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熬为话题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6:29 作文素材
篇一:以熬为话题作文
那方天空,蓝天依旧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中学 任明月 指导教师 武文强
“化蛹成蝶”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日后的绚烂让人羡慕不已;天空在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后,才能展现出美丽的彩虹。人生之路多磨难,唯有经历磨难后,才能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精彩的开端
一年级,一段历程,人生的起点。“a、o、e??”一个个生硬的拼音字母从孩子们的稚嫩的口中发出来,而我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用胆怯的目光看着老师,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对于我来说,那段时间如同噩梦一般难熬。但是,我没有服气,也咿咿呀呀的开始了最初的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心中那一方天空,在经历磨难、煎熬之后,一片湛蓝。
苦修的历程
七年级,旅途之中,一件件的“不幸”悄然降临在我的身边。我的挚友,我最爱的朋友,莫名的离开了我;我希望的天空,蒙上了厚厚的阴云,成绩一落千丈;爸爸的暴脾气、老师的叮咛训斥,让我手足无措??一时间,让我一度丧失了信心。
那段日子,痛苦与失去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应该珍惜现在,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于是,放松了心情,重拾了信心,我又找回了从前的自己。正是因为熬,心中的那一方天空,依旧湛蓝。
辉煌的未来
如今,旅程接近尾声,没有更多的娱乐,没有更多的放松,也没有更多的假期??课程表被排的满满当当,初三的我们急促的奔波在宿舍、食堂与教学楼之间,桌子上的作业堆积如山,各种考试卷如同雪片般飘落而下,老师的谆谆教导好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着无味的初三,面对着难熬的初三,我在努力奋发,因为我知道,上天是公平的,付出越多,收获越多,美好的明天已经向我招手。因为心中明白,经得住苦熬后,心中的那一方天空,会依旧湛蓝。
人生旅途仍在继续,在旅途中磨难仍会很多,但我会用乐观、自信、坚持来提醒自己,无论遇到多少磨难,都不可以放弃,都要勇敢的熬下去。我会让心中的那方天空,湛蓝永久。
篇二: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
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
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老实人平平安安
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试题解读】
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十年
磨一剑,戏剧家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优秀例文】
1.熬
(56)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
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当然,瑕不掩瑜,在限定时间内这位同学能有如此精彩的表达,实在值得我们的赞赏!
2.熬
(55)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是庸者必然煎,还是煎而成为庸者?可不可反过来说: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才成为庸者?这样说是不是与下一句就顺些?)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秦国无功而返,家人冷漠。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方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
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一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再有就是语言。文言写作最忌半生不熟,文白夹杂,少了纯正。这不是中学生写作正途。这种现象在当下考场作文中并不少见,但是,有几个能接近《赤兔之死》的水平呢?
3.熬
(55)
生而为人,就要接受人和事的各种可能,度过一个个春秋冬夏;生而为逐心者,必学会熬,熬过漫漫苦涩,忍耐寒冬,向那柳暗花明处走去。(开篇句式工整,出语不凡。论点:生而为逐心者,必学会‘熬’。)
我生而为逐心,所以我愿熬。忍耐漫长的火焰烘烤,只为一品熬成时的浓郁芬芳。而世人所理解的逐心,大多与我不同。他们更推崇煎。忍受短时猛火炙烤的痛苦,似乎便能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伊甸园。(本段回扣材料,突显煎熬之别。不过,似也无必要硬把煎说成世人的主动选择。)
其实不然,煎出来的成品往往用火过猛,受热不匀,难成精品。然而熬费时长,做工精细,最终熬成时,必是精华。
有些人,认为他们逐心必将轰烈,追梦必将直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需忍,也能达到路的彼岸。他们却不懂得,真正的逐心是不会回避现实,是会懂得忍耐许多的东西的。他们会做出重大决定,向现实妥协。现实要他们坚强他们便坚强,要他们圆滑便圆滑。这不是谄媚,是一种熬的智慧。(在进一步的比较中解释‘熬’的智慧,奠定议论之根基。然而将与世俗同流合污妥协圆滑一齐看做‘熬’的智慧怕是不妥。另外,谄媚和圆滑本来就有很大区别。路的彼岸也有点费解。)
形同游行于文学圈外的王小波,狱中的顾准,身陷泥沼仍逆水行舟。熬过漫长的文革与世人的风言风语,熬过狱中的一切寂寞与不甘,方成名于天下,方品味到自己的浓郁芬芳。 形同卧身于传销窝地只为揭开传销丑恶真面目的慕容雪村,熬过整整八年,终为世人揭
篇三: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
命题作文“熬”写作指导与优秀例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试题解读】
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十年磨一剑”,戏剧家“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优秀例文】
1.熬
(56)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作者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
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作者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作者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转。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
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当然,瑕不掩瑜,在限定时间内这位同学能有如此精彩的表达,实在值得我们的赞赏!
2.熬
(55)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是庸者必然煎,还是煎而成为庸者?可不可反过来说: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才成为庸者?这样说是不是与下一句就顺些?)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秦国无功而返,家人冷漠。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方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一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作者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再有就是语言。文言写作最忌半生不熟,文白夹杂,少了纯正。这不是中学生写作正途。这种现象在当下考场作文中并不少见,但是,有几个能接近《赤兔之死》的水平呢?
篇四:以面对为话题的作文
以面对为话题的作文
逃避很简单,面对却不容易;死亡很简单,活着却不容易;失败很简单,成功却不容易;放弃很简单,选择却不容易;怎样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路途上总会有风刀霜剑,总会有荆棘遍野,我们要学会面对这些,要知道成功的捷径就是沿着一条道路义无反顾的径直走下去。
项羽是不会面对的,当四面楚歌,拔山盖世的力气无从施展时;当香消玉殒,霸王之泪在一瞬间滑落时;当被围乌江,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感慨时;当亭长劝渡,夕阳正红,风吹草动时,他本可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他放弃了面对现实,选择了逃避,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化作剑锋的一抹殷红,他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人。当他简单了结自己的那一霎那,成功就再也与他无缘,他永久的失败了,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遗恨。
而司马迁却选择了面对。当本为宽武帝之心而被定为迕上时;当家无余财,不能赎己之罪时;当生死一念,含羞忍耻接受极刑时,一死了之是何等容易,但他却为《史记》而活了下去。当做出这个伟大选择的那一刻,成功的订单已为他预备。他选择了艰难的活着,放弃了简单的逃避。他勇敢的面对世人的鄙夷,面对苟且偷生的谴责,面对不伦不类的处境,正如他自己所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居则忽忽若有所闻,出则不知其所往”,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书写着一部传奇。他虽然受如此极刑,但我们却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写的人字,看到了他面对的智慧。他成功了,《史记》成了传世的经典,他自己也从一个无名的史官成为一代史学大家,在人类的历史上写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笔。
项羽逃避,迎接他的只有死亡和失败;司马迁面对,迎接他的是生动与成功。一个虽四肢健全,英武过人,但精神领域却缺失了一角;另一个虽是残疾之体,但身上却闪耀着恒久的光辉。这便是逃避与面对的区别。
让我们以史为鉴,学会面对。
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欧美有些国家,故意将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道曲道。筑路费用多,开车时间费,对于视时间如金钱的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因为长时间在笔直、没有任何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使人麻痹,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道曲道的阻碍,司机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无须赞美逆境,无须企盼逆境,但必须正视逆境,一旦身处逆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
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
人生是什么?得意者说它是美酒;失意者说它是苦水;成功者说它是彩虹;失败者说它是阴云。大仲马说人生就是不断遭受挫折与追求希望。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平平坦坦,风平浪静,在这条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难免会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遭受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遭受过挫折。因为只有经过,才懂得如何去面对,才能感受到战胜挫折之后的那种愉悦。
人生是一次远征,征途曲折坎坷。当你绝境失望的深渊时,别放弃,因为抬起头来,是一片最美的星空!
在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永不放弃”。太阳正是因为永不放弃,才最终冲破地平线光耀万里;小草正是因为永不放弃,才不计星星点点,最终绿满大地。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会用一颗快乐的心平静地面对。快乐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去面对每一次挫折所给我带来的痛苦,“痛苦并快乐着”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我们的生活,有谁不是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呢!有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着坚强呢!懂得了这一点,挫折中的痛苦才显得更有意义,我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快乐。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只有一句话在鼓励着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挫折告诉我太多太多……总之,挫折只不过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块小小的拌脚石,摔倒后只要能坚强地爬起来,前途就将会是一片光明!
面对生活中的困扰
假如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
假如你选择了大地,就不要渴望一路风顺;
假如你选择了大海,就不要渴望风平浪静。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困扰就像无底洞,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身边。但你要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我能行!”
当雄鹰选择蓝天时,它知道,只有蓝天的广阔才能给予它搏击长空的机会,于是雄鹰回报以执着的翱翔;
当鱼儿选择清流时,它知道,只有流水的清澈才能展现自己漫游浅底的美妙,于是鱼儿回报以欢快的腾跃;
当泉水选择大山时,它知道,只有大山的雄伟才能装扮它的灵动奔腾,于是清泉回报以潺潺的吟唱。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却能够改变命运。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把阳光中在生命的路旁,是那“不汲汲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的傲然;是那"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志;把阳光中在生命的路旁,以信念为笔,以意志为纸,书写自己人生的浩然长卷,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人生并不只有欢乐愉悦,也有痛苦挫折。大海茫茫,百舸争流,不拒众流方为沧海;芸芸众生,人生无常,不被艰难困苦所吓倒方显英雄本色。
终有一天,坚冰会消融,因为阳光在闪耀;
终有一天,绿草破土而出,因为春风正拂过;
终有一天,彩虹重挂天际,因为乌云已消散;
终有一天,受苦心灵也会度过苦难之河,因为坚强的舟楫在划过。
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一笑而过,是失败后重整旗鼓,努力拼搏的豁然。
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一笑而过,用信心去创造人生的大舞台,用毅力去摆渡人生的航船。 人生一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不要让他们阻挡了我们前进的路,用坚强和汗水做一把劈荆斩棘的利剑,
自信的走到路尽头,因为那里阳光万丈,那里有美丽的春天!
面对生活中的困扰
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无忧无虑的生活慢慢离我们而去,迎接我们的则是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困扰。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所以我们要学会排除烦恼和困扰。 首先,我们不可以被困扰打败以致一蹶不振,面对困扰,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放松自己的心情。一个人随意走走,或是独自做一些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正是陶渊明的闲情逸致吗? 我们可以松弛,但是我们不能松懈。如果我们一直逃避问题,我们就会在虚幻的快乐中迷失自我。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要勇往直前,迎战一切困难。
怀才不遇,这是千里马遇不着伯乐的困扰。自古以来,多少人有着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而又怀才不遇呢?他们苦读圣贤书换来的只是一首又一首的怀才不遇诗,我们的困扰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如此大背,我们应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的性格。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边疆战场上士兵的困扰。士兵们久战沙场,生死悬牵一线,心中无限思念家人。
我们的困扰在他们面前不亦悲乎?连场战争,身心疲惫。王昌龄振奋人心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鼓舞了上下千古所有为国奋战的士兵。是的,我们应该继承王昌龄的这种决心。
思贤如渴,这是刘备的困扰。刘备一心抱有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可是乱世初期,他身边的勇谋之士甚少,心如焦焚。我们的困扰在他面前就仅仅是九牛一毛了。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师。为一介布衣屈尊降驾,这是一位王室成员为解除困扰,兴复国家的执着。我们应该学习刘备这种执着的信念。无可否认,他们的困扰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所以我们又可以找什么借口退缩呢!
生活并不因为一次两次的不如意而变得暗淡无光,倘若生活一路是一帆风顺,那岂不是另一番困扰吗?正因为生活有顺心,亦有不如意,生活才富有激情,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
佳作示例: 或许放弃不是错
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警示我们:或许放弃不是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一次次的征战都以失败而告终。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听到的是人民痛苦的呻吟。难道还要继续征战吗?难道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吗?不,一位年轻的女子从容地走出来。她放弃了玉砌雕栏,放弃了锦衣玉食,放弃了金帛玉缕,在漫漫黄沙中,虽然大雁的低吟更增加了她心中的苦,但她仍深感欣慰。因为她深知她这一去换来的将是民族的安定与团结,她将看到人们过上闲适的生活。选择放弃荣华富贵,她一生无悔。
岁月悠悠地流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想起他的一生经历,曾有过多少次的失败?想起的一生经历,他又曾放弃过多少次?曾记得,他在做彭泽令时,对下属说过:“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与腐朽的官场水火不容。他没有再坚持下去,他选择的是放弃,放弃了功名利禄,去过隐居生活。他坦然看生活,以笑对人生,吟酒作诗,度完了余生。或许,适时的放弃不是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窗外的花香愈发芬芳,笔尖仍不时涌动着金色的梦。一代文豪——苏东坡,想起你,竟止不住让我心潮澎湃。
你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你是文坛上的宠儿,然而,你却是仕途上的弃儿。正因为你的出类拔萃,你遭来了别人的冷眼,遭来了别人的嫉妒,甚至遭来了小人的百般攻击,自“乌台诗案”后,你就与上层的官场生活绝缘了。你被一贬再贬,贬到岭南时,你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向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当你被贬到黄州时,你竟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你乐观对生活,笑傲人生,然而岁月无情,天亦无情,日渐衰老的你经得住再三地贬谪吗?你最终选择了放弃仕途上的追求,哪怕在荒芜偏僻的海南岛上也过得坦荡自在。你一生入仕、出世,历经坎坷,最终战胜了自己。是啊,都是坚持惹的祸,或许放弃没有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放弃了汉宫秋月,放弃了功名利禄,放弃了酬志展才,最终得以在历史的画卷中以超然的姿态笑傲人生。历史警示我们:或许放弃没有错。
简评:作者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点评历史人物,畅谈人生感悟,纵横捭阖,酣畅淋漓。王昭君、陶渊明、苏东坡在面对生活的失意时都选择了放弃,但他们在这样的放弃中实现了人生的完美,像这样的放弃难道不是理智的选择吗?的确,这种放弃实际上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在坚持 寻觅,在寻觅那真实而亮丽的人生。
篇五: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素材
2014-10-28 19:23 :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写作文题】
人应该有所追求,例如,追求灵魂。正如作家周国平的笔下所说:“灵魂,??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因此,生活中有了灵魂,就会提高质量。就能够走出逆境,摆脱困窘,战胜孤独,排遣心中的郁闷等。 请围绕“追求”这个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一】
大作家高尔墓说:“—个人追求的日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由我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过的一切确定下来的。”
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人生即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当然,追求什么,怎样追求,却千差万别。有些人宣称自己没有追求,殊不知“没有追求”也是—种“追求”。 精彩构思: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追求,更不能没有正确的追求。试题本身的价值取向未点明,但已经非常鲜明了。审这个题目,要弄清三个问题:一个是“追求什么”,一个是“为什一个是“怎样追求”。“追求什么”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一般来讲,们—么追求也没有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追求的目标却是各种各样的。儿童的追求与大人的追求是不同的,领导干部的追求与群众的追求是不同的,战争时期的追求与和呷‘时期的追求是不同的。有的追求是高尚的,有的追求是低俗的:有的追求是远大的,有的追求是浅薄的。这些都应该在动笔之前考虑到。
至于“为什么追求”,则取决于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途而追求,还是为了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而追求?抑或是为了两者兼顾而追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的问题解决了,就是“怎样追求”的问题了。这是把追求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至于休裁,可以写成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说等。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之所长。扬长避短是我们作文的原则。参考拟题:我的追求;生命在追求中闪光。
【写作点拨二】
什么是“追求”?每个人的目标、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你的追求的不同。有人追求功名、有人追求幸福,有人追求快乐,有人追求奉献,有人追求享受,有人追求上大学,有人追求好工作,有人追求读好书,等等。当然,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尽可以寻找或者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或是有意义的或是能让你感觉快乐的事去做。
提炼写作感点。每个人阅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小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而能够从中提炼出独到的见解的,即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那便是赢人颔首的“感点”了。因此,感受着美,体验着美,享受着美,创造着美,是我们作文的真谛。罗丹曾经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提炼感本文的感点呢?可从阅读材料中,整体认识它表述的目的、主旨。例如,从写作引子材料的第一句话,“人应该有所追求”,我们便会联想到,其实一个人浑浑噩噩地生存的不多,绝大多数是在追求中度过的。当然,追求的目的不同罢了。再从作家的话语中学会迁移感点。例如,“灵魂,??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
场。”我们可以化为“追求精神和精神享受”、“追求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特别是学会从引子材料的暗示中提炼感点。例如,“生活中有了灵魂,就会提高质量。就能够走出逆境,摆脱困窘,战胜孤独,排遣心中的郁闷等。”这里实际已经告诉我们,可以以此为感点,从“走出逆境,摆脱困窘,战胜孤独,排遣心中的郁闷”中寻找写作题材。
明确写作文体。从目前考场作文看来,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文体分明。文体的要求必须明确。例如,记叙文要求叙述清楚事件的过程,同时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写人的记叙文要注意描写人物外貌特征、情感反应、心理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等。描写时还得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等。议论文要求论述事理、发表意见。一般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充足的论据来证明观点,议论文需有较强的逻辑性。高考作文不外乎从这两大体裁去考虑。针对本次作文,我们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从题目而言,如《我的爽心世界》、《路边的垃圾箱》、《又逢九月的阳光》等,一看就是记叙文;再如,《前与后》、《从心灵的追求说起》、《魅力的发微》等,题目本身就体现出了议论文的标志。
运用新颖材料。开启新思维,运用新颖、经典的作文材料,是优秀作文取胜的法宝。关于写作材料的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作文的创新能力,写好创新作文。《考纲》对“有创新”的要求也十分明确,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对此,从优化、美化材料作点介绍。(1)换向思维选材法。它是一种变换思维角度。转换思路的取材方法。例如,对“荷花与污泥”,常式取材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可谓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污泥”默默无闻,为“荷花”耗尽自身的营养,这不正是甘做人梯的追求吗?从赞美“污
泥”这个角度取材立意,当会新颖别致。(2)材料翻新变化法。材料新鲜指要力避陈旧庸俗的材料,富有时代新鲜感的材料。例如,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所学过的课文中选取素材。如,借古代“司马迁的活着价值的追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追求”
等材料“老树发新枝”,“化腐朽为神奇”;运用今人“任长霞执法严明的追求”、“洪战辉的道德追求”等材料,巧妙编写故事,引人入胜。
总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善于拓展创新空间,就能亲身感受创新作文的无穷乐趣。
【写作素材库】
1.“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告子下》)
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亦应西北流。(李白《笑歌行》)
5.“如果把一切都压缩成为必要的、重要的东西”,赖思基继续说,“那生活将会多么平乏,多么枯燥!只因为人类发明种种东西,增加到生活中去,才使生活显得美好。抛弃制度,程式,丢掉你们那枯燥无味的规矩,才会有愉快??”
([俄]冈察洛夫《悬崖》)
6.命运如同海风/吹着青春的舟/飘摇的/曲折的/渡过了时光的海。(冰心《春水》)
7.人往往有些决定终身的时间,好似电灯在大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来一样,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灵魂中燃着了。只要一颗灵魂中跳出一点火星,就能把灵火带给那个期待着的灵魂。([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10.人总喜欢寻求一些能够给自己减轻痛苦的思想。([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写作文题】
秋蝶写意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高三(3)班 郑新月
一位老人,衣着单薄,面色苍白,坐在“吱吱”响的小竹凳上在路边拉着
破旧的二胡???这原本是我对秋天感悟的缩影。
为什么?
我也说不清,每次形容秋,我也只会用“悲秋”,“伤秋”,树木凋零,满枝沧桑,有一种“空”的感觉。就像三峡两边的猿猴凄惨的哀鸣,那是痛苦的尖叫声,那是萧瑟秋风的嘶鸣,更是鹰隼歇斯底里预备越冬而觅食般的声响??秋天是个身心疲惫,血肉模糊的季节,我听不到潺潺的流水,看不到蓝天白云,感受不到鸟语花香,整个秋天充满了肃杀的气氛,血腥的气味,死亡的味道。
一到秋天,我便萎靡,心中总有一种淡淡的愁绪。那天,秋日的午后,我利用星期日半天的时间独自来到“蝶趣园”放松自己的心情。
“妈,你看有那么多的黄蝴蝶!”一个幼稚的童声传入我耳,“黄蝴蝶?”我愕然,真可笑,那时是春天的潇洒。这季节能看见黄蝴蝶,到底是小孩子,什么都认不清。莫不是将落叶当成蝴蝶?!我心里好笑道。“宝宝眼睛真亮,真的有许多黄蝴蝶,你看,他们飞得多自在啊,宝宝长大也会飞,自由自在,幸福的飞。”这是一位母亲的声音。我感觉身子有点重,无力的转头望去,什么?
那不是从树枝上轻盈下落,打着转儿飘飘而下的树叶吗。不是几片,是几十片,陆陆续续像摇篮般,左摇右晃,又像一扁小舟,随风摇曳,落在地上,又被风吹起,转着圈。小女孩站在树下,欢乐着伸起双手,抬起头,想要抓住每一片树叶。她的母亲蹲在身旁,拍着手,唱着歌。
这种画面,我很久都未见过了,突然,心中好像有一种锁被打开的感觉,我有种从未在秋天有过的释然。
“宝宝,秋天是什么颜色?”“是金黄色,是黄蝴蝶的颜色。”“对,秋天还是宝宝快乐的颜色,是宝宝微笑的颜色。”女孩听妈妈的话,更加的舞动起来,轻轻地捧起一片树叶,轻柔地吻着。然后又抛起树叶,“哟,我亲了蝴蝶,呵??”
我已转身离去,眼睛有点湿,我一直都很自闭,消极,我曾想,蝴蝶必在秋天中灭亡,秋天是更能配得上灵魂回家的季节。但我竟然流泪了,原来我也这么儿女情长。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黄金色的,活了这么大,才真正感受到秋天的意蕴。
我始终不能忘记女孩的笑声,在我的眼里,那永远只是树叶,在女孩眼里,却是一只只轻盈,美丽的黄蝴蝶,因为黄蝴蝶飞进了女孩的眼中。不知怎得,我也看到了一只黄蝴蝶,她没有落下,而是奋力地扑动翅膀飞向了远方,也许是女孩眼中的那只秋蝶飞进了我的心里。
此刻,我对秋天油然生出新的写意。
点评: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意的记叙文。抓住“秋蝶”这一物象,通过对秋天的感受的前后对比,鲜明地表达出对美丽的人生的珍惜,对生命中的灵魂的追求。其中,年轻的妈妈和童稚的女孩的两幅画面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当天真烂漫的女孩看到漫天飞舞的落叶时,母亲将错就错地诠释为是舞动的“黄蝴蝶”,而女孩终于与“黄蝴蝶”共舞的情景,读后的确使人感动不已。而??“我”的被感动,与一只秋天的蝴蝶“奋力地扑动翅膀飞向了远方”的描述,正好构成了一真一幻的生存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慰藉。语言如同散文诗一般优美,带给读者以品美的空间。
追求与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高三(3)班仇洪丽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首《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的追求。是的,追求美好,追求精神之梦,是我们每个人审美的需求。
追求莲的高尚纯洁。周敦颐所赞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成为莲的品格的内涵。莲的“入污不染”的精神让人钦佩,让人学习。无论是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少仁人志士用莲的精神实践自己人生的价值。周恩来总理,陈庚大将军;当代的公安战线上的截毒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带着特别任务深人恶劣环境的英雄,他们坚守自己的节操,一尘不染。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极少数人身处党和人民给予的职位上,却干着为犯罪分子打开绿灯的勾当。这与具有莲一般精神的大写的人实在是相形见绌。 追求梅花的矢志不渝。梅花不仅“香自苦寒来”,而且“愿落尘泥碾作尘”。追求这种境界是多么的高洁、伟岸。梅花知道要使自己能够开放,必须经过夏风秋雨的艰苦磨练,然而,为了那一刻的美的绽放,更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学习梅花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为之而奋斗的过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因此,梅花“化着春泥”的谦逊和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竹子的坚韧刚强。提到竹子,记得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歌咏了竹子强劲坚韧、正直向上、咬定目标、绝不放松的精神品格。这也象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不屈的精神写照。从苏武持节牧羊,永志不改的人生实践,到古今诗词歌赋中诗人歌咏竹子的情怀,无不证明了只要具有了像竹子那样正直与坚韧、虚心与刚强,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肩负起时代重任。
追求鲜花坚持不懈的等待。记得某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其实,过程比开花更重要,鲜艳的花是一天天孕育而成的,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才会迎来骄人的开放。而那些不愿等待的人们,因此只有去消遣那没有花香的塑料花吧。
总之,追求高洁,我们就是一个道德中的人;追求梅花般的矢志不渝,我们就会永不言弃;追求竹子精神,我们就会变得更加顽强;追求花样的年华,我们就一定不放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共同追求美好,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 点评: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采用了平行结构的抒情形式,抒情物象和意境和谐统一,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文中的“莲”“梅花”“竹子”“鲜花”等事物,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物化与人化的描写、抒情,有机地表达了文章“追求美好”的立意。开头与结尾呼应,分总结合,浑然一体。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引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不但很自然引入“追求”的话题,而且奠定了本文语言的诗意美。
一颗冰粒的追求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高三(6)班 何星星
我躺在高山之巅,梦想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祖先遗留给我的关于大海的珍贵记忆,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犹新。我记得那抹海天一色的蓝,记得那片金黄柔软的沙滩,记得那绚丽多姿的贝壳,也记得那迎接暴风雨的海燕。阿,大海!你就是我执著的追求。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