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然在这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4:54 作文素材
篇一:依然在 范文
那间平房依然在 高三6班 张冬旭 有些东西消失了,但它的精神依然在;有些东西消失了,但它的影响依然在;有些东西消失了,但人们对于它的那份记忆依然在。
那间平房,那间包含了我所有童年记忆的平房,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取代,但我对于它的那份记忆依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那间平房的“门前”,其实那里早已成为商铺。我停住脚步,不由的进入了记忆的长河。我看到那绿色的木门呈现在我的眼前,它徐徐打开,我看到了丝瓜藤、香椿树、枣树还有只活泼的小狗......
春天时,我总是颤颤巍巍地爬到房顶上去摘香椿,用第一芽香椿摊鸡蛋,那简直就是佳肴;盛夏,邻居们架起烤炉,在小院儿里其乐融融地吃着烤串儿,几瓶冰镇啤酒下肚,立刻化解了盛夏的暑气;秋天,在大人们的陪伴下,我用竹竿打枣,树下用一块大布接着,不一会就大丰收了,我总是兴高采烈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冬天,院里积了一层厚厚的雪,我永远是雪后在院子里第一个留下脚印的人,我永远都会堆起一个大大的雪人,向邻居家的小朋友炫耀......
突然,我被嘈杂的广告声打断了思绪,从记忆的长河回到现实,出现在我眼前的是窗明几净的商铺和形形色色进进出出的人。那间平房早已不在了,可我却固执的认为他依然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平房被拆除了,在原址上建起了商铺或是通了马路,但我相信很多人的记忆都会停留在那段住平房的日子,生活无拘无束,每天接着地气儿,吃着原生态的蔬菜,邻居就像是亲人,隔三差五的聚聚。
在我心中这平房不仅代表了一种居住形式,一种居住环境,更代表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我相信心中的那间平房依然在,并且会永远在,因为那记忆在,那惬意在,那和谐在,那快乐在!
梦想依然在
高三6班 刘景函
梦想是什么呢?小时候我的梦想简单又单纯,立志做一名服装设计师,这样就可以每天都穿美美的衣服,再大一点时,我的梦想是当建筑师,因为觉得建房子的人好伟大,当我开始接触舞蹈后,梦想就变为了做一名舞者,这一梦就梦了七年,这个梦想陪我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第八年呢?第八年我弄丢了我的梦想.
初三的繁忙学业一点点将我的舞蹈梦消耗殆尽,没有了梦想的我,开始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每天重复着到点起床,吃饭,上课,睡觉的日子,我以为每天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唯一改变的是每周的三,六不用再去那间舞室练舞,慢慢地,我以为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没有梦想的自己.
谁知道,这一切只是我以为,某天,当我无意间再次听见曾经在舞室练了无数遍,早已烂熟于心的音乐时,我全身的细胞好像活了般,叫嚣着让我放它们出去,某天,当我偶然间再次看到电视上的舞者跳着我曾经熟悉无比的动作时,我的身体好像不再受我控制,在我还没有意识到时,就已跟着动了起来,那时我的身体已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音乐.
原来,原来!我的梦想依然在!它没有消失殆尽,它只是被我不小心埋在了深处,可梦想它又岂会甘心被我遗忘在角落,它在如此顽强的告诉着我,它依然在!
是啊!舞蹈梦陪我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它见证了我从矮到高,从七岁到十四岁,从不懂事的黄毛丫头到高高瘦瘦的初中生,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早已深深刻入生命里的梦想又怎会不见呢?它依然在,它也将永远在.
人生有太多的分叉口,我在分叉口时不小心弄丢了梦想,可梦想却从未放弃的追随着我的脚印,它一直在我身后,从前,粗心的我并未发现,如今,我又找回了梦想,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依然有梦想,我的梦想依然在!
热情依然在
高三6班 徐瀚彧
热情是一个人对于一个事物或一项事业所表达的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喜爱有时甚至能成为一个人的信仰。只要一个人的热情依然在,那么他对这个事物或事业的追求就会依然在。
看过许多音乐类的选秀节目,当一位选手被淘汰后发表感言时,他们大多会说:“我不会放弃”,这个不放弃,就是在说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依然在,也正是由于他们这份热情,使得他们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会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勇敢的走下去。只要热情依然在,那么勇敢就依然会在。
在当今世界体坛,有人为了赚钱去比赛,有人为了名誉去比赛,也有人因为钟爱某项运动而去比赛。在职业网坛,费德勒就是这样一位运动员。34岁的他,击球的动作或许已不如之前那么优雅,战绩也许不如之前那么披靡,但正是由于他对网球的热情依然在,所以依然活跃在世界网坛。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把网球当作了一项工作而不是爱好,那么我将选择退役”。或许他的成绩已不在巅峰,但正是由于他对网球的热情依然在,使他依然在享受网球,享受网球带给他的快乐。与费德勒一样,德国篮球明星德克络维金斯和中国跳水老将吴敏霞,也是因为对自己所练项目的热情,而一直坚持着,只要热情依然在,那么坚持也会依然在。
处在备考阶段的我们,最重要的便是保持对于知识的热情与渴求,或许我们在求学之路上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会遇到艰难与坎坷,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对于知识的热情依然在,追求就依然在,希望就依然在。而且只要这份对知识的热情依然在,我们也许会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
好的音乐作品源于作者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情,一场精彩的比赛源于运动员对运动发自内心的热情,而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也源于我们对知识的热情,只要这份热情依然在,无论前途多么坎坷,我们也会依然坚定的走下去。
希望依然在
高三6班 周子晴
人生有坦途,也必有险滩;有高峰,也必有低谷。也许,你付出所有,却换来寥寥回报,也许你用十分的耕耘,却只换来一分的收获。可是我们并没有放逐人生,而是依旧朝着远方前行,不是没有怀疑,不是没有想过退缩,只是因为希望依然在!
还记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与“醉里挑灯看剑”的无奈,也记得“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与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凄凉,诗人寄情于诗歌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诗句是他们寄托希望的媒介。这一诗一咏,饱含了诗人的信仰与真情。而那份执着,正因为希望依然在。
依然保有希望的人不仅存在于诗坛,亦存在于体坛。
德国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是体操项目中罕见的高龄选手,她之所以还拼搏在世界体坛上,是因为要为患有白血病的儿子挣医药费。自2002年以27岁高龄复出以来,她坚持高强度的训练,至今已经年过四十的她依旧在体坛中拼搏,她顽强的毅力与对儿子强烈的爱令世界震惊!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表示,儿子是她生活的希望,失败与挫折都无法阻挡她对儿子的爱。
其实她早已过了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面对公众的质疑,面对一批批年轻优秀的竞争对手,面对风采不再的自己,她却从未退缩,只因为希望依然在!每一次的训练,每一次运动场上的比拼都让她离希望更近一步,那种希望的支撑与引领让她引爆所有能量!她曾说“你未康复,我不敢老”,她在用行动证明只要希望依然在,就有面对一切的勇气!
是的,没有人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只要生命没有结束,希望便依然存在。永远会有下一个明天,永远可以希望下一刻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唯有希望依然在,才有机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希望,勇敢地走下去,跌倒了就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请相信,希望依然在,美好能长存,幸福能永驻!
战歌依然在 高三6班 陆华宇 当岁月的巨轮碾过历史的尘埃,无数的生命随肉体的凋亡而消散,即使是走过传奇一生的斗士,最终也只能化作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或是在泛黄的史书典籍里成为某一章节的主人公。然而,仔细倾听,穿越时间和空间而传来的,是他们的战歌。
是的,战歌依然在。
战歌,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黑暗时代的勇士,对于人生的不公所发出的怒吼。屈原在面对不公的待遇时所吟咏的《国殇》,是他所发出的豪迈战歌;司马迁因正义之举而遭受奇耻大辱,而他并没有因此颓废,以毕生精力造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洋洋五十万言,字字都是他面对困境所发出的战歌。已故的文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着战歌,用他们心中的情高唱着战歌,终使他们的战歌依然在今天流传。
战歌,是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顽强的斗士,对于命运的折磨所发出的呼号。易水河畔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荆轲为饱受残害的人们所发出的战歌;岳家军旗帜招展,收复失地,精忠报国,不畏流血与牺牲,那气壮山河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他们面对国土沦陷时所发出的战歌。逝去的武士们,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和大义之举描绘着战歌,终令他们的战歌依然在当代传诵。
战歌,是不屈的英雄们对于家国的衰亡所发出的悲泣,是他们面对山河破碎时发出的呐喊。横贯历史,纵横古今,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刚硬身影,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赤子之心,都是他们的战歌。
战士已死,而战歌犹在,那一个个生命的音符敲击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在新时代又奏响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旋律,而今的华夏子孙,不论是面对来自自然的考验,还是面对来自异域的挑衅,依旧在用血肉之躯,筑造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万里长城,吟咏着属于我们的战歌。不论是救灾中的烈火金刚,还是驻守在边疆的忠诚卫士,他们都在用生命,为龙的灵魂书写着新时代的战歌。
生命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作烟尘,但生命所留下的战歌依然在,并将永远陪伴着我们前行。
篇二:依然在 范文
京华依然在
高三5班 罗宁
有些东西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它的影子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久久不肯离去。
2009年,祖国迎来了六十岁华诞,但在这一年拥有五十五年历史的中国客车制造业元老——北京客车总厂京华客车厂倒闭了。虽然不会再有一辆京华牌大客车驶出大兴区的北客六厂的厂房,但京华车的影子却依然在许多人的心中无法离去。
以前,每当外地公交迷问我“在北京什么牌子的公交车最多”时,我总是脱口而出“京华”二字。可能四年后,北京的马路上没有了京华车,但我依然会这样说,因为我心中的京华依然在。
我爷爷那一代人一定不会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京华大通道”在长安街上奔驰的情景;我的父辈们一定不会忘记那曾经载着自己上学、上班的拥挤的京华公交车;我这一代人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些为北京公共交通事业付出很多的京华车。“京华”这个品牌消失了,但它曾经行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日夜陪伴着我们的身影依然在,这份记忆将会永存。 最近五年,北京公交集团使用的京华车数量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空调公交车被推广后,许多老车提前报废,被新车取代。仔细观察现在的新车,虽然牌子变了,但在造型和核心技术上,依然能品到京华的味道。即使京华已经倒闭,但它在客车制造业的成就依然在。
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客车的品牌并不重要,什么牌子的公交车在路上跑也不算什么。但我还是希望每一位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可以记住,曾经有一个叫“京华”的品牌,它曾经为北京的公共交通事业付出五十五载。在我看来,即使今后北京公交千变万化,京华的影子会依然在我心中不变。
京华客车,客车精华。京华已逝,但京华依然在。
希望依然在
高三5班 刘一淼
希望是什么?我觉得,希望是心里怎么都灭不了的火,是怎么都不会暗的光。
每个人都有或有过希望,只是我们在困境中迷茫时,可能会看不到希望。然而,我们要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希望都不会放弃我们,希望都依然在。
我希望自己上一所好的高中,接着再上一所好的大学,那时候我以为自己能做到。但是,现实无情地甩给了我一个巴掌。我没有做到自己希望的那样。接着,我给自己找了条退路,出国学习吧,换个努力的方向。然而,偶然听到父母的一段对话,又让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就是这样,现实堵住了我一条又一条的路。我迷茫了,看不见希望了。
就这样,我浑浑噩噩地走进了高中的教室,只知道,用尽自己的每一分力量去学习。只知道,一个人,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这个人的未来是肯定没有希望的。
我一直相信,生活中还是存在奇迹的。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更加坚信,奇迹真的存在。也许是上帝无心的一点,就让奇迹放生在了我的身上。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希望依然在,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高中“混”出一片天地。
希望在我迷茫的时候,也许是躲起来了吧。你知道吗?当我发现它依然在的时候,是何等的欣喜,就像风把天上的云吹散,又看见太阳的一片灿烂一样;就像仅剩的一点火苗,又肆意的燃起来了一样。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种得到了全世界的感觉。
希望依然在,对当时的我而言,意味着我的梦想有实现的可能了;意味着,我可以在未来自食其力地活下去了;意味着,妈妈能少为我操点心,少长几根白头发了。总之,对当时的我来说,希望依然在就意味着一切。
现在,我还想对所有人说,上帝给予我们希望,就是为了让我们在现实中自如应对。不管困境在当时看来是多么让人绝望,请相信,希望都依然在;不管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是多么不可救药,请相信,希望都依然在。现实可以很冰冷,但希望可以很温暖。
请相信,希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依然在。
北平依然在
高三5班 韩悦
提到北京,我不会想到如今立交桥交错,办公楼林立的北京,我的眼前只会浮现出那黑白照片中闲适的北平。 北平虽已是北京的过去,但我认为北平并没有被如今的北京替代。它没有消失,它依然在,只是悄悄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世界上已没有名为北平的城市,但在树荫下,在花鸟市场间,在揉的“咯咯”响的核桃声中,到处都留有北平的痕迹。
闲暇时,我散步在后海,湖边的大柳树下三三两两的坐着几个老人。乓乓的落子声使我不看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一副棋子,一张棋盘,便充实了他们整个悠闲的下午。一阵微风拂过,柳条轻轻的摇晃,恍惚间我就看到了黑白照片
中的老北平。远离喧杂的鸣笛,远离催人的手机铃声,只剩一片平和与悠闲。原来,北平依然在。
北平,更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在大槐树下下棋,奶奶和其他老人一起坐在马扎上择菜闲聊,而孩子们则凑在一起在交错相同的小胡同里玩耍。热闹的嬉戏声与交谈的话语声掩不住那平和的气氛。只要那份记忆在,我的北平就依然在。
记得儿时,吃饭总是难以专心,吃着吃着便把筷子往碗里一戳,转而鼓捣手上的小玩意儿去了。每当这个时候,姥姥都会十分严厉的跟我说不许这样做,这样不合规矩。长大了,我渐渐明白那规矩不是随便定下的,那是传承了很久很久的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规矩。当我回忆那时的景象,我又感觉回到了大半个世纪前的北平。那些我们已熟记在心的规矩将我们这个时代与北平接连到了一起。使我们每每意识到早已消失的北平,其实现在依然在。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我听到蝈蝈鸣叫时会想到北平,听到落子声会想到北平,想起老规矩时会想到北平,看到四合院时还是会想起北平。我内心深处总是住着一个北平,总是怀恋着那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我相信,那黑白照片中的北平,如今依然在。
希望依然在
高三5 班 何岱茵
人生是一片海,我们每个人都驾驶着自己的船航行在这片宽广的海面上。人生这片海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它平静而温柔,海浪推动着我们向前。有时,它汹涌而险恶,潮水会冲断我们的桅杆。谁也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能够平安度过每一次风浪,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就依然在。
当我们被困难吓倒时,要相信,希望依然在。年轻的我们阅历尚浅,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吓倒。有时,困难还会被我们的自卑放大,并且吸取我们的不自信和恐惧一点点壮大,把我们逼到角落,用“身体”遮住希望的光。这时,我们会觉得它太强大,根本无法战胜。殊不知,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假象。其实,希望依然在,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困难就会失去伪装,现出原形,你会发现困难其实如此弱小。
当我们觉得命运在捉弄我们的时候,要相信,希望依然在。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或许你总是反应比别人慢一拍,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或许你总是比别人笨拙,要在其他人休息放松的时候加倍努力才能与别人相比;或许,你付出的比别人多,比别人更努力,却最终不如别人。当你遭遇了这些你所认为的不公平时,请擦干委屈的泪水,请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的信心,因为希望依然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必定会为你开一扇窗,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就会发现那扇窗,向外望去,就是另外一番动人的风景。
所有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所有问题都会有一个答案,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希望,这样才能等得到转角的光明。山有顶峰,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失去了铁斧,神明会送上金斧;吃下了毒苹果,会获得最终的爱情。所有的屈膝都是高跃前的热身,所有的缺失,都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圆满。当你迷失在黑暗之中,请坚信希望依然在,那星星点点的微芒终有一天会燃成照亮天地的熊熊之光。
“子曰”依然在
高三5班 姚梓琪
现如今,“孔子”似乎依然被世人所知晓,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也似乎依然还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好像正在逐渐忘记这种传统文化,“子曰”仿佛离我们渐行渐远。
前不久我去了一次孔子的故乡,可到了之后,我心中却无比的难过。原本想要感受一下儒家经典的气息,可发现变了味道,那里早已成为了商业化景点,成为了人们赚钱的工具,就连小商小铺也都沾了孔子的“光”。而孤零零的孔子像下长着稀稀疏疏的野草,透露出了淡淡的悲哀。
我不禁发问,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留下的谆谆教诲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其实并不是。让我们放眼于美国,在那里,媒体常常引用孔子的言论去评论国内的新闻,甚至连总统有时都要接收来自孔子的“批评”。
原来,“子曰”依然在,只是,并不在我们国人心中。我不禁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无法从本国汲取营养,而只能看着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像这样的例子真是屡见不鲜。对于那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的文化反倒成为一种鲜活而有力的滋养,他们成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场景,然后诠释着同其它美国大片中一样的英雄主义。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就这样一点点地与外来文化融合着,不禁令人感叹。
相比之下,日本对本国传统文化则格外重视,几乎每个日本学生都要练得一手好书法,读国学经典也是必修科目。虽然我们从小学便开始背诵“子曰”,可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能仅止于文字,却不融进国人的血液中呢?当中国积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而且宣传的颇有成效时,又是否渐渐忘记了自己心中的“子曰”?
当我们将西餐、洋节捧在手心时,请别丢掉我们祖先的传统。希望“子曰”依然在,而且依然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篇三:依然在范文
民族精神依然在 20100306 景拙庸
曾经,在晨光中读着先贤们的文字,“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看五四前辈们为国家之命运奔走呼号,我无限缅怀那些闪耀过的人,和因这些人而闪耀过的年代。曾经以为,那些时代已经离我们远了,而那些时代中所饱含着的,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尊重生命、热爱国家的民族精神也早已渐行渐远。当那些时代随着历史的长流流入了遥远的过去,我还以为,我们这个时代只不过是物质的拼凑、欲望的堆积罢了。
然而我错了。那些时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些时代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民族精神依然在。 曾经,看着新闻里一则则关于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报告,看着报纸上大头娃娃的照片,我还以为对生命的尊重已从我们身边消失,剩下的唯有对金钱的顶礼膜拜。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长江大学的大学生手拉着手为落水少年搭起生命之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我知道对生命的尊重依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当我读到王家岭矿难中115名生还者中,最后被担架抬出来的是几名最有经验、知道大家从矿底脱险的老矿工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中国人依然有着为同伴生命负责的伟大情怀。而当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献血的人流导致了交通堵塞,当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表情严肃的地站在国旗下默哀的时候,我知道中华民族还是和过去一样的尊重生命的民族。
曾经,看着台独、西藏分裂势力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活动,我还以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已经不再。看着台独分子频繁的国际活动,达赖一次次的被外国领导人接见,而身边的人们谈起这些时,却仿佛十万八千里外的这些事情真的和他们毫不相关,我还以为我们这个写出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民族的爱国热情已经被对物质生活的琐碎追求消磨一空。然而我错了。当我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仿佛看到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里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浪涛拍打着礁石;当我看到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集会抗议西方世界对祖国的武力干涉,五星红旗飘扬在伦敦、纽约、温哥华;当我看到火炬手金晶保护着奥运圣火,弱小的身躯里透出十三亿人的威严;当我听到温总理对台湾同胞说出那句“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我知道我错了。中华民族依旧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依旧像那些逝去了的时代一样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于是我知道,那些遥远的时代虽已成为过去,但那些时代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依然在。看那条龙,依然盘旋在我们上空。
安妮依然在 20100302 张雨皙
我曾想成年后的她一定美丽动人,写着犀利俏皮的文字,享受她向往已久的爱情。然而她最美好的青春是流逝在隐秘的阁楼里,最绚烂的生命在鼎盛时期凋落。封面上的她笑得宁静美丽,一本安妮日记,告诉我们在那些被法西斯碾碎的众多生命里,她曾怎样璀璨的活过。
可她那样早的离去,如落叶,心碎的美,却留不住。
她依然在封面上笑,却笑我太笨太傻,为这形式上的离别而想不开。死亡毁灭的唯有躯体,而一个人精神不灭,则那个生命也未曾消失。就如我拾起她的日记,依然能触摸到,几十年前那个生命曾拥有的灿烂痕迹。
你看她忙碌在数学、语言、读书的学习任务里,坚持着关于记者和作家的梦想,从而呼吁真理。她向往自然,近乎囚禁的生活让他们与世隔离,看到一次纯净的天空,依然感谢曾给与她的无限勇气。她坚持希望,以生动的笔触记录生活最真实的呼吸,想象囚禁只是一个新的探险旅程。阁楼里的居民,皮特意志日渐消沉,丹太太的抱怨和牢骚惹人厌恶,妈妈眉间的忧郁日益加深。困难磨掉了多少灵魂曾经的活力锐气,也可锻造出这样晶莹剔透,夺目璀璨如钻石的坚强灵魂! 战争囚禁的是她的躯体,却囚不住她对生活的热爱,挡不住灵魂的自由翱翔!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演绎着这样顽强的精神。你看霍金的人生束缚于轮椅,却让遥远宇宙都回荡着他睿智的声音,是信念让他抵达浩渺的太空。你看史铁生行动不便,却日日与最
精妙的哲学思想起舞,是坚定意志力让他在另一个领域站起。你看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时,镣铐磨进了肉,他却用最动人的语气写道,如果战友们看见有野花在微风中点头致意,那是他死后向他们的问候和致意。这是残酷的现实中,多么充满诗意的生命篇章!
那样的精神,千百年都不曾消失,是苦难当头不肯屈服的抗争,是绝望之时,对生之美的无限信念,对生之光明怀有的无限希望。躯体消失了的安妮们,在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身上,生命得到了延续。
恍惚觉得她在门口对我狡黠的笑。真是微妙啊,是不屈的精神延续了安妮的生命,亦或是无数相似的生命延续了这伟大的精神。
安妮曾悄悄的对她的日记本凯蒂说: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这个犹太女孩死去后获得了永生,像熠熠生辉的星辰,和无数有夺目光芒的星辰一起闪耀,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心中拥有这样的光明,就可以无畏的冲破最浓重的黑暗!
他们依然在 201003 冯嘉荟
历史的洪流滚滚,一切英雄枭骨,伟人先贤都将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逝去不再。但有的却在历史的淘洗中留存下来,被后代世世敬仰,究其原因,在于个体的死亡只是物质载体的失去,其所彰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将震撼后人的心灵,代代相传,那一个个历史中的身影也将永远的存在。
浪漫的诗人李白逝去了,可他的诗句依然在。他把自己纯粹的追求、真实的性情、孤高与自信都写在诗句、融进文字中。后人读他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读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领悟诗人真挚的性情,感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人格。当代很多文人欣赏仰慕李白,在北岛诗歌的狂躁与激愤的情感中,在周涛的散文的奇幻的想象力中,都能看到李白的影子。这种浪漫的气质,纯粹而真实的性情将永久的感动后来的人,永恒的存在。
潦倒一生的杜甫逝去了,在破败的草堂里,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依然在。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们读这些诗句,虽与作者相隔百年,但也能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患,于此同时,更唤起了读者本身对国家的关切与爱国之激情。此时,杜甫的忧国忧民就不只是个人之悲,而是民族之叹,人们继承着这种忧虑,传承着它。而今的强国论坛中,人们怀着对国家大计的担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读过杜甫的诗句,但间接地都受过杜甫的感染。这忧国忧民精神的传承,见证着它的存在。
当然,还有纳兰性德,他为亡妻写下的悼辞感动着人们,让人们追求更加真挚、诚切的爱情;还有王冕,他的《墨梅图》启发着人们,去追求更加高洁的品格。那些先贤通过文字的载体传达最深切的见解,抒发最真挚的情感,人们阅读它们,为之震撼,受到启发,继承传扬着它。精神不灭,人物也因此而鲜活。
斯人已逝,精神犹在。说李白、杜甫依然在,是因为那种浪漫的气质、忧国忧民的精神依然在。我们,不似那些先贤,难以创造人类精神的高峰,但却可以继承它,传扬它,让生命积淀着先贤的智慧,高尚的情感,让人生变得充实、纯粹而美好。
故乡依然在
提到故乡,对于我这样一个曾在故乡生活过人生中前八年又与之分别十年的人来说,其中感受是很复杂的。
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她的月亮、怀念她的乡间小路。北京之于我是个居留地,我一直觉得只有当年那个小城才是我的根。我想当以我的故乡自豪,然而分别的多年里,我的存在渐渐变得尴尬。现在的我早已讲一口京味儿的普通话,家乡话忘掉了一大半,听同乡人讲话是大眼瞪小眼。如此我还算是那里的人吗?为何还要苦苦执着于那样一个地方?我开始害怕
面对故乡,害怕她抛弃我这样一个忘掉乡音的游子。
去年我终于鼓足勇气回到了家乡。让我惊诧的是,原来我这么多年来铭记的只剩下一个地名了,小城的一切都变了。工业区扩充了一大片,农村的瓦舍不见了;农村人家的灰檐房也都改建成了流行的尖顶楼。记忆中的温婉的街道变作了灰尘飞扬的马路,碧绿的河水也不像脑中时刻回荡的那般沁人心脾??在我离开的几年里,她彻底变了,而那一刻我的心也变得空荡荡的,那些原本死死抓住不放的会议也似乎变得可笑。那晚我吃过饭回家,竟连门牌号也没找到!我觉得我找不到自己的故乡了,她将我狠狠地丢弃了。
然而,那之后发生的一些事似乎告诉我其实故乡并未走远。走到生满青苔的颓墙边,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背着书包的自己也同样迈着忐忑的步伐去往上学的路上。回到家中,奶奶仍端上当年我最爱喝的老鸡汤,那通体泛着明黄色泽的汤汁是奶奶凌晨四点开始熬的。夏夜里,清风吹着乡间的毛竹将声响送到耳边,星空还是如当年那般灿烂,让我忆起儿时坐在奶奶膝上听她讲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传说的时光。
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深深铭记的故乡并非那几条长满香樟的街道,也不是几栋破败的矮屋,而是那里的故人与故事。珍藏住了回忆也就珍藏住了故乡,我就没有失掉自己的根。
前几日北京下起了冷雨,我闻到了故乡冬天的味道。那时我就像儿时一样裹着大风衣欢快地在雨中奔跑,北京的街道与脑海中的小街悄然叠影重合了。我想到其实北京也布满了我所在意的人与事,这里也是我的家我的根。
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儿时的人与事,但不会执着于那是否归属于过去的小城。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故乡依然在,故乡一直都在。
东坡精神依然在 4班 任彤童
他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诗句可“舞幽壑之潜蛟”,可“泣孤舟之嫠妇”。他就是苏轼苏东坡。苏轼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或刚毅或随心的诗句,而是一种精神。那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化而成为东坡精神的载体而流传后世,影响着千代万代的人。
东坡已逝,但精神依然在。
东坡精神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胸怀。他将乾坤装入胸中,以心胸之宽广傲视天地之微渺。苏子胸中有宏图、有志向、有坎坷、有失败,唯独没有垂头丧气,没有妄自菲薄。著名歌手汪峰的成功路程布满荆棘。他曾一度食不果腹,但仍旧坚持音乐创作。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胸中装下寂寞,装下失败,装下痛苦,每日演奏着他那把破木吉他,让自己沙哑却饱含感情的声音响彻天地。“在桥下,在田野,在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他将一切芒刺在胸中软化,吐出一首如青云、如茫烟般的《春天里》,一举成名。
如今的胸怀不再是装下天地,而是能装下败笔,装下苦闷,装下沮丧。汪峰装下了,他挺了过来,为自己,为中国音乐赢得了一片天地。
东坡精神是“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只是酒红”的乐观。苏子被流放海南,身陷绝境却还有心思与孩童玩乐。他身处地狱,心却在天堂,这是何等的乐观!桑兰正是这种精神最优秀的继承者,最优秀的体现者。她下肢瘫痪,却能在轮椅上完成学业,圆梦燕园;能四处演讲宣传,游历大江南北。她每一次被抬上讲台时都笑容满面。她没有责备过命运,而是选择笑对人生。她将苏轼的乐观精神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融在她的言行中,融在她的微笑里。
东坡精神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锐气;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自在;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我愿做苏子精神最全面的继承人,最直接的体现者。东坡精神必定流芳万世,只因苏轼本是那一点浩然气,那千里快哉风。
篇四:梦 依然在坚持
梦 依然在坚持
这个梦有多少人为它留下辛酸的汗水
一次又一次的比赛是一次次的训练的努力
别人在教室专心致志地读书
我们只能在田径场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
只因为一次小小的走神,罚跑就是家常便饭了
直到衣服已经湿透了,才知道训练快结束了
碰到以前的老同学,她们总是在说读书是那么那么的累
我们只是淡淡一笑,谁又知道我们的累,我们的辛酸呢?
有些父母总是一味地要求子女在那要好好训练
可谁又知道那些只能埋在心里的痛苦
有本事你也去去看啊,你才会知道你的子女的苦不是你能体会的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田径这个梦
第一次跑田径场,有多少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第一次给教练骂,有多少人眼泪已经在打转了
第一次的早训,有多少人含着朦胧的睡眼起床
第一次累得连楼梯都走不下,又有多少人个个搀扶下楼
这也是因为田径这个梦
因为这个梦,
我们哭过,我们笑过,我们累过
比同龄人早早的成熟了许多
因为这个梦,
我们知道了原来冬天自己洗衣服可以把自己的手给冻僵
因为这个梦,
我们学会了许多,许多,知道了什么是坚强,知道了什么是勇敢
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只因为这个梦写得挺真实得、因为这个梦我们在冬天凉水洗澡、每天早上凉水洗头谁又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因为这个梦我们
运动过量一次次吐在田径长上、因为这个梦,抽筋、拉伤已经是家常惯饭、谁又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但是到头来成功得又有几个、中国有几个刘翔、世界有几个博尔特、一个、只有一个!这个梦是缥渺得、但是我们却又不能放弃、
别问体校学校为什么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因为我们和你们不一样!
谁试过夏天太阳高照得时候占在下面、试过又怎样、你试过太阳高照时候训练吗!遇到以前同学埋怨高中下午跑操累、谁又知道跑操对我们来说仅仅是热身!
梦~依然在坚持
鱼台一中高三:狂战冕下
篇五:作文...依然在讲评
那些依然在的情怀
一、原题回放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他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结束了,但奥运的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眼前离去,但它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请以“ 依然在”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考题提示
关键词提问:
1、离去(哪些离去?)
(1)已经消失了的实体
(2)已经模糊了的精神
2、依然在(哪些依然在?)
(1)对后人的影响
(2)模糊阴霾之下依然存在
(3)本以为不应该在却还在
三、例文展示
蒜味依然在(8班 王子祺)
晚唐名相裴度有一句话说:“鸡猪鱼蒜,逢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即行。”后一句话讲的是淡定,前一句话说的是本真。而与“鸡猪鱼”并列的植物“蒜”,也大概代表着人最纯朴的欲望与最平淡的内心。
然也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蒜)秽人齿颊及肠胃。”蒜中含有大蒜素,吃下去唇齿便透出臭味。大蒜吃着香,但受着周围人的白眼,如此香的菜肴也食之无味。在青年一代,爱吃蒜的人少了,甚至没了,大多是因为嫌恶臭难闻,自己不吃也同着耻笑其他食蒜者。我曾爱蒜,吃饺子、面、肉馍都必须就着蒜,但后来,也许是好面子,我除了吃少许蒜泥,也基本不吃蒜了。
后来,我见了这么一个人:他从外地来,没吃过什么“麦当劳”、“吉野家”。我上课外班认识了他,刚认识他,我曾找他借过钱,他却竟然想也没想就借给我这个不熟悉的人。后来熟了,也就一起吃饭、上课、玩了。
曾在上课课间,去吃午饭,饭店不大不小很有档次,周围人有的吃蛋糕喝咖啡,有的吃盖饭喝可乐,多是我们同学。于是点餐,在他点菜时,我赫然听到这个词“独头蒜”!我哑然失笑:“你疯了,下午还有口语练习,吃一头蒜,不怕被人轰出去。”他平淡地回应:“你老管别人干什么,一大老爷们,天王老子管不住,别人看几眼就管住了。”想了想,又用有些酸的语气讲:“面子又当不了饭吃。”
之后,他就拿起一头刚上的蒜,干嚼了起来。人们对于在这样上档次的地方吃
如此臭秽的食物投来白眼。我又有些理解食蒜者的心理了。我有些丢脸,为那些不懂享受人生的我与投白眼者。
在这样一个人人用ipad、喝starbark的年轻世界中,敢于直面内心而消除“外面’的面子,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与真切的心的,而对于这样爱做表面功夫的世界,纯真而不好面子,也是无比珍贵的。
周立波说:“北方人爱吃大蒜,香自己臭别人;上海人爱喝咖啡,苦自己甜别人。”然而,喝咖啡的苦涩通过你的愁颜郁闷了旁人,还不如吃蒜、吃肉,像北方人一样大气豪放,让人受你带动,一起欢愉,一起快乐,哪怕有些臭味。然而,周立波这样的人多了,人也就不敢不在脸上抹粉,人们也就少了这种欢乐——来自菜肴的与来自人的。
我现在又吃回了蒜,望着肥白的蒜瓣,体会着“徒羡低头吃大蒜,未防拍桌拾芝麻”的意趣。然后想着少一份粉饰,多一份纯真;减一点coffee,多一点蒜味。让蒜味仍留在我们之间。
“子曰”依然在(8班 周可佳)
现如今,“孔子”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也已陪伴国人千年。然而,随着社会潮流的推进,人们好像在逐渐忘记这种传统文化,“子曰”已离我们渐行渐远。
前不久的曲阜之行,让我感到无比羞愧与难过。原本抱着参观孔子故乡,重温儒家经典的目的,到那里却变了味道。“三孔”早已成为商业化景点,就连小商小铺也都沾沾“孔子”的光,“孔子家常菜”“孔子煎饼”竟随处可见。而我们一路下来也是心不在焉,孤零零的孔子像下稀稀疏疏的野草,无不透露出淡淡的悲哀。儒家文化仿佛已与我们的时代脱节,而作为孔子后代的我们却毫不在意,甚至,不屑一顾??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所留下的谆谆教诲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让我们放眼于美国。在那里,媒体常常引用孔子的言论去评论国内新闻,甚至连总统有时都要接受来自“孔子的批评”。
前美国总统布什一次因为言语模糊不清,用词不当而被《纽约时报》撰文批评说:“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就连失业的美国工人也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圣人,他说过要给我们维持生计的工资”??
“子曰”依然存在,然而,是在美国人心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文化中国无法从本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而只能让国人看着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对于这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鲜活而有力的滋养。他们成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场景,却诠释着同其他美国大片中一样的英雄主义。而与此同时,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一点点被外来文化侵蚀,甚至被国人践踏。相比起来,日本对本国文化传承格外重视,几乎每个日本学生都练得一手好书法,读国学经典也是必修科目。虽
然我们从小学便开始背诵“子曰”,可是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怎能仅止于文字,却融不进国人的血液中呢?
当看到日本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时,中国人是否嗤之以鼻,说那是我们从唐朝便有的东西;当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时,我们是否感到无所谓,一笑了之;当国人积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宣传颇有成效时,又是否渐渐忘了,自己心中的“子曰”。
在国人视中国传统文化为糟粕时,外国人却深得其精华,信手拈来。当我们将西餐、洋节拿来时,请别丢掉祖先的经典。希望“子曰”依然在,不是在外国人嘴里,而是在流淌着炎黄子孙血液的,国人的心中。
情致依然在(8班 郭爱伦)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一组照片展示着厦门鼓浪屿岛上的街巷。只见不宽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及散客挤在巷子里或路边的店铺里。当地的居民表示,旅游业的发展给小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却也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外地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进驻主要街道的商店,摆上那些价格昂贵并声称是当地特色的工艺品,迫使岛上的居民离开原来安逸的生活。
这则新闻令我想起几年前的那次旅行。乘船仅需几分钟的时间,便跟随人流登上鼓浪屿。大多数来到岛上的游客都是为了一个“钢琴之乡”的称号或是一曲《鼓浪屿之波》前来,但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商业化的市场。人们排着长队在烈日下登上岛上的“最高峰”时,却发现各种唱道的日光岩却是这般矮小,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红色石头罢了。站在上面望向远方,身后还有不断涌上的人群,随时有被挤得掉下去的危险,而对面的金门却显得依然模糊。于是上山的人永远满怀期待,而下山的人却失望抱怨。所以,不少人清晨欣喜地来,到下午便匆匆离开。八元钱的往返船票,一个连地图上都显示不出的小岛,不过是他们漫长行程中一个可以忽略的小地方。
又有多少人细心寻找过那似乎已经被商业化淹没的景致?
夕阳西下,黄昏的来临让你开始怀疑白昼的喧嚣。人群渐渐变得稀疏,小巷竟变得静谧,时可偶遇留宿在岛上的游客散步。而在较宽阔的街道旁,当地人推着手推车,叫卖着当天捕到的海鲜做成的特色小吃。三五个朋友围坐在路边的板凳上,手上捧着硕大的纸碗,大口喝着热气腾腾的鱼丸汤,老板则在一旁一边吆喝一边得意地笑。海鲜散发出香味,人们以最淳朴的形态坐在矮凳上品尝,这种幸福的体验,就是鼓浪屿的一种独特情致吧。
而在月光下的海边,浪打礁石的声音真切,可以传的很远。黑暗中也不见厦门市区的灯光,整个岛屿像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唯一陆地。抬头惊喜地发现,远处的日光岩被金色的灯光装饰着轮廓,在黑夜里竟显得高大。
清晨推窗,意外被满目的花朵迎接,旅舍的墙下一只猫安静地睡觉。古老的欧式建筑被浓郁的绿色遮挡——这就是为什么白天时没有人去注意它吗?伴着琴声,
望着钢琴博物馆墙上的字:“钢琴首先是家具,其次才是一件乐器。”陈列着的古老钢琴,精致的木雕。站在沙滩上倾听悠扬琴声,也许这才是歌中唱的鼓浪屿。
只是,很多人已经丢失了那一份情致,并没有想到其实小岛的本貌依然在。在人们制造出的喧嚣氛围的背后,那些原本的情致依然在。这情致,就存在于当地人把小吃递到你手中时的微笑,存在于浪打礁石一瞬的脆响,存在于琴声中的每一个音符。抛开浮华的表面,在鼓浪屿上,美好的情致依然在。
爱情依然在(6班 刘羽娴)
奶奶离世已有五个年头了。
送葬那天,爷爷表现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淡定。我在悲痛中惊愤——这是伴他四十余载的妻,他怎么能这样轻易地放下?
后来,爷爷便开始独居,与我们的联系也少了。我只知他依然每天喝酒,上网走象棋,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我想,他果然把奶奶忘了么。
爷爷奶奶是患难夫妻。小时候,奶奶曾对我说,那老家伙成分不好,被下放到农村,这才遇上我。我一知半解地听着他们的苦难,觉得没意思,问,爷爷说过我爱你吗?奶奶哭笑不得地摸我头,说他怎么会说这种话,不过他会帮我做饭洗衣服。
我看不到他们的浪漫,却模糊地以为他们是相爱的。可为什么现在,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爷爷的爱?
一日夏初,我去了爷爷家。他正在倒酒——一个摔破了口子,用了许多年的杯。他小心翼翼地倒,卡着三分之一的线。
从前爷爷好酒,奶奶与他约法三章,每日只许喝两杯,斟到三分之一处。原以为奶奶走了,他会乐得无人管制的。他笑着说了声你来啦,便又回了电脑前走象棋。
我有些烦躁,却突然看见那阳台上晾着的满满都是奶奶生前的衣物——衬衫、长裙、秋衣、袜子??我愣住,不自觉地走去。初夏的风微凉而温柔,吹得衣服轻轻摆动。我闻见淡淡的柠檬香,是奶奶从前最爱的洗衣粉味。
恍惚间,我以为奶奶还在世上。恍惚间,我想起《诗经》中的句子——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爷爷走着象棋,不在意似地说,老婆子爱干净,这时候换季,该整整衣服了。 我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望着他微微佝偻专心下棋的模样。原来他并不是忘了,他只是看透了。爱到深处,与生死无关,自然悲喜不露。
原来,爱情依然在。
鲁壁依然在(7班 冯子墨)
当我第一眼看见它时,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震惊、崇拜、欢欣、遗憾、惋惜??种种感受涌上心头——只因它残缺不全。
它身上承载的太多太多,如这院中梧桐的枯荣一般,锁不住那两千余个春秋。当然,也泯灭不了它的故事。
遥想始皇当年,横扫六合,威震四海,气吞万里如虎。平天下后,开始焚书坑
儒。面对秦虎狼之师,儒家受重创。当是时,孔家主人舍命将经书藏于自家墙壁中,儒家文化得以保留,由衰至盛。这便是它——鲁壁。
然而,现在见到的它是残缺不全的,破败的墙壁仿佛在诉说自己的不甘。想想也是,曾经的它受千人崇拜,万众景仰,而今,却落得断壁残瓦萧瑟处,怎会甘心?
毕竟还是逃脱不了这十余年岁月的侵蚀啊!这期间,无数王朝兴起,由盛转衰,也许它早已看惯了一个个兴亡史——任尔百年皇图霸业,都付于这般断井残垣,过眼云烟尔。却是不是未想过自己也会到这残缺萧索的地步?我静静揣度着。
它只是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对自己身上的残缺也好似毫不在乎。我又不免为他感到悲哀,曾经的它是多么辉煌。
它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
叹了口气,步入后庭,大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每个人都带着几分虔诚,几分向往,纷纷向孔子像行礼。
突然意识到,残缺的它,不是心有不甘,而是安逸。它已达到目的,将“仁心”播撒于天下,既然使命完成,卸下包袱的它怎会在乎自己那不完整的身躯。
壁已残,然礼仪仁德重于天下,又何憾哉?再次立于壁前,忽有种“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敬仰。鲁壁仿佛变成了那世人皆知的白发老者,虽老迈却掩饰不住炯炯如火的眼眸,向世人宣扬“仁”的理念,大同的理想。
昔杨慎曾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而英雄虽已没,碑壁尽毁,儒家精神却在人心中和信仰中传递,继往开来。鲁壁原来依然在,在与儒家文化,在于人心,薪火相传。
完整的鲁壁依然在(修改稿)
这是一段残缺不全的墙壁,当我站在它面前时,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震惊、崇拜、欢欣、遗憾、惋惜??因为它不是普通的断壁颓垣,而是一段承载了两千余个春秋变幻的废墟。
遥想始皇当年,横扫六合,平天下后,开始焚书坑儒。面对秦虎狼之师,孔家主人舍命将经书藏于自家墙壁中,儒家文化因此得以保留,由衰至盛。这段家壁,便是如今的鲁壁。
从那时起,这段墙壁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历朝历代,但凡尚儒尊孔者,必对此景仰不已,孔氏家族及这段墙也历经兴盛,它记录着一个民族对儒家文化的无限尊崇,承载着一个生前不被重视死后倍享尊荣的圣人的理想。
然而,现在见到的鲁壁是残缺不全的,正如新文化运动以来备受摧残打击的儒家文化,鲁壁的没落恰是文化的没落。破败的墙壁?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鹪谒咚底约旱牟桓省O胂胍彩牵乃芮?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崇拜,万众景仰,而今,它却只能静静地坐落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不禁令人感到悲哀。
我叹了口气,步入后庭,眼前的景象却令我大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自然,大部分人只是匆匆一瞥,举起相机留张影而已。然而,在孔子像前,我分明看到了一些人,带着几分虔诚,几分向往,向圣人像行礼。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