山东绝大部分地区,在其他省份如江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吕剧的发展和繁荣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民间艺人吕剧坠琴演奏)1870年前后,地处黄河下游的博兴县,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闫坊、纯化、一带,以艺谋生的人渐增,他们学唱了当地流行的杂曲小调和“打坐腔(即山东北路秦腔)”,四处流浪,以艺乞食。民间艺人孙中新和张连信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不过那时,只演唱《十大爱》这一曲目,唱腔有“节儿调”、“摇调”、“凤阳歌”等四十多种,以后逐渐汇集成“秧光腔”。伴奏开始用四虎弦,节奏是打梆子。1911年,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洋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洋腔”,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洋琴”。同时又把京戏、梆子戏中的锣鼓经,巧妙地运用到“上装洋琴”中去,以化妆演出“上装洋琴”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演出地点,由当时农村逐步向南发展,进入临朐、益都和大荒地。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积极培植下,吕剧这朵民族艺术之花才真正吐露芬芳。解放初期,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博兴县吕剧团。
1952年元旦,在博兴县城举行了全县吕剧大汇演。与此同时还在刘官村招收第一批女演员张龙美、张聚英、张春荣、张桂荣、张英莲等人,参加了省文工团。
由于剧团队伍不断壮大,从1951年起,博兴县业余吕剧团就定名为“新民吕剧团”,1953年改为“鲁兴吕剧团”。
(三)吕剧的衰落
尽管吕剧的在不断发展壮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近几年,吕剧的发展却并不是很理想,出现了逐渐衰落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对吕剧的争议。吕剧的选题狭窄。因为其面向的观众群体就是市井小民,关注的体裁也无非是儿女不孝敬老人、婆婆虐待儿媳、兄弟争夺财产。在这样一种积贫积弱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吕剧,既然没有抓住上个世纪后五十年的时间得到脱胎换骨的更新和改良。
二、山东吕剧的现状
(一)山东吕剧的现状
根据主流的观点,吕剧发源于现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原属广饶县),东营也因此被称作“吕剧故乡”。东营市辖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河口区,在这3县2区中,3县均有专业剧团,2区有业余表演团体。广饶县吕剧团是其中发展最好的专业剧团,它同时也是东营市吕剧团。剧团设有创编、演出和后勤保障三个部门,现有演职员40人。剧团场馆和设备精良,建有3000平方米的办公排练综合楼,有大客车和流动舞台车,为巡回演出提供方便。每年深入农村演出200场以上,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该剧团积极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和“精品工程”评奖,都载誉而归。2003年,现代吕剧《潮涌黄河口》获山东省第七届“精品工程”奖。吕剧联唱《乡韵》被推荐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荣获丰收杯奖项。
(二)山东吕剧面临的困境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恢复起来的吕剧专业团体,不久就开始面临着体制改革的问题,要逐渐脱离国家财政的保障,走向市场。但是这个时候,50年曾经面临的有利发展环境已不复存在。卡拉ok、交谊舞、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网络等等多种文化娱乐和消费方式层出不穷,争夺观众、培育和扩大吕剧演出市场成为吕剧面临的重要课题。可是,就吕剧的主要传播地区来看,演出市场并不成熟。
三、山东吕剧的发展
(一)山东吕剧的发展趋势
历经百余年的舞台实践,吕剧以它自然舒展、朴素平实、清新自如的风格,确定了它编写现代戏的主旨。以郎咸芬同志为首的一批表、编、导、音、舞美工作者,为吕剧讴歌“主旋律”,奠定了剧目思想性高、强,艺术上高、精的良好基础。自此以后,为吕剧促进人民大众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奋发进取,拼搏奉献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时代精神,作出了杰出贡
献。然而,讴歌“主旋律”,使戏曲更好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党的文艺方针。
吕剧艺术真正的发展是在建国后。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参与吕剧的挖掘、整理、改革、创新工作中。五十年代初期,一出“李二嫂改嫁”响誉大江南北,山东生内先后成立了三十多个吕剧剧团,吕剧成了在山东剧团最多的一个剧种,“李二嫂改嫁”也奠定了吕剧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在以后的六十年中,音乐工作者始终遵循继承创新的思想耕耘着这片土地,灌溉着这朵山东土生土长的花朵。
(1)在承传统问题上,老同志把传统分为两种:老传统和新传统。老传统指的是老曲牌和老唱段。
(2)创新中的两个借鉴,归结为横向借鉴和纵向借鉴。前者为解决板腔体结构不健全、不完善,首先是向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板腔结构完善的剧种学习各种板式结构,并与吕剧的旋律相结合。
(二)山东吕剧的生存策略
吕剧的繁荣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吕剧事业的希望,但是如何让吕剧能够长久不衰,永葆生命力,这需要我们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同时也关系到每个人共同来对待和发展它,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坚持创作,坚持创作深入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保持吕剧原汁原味的纯粹的乡土气息,让吕剧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做到高于生活,给人们更高的精神享受。
第二,吕剧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内容、音乐、舞美、服装、灯光、舞台效果等都要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因此以重大历史题材为主的大制作应成为吕剧发展的趋势;深入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保持吕剧原汁原味的纯粹的乡土气息。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逐步试点把剧团剧目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戏剧既然属于商品范围,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市场的规则。 第四、开展戏剧宣传教育,培养广泛的观众群体。戏剧本质上市一中集体性的共同体验活动,观众是其赖以生产的基础,所以培养观众群体是决定戏剧兴衰之要务。
参考文献:
[1]马光俭:吕剧的兴衰和发展[J].发展论坛,1998(9).
[2]孙为刚:山东吕剧[N],2000.
[3]王晓家:由吕剧小品《如此孝顺》引出的思考,中国文化报,2004.
篇四:山东吕剧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山东吕剧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刘军霞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
摘 要:吕剧是山东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它的语言淳朴、唱腔优美、内容大都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1900年在山东的东营地区被发展成形,一度被山东人民所喜爱。可近年来随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西方音乐文化的渗透,年青一代喜欢吕剧的越来越少,吕剧的发展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吕剧;轨迹;现状;发展
一、吕剧的发展轨迹
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产生于山东东营,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的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三弦、琵琶,被称为“吕剧四大件”。光绪期间,山东琴书传入了广饶一代。可当时的黄河没有防洪大堤,每志汛期黄河水就会淹没农民的庄稼,导致人民流离失所。逃荒的人们为了谋生就在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后来琴书传入后都争相表演,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多。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街串巷,在田间地头进行演出,并没有正规的演出场所,影响很小。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的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班社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在此之后,又有不少班社也纷纷进入了济南城进行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山东的烟台、青岛,甚至到了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更进一步的扩大了该戏的影响。这时吕剧的角色行当也由原来的“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诸行。基本的唱腔也已固定在“四平”、“二板”、“流水”等板式上。在艺术实践中对剧目的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使之逐渐完善。至此,吕剧作为山东的地方戏曲已基本趋于成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剧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原先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的情况大不如从前,导致班社越来越少,班社的工作人员也为了生活纷纷离开,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都返回了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演出的状况也并未得到好转,反而更加的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了,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虽然吕剧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那时任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提议叫吕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解放初期,人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奔向小康,吕剧也在其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它很快就成为大众喜欢的戏曲之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加上山东艺人的发展创新,使吕剧成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并在中国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它的语言朴实、唱腔优美、易学易唱,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此期间排演了《张大娘被骗》,一度打开了现代吕剧的大门。逢年
过节,在山东的农村,如果有吕剧团来了,山村就沸腾了,邻里之间欢声笑语,呼唤儿女去占座。当时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听见坠琴响,饼子烀到门框上。”说的就是那些喜欢吕剧的妇女们为了看吕剧而忙中出错的事。下面我们就通过经典吕剧作品来欣赏一下吕剧的魅力。
吕剧在20世纪初开始登上舞台亮相在人们的眼前,到了20世纪中期达到一个顶峰。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最辉煌的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吕剧《李二嫂改嫁》讲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的一个农村里,年轻的寡妇李二嫂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经常受她的恶婆婆“天不怕”的折磨。村里有一个青年叫张小六,张小六经常在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帮助她,李二嫂就特别感激张小六,在生活上也特别照顾张小六。慢慢地二人由此就产生了爱情,但是却受到了旧封建势力和婆婆的强烈反对。“天不怕”婆婆和其家族的族弟李七商定,趁张小六前去支援前线的时候,另行给她说媒,破坏李二嫂和张小六的爱情。李二嫂为了自己的爱情勇敢的抗争着,她参加了妇救会和识字班,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与封建势力做抗争,勇于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同“天不怕”婆婆进行了坚决而又义无反顾的斗争,最后终于和从前线立功回来的张小六结为恩爱夫妻。剧本通过对李二嫂这一艺术形象的生动描述,反映了在旧社会时期从政治上翻身解放的农村妇女对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妇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落后封建势力及与人们对自由的美好向往的冲突。
二、吕剧文化的现状
吕剧是山东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是近几年在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中鲜有吕剧的身影,吕剧市场在正在逐渐萎缩。每年演出的100场中大多都在农村,城市中吕剧的阵地基本丧失,而且观众也仅仅只有老年人。此外,由于吕剧市场的萎缩及演出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吕剧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面对吕剧市场范围的逐渐缩小这一问题,专家们认为,吕剧市场的不景气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导致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文化娱乐生活极其丰富。据山东省文化厅的统计数字显示:山东省的吕剧演出团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30多家,专业演员有数千人,而到了2000年,全省仅剩了18家吕剧团体,演员连一千人都不足。所有的剧团都面临着新创剧目少、专业的演出队伍越来越小、观众严重流失、资金严重不足等严重的问题。其次,吕剧的创新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传统的吕剧在节奏、唱腔和板式方面比较单一,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吕剧的的唱腔特色已经不再适合大众口味,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这种文化背景冲击下,吕剧的前途及市场受到了重创。
当前,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在注重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出很多新时代的戏曲,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很大。而吕剧却相对于要保守好多,继《李二嫂改嫁》之后,在全国的戏曲舞台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次的吕剧高潮。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想再次实现吕剧的盛行,就必须对吕剧文化进行二次改革,吕剧要想重获生命力,就必须创新。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与现实生活相接壤,把戏曲的题材转向重大的历史题材,再加入现在新文化的因素,这
也是戏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创新也不能失去剧种本身的特色。例如吕剧的主弦乐器是坠琴,要是吕剧表演中没有了坠琴,那便失去了吕剧本身的韵味。所以在继承传统吕剧的同时,也要在剧本的创作、音乐和情景等方面加以突破,尽量跟现代人们对文化审美及习惯相贴近。题材方面不仅要创新,更要创造精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年轻人在对待新文化上不仅追求新,也追求精。只有把失去的观众再一次请回来,并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吸引年轻的观众,吕剧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吕剧文化的发展
吕剧发展的100多年来,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活泼、淳朴优美的演出风格,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对于吕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意义,吕剧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断积淀中而发展起来的,蕴涵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凝聚着人们的生命力。在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因此,对吕剧文化的实施保护,对文化自身的发展便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1.灌入新鲜血液
吕剧大多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吕剧音乐在近几年的发展比较缓慢,旋律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推陈出新。行当之间在调式色彩上却反对比,板式变化较少,无法塑造明朗、刚劲、豪放的人物形象。因此,吕剧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长处,来补充自己,使其具有新鲜感,丰富扩大吕剧的表现力。
2.吕剧艺术独立化
如果能够把吕剧中的唱腔音乐或者其伴奏音乐,从综合的艺术形式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来演出可能会更好一些。吕剧同其它的戏曲剧种一样,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唱、念、做、打都有,缺一不可。每部戏里都有观众们所喜爱、熟悉的唱段,如《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唱的“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使其加上现代的伴奏形式,增加音乐的感召力,并改为像西方歌剧的序曲一样能够单独演出。这样不仅戏迷们喜爱,就连不懂戏曲或是平时不怎么看吕剧的人们都可能因为这样的改革而喜欢上吕剧。因此,如果把吕剧的音乐唱腔或者伴奏形式写成独立的歌曲或器乐曲,在广播、音乐会、电视传媒中演出 ,扩大吕剧的影响,也许会比黄梅戏或京剧的成就更加辉煌。
3.旧曲新唱
吕剧的音乐唱腔最初起源于民歌,曲调流畅、音域不宽,演唱的风格带有比较浓郁的地方特色,普通大众基本上都能演唱。但是,现在人们的文化娱乐趋于多元化。如果能把吕剧的音乐唱腔改写为像歌曲类型的素材,唱词改掉四声的济南话,改以普通话为基础,写成戏歌的形式,再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大力宣传,也会起到同流行歌曲一样的流行程度。如用京剧素
材写成的“唱脸谱”音乐等喜闻乐见的戏歌,就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如果能使吕剧像流行歌曲一样,不但人们喜爱,并且都能唱上几首,那将有利于吕剧的发展与振兴。
4.改变吕剧的演出场所,使之荧屏化
吕剧的演出场所以往都在剧场,但如今现代娱乐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在家用一台电脑,便可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想要观看文艺节目。吕剧音乐要想振兴,就必须坚持演出,没有演出,就不会有观众,没有观众就不会有发展。因些,除了在剧场的演出外,还应与电视、电影、网络相联。通过影视的现代摄影技巧,丰富吕剧的舞台背景,弥补吕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所缺乏的现在元素,给人们增加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令人们耳目一新。并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的传播手段,使吕剧走进千家万户,让全国的观众都能认识到吕剧,培养更多的吕剧爱好者。为吕剧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坚实的观众基础。
四、结语
吕剧文化要想振兴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刘桂成说:“我们不能拿着宝贝当垃圾扔了,传承和光大戏曲文化,地方政府、传媒、演艺团体等责无旁贷。”吕剧的改革是实现复兴的必经之路,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省内的各个专业吕剧团体应该主动进行大胆的探索,积极地走出去,到有消费能力的大中城市进行演出活动,培样具有高素质的吕剧观众,实现全国性的吕剧演出市场。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对本地区专业团体的有效支持,汇集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推动现代大型吕剧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让山东的专业吕剧表演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篇五:以吕剧为契机
以吕剧为契机,带动发展
牛庄镇陈庄小学 张玉翠
目前,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三角洲中唯一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发的地区,资源最丰富而开发程度最低。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一地区必将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己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日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把支持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项日作为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项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确认东营市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己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了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山东省也把黄河三角洲列为生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黄河三角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吕剧艺术作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民间文化名片,其自身包含的旅游资源价值,随着当地发展地方经济也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
牛庄镇作为东营区的一个经济和教育大镇,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随着文化产业的愈演愈烈,牛庄镇也应该把吕剧文化做大做强,让吕剧成为牛庄镇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一、牛庄是吕剧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牛庄镇原先属于广饶县,是吕剧的发源地之一。据《广饶县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时殿元与徒弟崔心悦演唱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时殿元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受到启发,采用了民间舞蹈一?跑驴?的艺术形式,第一次对‘坐唱扬琴’进行了改革……时殿元等人的这一改革,使原以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琴书面目一新。一时间,琴书艺人争相学习。开始,曲艺界称为?上妆扬琴?,当地群众称为?驴戏?。
这就是吕剧的雏形。
《东营市志》则更具体地指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为与其它戏班杭衡,时殿元下定决心改造传统的山东琴书。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与班内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演新戏。时殿元化装扮王小执鞭赶驴,崔心悦化装扮二姑娘,身缚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波,令观众耳目一新,演出十分成功。此后,时殿元等又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等50多个剧目改为化装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
据此观点的还有《吕剧音乐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吕剧分卷)》等以及东营市文化局组织编写的《吕剧起源与发展一东营市史料汇编》、《吕剧发展的道路》等。
众多史料汇聚而成,证明了在1900年(吕剧学者张斌1953年在《吕剧概况》一文中认为是1915年),东营市广饶县(现为东营区)牛庄镇的时殿元等一批艺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受到启发,第一次对“坐唱扬琴”进行了改革,把琴}弓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的雏形。
牛庄是吕剧的发源地之一,这时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新时代下,传统戏剧的
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何把吕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继承下去,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摆在牛庄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是是所有东营人所关心的话题。
二、吕剧发展的现状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文革”过后,进入新时期,几乎所有的戏曲剧团都变成实质上的全民剧团,成为事业部门,由国家经营,实行工资制,取消按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而分配收入的浮动工资制,戏曲剧团只有人事使用权,人事任免权和人事调动权掌握在乎中,政府养起剧团。剧团艺术质量高低、办得好坏都与剧团成员无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则政全额拨款改为差额拨款,即每次发原先拨款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剧团自己演出获得。日前差额拨款制在专业剧团基本上全面推行(东营吕剧团除外,它仍是由广饶县则政局全额拨款)一般在60%左右(滨州吕剧团是35%,但据团长荆延国介绍,市则政局每年要给加拨40-50万的场次补贴,代交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和事业保险金,也可算是60%的拨款)。而其余40%的收入要有剧团自己通过商业性的演出获得,这就导致许多院团经费紧张,创排新戏更是力不从心。就是全额拨款的东营市吕剧团,也出现了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东营吕剧团每年按政府规定要演出250多场戏,其中有1/10是义务演出,其余的约200场戏是商业性演出,每场戏一般在2000, 3000,5000左右(最高也有达到5万的,不过投入也多),除去演员工资的一部分,剩下的资金用于周转资金,再排编、一些戏,尤其是一些现代大戏,其灯光、道具等舞美条件投入大,也就捉襟见肘了。并目有些戏的收益还没有投入的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经营差的院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
山东省吕剧院应该说是山东省经济效益最好的吕剧团,但同样也面临着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
三.吕剧要发展,政府要先行
2008年,吕剧被收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提上日程。 这是所有山东人的骄傲,更是牛庄人的自豪。
吕剧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也同样具有自己的多元价值,而其作为齐鲁大地上生成的艺术样式,则又具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带有齐鲁特色的文化遗产。吕剧艺术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产物,对应着山东特定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山东人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
为了吕剧更好的发展,东营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东营区政府用民办公助、以奖带补的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艺人通过整合、开发、利用吕剧发源地的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专业户相匀_联合,扶持农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我整理,办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进行市场化运作,先后兴起了不少庄户剧团。这些庄户剧团都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活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他们保持了化装扬琴最早的传统,质朴、生动,富有活气息,他们通过舞台演出而以一种活态的形式,保护着吕剧文化遗产。东营区政府还定期举办一些“吕剧精品节日展演”、“十大吕剧名家”和“优秀演员评选”、“庄户剧团汇演”等活动,并每年举办两次庄户剧团演出季活动,给这些庄户剧团的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勤劳的东营人也在为吕剧的发展默默贡献着。民间的艺人如东营区的时殿元的种外孙杜瑞杰和广饶县的张传法,他们以个人的方式,在民间挖掘和整理着吕剧的历史资源,对吕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默默贡献着力量。
东营市吕剧团赵静副团长在政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吕剧事业发展扶持的建议》的议案,也说到了实处,她认为当前制约吕剧事业发展面临的很大因素
是政府难以确保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持。“民间文化遗产在摸清家底后没有后续保护。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竹理等政策行为也给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带来诸多困难。”所以针对这些情况,还需要政府切实落实吕剧后续保打工作。
吕剧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时一地的小事,需要世世代代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但关键是搞活吕剧,只有搞活了,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才会被保护和传承。
笔者建议政府不妨规划建设以吕剧艺术为特色,集吕剧演唱、表演及观光、娱乐、购物、餐饮等于一体的吕剧艺术一条街之类的旅游产业,把吕剧静态实物展示与动态表演结合起来。我们在挖掘吕剧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当然也得坚持对吕剧合理开发的原则,而不能消损它本身的文化内涵,要以展示吕剧艺术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为日的,满足现代人对占老文化的欣赏而以此创造经济效益,从而赢得长远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