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趣作文小学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0:06 体裁作文
篇一:雨中趣事
雨中趣事
清晨,雨悄悄的下着,我揉揉迷迷糊糊的眼睛,看见有很多小朋友在玩打水仗,我看着心里直痒痒,我穿好衣服一溜烟就跑了出去,到了楼下,我说:“加我一个行吗?”小朋友们同意了,我们正好六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三个人,分好后我们就开始攻击了,我先用小手捧了一捧水对着另一队扬了过去,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又朝他们泼了水,心想:这下可好了,我可是得了便宜卖了乖啊!
一连气又泼了好几捧水,正在我偷笑时,后面来了一个反攻,把我弄成了一直“落汤鸡”哎呀!我的裙子,湿了,头发,湿了,心想;你们可真讨厌!但是我又想了想,刚才我不是也泼了人家吗,所以我就没有生气。 雨!我爱你,童话般的世界。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天气 晴 二(3)班 卢华翎
星期五下午,是我坐校车回家的日子。在校车上,我好开心啊,又喝牛奶又吃糖。想到要见到一星期没见的爸爸、妈妈,我更开心啦!
爸爸把我接回家,问我:“华翎,你想先做什么呢?”我想了想说:“爸爸,我先做语文作业吧。”爸爸说:“好,做完语文作业就准备吃晚饭。”我开始仔细写老师布置的语文试卷,语文是我最喜欢的,我学语文也是顶呱呱的哦!
爸爸说:“吃晚饭喽!”我吃完美味的晚餐后,就让爸爸听我背诵语文课文,我背诵得又响亮又流畅,爸爸把我表扬了一通。 每次回家,我总是先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再玩。爸爸说我这个习惯真好!
【习作点评】
初学写作的小作者具体详尽叙述了回家之后所做的事情,一个好学、活泼的孩子形象如在眼前,很好!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天气 晴
整理房间
今天,我看见房间十分乱,我便想清洁一下。我首先把被子叠好,放在床上一侧。然后我把桌子上的书本和作业整理好,放在桌子的一角。接着,我把柜子里的玩具都收拾好,再一一摆放整齐。最后,我用扫把把地面的垃圾扫干净。
妈妈走进来,看见我把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妈妈表扬了我:“尧尧,你把房间收拾的真干净!真能干!”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习作点评】
该篇习作小作者将清洁房间的过程记叙清楚、详尽,用词准确,结尾能恰如其分写出了内心感受,好!
谁和谁好?
我和同学好,
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思考。
谁和谁好?
我和姐姐好,
我们一起坐校车,
一起欢笑。
谁和谁好?
小树和小花好,
他们手拉手,
永远不吵闹。
谁和谁好 ?
我和爸爸妈妈好,
陪我散步,陪我游戏。
一起送我去学校。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地上的小草
画好多雨点,
让小草在炎热的夏天里
不会枯黄,不会口渴。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流浪的小猫
画一座美丽的房子,
画许多好吃的小鱼。
小猫再也不会
到处流浪,没有东西吃。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山区的小朋友
画很多漂亮衣服穿,
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
快乐地生活。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二(1)班 钟易杰
今天,是我开心的一天。
上午,我安排完成各科作业。
篇二:《雨的诉说》教学设计及满分作文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及满分作文
活动要求: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然后用书面表达交流
活动目标
1.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
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
重点与难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活动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走近雨,认识雨(体验)
1、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描写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资料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作品都是写“雨”的,既展现出“雨”的共性,又抓住雨的不同特点去描写。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从时间季节的角度、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角度认识雨。
资料搜集:
时间季节的角度:有写春雨、有写秋雨;有写夏雨、有写朝雨等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的角度:从听觉写雨的淅沥,从视觉写雨的绵密,从触觉写雨的湿润,从嗅觉写雨的清新。)
词语:淅淅沥沥 毛毛细雨 春雨阵阵 牛毛细雨雷雨交加 大雨倾盆 狂风暴雨 雨急似箭 瓢泼大雨 雨声沙沙 细雨淅沥 雨过天晴 细雨如丝 雷雨交加 山雨欲来 细雨飘洒 斜风细雨
句子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淅沥)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淅沥)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绵密)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湿润)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刷得青山绿水、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清新)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段落
夜雨
一天深夜,阴云密布,响雷一个接着一个,闪电在天空中闪着。风,使劲地吹着,树枝被风吹得喀嚓喀嚓作响,顷刻之间,倾盆大雨就落了下来。
雨越下越大。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春雨
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披在群山上。
春雨纷纷,染绿了山,染绿了水,染绿了石板小路。
夏雨
调皮的雨点儿像谁扔下来的钢珠一样砸在河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粗大的雨点打在人家的窗户上,咚咚作响。
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
雨越下越大,往远处看去,好象一块灰幕遮住了视线,灰蒙蒙一片,树啊,房子啊,什么也看不见。
秋雨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二、感受雨,想象雨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人们在观赏雨时,把自己的情绪、感受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那么作品借助雨传达作者自己的情怀?
如: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就是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关雨的歌曲:《三月的小雨》 《情深深雨蒙蒙》
(在课堂上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回忆,对所学课文进行梳理,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回答问题。)
三、诉说雨,论功过
畅所欲言,展开辩论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在现实中,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雨和从艺术的角度看待雨,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1、教师引导和提示学生讲述自然界中的雨。
A如: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洪水---
B举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C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功与过,展开辩论。
四、诉真情,抒写雨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第二课时
写作导航:
导语:
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
一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
二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
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
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
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
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范文评析一]
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
,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听雨(蒋炜弢)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文题集萃]
1、听雨
2、在雨中(雨中情)
3、雨天,我想起了??
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5、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审题思路]
第3题:
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
第5题:
朱自清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写春雨的文字,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写雨中的景物,写得细腻、生动,给人感觉是一副淡雅的水墨山水,是一副很具特色的“江南春雨图”。本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季节”的“一种突出感觉”,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感觉体验。这就要学会观察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观察和感知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一些联想与想象。然后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把你对景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内容上还应该写一些人的活动,写眼前的雨景,还可以写“雨前”和“雨后”的情景。构思立意上可以以物传情,如范文一;可以观物思理,如范文二。
雨中情
“哗啦啦??哗啦啦??”窗外的雨水夹杂着放学的铃声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形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我探头望了望窗外。天,阴沉沉的,豆大的雨箭似地从天空直射而下,在马路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屋顶的雨水仿佛瀑布,倾倒在地上,汇成一条条溪流,从高处流向低处。
“唉,这鬼天气,早不下晚不下,偏偏在这个时候下。”我一边埋怨着,一边收拾好书包走出了课室。 走到地下大厅时,已经有许多和我一样因雨水而滞留的同学。
“芳,没带伞吧?”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我小学的同学小欣,她住在我家对面的那幢楼。看到一向乐于助人的她手中拿着伞,我好像看到了救星。
“可你这伞太小了??”
“没关系,反正等雨小了点,我们再走。”
没多久,我们冒着雨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一段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低洼的地方已经积满了水,一个小漩涡吸引我了的目光——那不是下水道的入口吗?可能是沙井盖被人偷去了,路上的雨水正从这个洞口流下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 “不知是哪个缺德鬼,尽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是呀,如果哪个人一不小心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责骂着,急忙往家里赶。
回到家,雨又下大了,刚才那个小漩涡又浮现在我眼前。要是有行人一不小心掉下去怎么办?我越想越害怕,我再也坐不住了,找来扫把,一头绑上红色的塑料袋,打着伞,急忙地往外走去。还未到,远处的一个身影映入我的眼帘,那不是小欣吗?她那鲜艳的校服特别显眼。我走近一看,她正拿着一根棍子,用力将棍子竖立在小漩涡旁边,棍子的上头还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危险!”两个字。原来她也想到了,却比我先来一步。
“哈,你怎么来了?”
“就只允许你想到吗?”我们相视而笑。
雨还在下着,我俩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感到甜滋滋的。今天,虽然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算是为文明城市出了一份力吧。或许,对某些人来说,这些举手之劳的事是不屑一顾的,但如果人人都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关爱他人着想,我们的社会不是更美好、更和谐吗?
篇三:材料作文“荒岛遇雨”
把握材料有机构成 确保准确审题立意 ——例谈材料作文“荒岛遇雨” 审题立意
一、文题
有三个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说:“荒岛之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劳无功。”便泰然处之,静静地待在原地。
乙说:“荒岛这么大,也许其他地方并没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处找找。”于是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
丙说:“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何不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悠悠地在雨中行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700字。 二、解析
这是一道训练思维的好题。一是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可刺激学生的写作细胞,激发写作欲望,在思维亢奋中发表见解,完成命意;二是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又可考量学生写作思维的高下,达到命题人考查学生思维的目的意图;三是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成熟与否。 首先,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一般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成。其中“题引”是命题指向、命题意图所在,要特别引起关注。“题料”很丰富,却是为“题引”服务,作铺垫的。“题限”是对命题的限制。审题宜以“题引”统摄“题料”,从“题料”中去丰富“题引”。
其次,审读题料。这则题料是一则感性的、有情节内容的三人对话,高度概括一下关键词就是“人”“雨”二字。“人”是荒岛之人,“雨”是意外之雨。遭遇“意外之雨”,“荒岛之人”怎么办?接着题料描述了甲、乙、丙三人三种不同的心理、情态、行为,梳理出来就是: 心理 情态 行为 态度与观点 甲 荒岛无处躲雨 泰然处之 静待原地 荒岛遇雨,泰然处之 乙 也许他处无雨 不辞辛苦 到处寻找 与其坐守,不如找寻 丙
坐无聊奔无益
慢悠悠
雨中行走
漫步雨中,享受雨趣
再次,审读题引。“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解析之,“一些类似的情况”,就是题料中荒岛遇雨的情形,引申开来就是,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或远或近遭遇如雨一般的逆境或困境;“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如果真遇到雨,是学甲,学乙,还是学丙?还是你另有他途?就“怎么想、怎么做”这个问题,你可以从上述的三种观点态度中选取一种、两种,或三种,进行立意。但在字数700字的限定下,考场作文宜就一种说深说透,不宜四面出击,面面俱到,看似全面,实则一个不全,劳而无功。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则材料作文看似很丰富多样,实是一则三选一的文章,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你不认同题料中的三种观点态度,可以就你的第四种、第五种观点去发表见解,而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写作理念。从实战而言,更多人会选丙的观点,从享受自然妙趣中去立意写作,如《改变无益,何不享受?》《何妨吟啸且徐行?》《痛并快乐着》《与其静坐奔走,不如雨中散步》《在风雨中享受》等。选甲、选乙,也可,只要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同样得高分。如选评甲,就其“静守其处,不惧风雨,泰然处之”作文,生发开来,命题可写《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就后一题,有同学演绎道:如忽遇他船来岛泊船,或许就能被船中人发现,带你上船避雨;如你找寻避雨之处走了,反失机会。如此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选评乙,就是与其坐等,不
如找寻避雨之处,写《毫不放弃点滴希望》《荒岛之大,岂无无雨之处?》《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等。
三、问题
前面说过,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成。题中“题料”远比“题引”丰富多彩,但却是为“题引”服务、作铺垫的,“题引”才是命题意图所在。不料,不少学生在审题立意中,偏于“题料”,忽视“题引”,被“题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所迷惑住,沉于其中,就“题料”中的三人对话侧射出的方方面面,单方面去审题立意。如: 《思想的不同》《心态决定高度》《性格造就思想》,这些题目,着眼于对话主体的思想、心态,从材料看,三人心态、思想是不同,但不是这则材料作文的命意所在。“题引”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如果遇到如雨般的困境,你会怎么办?侧重点应就处世态度方面去立意,不是叫你去写思想、心态、性格的不同。
《让思维之花绽放》《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位思考换位人生》,这些题目,显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单就三人对话来立意,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可惜,三则题目,剔开题引,只关注了对话主体显现出来的思维差异性,忽视了命意指向。
《角度决定高度》《不同视角不同风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几个题目仍然着眼于三人不同的对话,忽视前提及话引,作了发散思维,但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题料”,不见“题引”命意。
因而,材料作文审题,“题干”可以秒杀或不看,但“题引”不可不细看,“题料”再丰富,再有趣,再感性,最终还是为“题引”服务的,以“题引”统摄“题料”,应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法宝。被题料迷住,沉于其中不关身外,就中了命题者的圈套,用苏轼的诗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审读材料不细,随意偷梁换柱。
有些同学审题立意是注意了“题料”与“题引”,但审读相当马虎、随意,往往从中找到一两个词,就头脑发热随意去生发,用自己喜欢的词去替换材料中的关键内容,或远或近或浅或深地驾空材料。如:
《享受梦想》《享受现在》,抽掉材料中的“自然妙趣”、抽掉“雨”、抽掉“逆境”,换自己钟意的“梦想、现在”。
《生命在于追求》《光明需要寻找》,乙是在追求,在寻找,而生命的价值也确要追求,光明也确要寻找,但一联系材料,乙是寻找避雨之处,对象是人,客体是避雨之处,寻求避雨之处,当是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写寻求光明、追求生命,不是很切题。
《放下顾虑,享受生活》《尊重他人,创造和谐》,这两个题很好,但前一则套用2012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用高倍显微镜从材料中看出了几乎没有的“顾虑”一词,是学生自己放大了,刻意为之;后一则可惜了文墨,题目不错,文也不错,但题料中有“尊重”吗?是讲“和谐”吗?
《以苦为乐》《苦尽乐来》,放大“不辞辛苦”,丢掉人遇雨这个前提,去写享受挫折,享受痛苦,也不是写乐,“题引”是遇雨怎么办,遇雨是讲所处环境,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在条件,挫折是自己做事不顺,侧重于主观努力,不宜把享受雨趣代以享受挫折,要说也是与雨相近的处境、困境、逆境。
以上,都是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之,很简单:一明白材料作文的构成,二明确以“题引”统摄“题料”,三基于材料,不随意替换材料关键词。
四、习作点击
雨中起舞 高三(8)陈婳婳
荒岛落雨,三个人三重境界。第一种消极应对,等待雨过;第二种如似无头苍蝇,寻找无雨
之地;第三种则是至高境界,雨中漫步,妙趣横生。
道家有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降雨躲避不能,又不愿“吃闷亏”,那就品味它,享受它吧。这未尝不是以柔克刚,至胜之法。这又使人想起,失去双臂的刘伟以双脚代替双手,弹奏出曲曲天籁;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万千学子;著名女作家琼瑶在南京大屠杀逃亡时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古代先贤奔走诸国,于逆旅中品味和践行真理,受人钦敬。儒家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之谓也。
“生活,不是等待海阔天空,而是学着在雨中起舞。”青藏高原河谷地带的野花,花期不到一周,却依旧傲然绽放;伊犁广阔的薰衣草,忍受着干旱与酷暑,却依旧肆放着芬芳。自然界无声的生命,都在生活的荒原里,感受自然恩典,潇洒走过。由是观之,生命的奇迹因风雨而更加醇厚,更具韵味。雨中起舞的生灵之所以令人惊艳,如此而已。
泰然处之者,其境界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貌似淡然自若、无拘无束,却是坐以待毙,淋得一身却无半点欣赏之意;不辞辛劳者,其境界如同“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番努力过后极可能无功而返;这雨中漫步者则不同,其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历一番不顺,不如逆而行之,躲雨不如赏雨,一场漫步,别有收获。最终就在灯火阑珊处寻得生命的真谛,这早已超脱于自然的妙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在获得恩赐时会怀有感恩,但真正的幸福属于那些对苦难也充满感激的人。恰恰是这些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雨中起舞。
点评:这篇文章用语非常精练,在论述中又透露出诗意与哲理,可见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相当强。首先文章标题就很富有诗意,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文章开头段的评析材料非常简练,三言两语直击关键内容,在评析中自己的态度也一目了然。接着以道家、儒家的名句引入,更是彰显作者文化底蕴,并举刘伟、海伦·凯勒、琼瑶的事例来佐证更是相得益彰;后面又由人类社会拓展到自然界及所有生命,又以王国维“人生三境”再次分析材料,更显深刻与诗意。而文章最可贵的是末尾的点睛之笔,感激苦难,雨中起舞,扣题点题,升华主旨,引人深思,启人智慧。
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 高三(6)杨小华
材料中乙在荒岛之上不辞劳苦地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是一种不屈服、积极的态度。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多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他在困境中迸发出了力量,并最终成就了自己,他就是吉米。可见,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出口的人往往都能见到生命的光芒,而安于现状,如材料中的甲认为奔逃徒劳无功,则永远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因为他连开始寻找的念想都没有。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众所周知,中国的“蛟龙”号现已能下潜到7000米,成为海洋探寻的佼佼者,中国对海洋的探索也迈入了先进国家行列。可是,在十年前,中国最深也只能下潜到600米,但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攻关之路,这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探索与不断的实验。当时的中国技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认为努力无益或静静待在原点,能有今天的成就吗?正是那种想要突破、敢于突破、勇于寻找出口的决心让中国发展如此之快。
人类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生活在荒漠上的野草虽然矮小得可怜,只有10厘米左右,可你知道它们的根系多长吗?20米。为什么要扎根20米深的地方?沙漠没有水,如果不努力往下扎根,它们就不能生存下去。如果它们不寻找生命中的那个出口,它们的生命便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寻找生命的出口是它们生存下去的灵魂。
俗话说:“努力改变能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当我们遇到生命中不可改变的事物,当如丙静静地体会与享受。当遇到能改变的,便如乙一样努力地寻找生命的出口,沐浴成功
后灿烂的阳光。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二段与末尾这段的引言。“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这句话就足以诠释作者选择乙的观点,那种积极乐观、坚韧执著,非常动人!而末段那句“努力改变能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更是为末段的回扣材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是为全文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吉米、中国的“蛟龙”号潜艇、荒漠中的野草。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的植物,既有深度亦有广度,而且所举事例较“冷门”,就有了一种新鲜感,不会流于熟烂。此外,文章另一个较好的方面是衔接非常自然,如“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过渡到“人类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因而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泰然与奋然之间 高三(15)班 吴夏娟
人生在世有许多我们需要选择的事情,在泰然与奋然之间,我选择奋然与泰然并存。 有三个人流落在荒岛中,突然下起大雨,甲认为荒岛上无处避雨,不必奔跑,徒然无功。乙认为也许有地方并没有下雨便四处寻找。丙认为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便雨中漫步寻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抉择,同样的境遇,甲丙选择泰然处之,而乙却奋然处之,寻找避雨的地方。
NBA华裔球员林书豪,多次被团队赶走,他却没有沉沦而是不断地训练自己的球技,以至达到完美,他不断地要求自己。在不受赏识时,他没有放弃并泰然处之,之后便奋然崛起,成了大家心中的追崇者。
试想,若林书豪在不受赏识时自甘堕落,那现在他将可能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球员。正是由于他不受赏识时的泰然和训练时的奋然铸就了他的辉煌。
像林书豪这样的人有很多。路易威登为后人留下了风靡全球的“LV”,为无数女性所追求、喜爱。“脸谱网”的创始人拉克伯克在无数网站中脱颖而出。iphone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这样一个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他所创造的产品受到世人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众多企业中奋然而起,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来主导市场,引领未来,创造佳绩。
与他们不同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同样也在泰然中取得成功。“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闲作田”,这是唐伯虎的千古佳作,他面对仕途不顺却能泰然处之,傲岸不羁,不迷恋于仕途,却向往田园生活,后来成就了不朽的佳作。纳兰容若的闲适生活令我们向往。柳三变遭遇罢黜却依旧泰然处之,屡作佳篇,才得以照亮宋词的路途与辉煌。所以我们也要泰然面对一切。 可见,我认为只有泰然与奋然兼并才能引领未来,创造辉煌。
点评:这篇文章立意不同他文,是把甲和丙的观点结合起来,既要泰然也要奋然,人生处于低谷时泰然面对,但这不是沉沦,而是韬光养晦、蓄积力量,在机遇来临之时奋然崛起、一鸣惊人。这种立意既新颖又合乎常情。此文另一亮点是素材运用非常好,论证方法多样化。既有单例,也有排例,而且古今中外都有,很有说服力;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总结归纳等,所以这篇文章在议论方面是很到位的。
篇四:材料作文三人遇雨
材料作文“荒岛遇雨” 审题立意
其“静守其处,不惧风雨,泰然处之”作文,生发开来,命题可写《静待人生的风雨》《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就后一题,有同学演绎道:如忽遇他船来岛泊船,或许就能被船中人发现,带你上船避雨;如你找寻避雨之处走了,反失机会。如此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选评乙,就是与其坐等,不如找寻避雨之处,写《毫不放弃点滴希望》《荒岛之大,岂无无雨之处?》《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等。
三、问题
前面说过,完整的材料作文试题,由题干、题料、题引、题限等四部分构成。题中“题料”远比“题引”丰富多彩,但却是为“题引”服务、作铺垫的,“题引”才是命题意图所在。不料,不少学生在审题立意中,偏于“题料”,忽视“题引”,被“题料”的丰富性、多样性所迷惑住,沉于其中,就“题料”中的三人对话侧射出的方方面面,单方面去审题立意。如:
《思想的不同》《心态决定高度》《性格造就思想》,这些题目,着眼于对话主体的思想、心态,从材料看,三人心态、思想是不同,但不是这则材料作文的命意所在。“题引”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情况。这三个人的言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如果遇到如雨般的困境,你会怎么办?侧重点应就处世态度方面去立意,不是叫你去写思想、心态、性格的不同。
《让思维之花绽放》《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位思考换位人生》,这些题目,显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单就三人对话来立意,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可惜,三则题目,剔开题引,只关注了对话主体显现出来的思维差异性,忽视了命意指向。
《角度决定高度》《不同视角不同风景》《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几个题目仍然着眼于三人不同的对话,忽视前提及话引,作了发散思维,但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题料”,不见“题引”命意。
因而,材料作文审题,“题干”可以秒杀或不看,但“题引”不可不细看,“题料”再丰富,再有趣,再感性,最终还是为“题引”服务的,以“题引”统摄“题料”,应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法宝。被题料迷住,沉于其中不关身外,就中了命题者的圈套,用苏轼的诗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审读材料不细,随意偷梁换柱。
有些同学审题立意是注意了“题料”与“题引”,但审读相当马虎、随意,往往从中找到一两个词,就头脑发热随意去生发,用自己喜欢的词去替换材料中的关键内容,或远或近或浅或深地驾空材料。如:
《享受梦想》《享受现在》,抽掉材料中的“自然妙趣”、抽掉“雨”、抽掉“逆境”,换自己钟意的“梦想、现在”。
《生命在于追求》《光明需要寻找》,乙是在追求,在寻找,而生命的价值也确要追求,光明也确要寻找,但一联系材料,乙是寻找避雨之处,对象是人,客体是避雨之处,寻求避雨之处,当是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写寻求光明、追求生命,不是很切题。
《放下顾虑,享受生活》《尊重他人,创造和谐》,这两个题很好,但前一则套用2012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用高倍显微镜从材料中看出了几乎没有的“顾虑”一词,是学生自己放大了,刻意为之;后一则可惜了文墨,题目不错,文也不错,但题料中有“尊重”吗?是讲“和谐”吗?
《以苦为乐》《苦尽乐来》,放大“不辞辛苦”,丢掉人遇雨这个前提,去写享受挫折,享受痛苦,也不是写乐,“题引”是遇雨怎么办,遇雨是讲所处环境,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在条件,挫折是自己做事不顺,侧重于主观努力,不宜把享受雨趣代以享受挫折,要说也是与雨相近的处境、困境、逆境。
以上,都是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之,很简单:一明白材料作文的构成,二明确以“题引”统摄“题料”,三基于材料,不随意替换材料关键词。
四、习作点击
雨中起舞
高三(8)陈婳婳
荒岛落雨,三个人三重境界。第一种消极应对,等待雨过;第二种如似无头苍蝇,寻找无雨之地;第三种则是至高境界,雨中漫步,妙趣横生。
道家有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降雨躲避不能,又不愿“吃闷亏”,那就品味它,享受它吧。这未尝不是以柔克刚,至胜之法。这又使人想起,失去双臂的刘伟以双脚代替双手,弹奏出曲曲天籁;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万千学子;著名女作家琼瑶在南京大屠杀逃亡时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古代先贤奔走诸国,于逆旅中品味和践行真理,受人钦敬。儒家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之谓也。
“生活,不是等待海阔天空,而是学着在雨中起舞。”青藏高原河谷地带的野花,花期不到一周,却依旧傲然绽放;伊犁广阔的薰衣草,忍受着干旱与酷暑,却依旧肆放着芬芳。自然界无声的生命,都在生活的荒原里,感受自然恩典,潇洒走过。由是观之,生命的奇迹因风雨而更加醇厚,更具韵味。雨中起舞的生灵之所以令人惊艳,如此而已。
泰然处之者,其境界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貌似淡然自若、无拘无束,却是坐以待毙,淋得一身却无半点欣赏之意;不辞辛劳者,其境界如同“为伊消得人憔悴”,一番努力过后极可能无功而返;这雨中漫步者则不同,其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历一番不顺,不如逆而行之,躲雨不如赏雨,一场漫步,别有收获。最终就在灯火阑珊处寻得生命的真谛,这早已超脱于自然的妙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在获得恩赐时会怀有感恩,但真正的幸福属于那些对苦难也充满感激的人。恰恰是这些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雨中起舞。
点评:这篇文章用语非常精练,在论述中又透露出诗意与哲理,可见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相当强。首先文章标题就很富有诗意,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文章开头段的评析材料非常简练,三言两语直击关键内容,在评析中自己的态度也一目了然。接着以道家、儒家的名句引入,更是彰显作者文化底蕴,并举刘伟、海伦·凯勒、琼瑶的事例来佐证更是相得益彰;后面又由人类社会拓展到自然界及所有生命,又以王国维“人生三境”再次分析材料,更显深刻与诗意。而文章最可贵的是末尾的点睛之笔,感激苦难,雨中起舞,扣题点题,升华主旨,引人深思,启人智慧。
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
高三(6)杨小华
材料中乙在荒岛之上不辞劳苦地寻找没有下雨的地方。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是一种不屈服、积极的态度。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多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他在困境中迸发出了力量,并最终成就了自己,他就是吉米。可见,在困境中积极寻找生命出口的人往往都能见到生命的光芒,而安于现状,如材料中的甲认为奔逃徒劳无功,则永远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因为他连开始寻找的念想都没有。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众所周知,中国的“蛟龙”号现已能下潜到7000米,成为海洋探寻的佼佼者,中国对海洋的探索也迈入了先进国家行列。可是,在十年前,中国最深也只能下潜到600米,但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攻关之路,这靠的是什么?是积极的探索与不断的实验。当时的中国技术还远远落后
于西方国家,如果我们认为努力无益或静静待在原点,能有今天的成就吗?正是那种想要突破、敢于突破、勇于寻找出口的决心让中国发展如此之快。
人类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生活在荒漠上的野草虽然矮小得可怜,只有10厘米左右,可你知道它们的根系多长吗?20米。为什么要扎根20米深的地方?沙漠没有水,如果不努力往下扎根,它们就不能生存下去。如果它们不寻找生命中的那个出口,它们的生命便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寻找生命的出口是它们生存下去的灵魂。
俗话说:“努力改变能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当我们遇到生命中不可改变的事物,当如丙静静地体会与享受。当遇到能改变的,便如乙一样努力地寻找生命的出口,沐浴成功后灿烂的阳光。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二段与末尾这段的引言。“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这句话就足以诠释作者选择乙的观点,那种积极乐观、坚韧执著,非常动人!而末段那句“努力改变能改变的,用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更是为末段的回扣材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是为全文作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吉米、中国的“蛟龙”号潜艇、荒漠中的野草。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的植物,既有深度亦有广度,而且所举事例较“冷门”,就有了一种新鲜感,不会流于熟烂。此外,文章另一个较好的方面是衔接非常自然,如“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需要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过渡到“人类社会如此,大自然中也不例外”。因而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泰然与奋然之间
高三(15)班 吴夏娟
人生在世有许多我们需要选择的事情,在泰然与奋然之间,我选择奋然与泰然并存。 有三个人流落在荒岛中,突然下起大雨,甲认为荒岛上无处避雨,不必奔跑,徒然无功。乙认为也许有地方并没有下雨便四处寻找。丙认为静坐无聊,奔走无益,便雨中漫步寻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抉择,同样的境遇,甲丙选择泰然处之,而乙却奋然处之,寻找避雨的地方。
NBA华裔球员林书豪,多次被团队赶走,他却没有沉沦而是不断地训练自己的球技,以至达到完美,他不断地要求自己。在不受赏识时,他没有放弃并泰然处之,之后便奋然崛起,成了大家心中的追崇者。
试想,若林书豪在不受赏识时自甘堕落,那现在他将可能只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球员。正是由于他不受赏识时的泰然和训练时的奋然铸就了他的辉煌。
像林书豪这样的人有很多。路易威登为后人留下了风靡全球的“LV”,为无数女性所追求、喜爱。“脸谱网”的创始人拉克伯克在无数网站中脱颖而出。iphone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是这样一个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他所创造的产品受到世人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众多企业中奋然而起,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来主导市场,引领未来,创造佳绩。
与他们不同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同样也在泰然中取得成功。“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闲作田”,这是唐伯虎的千古佳作,他面对仕途不顺却能泰然处之,傲岸不羁,不迷恋于仕途,却向往田园生活,后来成就了不朽的佳作。纳兰容若的闲适生活令我们向往。柳三变遭遇罢黜却依旧泰然处之,屡作佳篇,才得以照亮宋词的路途与辉煌。所以我们也要泰然面对一切。
可见,我认为只有泰然与奋然兼并才能引领未来,创造辉煌。
点评:这篇文章立意不同他文,是把甲和丙的观点结合起来,既要泰然也要奋然,人生处于低谷时泰然面对,但这不是沉沦,而是韬光养晦、蓄积力量,在机遇来临之时奋然崛起、一鸣惊人。这种立意既新颖又合乎常情。此文另一亮点是素材运用非常好,论证方法多样化。既有单例,也有排例,而且古今中外都有,很有说服力;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总结归纳等,所以这篇文章在议论方面是很到位的。
篇五: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雨的诉说
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雨的诉说 -----怎样写景、状物、抒情
[写作导航] 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范文评析一] 1、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
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
[点评] “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雨这样的富有诗意。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雨”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这一切融合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刻的感悟。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范文评析二] 听雨(蒋炜弢)
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文题集萃] 1、听雨2、在雨中(雨中情)3、雨天,我想起了??4、以“雨的形成(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为题,写一篇说明文。5、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审题思路] 第3题:本作文题如果写人叙事,可以将叙事部分淡化处理,雨要作为主要载体出现,以雨为主的景物描写最好要贯穿全文,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机融合起来: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情节发展。不要把“雨”作为一个机械的场景,像标签一样贴在故事上,所写故事与雨没有有机的联系,给人穿靴戴帽的感觉。要使雨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写人叙事淡化处理,使文章意境优美,情味深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写景要清新、淡雅;如有对话,则要简洁、隽永,写出抒情味。
第5题:朱自清散文《春》里,就有一段写春雨的文字,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写雨中的景物,写得细腻、生动,给人感觉是一副淡雅的水墨山水,是一副很具特色的“江南春雨图”。本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季节”的“一种突出感觉”,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感觉体验。这就要学会观察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观察和感知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一些联想与想象。然后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把你对景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内容上还应该写一些人的活动,写眼前的雨景,还可以写“雨前”和“雨后”的情景。构思立意上可以以物传情,如范文一;可以观物思理,如范文二。
[习作平台] 请在以上题目中自选一个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