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朱熹与苏轼的简朴生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9:17:04 体裁作文
朱熹与苏轼的简朴生活体裁作文

篇一:我看苏东坡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坚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乌台诗案”应该是他坚执性格的一个最好注脚。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先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有用心的御史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这样一来就给苏轼扣上了“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随着谢恩表的发行,“新进”也就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时为监察御史台里行的舒亶花了四个月时间研究苏东坡的诗集,搜集了一定的“证据”后便上奏弹劾。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这位李定正是当年因隐瞒父丧而被司马光称为“禽兽不如”的家伙,苏轼也讥他“不孝”。 虽然群小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并写下了 《狱中寄子由》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被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

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由于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

最后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是诽谤!

旷达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苏》中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当苏东坡到了黄州,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又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期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正如他所说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那些爽健俊秀,豪放飘逸之作,处处表现出了苏轼“善自宽”的特点。如:“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谁道人生不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纱》);“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南堂五首》之五)此外,《念奴娇》中“凭高眺远”、《西江月》中“照野弥弥浅浪”、《水调歌头》中“落日绣帘卷”等。这些诗词均作于他贬黄州之后,在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秀美的风物,雍容的气度,安闲自得的情趣。苏轼一生的文学名篇,很多是在黄州谪居期间完成的。代表着苏轼散文高峰的前后《赤壁赋》,特别是那首苏词中乃至整个词史上被誉为“千古绝调”的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作于此时。词中虽有功业未成,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人生苦短等哀叹,但哀而不伤,嗟叹而不颓丧。相反,那由大江、惊涛、巨石、高岩所构成的宏伟画面,那睥

睨一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组成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视野为之开阔,胸襟为之开展,精神为之振奋。这些,都是他心境旷达的表现。

当苏轼五十多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惠州,今广东惠阳,在大庾岭以南,当时属瘴疠蛮荒之地。从此,开始了他晚年长期的流放生活。但苏轼并没有哀号悲叹。虽然“兄弟俱窜,家属流离”,但苏轼的心情也只是“随缘委命”“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程德孺书》)。他把心力倾注在当时的政事和百姓生活上。在惠州时,他写下了如下诗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在诗句中,看不见愁苦。风物美,让他乐而往乡;春睡犹美,“失意之人作旷达语”(纪昀批语)。他这样旷达,以致当时宰相章惇见此诗,认为苏轼太“安稳”,将苏轼远贬儋洲。(曾季狸艇斋诗话》) 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纵笔三首》之三)。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

苏轼的家庭生活,也随着苏轼的遭遇几经曲折。他的三位妻子都先他而去,原配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了,续配王闰之于元佑八年(1093年)病逝于京城、,终年四十六岁,侍妾王朝云在苏轼晚年的流放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惠州,三十四岁的王朝云因患瘟疫去世,这对五十九岁的苏轼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他俩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承受父训,一起出游长安,共赴科举,同科中举,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子由多方营救,愿捐纳自己的职位为兄长赎罪。结果,苏轼被贬黄州,子由也遭贬,兄弟两人长期不得相见。政治理想的一致,生活意趣的相同,兄弟二人,同心同德,互相唱和,互相友爱,在苏轼的诗集中,和子由唱和的诗,以及怀念子由的诗,举不胜举。如:《初别子由》、《九月微雪怀子由弟二首》、《病中闻子由不赴商州三首》、《岁暮思归寄子由弟三首》、《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别子由三首》、《子由生日》、《书子由梦中诗》、《和子由踏青》、《和子由蚕市》、《和子由苦寒见寄》、《和子由论书》《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满江红怀子由作》??诗中无不体现出对弟弟真诚的牵挂和友爱,表现他与弟弟的深沉情谊和兄弟间的共同命运。在诗中,苏轼以他兄长的宽广心胸,旷达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论修养帖寄子由》),

感染着弟弟同逆境斗争。“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黄叶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秋思寄子由》)。尤其是一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能见其旷达心胸。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作者勾勒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在词末,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四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对待自身生活

在对待自身生活方面,初到黄州,“癛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答秦太虚书》)而且,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市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处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答李端叔书》),“只有靠躬耕田亩,“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答秦太虚书》)写得辛酸、幽默,苦中有乐,深切感人。公元1097年4月,苏轼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军安置,当时苏轼已62岁了,处境也更为恶劣。亲人只有幼子苏过同行。当时海南岛的生活比惠州还要恶劣得多。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如非被认为罪大恶极,惟恐其仍得生还,一般不至被贬逐到这样险僻的地方。苏轼深知“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昌化军谢表》),他自己也作了死别的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与王敏仲书》)。等待苏轼要过的儋州生活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连生存都困难。

在艰苦的条件下,苏轼一面遍和陶渊明的诗,作《和陶诗一百二十首》,一面潜心做学问,他修改和完善了黄州期间所作的《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又写了《书传》十五卷、《志林》五卷。

苏轼将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等都颇有研究,如他的《养生诀》介绍的“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按摩两脚心,“梳头百余梳而卧”的确是很好的养生之法。还有《学龟息法》、《求医诊脉》、《治内障眼》,服用生姜、茯苓、地黄均有文字。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对煎茶酿酒、佳肴烹制、粗粮细作均有讲究,他写有《饮酒说》、《漱茶说》、《煮鱼法》(即后世的东坡鱼)、他发明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饼”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传统的菜谱里。可以说,正是在这写大大小小的认识问题、生活问题上,苏轼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领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备的真实性情。我认为这同样是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

篇二:六年级日积月累题选答案

状元坊学校

小学六年级毕业总复习日积月累复习题选

一、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习题

1、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默默无闻奉献的人们。 8、写三个有关工作方法的成语: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写三个有关工作态度的成语: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写三个有关工作精神的成语:独出心裁 不耻下问 精益求精 三、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

1、请你写两句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警句:

2、请你写一句描写菊花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请你写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热爱祖国是人们最朴实的情感,请你写一句热爱祖国的名言: 我们 爱 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5、人们用“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来表达只要答应别人的就一定要做到。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8、写三个有关音乐的成语:(异曲同工),(曲高和寡),(余音绕梁)。 写三个有关建筑方面的成语:(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写三个有关书法方面的成语:(惜墨如金),(入木三分),(龙飞凤舞)。 9、请你写两句保护环境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二、六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习题

1、人们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说明做事要一鼓作气才能做好,不能时断时停。

2、人们用“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来说明凡事没有十全十美感,不必过分挑剔。

3、人们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说明练习的重要性。 4、请你写一句有关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请你写一句有关中秋节的诗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6、写一句有关正直的名言警句“正直是道德之本。”

7、古今中外的人很讲信用,写一句外国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请你写两句关于读书益处的名言警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用明月来寄托对家乡的千里相思的名句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4、请你写一句思念家乡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5、请你写两句做事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名言警句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6、说明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的名句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7、关于孝道的名句是: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8、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人要志向远大,志存高远。

9、 写三个团结一致的成语:(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众志成城)。 10、写三个做事顽强拼搏的成语:(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写三个有关人物神态表情的成语: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写三个有关人物行动的成语: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13、请你写一首热爱祖国的诗歌。诗歌的名称是《卜算子·咏梅 ,全诗如下: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穷人》的作者是(俄国)国的(列夫·托尔斯泰)。

15、《用心灵去倾听》讲到了一个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人物是(苏珊。 四、五年级下册日积月累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警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了要积少成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了要不断求索。 5、请你写几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的成语:

百折不挠 任劳任怨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6、写三个形容人物外貌的成语: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写三个形容人说话时的情态的成语: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五、按原文填空及按课文内容填空(含文言文)。 1、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作者表面上要说关于人的,可却写的是物,这种借物不说明人的写作手法被称作托物言志。小学阶段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桃花心木 和石灰吟。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不脱蓑衣月明

5、《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是(林海音),节选自(城南旧事)。 6、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你还知道其它的名著及作者吗? 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8、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9、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比如:“走在街上的时候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又如:“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 脚乱 ” 10、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12《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

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13《落花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作有用的人,不要只做讲体

面的人,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 。 14《珍珠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5、《长征》中引用夸张的句子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6、 17、《索溪峪的“野”》用总分的方式写了 水野、山野、动物野、游人野 18、《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从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三方面来修筑铁路的,在开凿遂道上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两种方法。 19、《怀念母亲》一文中,季羡林有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另一位是祖国母亲,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怀着(崇高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0、《彩色的翅膀》在叙述顺序中采用的是(插叙)。

2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2、“深蓝的在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23、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呐喊 》《朝花夕拾》。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工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4、请你写一句含有“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26、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27、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

曲高妙。

28、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29、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0、《匆匆》表达了一个观点是: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

深深的留恋。

3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32、《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中提到小孩过年要准备的三件事是: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33、〈灯光〉的写作顺序是(倒叙),〈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写作顺序(倒叙)。 34、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其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35、〈一夜的工作〉作者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来叙述周总理的工作的。 36、〈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安徒生)。《凡卡》的作者是(契科夫)。 37、鲁滨孙是一个聪明、乐观、坚毅、有爱心的人人。 38、汤姆是一个心底善良,头脑聪明,而又顽皮淘气的人。 39、玛丽是一个生活俭朴,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人。

40、“神十”于2013年6月13日成功发射。航天员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六、古诗文真空。

1、请你写“雨、雪、风、霜”的诗句各一句

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请你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古人常睹物吟诗,盛赞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像这样的咏物诗你能写出多少呢?请任选下面这些景物中赋诗,注意把诗名和作者写清楚:柳树、月亮、梅花、荷花、瀑布、雪、枫叶、小草、春雨。(注:各赋诗一句)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表达对家人的思念的诗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送别时对朋友的情谊的诗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5、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乐游原》中以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极具人生哲理,堪称千古绝唱。 6、根据下面的情境写诗句。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

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_”,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4)“吹而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18)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7、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篇三: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逆境中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⑴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御史李定,舒覃,何正臣摭起表语,所为诗以讪谤,逮赴台狱”(《四库全书》提要)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

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即便是被贬苏轼也没有像别人那样为自己的失意伤

怀、哀叹,苏东坡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上,他种菜耕田,酿酒做菜,研究草药,参佛学,炼瑜珈,自制墨------他有那么多的事可做,哪还有时间哀声叹气?诅咒命运不公人生坎坷?为官时他兴修水利,兴办医院,改善种种措施,心系百姓,无官时他也不忘为百姓谋福利。

就是在被贬到黄州期间,这样的一个低潮,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朱熹与苏轼的简朴生活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首豪迈不羁的词,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积极的,其人生态度是键康向上的。首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站在滚滚而逝的大江边,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虽然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是,他们毕竟是叱诧风云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即使死了,也会英名永存、流芳千古,是不会为后人所忘记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他勇于直面时代变迁的豪放之气,表达的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接下来作者便以极其精练的13个字,从声、形、色三方面再现赤壁的壮丽与雄奇。“乱石

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出那参差错落,直插云霄的山岩的气势,描写出那汹涛澎湃,使人心惊肉

跳的浪涛拍击江岸翻起层层浪花的豪迈:借助于这三个物象所描写的雄奇壮丽的之景,表达的还是他们豪迈之

气。可见词的上阕写景亿史,无不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他的积极进取之心。

苏东坡一生几次被贬,从繁华的京都到此时的黄州,四年后又被贬到远离京都和家乡千里之外的岭南惠州,最后到被称为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海南岛。那时海南岛是黎人居住的一个夏天潮湿、气闷,冬天雾气浓重,秋天雨水连绵的荒岛。苏东坡仕途最畅时,官至第三级翰林,为皇上草拟诏书,仅次于宰相,到了海南岛时却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他那不屈

篇四:论苏东坡的乐观豁达

论苏东坡的乐观豁达

庄天宇 上海建平中学高一(7)班

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政治生涯几经起落,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一生坎坷不平,但在逆境中他没有悲观失望,面对种种迫害,既未逆来顺受,也未否定人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接受种种不幸,留给世人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逆境人生;乐观;豁达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

(1)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

(2) (3)江水暖鸭先知”,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的文学才气吸引了我对他的喜爱。

可是最近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他曾经遭遇过很多的坎坷,经受过深重的磨难,而在逆境中苏东坡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由此我对苏东坡在喜欢之余多了一份敬仰,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 逆境人生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嘉祐六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优人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当苏东坡出蜀进京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且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但苏东坡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与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有矛盾,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

苏东坡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35 岁正当盛年,就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噩梦般的贬谪流放,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林语堂说他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尤其是在海南儋州这个蛮荒之地,苏东坡度过了21 年。元丰二年(1079),到湖州就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苏轼,曾因做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统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对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自嘲的那样:“心似已槁之木,身

(4)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在他将近40年

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2 乐观态度

尽管苏东坡一直身处逆境,但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苏东坡的

(5)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东坡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

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

(6)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当时他失去了薪俸,带着一家老小

十数口在田地里务农,生活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并自称“东坡居士”。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一面充分体现在他当时身处逆境时的作品中:贬到杭州,他没有有抱怨,反而高兴地欣赏西湖美景:“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有悲愤,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愤而笑的自嘲和随境而适的旷达:“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在那荒凉炎热之地,他却要说出荔枝的美味,而更能体现他

(8)的随遇而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谵州,他没有怨,没有悔,

而只是能感到祸中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5)(7)在密州,他体验的是 “老夫聊发少年狂”。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 “岭南

(11) (12) (13)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 “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

(14)湿热化外的海南,他也发现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的慰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

(15)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而最能集中体现他那无人能及的豁达,乐观这点的,还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数十年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东坡,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伟大作家,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当沧桑始到工。”从苦难变迁中超脱出来的苏东坡,精神上得以提升,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考验,越发沉静练达,气定神闲,风雨不能摧垮他,穷愁不能改变他,垂暮之年再贬到荒蛮之地岭南,他还是依旧故我,乐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挫折也好,打击也罢,都不能动摇苏东坡内心的坚定,他始终从容面对,显示出超然的人生态度。

也许正是这些境遇变迁,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妇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个热情奔放、从容自如、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中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18)(17)(16) (10)

3 豁达胸怀

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在于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宽容他人。他曾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他对人是友善的,从不从坏处想人,终其一生他顶多是不喜欢某些人,但绝没有恨。卑鄙小人、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即使对

昔日迫害他的政敌苏东坡也表现出宽容和关怀。

苏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19)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

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

(20)质。”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苏东坡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认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参考文献

[1] - [17] 苏轼,李宝岑 著《苏东坡诗词名篇译解》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18]- [20]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篇五:《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教育目标:

1、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词人的形象。

《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学生能从词人一反常态的行动心理中概括出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个性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 能从诗词中领略出生活中的哲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深意?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7.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作业布置: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请借助词钱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2、上下片最后一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一蓑烟雨任平生

(2)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案:

1、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2、(1)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灭顶之灾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2)晴也好,雨也好,对词人来说一切无所谓,反映了词人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