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长征胜利70周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3:51 作文素材
长征胜利70周年作文素材

篇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0月22日)

胡锦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70年来,我们始终铭记着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铭记着为红军长征胜利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他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在红军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同志们!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境地。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中国人民饱受煎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百折不挠地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党领导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主力长征期间,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西北地区的红军、党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以及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地下斗争的党组织,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军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宣告结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在红军长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中,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同志们!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在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

斗的精神。长征精神,1.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2.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3.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4.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同志们!

自7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

篇二:长征胜利70周年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战争奇迹。我党我军在长征中成熟壮大起来,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积累了珍贵的历史经验,直至今日,长征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她对于我军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贯彻落实,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光阴荏苒,一晃70年过去了.7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语录:“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错,长征是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了共产党的胜利,更是宣告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长征是宣传队,它既向人民宣布共产党是解放他们的队伍,还向我们宣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长征是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我们这些还未发芽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结出累累硕果报答祖国。

回顾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明天。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根本目的在于确认老红军光荣传统的时代价值,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没有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多方面的更为严峻的考验。学习和弘扬红军战士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满怀信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最现实的纪念。

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将今日之中国,放在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进步的大视野里,放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大背景下,放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格局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身处的位置——

那段开始于7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汽机运行二班:孙威

篇三: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书写崭新历史,奏响时代强音——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时间:2006年11月20日 作者:三亚市第五中学 陈其青 点击:93次

书写崭新历史,奏响时代强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曾向一些人问起长征的事情,令我惊讶的是,不少人竟然对长征知之甚少,知道的也仅仅局限于“爬雪山、过草地”。我不禁怅然:难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70年前那场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在如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头脑中留不下太多的印记?

也怪不得如今的年轻人。毕竟,那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岁月,和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引不起他们足够的关注也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如果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不到有效的继承,那我们面临的将是精神上的断层!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找到传承,明确奋斗方向。所以说,追忆和纪念那段历史是我们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唤起人们对先辈丰功伟绩的记忆,让人们重温过去,记住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从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追忆和纪念固然重要,但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追忆和纪念是为了不忘却,是为了发扬光大,但能否真正让历史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头脑中扎根,能否把这种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真正注入人们的思想意识,转化为一种作用于人们行动的精神营养,则是需要我们长期努力的事情。原因就在于,随着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意识淡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作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无疑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但要真正让它发扬光大、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则需要努力改变我们的“精神土壤”,通过长期不懈的、切实有效的努力,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追求崇高的价值取向。

七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七十年后,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想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更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七十年前的长征,已经作为一个符号,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岁月积淀的长征精神,却像古酒一般在我们的心中酿出了感情,酿出了味道,成为我们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一个牢记光荣传统、推崇伟大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胡总书记最近所指出的:“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个时刻,我们需要追忆历史,需要隆重纪念,但更重要的是永远铭记,把这段历史、这种精神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转化为振兴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而作为我们,在新的长征中,肩上也负载着全新的理想。我坚信,新时代的青少年一定会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时代强音!

篇四: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

—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之际70 年前结束的万里长征,是 20 世纪的人类壮举,它庄严宣告:代表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 70 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靠什么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强敌,靠的是拼 死杀出一条生路的血气, 在挫折迷惘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的勇气, 为穷苦 百姓打江山的浩然正气! 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 远是新世纪军人最崇敬的光辉榜样。 (一)长征路是什么路?严格说是没有路。在沟壑纵横、激流咆哮 的漫漫征途中,是红军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 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军人,要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要忍受饥 饿和伤病的折磨,要经受风霜雪雨和枪林弹雨。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 准备牺牲。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支军队,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大仗、小仗、险 仗、恶仗、遭遇战、伏击战??仗仗打得惨烈,战战生死攸关。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政党,要战胜教条主义桎梏,要经受党内路线 斗争的考验, 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危机, 要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寻找出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毛泽东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 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路,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是一面昭示后人的镜子。 (二)打仗须有英雄气概,古人云“夫战,勇气也”。红军敢于拼 杀的士气、与敌血战到底的豪气,饱满、旺盛、持久,压过一切强敌。 攻占娄山关,敌我双方相向朝娄山关进发,距离大致相等,而红军比 敌人还晚出发两个小时。 就在敌军距山顶两三百米时, 红三军团 100 多名 官兵已登上制高点。 飞夺泸定桥,红 4 团的官兵忍着饥饿,冒着掉进滚滚江水的危险,一 昼夜急行军 120 多公里,赛过了对岸增援的敌人,抢先占领泸定桥。而对 岸的敌人,却停下来生火做饭?? 如果红军冲锋陷阵的精神稍微弱一点, 就不可能先敌抢占娄山关, 不 可能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可能就要改写。但历史不存在“如果”,红 军的字典里也没有“如果”。 在敌陆军第 37 师的战斗详报中, 曾感叹自己的部队“行军力不强”, 追击中不能坚持到最后 5 分钟。在敌陆军第 15 师“剿匪”详报中,附有 6 条感想,最后一条是:“我军一切成分,均较‘匪’方为优,惟耐劳耐 苦精神,尚不如‘匪’。” 长征路上恶战多,恶战方显英雄本色。突破天险腊子口,担负强攻任 务的红 6 连向敌人发起多次冲锋

,28 人的突击队拼得只剩下 2 人,桥上 桥下铺了一层手榴弹片。 一封国民党的信函如此描述: “川军以三四倍于‘赤匪’之兵力‘围 剿’,而致于失败者,由于各军步调不齐??望风即行崩溃。” (三)这是一条用草鞋走出的光明之路。真诚地相信党,无畏地跟 党走,长征路上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表现出令人敬仰的理想信念和志气。 在罗家堡战斗中负伤的红六军团第 16 师政委晏福生、在大渡河阻击 战中受伤的营长李庸, 拄着拐杖, 拖着伤躯, 千里乞讨, 找到了红军队伍。 途中,晏福生还带伤渡河——真是难以想象。 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的脚趾受伤了, 为赶上队伍, 挥斧砍掉了自己溃烂 的脚趾,以坚强毅力坚持走完长征路。 过草地,红军吃野菜、吃草根、吃皮带、吃马鞍、吃皮鼓,吃遍草原 上能吃的一切。有一 封电报曾这样描述:“红一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 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 以致日牺牲者约百余人。 ”后续红三军团派人专门 负责掩埋红一军团官兵的尸体,看到有的 遗体被秃鹫啄开,红军将领们 泪如雨下。一位老红军在 70 年后谈及此事,仍悲痛至极:“草地上一具 具烈士遗体,成了明显的路标。” 雪皑皑,野茫茫。一具具冻僵的红军遗体都卧向前方。这就是钢铁的 红军,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始终相信:只要跟党走,革命一定能胜利。 过了雪山草地,当地群众视红军为从天而降的“神”。 (四)红军的士气哪里来?是血气方刚、充满锐气的各级指挥员和 共产党员带出来的。冲锋时,共产党员喊的是“跟我上”,敌人喊的是 “给我上”。一字之差,勇怯立判。 血战湘江时,红 14 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 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以 至于师长“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红 18 团长征途中四易政治委员。余秋里、杨秀山负重伤,董瑞林、 周声宏相继牺牲,4 位政治委员前赴后继,热血洒在同一个战斗岗位。 瓦屋塘战斗中, 时任红 5 师师长的贺炳炎面对敌人重围, 端起机枪杀 开一条通路,他的右 臂 6 次负伤。战斗结束后,必须立即截肢,当时无 手术器械,只好用伐木头的锯子锯臂,且没有麻醉药,他咬烂了含在嘴中 的毛巾。贺龙特意用手绢包起两块碎骨, 用以激励官兵:“看看,这就 是共产党员的骨头。”这样的骨头,如钢似铁。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长征,红军营以上干部牺牲 430 余名,其中师以 上干部 80 多人。 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对身边的将领们大发感慨: 红军经过二万五 千里长途跋涉,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们

都是带兵的,这万 里长征, 你们谁能带?谁能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 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 早就带没了。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区别, 红军指挥员与军阀有 着本质区别。长征路,把这种区别展示得淋漓尽致。 (五)红军有战胜强敌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人民坚定、无私的支 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 量在人民。” 如果单从人数、 装备、 后勤保障条件来讲, 国民党是强大的, 有飞机、 大炮,以及源源不断的弹药和补给,动用的总兵力数十万人,是中央红军 的 10 多倍。 红军则不同, 最好的武器, 莫过于从敌人手里夺来的重机枪和迫击炮。 但红军始终没被拖垮、打倒。国民党在战斗详报中称:“我以数倍之众, 沿途堵截穷追,未克聚歼,愧愤莫名”。 打仗,打的是武器装备,打的更是人心向背。长征经过 10 多个省, 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很多群众对红军并不了解。红军在短短几天里, 就能聚集人气,赢得人心,使百姓从“躲红军”到“迎红军”。真是得人 心者得天下。 行动,是最好的“宣传队”。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给穷苦百姓分 田地、分盐巴、分粮食。红军有超乎想象的约束力,铁纪严明,再饿,不 抢老百姓的粮食;再冷,不擅进民宅。 而国民党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欺压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连他们自己 也承认: 因过去军队纪律不良, 民众都在躲避我们。 这样的部队貌似庞大, 实际上是与劳苦大众离心离德的“孤家寡人”。 老百姓在对比中感到——红军好!这样的红军,看起来人数不多,但 全中国劳苦大众都是红军的“战略预备队”。 走长征路,使我们对“强大”有了新感悟。所谓强大,须用“人心” 来测量。 (六)战争“以正合,以奇胜”。面对残酷的战争,任何人都很难 做到“从容不迫,轻松自如”,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旷世奇迹,留 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千古佳话。这一切源于创新出奇的韬略、 打破“框框”的勇气。 红军长征中很多战例, 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 吸引无数军人 痴迷研究。其中,“以空间换时间”的大规模运动战,更是精彩绝伦。 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党内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然有了 “灵气”。毛主席打破 常规,实行高度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有时走 老路、有时走新路,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向东、有时向西,避 实击虚,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其绝妙之 笔是“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 将国民党几十万追兵远远甩在身后, 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蒋

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 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尚 未把人马调拢,就宣告破产。一条小船、13 根铁索,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有人说:“红军在此夺取的不仅仅是 13 根铁索,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夺取”时代,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创世之举。长征之前,毛泽东 就有许多引领时代的 伟大创新: “农村包围城市”、 “支部建在连上”、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等等。这 些创新一次又一次推动着中国革命大踏 步前进,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巨人。 (七)当我们把红军称为老前辈时,不要忘了,他们长征时很年轻, 英姿勃发,充满朝气。 当年采访红军的斯诺前夫人、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 记》 中写道: “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使这支军队有独特性的两点——年 轻和牺牲精神??” 红一军团第 15 师政委肖华只有 18 岁,红 25 军政委吴焕先牺牲时才 27 岁。 红军的队伍,战士平均十七八岁,由二十出头的师、团长带领,在一 批三十岁上下的将领 指挥下,所向披靡。红 1 团强渡大渡河,指挥作战 的团长杨得志 24 岁。红 4 团飞夺泸定桥,敢冲敢打的政委杨成武 20 岁。 就是这两个红军团,数次担任中央红军 先遣队、先行官。韦尔斯认为, 这样的军队,其前途你无须担忧,“红军是不能征服的!” 朝气是年轻人的优势,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长征路上,还有年 过半百的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人,他们老当益壮,豪情满怀。谢觉哉带了 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途中,他宁可把毯子扔掉,也 要把印章挂在脖子上,一直到陕北。 朝气背后是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点燃的激情。激情在,事业 兴,革命人永远年轻! (八)红军万里长征所具有的勇气、士气、血气、朝气、锐气、志 气、骨气、底气、人气和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是人民军队青春永驻、 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解长征,就能理解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 美援朝、边境自卫反 击作战以及和平年代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 中涌现的英雄们, 其身上都洋溢着红军长征中的那么一股子气、 那么一股 子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豪气、黄 继光堵枪眼的非凡勇气、邱少 云在熊熊烈火中严守纪律的极强定力??都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今天, 我军方方面面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 我们遇到的困难无法与红 军长征时所遇到的 艰难险阻作量上的比照,能比的是那么一股子气、那 么一股子劲。

有了这样的“气”和“劲”,再艰巨的使命都能履行好。邓 小平曾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 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 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长征留下太多的传奇、 太多的“不可思议”。 新一代军人应该续写人 民军队新传奇新辉煌——因为我们是红军的传人, 红军传人应该有这样的 志气。

篇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歌吟有梦

我们从瑞金出发

从1934年的那个春天出发

隆隆的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岁月的密林里

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们寻找着那支穿草鞋的队伍留下的足迹 浓烈的硝烟,一缕缕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弥漫

那面苏维埃的旗帜,在迎风招展中正把镰刀和铁锤碰撞的光辉 播洒进中国革命的历史

走在漫漫的长征路上

我们呼吸着70多年前的空气

我们感受着70多年前的风雨

我们聆听着70多年前的故事

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好像踩在英勇的红军战士留下的一串串脚印里 那些草地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地延伸

延伸着一种顽强和毅力

那些山峰在我们的仰望中巍峨地矗立

矗立着一个个红军战士的影子

抚摸着泸定桥的铁索,我们仿佛把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紧握 在金沙江的岸边,是谁在深情地哼唱着《十送红军》的民歌? 站在遵义的天空下,我们追忆的翅膀舒展在那片蔚蓝的高空上 倾听着打响的小竹板,我们想起了井冈翠竹的坚韧与挺拔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的,是正在燎原的星星之火

五岭逶迤蜿蜒的,是壮烈的人生

金沙水拍激荡的,是挥洒的热血

皮带和野菜煮出的,是昂扬的斗志??

我们重走长征路

就是重新阅读一部二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我们知道,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的惊心动魄,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几万双草鞋的艰难险阻,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万水千山的运筹帷幄和力挽狂澜,也隐藏在这部史诗里

这部史诗,本身就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纪念长征70周年诗歌:走出草地

一位红二方面军战士的故事

告别“瓮、那”山皑皑白雪, 走出甘孜城石砌藏楼。 渺无际涯的荒原上,

红旗引领着北进的铁流。(注1)

横亘百里,

古苍原广袤浩瀚,

黑水泥沼,

大草滩

处处险阻艰难。

时而暑气蒸腾,

时而浓雾弥漫,

时而冰雹袭来,

时而暴雨扑面。

给养极度匮乏,

终日饥肠辘辘,

衣衫褴褛不堪,

难遮湿寒彻骨。

严酷的环境,

即使飞鸟也不愿停留, 不尽的困苦,

却挡不住,

具备钢铁意志的洪流。

没有粮食,

嚼草根啃树皮。

一块牛皮带,

也成为

挽留生命的期冀。

“走出草地,

就是胜利!”

朴实坚毅的言辞,

激励着每位红军战士。(注2)

????

远去的队伍,

渐渐在视野中消失。

踉跄前行的小战士,

依旧不懈地努力。

还是出征的次日,

狂风裹着冰雹,

饥饿伴着疲惫,

病魔恣意舞蹈,

把这赣西的小战士击倒。

侧卧草毡,

小战士已筋疲力尽, 面向北方,

他喃喃低吟??

“走出草地??

走出草地??!”

竭尽仅存的气力,

他支起廋弱的身体。

朝着北方,

他仿佛看见了霞光, 霞光里,

一骑骏马弛近身旁。

“小兄弟,

莫慌张,

跨上战马扛起枪,

天大的困难吓不倒, 红军战士要坚强!”

还是那亲切和蔼的面容, 还是那浓重熟悉的湘音, 真是任弼时政委??

又送来七色美丽祥云?(注3)

长征胜利70周年

数月前,

普渡河畔遇顽敌,

鏖战中,

小战士负伤落残疾。(注4)

药品奇缺,

伤口化脓

连日高烧不退热,

无奈何掉队转战中。

巧遇政委任弼时,

询问安慰让坐骑。 一路关心细照料, 阶级情深胜兄弟。

正是困苦艰难,

锻造出红军意志如钢, 依靠官兵一致,

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美好的憧憬,

焕发出小战士激情无限, 崇高的理想,

更坚定他必胜的信念,

重新站立,

小战士鼓足勇气, 蹒跚而行,

又将身躯缓缓前移。

铅幕低垂,

除却呼啸的北风, 空寂的荒野,

仅有小战士孤独的身影。

朔风卷起团团飞雪, 缠绕着倔强的战士, 就像乱舞的银蛇, 欲将万物吞噬。

狰狞的魔兽, 任你肆意暴虐。 英雄的红军, 绝不做半步退却。

咬紧牙关,

嘴角渗出了鲜血, 奋力拼搏,

没有丝毫的胆怯。

抗争,

绝不在恶魔面前颤栗, 抗争,

一定要活着走出草地!

又是一天过去,

倦怠使病痛愈加剧烈。 正当暮色降临, 眼前一黑,

小战士再度昏厥。

????

恍惚中,

莫名的力量拉住双手, 飘飘渺渺,

他仿佛趟着浮云游走。

没有色彩,

除非黑与白, 没有声音,

静谧的如同死寂。

身旁,

不时闪过游鱼、飞鸟, 几只野兔追着狐狸嬉闹, 多么奇怪的世界, 一切全然颠倒。

浮云游动,

时疾时缓,

云层里,

隐约跳动着明亮的光环。

渐行渐近,

光环连成了一片, 光的中央,

闪烁着流光溢彩的星团。

猛然间,

他眼前一亮—— 那不是星团,

那是头戴八角军帽, 铁塑钢铸的指战员。

——

普渡河

壮烈牺牲的好战友, 雪山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