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江山永固中国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9:28 高中作文
江山永固中国印高中作文

篇一: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

中考语文一模答题卷

班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一 .积累与运用。(17分) 1. ( ) 2.( ) 3.(1)( )(2) ( ) 4.经典诗文默写(1-6句选5句,7-10句选1句)(6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7-10) 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1) (2) (3) 6.名著阅读(2分) (12) (3二、综合性学习(7分) 7. (1) (2) (3) (4)下联: 三、阅读(46分)(一)

8.

9.

10.(1)

(2)

11. ( )

12.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4.

15我选( ),

(三) 17.(1) (2) (3) (4) 18.( )

19.(1) (2) 20.

(四) 21. 22.

四.作文(50分)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蜷伏(quán) 粗犷(kuàng) 亘(gan)古 鳞次栉(zhì)比 ..

B.恣睢(suī) 埋(mái)怨 蓦(mò)然 怏怏(yāng)不乐 ....

C.撺掇(duo) 柞(zuò)蚕 毋(wú)宁 戛(jiá)然而止 ..

D.拮据(jù) 教诲(hu?) 狡黠(xiá) 迥乎不同(jiǒng)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萧索 陷井 略胜一筹 迫不急待

B.荣膺 旁鹜 吹毛求疵 一反即往

C.蝉蜕 妥贴 无精打彩 芸芸众生

D.筹划 战栗 姗姗来迟 妇孺皆知

3.请从括号里所给的三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横..

线上。(2分)

(1)得知文学巨匠张贤亮的死讯时,文坛一片哀悼之情,贾平凹、高建群等

知名作家纷纷表示会去参加追悼会, (A.悼念 B.缅怀 C.祷告)这位曾

经用作品激荡了一代人的大作家。

(2)秦腔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

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A.慷慨

淋漓 B.慷慨陈词 C.慷慨激越),宽音大嗓。

4.经典古诗文默写(1-6题任选5题,7-10题任选一题)。(6分)

(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关雎》)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5)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6)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8)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9)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10)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何其芳《秋天》)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3分)

?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合,生活中没有秦腔 没法过。?生

孩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成人过寿,都要以自乐班助兴;老者去世,

更要唱大戏热热闹闹送行。?乔迁新居到了新的地方,子女升学,也要唱折大戏

祝贺。

(1)请为第?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2)第?句某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

分)

(3)第?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名著阅读。(2分)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剖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他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小说《 ① 》,该书中主人公因 ② 而在12岁的时候就被迫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做起了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别人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所选文段是写主人公因伤病接受手术的情景,体现了他 ③ 的性格。文中“一条道路”具体指的是 ④ 。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请根据下列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柴静的报告再一次强调指出,污染气体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工业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

【材料二】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对PM2.5引起的死亡人数至今争议还很大,但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等疾病发病率不但攀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1)请在田字格中抄写“雾霾”字。(1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材料的内容。(12个字以内)(2分)

(3)请你根据材料,为减轻雾霾提两条建议。(2分)

(4)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昔日霾重车行缓,下联: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说鼎

雷钟哲

①在刚刚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有一个十分庄严、重要的环节,即在77名(寓意大屠杀77周年)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后,国家主席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队员缓步走上公祭台,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一刻,将留下永载史册的记忆。

②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鼎最早是用来烹煮的器物,许慎《说文》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钟鸣鼎食”这个成语,便折射了鼎的最原始功能。既然吃饭是中国人“唯此为大”

的事情,鼎又是十分精致的“宝器”,那么,鼎演变成庆典、祭祀的礼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鼎造型沉稳、材质珍贵,其寓意威严、厚重、恒久,所以用鼎来象征国家权力,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夏禹治水时,亦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之后,鼎便成为传国重器,代表着国家政权,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鼎即迁往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鼎又迁往周都镐京。所谓“定鼎”,就是这个意思。

③鼎是最具意象的汉字。由其引申出了五花八门的内涵:某位大臣权高位重、官职显赫,就被称作“鼎臣”;某臣有超群之能力、无匹之贡献,也可谓之“鼎能”。旧时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除此之外,表示盛大用鼎鼎,形容吵闹用鼎沸,比喻革除用鼎革,类比更新用鼎新,感谢帮助用鼎力,状摹兴旺用鼎盛??其他的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五鼎万钟、鼎鼎大名等等,更是不一而足。

④鼎极具象征意义。据《春秋左传》载,夏启除了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之外,还派人把各州的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一鼎象征一州,图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反映该州名胜之状。而“九鼎”便象征九州统一、王权集中,显示了夏王问鼎天下、居天下共主之高位。当然,鼎也寄寓了聚天下人心、求江山永固的意蕴。

⑤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后,鼎依然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赠其“世纪宝鼎”。此举意义非凡,因为鼎所象征的稳定、安宁、和平、发展,恰与联合国创立的目标高度契合。该鼎鼎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世纪宝鼎”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有56条夔龙,象征着华夏神州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铭文曰:“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前为四个金文大字:“世纪宝鼎。”鼎禁后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

⑥为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国家公祭鼎,同样采用“三足两耳”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祭祀礼器“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宏伟壮观。并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纪念物相互协调。该鼎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的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⑦无疑,国家公祭鼎以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而且这也是中华民族礼制的传承,古之以鼎纪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纪事、凝固社会记忆,还是警示未来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习近平在公祭大会上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这正是这尊鼎的象征和寓意。

选自2014年12月21日《西安晚报》有删改

8.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请概括出为什么用鼎来象征国家权力。(3分)

篇二:《秦王扫六合》课堂实录

《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动态演示历史地图、梦回秦朝、漫画欣赏、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易水送别》,学生观看并小声议论

(本视频时长1分钟,气氛悲壮,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视频播放的是什么?

生:易水送别,荆珂刺秦王。

师:对,但荆珂刺秦没有成功,秦王嬴政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生:想!)那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出示课题: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画像卷轴缓缓打开,同时出现课题。场面宏大,有历史的味道。动画效果很好。)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首先请学生们感受一下当年秦统一的气势。多媒体播放《英雄》片断。(本视频剪辑得当,展现的是秦国大军进攻赵国的片段,气势雄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与易水送别的悲壮成鲜明对比。)

师:在感受了秦橫扫六国的气势后,请同学看书完成“学案一:秦灭六国”。(师板书)

(生看书并完成学案)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归纳,手眼结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秦王是怎样一个个灭掉东方六国的。

(课件动态显示秦灭六国过程示意图)秦依次灭掉六国,并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课件闪烁一个大大的“秦”字)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年,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利用动画,直观地演示了秦灭六国的经过,学生比较感兴趣。) 师:考考你:秦为什么能灭六国?

(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整合,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由果索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生看书并思考)

生1: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生2: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奠定了秦统一的军事基础) 生3:我通过阅读这一课,发现秦王非常善于用人。

师:非常好!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自学本课得出了秦实现统一的很多原因。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

(温故知新,学生的思维较活跃,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作进一步探究。)

(生思考)

师: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还是希望生活在统一后的秦朝?

(本问题乍听有些突兀,而听完下面一组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比较巧妙,由浅入深,富有启发性。)

生:不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

师: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不安宁。

师:对,这也说明了人民渴望统一,而秦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多媒体出示秦能灭六国的原因)

(通过启发,学生基本概括出秦统一的原因。若能在此说明:秦王扫六合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大义,而荆轲刺秦王,是出于对燕太子丹的感恩,只是小义。这样既呼应了前面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

师:那么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篇三:幸福广东

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并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开展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研究和编制,是促进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引导全社会不断深化对幸福的认识,并以此汇聚民意、凝聚建设幸福广东的共识,激发全社会研究和探索幸福广东建设路径的热情,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以群众幸福为工作导向。目前的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框架,是我们根据之前民意征集结果,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外省市的经验,结合省委省政府现阶段中心工作以及各方面意见初步拟定的框架。该指标体系力求体现广东特色,既重视物质生活,又重视精神需求;既重视全社会普遍的幸福需求,更重视工农群众的幸福需求,进一步拓宽群众表达诉求幸福的渠道,帮助我们不断的改进工作。指标体系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部分,客观指标部分称为“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推动各级政府围绕“建设幸福广东”改进有关工作,增强民生福祉;主观指标部分称为“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指标体系”,用于反映群众对幸福广东建设实现程度的感受。编制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指标体系将根据社会公众意见修改完善,经进一步论证后公布实施。指标体系发布后,我们还将根据对幸福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幸福

广东的实践,适时的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这年头活着不容易 天灾人祸不断在升级

日本地震噩耗还没过去 悲催的利比亚又遭空袭

卡斯特罗了半个世纪 新任书记换成他小弟

美国记者的提问真给力 奥巴马被搞的发脾气

国内物价像坐飞机 可是工资却在爬楼梯

某某委的政策天天变 限价举措成了涨价的序曲

车祸太多咱别怪司机 汽油喝多了茅台难免昏迷

诱人的水果蔬菜不便宜 幸好染色馒头还能再充充饥

瘦肉精单位说对不起 相关的监管部门却扯皮

是谁执法时在玩“养鱼” 说到底幕后数不尽利益关系

绷砂猪肉的营养很离奇 吃了它的孩子爱问啥是真滴

吃着沈阳豆芽锻炼身体 再强的辐射也不过毛毛雨

有人高调地办婚礼 有人重口味埋汰自己

梁宽哥被大麻送进局里 穿越剧火了姑娘她叫杨幂

马匪团队步伐很整齐 获奖感言说得真够可以

听说《肉pu团 》全新升级 剩男剩女组团去看3D

是谁看守所里唱《传 奇》 是谁审判前听证局部民意

我用咆哮体质问(ni ) (玛)法律 你有木有起码的正义

杀人说法要是能成立 即兴犯罪从此前赴后继

坑爹现实太滑稽你懂滴你懂你懂你懂懂懂懂

忧国忧民的温总理,三令五申说道德问题

黑心商家只想着人民币 良知已被他们全放弃

俺又联想到义务教育 赞助费里面藏着猫腻

如果是人民当家作主 所有费用都应该被取缔

注定不平凡的2011 还有无数等待上演的杯具

提醒各位要好好地活下去 因为天价墓地你也买不起

不管世界变成神马样 伤不起的日子都要继续

感谢各位观众的爱心传递 让吐槽的神曲绵延万里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做客岭南大讲坛讲述

什么是幸福

2月26日,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教授做客岭南大讲坛,为听众解答什么是幸福。以下是万俊人教授的主要观点:

幸福是一种可以评价的状态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一个饿汉会用宝石交换馒头,因为馒头比宝石更让他幸福。可见“幸福”是主观的,它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也是对生活价值的评价。英文中幸福

叫Happy,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好生活”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说,好生活就是值得过,并且过的称心如意的、有成就、有满足感的生活。因此,人们感到舒适、有成就、称心如意,那就是幸福。

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奇怪的动物,人的欲望从来没有一个终点。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大地大都没有人的欲望大。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永动机,停不下来。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欲望分为五层,一层上面又有一层。就像过去的皇帝,在江山永固之后便想着万寿无疆。人的欲求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可能一致。

另外,从社会或从人际的角度看,幸福还是一种可以评价的状态。有的人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但在旁人看来就不一定。但是,我们对幸福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客

江山永固中国印

观标准,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个评价标准是什么?西方人有一个对“幸福”很好的标准,就是生活是称心如意的。就比如一栋房子9楼以上才能使用电梯,住在8楼的人肯定感到没那么幸福。所以说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元素和我们对生活的直观最直接的经验感受是可以评价的。创造幸福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创造幸福和幸福本身容易混淆

人们常常将创造幸福与幸福混淆,幸福是一个目的,有人则错误地把手段当作是目的,比如钱是实现幸福的手段,然而挣钱实际上是很痛苦的,或者说创造幸福的过程充满艰辛,有时候幸福和不幸,快乐和痛苦之间没有界限,创造再痛苦也是为了幸福。所以创造幸福,第一你要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并且能够成就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式。

很多人对创造幸福过程中的痛苦和艰难感到不可忍受,其实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你就会觉得幸福,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创造,你的回忆就会很苍白。一个人的克制力,一个人调整生活的能力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成正比的。经历了痛苦,经历了严寒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经历了痛苦才知道快乐、幸福感受的珍贵。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就是心理落差越大,人们记忆越深刻。

有成就感就是你要知道自己创造幸福。我有一个经验可以让大家分享,我经常做饭,我从11岁起开始做饭,一直做到现在。我结婚的时候我母亲说本来想到你结了婚可以不做饭,没想到你还在做饭。其实她不知道做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福。别人做的东西不合口味,自己做得很合口味,吃得香。做饭本身的过程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所以我的邻居说你一唱歌我就知道你在做什么好吃的,歌声越高今天的晚餐可能越好。就是这样一件很辛苦的家务活也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快乐的东西,这就是创造幸福,是一个广义的理解。

国家政府根本目的是让人幸福

一个国家和社会要有自己的独立的目的和共同利益。人类之所以要以社会的方式生活,就是因为社会让人类生活更为安宁。在自然灾害面前,在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竞争面前,人类用社会的方式,处于更优越的地位。另外,用社会的方式生活还使人类获得更多的福利。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有社会才有分工,有分工社会的生产力才能提高。按照每一类型人的不同特点来发挥长处,生产的效益就提高了,社会也就繁荣起来。

因此以社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我们自己的幸福。国家和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幸福,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幸福,如果它不能兑现要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承诺,它不抛弃我们,我们就会抛弃他们。和谐社会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首先政府必须要端正它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人民是本,政府是用。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是根本目的,政府只是人们实现这个目的、达到这个目的的工具、手段和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

服务是政府的职能百姓才幸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命题是最正确的,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它怎么服务,那就得要问问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由于我们过去古老的权力结构,各级政府领导都是眼睛朝上,对上负责,现在要转变过来,要把眼睛朝下,对民众、对你的国民负责。我常开玩笑说,

篇四:揭秘明朝政府突然放弃维持强大的远洋舰队原因

核心提示:对于明政府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远航的决定,有人认为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是因经济压力所致。事实上,中国明朝闭关自守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2011年8月4日第B6版,作者:钟葵,原题:《明政府为何不向海外扩张》

重大历史问题探讨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近代以前时期的各种文明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先进、更优越。”然而,自进入15世纪,中国日趋保守,在郑和的舰队第七次下西洋后,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帆船,主动放弃海上贸易,把自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隔绝起来。 从此以后,中国海军几乎一蹶不振,中国沿海甚至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受到倭寇的袭击,中国始终只在陆上进行防御,甚至葡萄牙船只一再在中国沿海出现,也没迫使明政府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于明政府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远航的决定,有人认为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是因经济压力所致。事实上,中国明朝闭关自守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黄仁宇:终止舰队远航是因缺乏利润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西欧的海上霸权是在朱棣派出的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若干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朱棣攻打安南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没在他生前暴露出来,却遗患他的子孙。朱棣的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1424年朱棣逝世后,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但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接位者为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虽未停止郑和的远航,但减少了远航的次数,他在位期间只批准了一次。随后的继位者明英宗朱祈镇在登基当年就终止了郑和的远航。

明政府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黄仁宇说:“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郑和所率领的军队虽在海陆战役里获胜,可是一次战役也可能死伤数千。另外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事实上也是如此,明英宗“罢诸处采买及造下西洋船木诸冗费”后,民困才得以缓解。 肯尼迪:欧洲人用武力取得海上霸权

《大国的兴衰》是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一部历史学巨著。该书探讨近500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的原因和规律。肯尼迪强调,国家力量的强弱,只有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中才能显现出来,而一国的兴衰,主要取决于由多种力量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 1500年的欧洲既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方,也不是人口最多的地区。欧洲既没有大片的平原,也没有宽广富饶的河流地区,发展农业先天不足。但欧洲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却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从政治地理来说,欧洲的地形并不有利,北部和西部被冰和水包围,东部常有来自陆上的入侵,南部易受战略包抄。为什么欧洲会发生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不可阻止的过程,并迅速成为世界事务中的商业和军事领袖?这个问题如同中国的明朝突然宣布禁止远航并停止造大船一样令历史学家难寻答案。

肯尼迪认为,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多元化以及知识自由的结合,

不断互相起作用,造成了“欧洲的奇迹”。而欧洲之所以出现政治上的多元化,主要是由于它的地理及气候特征。欧洲的自然环境是破碎的,山岭和森林分隔了散布在山谷里的人口中心,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气候变化较大,它使建立统一的控制很困难,即使是强有力的军阀也做不到。同时,又减少了欧洲大陆被外来力量如蒙古游牧民族占领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多样化的环境鼓励了地方分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在地方分权的情况下,商业、商人、港口和市场在基本上没有监督的条件下发展,再加上拥有许多可以航行的河流,中世纪后期,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和黑海之间已经有蓬勃发展的海上贸易。经常长距离交换商品,反过来又促进了证券交换、贷款制度和国际范围银行业务的发展。

随着贸易的发展,欧洲造船厂不得不建造坚固的大船来运载货物,为了便于操纵,欧洲人又在船上增加了更多的帆和桅柱及尾舵。虽然教皇反对高利贷剥削,但欧洲不存在可以有效地遏制商业发展的统一权威,更难设想一项禁止海外贸易的命令会有任何效力。 欧洲政治上的地方分权也导致了军事的多元化,互相竞争的政治实体都有能力购买维护自己独立的军事物资,船上的武器也不断得到改进。当欧洲各国拥有装有大炮的远航船后,就开始控制海上贸易路线,侵略沿海各国。与郑和航队的访问不同,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者是要用大炮和长枪改变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比,通过不断的扩张获取更多的财富。后来,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也加入争夺海上霸权的行列,并且后来居上,非洲、亚洲、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成了他们的盘中珍肴。

由于中国明朝、中东和亚洲的穆斯林帝国都没有出现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多元化以及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此他们都停滞不前,而欧洲却前进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学者观点

禁造大船:明朝政府主动放弃海上贸易

由于蒙古人的入侵统治和元末战争,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科举考试断断续续,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通过实行移民垦荒、兴修水利、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奴隶制、编制黄册(登记人口的本子)和鱼鳞图册(土地形状图)、恢复科举考试等措施,发展社会生产力,重建中国文化,收到了很大的效果。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全国户口达1600多万。“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办理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明海军有1350艘战舰

尽管朱元璋死后发生了叔抢侄位的“靖难之役”,但明成祖朱棣上台后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增强。当时的中国不仅农业发达,工商业也同样达到了先进的程度,此前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国内水陆交通发达,城市规模比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得多。炼铁作坊每年炼铁十几万吨,供百万军队使用,比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多得多。火药在军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造船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早在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所造巨舰已高达数丈,分上中下三层,船上设走马棚,“上下人语不相闻”。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朝海军已拥有1350艘战舰,其中包括62艘大战舰和250艘远航舰。

中国的航海技术也领先于其他国家,据《萍州可谈》、《梦粱录》等书记载,最迟在南宋舟师已开始使用罗盘航海。到了元代,人们航海都以罗盘导航,并专门编制出罗盘“针路”。所谓“针路”,就是将航行至各地时应采用的针位一一标明画出的航线。至明初,拥有先进航海技术的明朝海军已完全有能力向海外扩张。

郑和遍历西南洋诸国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朱棣命令“三保太监”郑和及王景弘等率将士27800人首次下西洋,其舰队有大船62艘,小船225艘,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排水量达1500吨以上。舰队由江苏刘家港出发,“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

历西南洋诸国”。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舰队远航,每次远航都携带大量金币,每到一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郑和的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与海盗作战,擒获企图劫夺明朝海军船只的旧港酋长陈祖义,沿途南洋各国均派使者随郑和入朝,有些国王还亲自来中国观光。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只可惜1433年明朝海军的远航成为最后一次。三年后,明朝皇帝就传下圣旨,禁止再造远洋帆船,不久又下令禁止建造两个桅杆以上的帆船。郑和的大战舰都搁置起来,逐渐烂掉,航海图被焚毁。从此以后,明朝政府闭关自守,与海外隔绝。

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明政府自废海军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北方蒙古人侵扰,为把军事力量集中在容易受攻击的地区,才放弃发展海军;有人认为明政府财政压力太大才决定停止远航。其实,明政府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并非偶然,在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是有其必然性的。

《皇明祖训》

从政治层面限制中国向海外扩张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打败各路起义军,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身经百战,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登基后“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批阅公文,直到深夜。

朱元璋辛苦一生,是想为明朝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自己打下的江山已足够大,后代子孙的责任就是使江山永固,没有必要再向外拓展。他担心后代子孙中有人“不自量力”侵占“四方诸夷”,在晚年立下《皇明祖训》颁示中外,并刻在京都右顺门的西庑上。

在序言中,朱元璋说:“创业之君,备尝艰苦,阅人既多,更事亦热,以视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意思是说后代子孙从小生长在深宫之中,未尝试过艰苦的日子,阅世不深,不能和自己相比。朱元璋接着又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处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度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详;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详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以干天和,此甚不可。”朱元璋还下圣旨:“后世有敢言更制者,以奸臣论,毋赦。”

从这段“祖训”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四方诸夷”都在山海之外,无论“得其民”还是“得其地”都无价值可言。如果“四方诸夷”来侵扰中国,当然要用军事手段来制裁他们,但如果他们没有不利于中国的举动,就没有必要对他们动武,因此他严禁后代子孙“无故兴兵”。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是写给后代继承者和天下臣民的最高指示,这也是后来明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治根源。

朱棣用兵安南,是因为安南侵扰中国边境,又袭杀由明朝军队护送回国的前安南国王陈天■之弟陈天平,并没有违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朱棣派郑和率舰队下西洋,也并非为了向海外扩张,其主要原因是朱棣听说被他打败的侄子建文帝并未自焚而死,而是出走海外,所以命令郑和出海寻找他的踪迹,同时“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所以郑和的远航舰队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从来没有对南洋诸国进行武力掠夺,与后来入侵印度洋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其他欧洲人有明显区别。欧洲人每到一处都以掠夺财富为目的,葡萄牙水手们甚至说:“我们不是来乘船,而是来开炮作战。”欧洲的崛起是依靠不断进行海外扩张,明朝中国的保守是因朱元璋看不到海外蕴藏的机会,从政治层面限制了中国向海外扩张。 再有远见的皇帝

也不可能看到未来几百年的发展

从经济层面来讲,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封建社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中国幅员辽阔,山脉众多,水系丰富,既有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小湖泊也星罗棋布,这种地理环境极有利于农业生产。司马迁说,天下万物无不“待农而食之,虞(山林湖海的管理者)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表明中国历来把农放在首位,商放在末位,重农轻商是一贯的传统。

《明史·食货志》称:“取财于地而取法于天,富国之本在于农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他通过实行移民垦荒政策,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田多人少的地方去垦荒,并给牛具种子,三年不征税,路途远的政府还给迁移路费,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大力兴修水利,从而保障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还把强本节用作为理财原则,他认为,“不节用则民财竭”,经常告诫所有王室成员不得生活奢侈,对各级官吏的俸禄也严格限制,为防止消耗粮食,还多次下禁酒令。 朱元璋把国家视为一个大农村,他的治国理念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却不利于经济的多元化。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他所规划的长久影响则只有令人扼腕,这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他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政府本身既不对服务性质之组织与事业感到兴趣,也无意于使国民经济多元化。”

受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影响,他的继承者对商业和贸易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把海外贸易视为可有可无。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十二月,南洋某国来朝,并带来了胡椒做贸易,当时有司请征其税,朱棣不同意,他说:“商税者,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根本不把海外贸易所得利益放在眼里。后来明英宗下令停止造船,主动放弃海外贸易,显然也受到其先祖以农为本思想的影响。

平心而论,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尚能维持国民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明政府放弃海外贸易是“理性”的选择。明政府靠农业维持国民经济固然不易,但没有理由放弃农业去追求另一种没有把握取得成功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使是再有远见的皇帝,也不可能看到未来几百年的世界发展潮流。

篇五:第三集 礼仪天下

第三集 礼仪天下

在进入故宫的四座大门中,东华门是与众不同的。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它的门钉只有8行,有别于其他三座门的9行。

这一细微的差别,400多年前,曾经引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

公元1521年3月,明武宗驾崩,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于是,皇太后决定,湖北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但是,朱厚熜行进到北京宣武门外,忽然止步不前了。

面对皇帝宝座,朱厚熜究竟有什么疑虑呢?

起因在于礼部拟定的继位礼仪:朱厚熜应由东华门入紫禁城,先到文华殿,追认皇太子的身份,然后再继承皇位。

门钉少了一行的东华门在等级上低于午门,神武门,也低于西华门。在紫禁城的设计中,这座大门临近太子的宫区——文华殿,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皇帝本人,几乎不走东华门。

固执的朱厚熜拒绝了礼部的要求。这位继承人坚持:“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来当皇帝的,怎么能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宫呢?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皇太后妥协了:皇位不可久虚,百官即日于城外上表劝进。

4月28日正午,朱厚熜如愿由大明门正中御路进宫继位,年号嘉靖。这场牵动朝野的礼仪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场较量中,大臣敢于与即将继位的皇帝抗衡,而朱厚熜也甘愿冒着失去皇位的危险固执己见,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一套礼仪程序吗?

在礼仪之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皇帝去世。在弥留之际,口授遗诏,将皇位传给八岁的儿子玄烨。

两天后,正月初九,是玄烨登极的日子。

登极大典是紫禁城最重要的仪式,500多年只有20多次,真实的场景只有亲历者才能见到,却最能引发后人的无限想象。

这将是清入关后紫禁城举行的第二场登极大典。

当年顺治登极,正是明朝灭亡,李自成败退,紫禁城多处损毁,只能一切从简。大典没有按传统在太和殿举行,移到了太和门。

经过十几年征战,经营,当玄烨登极时国家基本稳定,已经可以按典章制度举办一场完备的大典了。

而大典应如何操办?大典程序,卤簿仪仗,人员站位等如何安排? 这是摆在清初礼仪官面前的一道课题。

其实,所有的大典细节,在历代的宫廷文档中,都有明晰的记录。即使改朝换代,除了服饰以外,主要的典礼环节,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对于清代礼仪官来说,明朝遗留的典章制度文献——《明会典》,就是最好的范本。

今天,当我们试图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时候,《清会典》也为我们提供了所有重要的线索。

登极大典前,皇帝亲自或者派遣官员先到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向天,地,祖先等通报一番。

典礼的当天,皇家侍卫严密驻守紫禁城各道大门。

天还没亮,王公大臣都已经穿戴朝服,依次进入紫禁城。

太和门外,陈设着皇帝的步辇,太和门屋檐下,陈设着丹陛大乐的乐队。太和殿屋檐下,陈设着中和韶乐的乐队。

太和殿广场东西两侧,陈设着旌旗,伞盖等卤簿仪仗。

太和殿所有的大门都打开了。

大学士会同礼部官员进入太和殿,分别将皇帝登极的诏书,写有贺辞的表文,笔墨纸砚等放置在不同的桌案上。大学士到乾清门取出皇帝玉玺,送到太和殿皇帝宝座正南方的桌案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时,八岁的玄烨身穿白色孝服,在乾清门内,父亲顺治的灵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把自己即将登极的消息亲口禀告。接着,来到乾清宫侧殿更换皇帝礼服,穿戴整齐后,再到皇太后的宫殿里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宫中门垂下帘子,示意先帝的丧事暂停。

天色渐亮,皇帝由乾清门左旁门出,前往中和殿。在中和殿宝座就座,那些即将在典礼中指挥引导的各级官员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他们就可以免礼,而专心忙于工作了。

玄烨终于坐到了太和殿宝座上。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他坐了61年。 紫禁城最重要的大典,今天已经难以如实还原。而宫廷绘画中也根本没有登极大典的资料。我们在专家指导下,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关宫廷其他典礼的画作提取素材,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情景再现,动画合成的方法拼接而成了康熙登极大典的盛况。

笼罩在先帝丧礼气息中的登极大典,气氛肃穆。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陈设但并不演奏。

而当这些乐器奏响的时候,紫禁城也就迎来了重要的盛典。

对于紫禁城来说,每年都有三个最重大的典礼。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国使节在这一天向皇帝进献贺辞,其礼仪程序与登极大典相似,气氛却喜庆轻松了许多。 皇帝的生日,古称万寿节,是个全国性的节日。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个大节日。这一天,北半球太阳角度最低,因而是阳光照射进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2004年冬至日,我们采用特殊的摄影方法,记录了一年中太和殿最难得一见的景观。在冬至这一天,阳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额上。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中国礼制可上溯周代。《周礼 大宗伯之职》将礼仪总括为吉礼,嘉礼,凶礼,军礼,宾礼五类。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礼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作为最高礼仪活动上演地,紫禁城的建筑处处显示了规范礼仪的作用。 试想当年一位第一次步入紫禁城参加大典的外国使节,他走过开阔而漫长的天安门广场,穿过幽深的天安门门洞,午门广场两侧的朝房使通往紫禁城的道路显得狭长。从午门侧门入宫后,眼前豁然开朗,穿越太和门一侧,他忽然看到一片极度开阔的广场,广场尽头是高高在上,金壁辉煌的太和殿。此刻,恐怕在这位使节心中,不得不由衷产生敬畏。

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和大婚时皇后的特权。但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破例。

一年之际在于春。阳春三月,是一年中孕育希望的季节。而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一生的希望,也是在这个时刻孕育的。

经过层层选拔,一些读书人即将步入紫禁城。

每三年一次的殿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实上,所有有资格步入紫禁城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经在先前的过关斩将中取得了贡士称号。这场在皇宫里举行的考试,会让每个考生感受到成为天子门生的无上光荣。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份殿试答卷,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卷首写有考生的年龄,籍贯,本人,父亲,祖父的名字,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之后严密封存。先由读卷大臣精选出10份最好的,在第三天黎明呈交皇帝亲自审阅,由皇帝决定最终名次。

1790年之前明清两代殿试,都是在太和殿广场露天举行,乾隆年间改在保和殿内举行,以此显示皇帝对于考生的关怀。

殿试后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绩的日子,叫做传胪。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殿试的金榜,当年共有273人参加,一些著名历史人物谭延闿、沈钧儒等人榜上有名,末代状元为刘春霖。

传胪是紫禁城重要的典礼。

康熙六年的状元缪彤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当天的情形:”当天天气微寒,五鼓时分,我和各位进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传胪。前一天已经有传言,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传胪开始,上面喊第一甲第一名竟是我,每喊一次名字,就奏乐一番,我怀疑听错了,不敢出列。最后是礼部官拉着我出来。于是,我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随礼部官员捧着黄榜沿着御道,从午门中门出宫。”

这一天,三位幸运儿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过的道路,从午门中门出宫。这一定是天下读书人梦境中最漫长的一段路。

考生们在紫禁城里倍感煎熬和光荣的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这是一组表现农民在不同时节辛苦劳作的画绢。有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幅画里。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其实,他叫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妻子儿女也出现在这组《耕织图》里。

康熙重视农桑天下皆知,这本画册无疑会让父皇很开心。

心计颇深的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笑到最后,年号雍正。对于农业的关注,并不亚于父亲康熙。

在这本记录雍正皇帝日常活动的起居注里,我们发现即使贵为皇帝,每年也要作一天农民。

这是雍正六年二月中旬,全国农民即将进入耕种时节。18日,城南的先农坛开来了浩浩荡荡的队伍。祭祀先农神,是中国历代帝王的惯例。清代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了1700亩农田,在祭祀完毕后亲自耕种,为天下农夫作一个表率,表明天子心系稼樯,尊重农耕。

耕田时,皇帝一手扶着犁,一手举着鞭。按礼仪规定,皇帝要推三次。而雍正皇帝意犹未尽,又多推了一次。

农业国家的兴衰往往依赖于上天的恩威,皇帝自诩为天子,是人世间得到上

天恩泽最多的人,而一旦上天发怒,兴风作浪起来,那第一个应该领受处罚的人,也非皇帝莫属。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

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连服装这样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嘉庆蓝色缂丝云龙夹朝袍——祭天

雍正明黄花妆缎云龙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红色云龙花缎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祭月)

宫廷祭祀共有80多种,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

大祀多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亲祭,大部分派官员祭祀。而群祀,则完全是由官员代劳了。

绝大多数祭祀都是几千年一脉相承而来。当祖居关外的满族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一种新的祭祀活动便出现在皇城之内。

坤宁宫祭神,是清代紫禁城中最为频繁的祭祀。这座明代皇后的寝宫,被紫禁城的新主人改造成祭祀众神的场所。

坤宁宫内,今天还保留着关帝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关帝,八旗将士把他视为保护神,每次战斗前都要祭拜,认为是他赐予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坤宁宫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点前后开始,祭的都是满族,蒙古族的神,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祭神仪式。

坤宁宫东北角有一间小屋,在清代门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内,是一座灶台,灶台上有三口大锅。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贡献。

亲自主持坤宁宫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据说神肉没有任何调料,吃肉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重视祭祀,在对上天、祖先和万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的是对江山永固的虔诚祈祷。

然而,这种祈祷,并不能保佑一个王朝长治久安。

当明朝在天灾与战乱中风雨飘摇的时候,白山黑水间,一直新兴的力量出现了。

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将士们,最终征服了庞大的明帝国。当努尔哈赤的孙子坐在紫禁城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没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经完全融入到传统文明中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之法,又支撑起大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作为国家运行指南的各种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样完备复杂;而在紫禁城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庄严盛大。

公元1793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称为盛世的统治已经到了第五十八年,乾隆显然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称自己为”十全老人”。他身边的人正忙着为皇帝第八十三岁生日做准备。万寿节是国家三大节之一,不仅举国同庆,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要赶来祝贺。与往年不同,在这一年的生日庆典上,将出现一群与众不同的客人,历经千年几近完美的礼仪制度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来自英国的船队驶进中国舟山群岛的定海港口,英

王乔治三世的特使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的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之名进入中国。 英国使团成员在日记中纷纷记录了他们来到中国的第一印象。而随行画师亚历山大的作品也让今天的人们见到了1793年的中国。

——”这里的房子最高只有两层,曲线优美的屋顶,而且居然没有任何防备野兽和盗贼的设施,这个国家一定很安全。”

——”处处都是令人吃惊的忙碌景象,中国没有闲人,也看不到一个乞丐。数以千计的穷人愿意用肩膀抗运车子所无法装载的东西。”

——”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做人要和气,待人要礼貌的教育。”

——”老年人和家里的年轻人住在一起,每家都保留家谱,祖先的榜样不断被援引,本家族每年至少一次在一起祭扫祖坟,家族成员之间从不中断往来,叔叔会对侄子说:‘亲人之间,不必客气。’”

很快,中国人生活中时常出现的一个动作也让英国人迷惑不解。 英国使团正使马戛尔尼这样写道:

“一名中国领航员和他的几名同胞上船帮助我们。他们非常好奇地参观了船上的一切设备。当他们在会客室里看到他们皇帝的画像时立即跪下,十分崇敬地磕了好几个头。那画像是20几年前一个商人带回英国的。这很有趣,一个去过中国的医生先前告诉我,大使必须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为了英国的荣誉,我不会那样做。”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会双膝跪地的英国人自然无法理解叩头,在中国礼仪中的意义。

英国使团不肯向皇帝下跪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很不高兴。责令大臣尽快教会英国人叩头礼仪。

叩头,是每一队首次访华的外国使节都会接受的必修课。可惜,这一次来的,不是天朝恭顺的学生,而是正在飞速上升,并坚信自己才是世界霸主的英国。 马戛尔尼带来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这是他的资本,他希望中国人会被吸引,会大量购买他们的产品。礼仪之争,不过是小节。

然而,他错了。

乾隆的结论是”伊等语涉无知,不知礼节。此等无知外夷,不值加以优礼。 至于英国此次贡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收纳。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并无尔国置办物件。”

肩负打开中国市场使命的马戛尔尼最终失败而回。他说”我所有的时间都被礼仪占去了,我此行的目标甚至都没有机会提到” 他们带来的礼物被放置在皇家园林里,几十年后,当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礼物。其中那些大炮枪支,弹药一发不少。 中国人竟然从未有兴趣动过它们。

礼仪之争的三年后,公元一七九六年二月初,中国农历的除夕,乾隆皇帝又一次收到了英王乔治三世希望扩大两国贸易的信件,而乾隆再一次拒绝了。 这是乾隆以皇帝身份签发的最后一道诏书。明天,他就要履行六十年前登基时的诺言,将皇帝的宝座禅让给自己的儿子。

公元1735年9月3日 雍正皇帝死后第十天,乾隆继位。在那一天,乾隆在祖先灵前立下誓言:先帝中康熙治国六十一年,如果上天眷顾,让我也有同样的机会。我不敢超过先人,执政满六十年,就将皇位让给儿子。

六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祈祷竟然变成了现实。

在授受大典前夜,百感交集的乾隆赋诗一首。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古今难得者,天地赐恩然。父母敢言谢,心神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