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读书需要咬文嚼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26:52 写作技巧
读书需要咬文嚼字作文写作技巧

篇一: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摘 要: 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推敲字词”、“咬文嚼字”成了写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学生往往在文字运用表达上跌倒,经常把句子写得淡如白水,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本文探讨如何在记叙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问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遣词造句 咬文嚼字

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经常犯的毛病之一是记流水账,一是内容平淡无奇;二是语言平淡如水。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甄选材料、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提升情节的吸引力和文章的艺术性,这里暂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点,如何解决学生写作语言平淡的问题。

1.感受文字魅力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写记叙文时喜欢平铺直叙,而疏于描写。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摹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必须学会遣词造句,学会选择和运用恰当准确的词语,即古人所说的不断“推敲”,从而充分地表情达意,这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词语是关键因素。一个句子里,只要有一个词语用得好,用得准,则整个句子立即鲜亮起来。古人称这个练字的过程为“寻章摘句”,也称“咬文嚼字”。我经常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肥”

和“瘦”,别出心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海棠雨后的神态——绿叶肥润而红花憔悴,可谓二字照亮千古。其中的“瘦”字,我戏称为中国古典诗词“第一瘦”。流行歌手周杰伦曾唱道:“酒暖回忆思念瘦”(出自周杰伦古典风格流行歌曲《东风破》,方文山作词)。这一歌词中的“瘦”字我称之为“第二瘦”。我问:“为什么我给这句流行歌词这么高的评价?”有学生立刻分析道:“‘思念瘦’,给我们描绘了思念者的形象,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用得巧妙。”“可是歌词唱的是思念瘦,而不是思念者瘦,如何理解?”我故意提出疑问。接着马上有学生抢答:“巧妙在于,歌词不直接说思念者瘦,而说思念瘦,含蓄而富有诗意。”我听着,笑而不语。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有学生这么赏析:“这句歌词可以从语法上分为‘酒暖回忆’和‘思念瘦’两个半句。其中‘暖’字是使动用法,指酒让回忆温暖了,描写主人公因思念情人,愁思不已而借酒消愁,借着酒劲,主人公回忆了往事种种,心中暖意融融;而‘瘦’字的主语是思念,尽管思念深切,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久而久之,思念也枯竭了,故说‘瘦’。”学生的这些分析让我十分感慨,他们可以想到的,老师不一定想得到。

然而无论如何这些分析都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第一个目的,在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之前,就要先引导他们感受字词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写作才显得有吸引力,学生才有动力为了遣词造句而动笔和动脑。

2.两个原则“新”与“真”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咬文嚼字呢?两个原则应谨记在心。

2.1强调用词要新

表达陈旧的文字令人生厌不能逐读,用字新颖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何为”新”观念要正确。新并不意味着使用偏冷独特或者华丽的辞藻。新词的积累和运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作文写作的一个活水源头。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发现,学生用词不当的为数不少。特别当他们使用新词造句时,字词错用现象尤为明显。我曾经在班上念过一篇学生范文,文章用了“缱绻”这个新词,我表扬写作的学生有很好的新词积累。下次写作,很多学生都用了这个词,于是就出现类似“我缱绻地笑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句子。因此,新词的积累是必需的,但新词的运用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写作用词之“新”,关键在用意之新,并不在词语本身的新。还以“绿肥红瘦”为例。“肥”与“瘦”,从单字来看,并无新奇之处,小学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会运用。但李清照硬是将平凡的字用得如此绝妙。王安石经常被用来做练字例子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同样在平凡中翻出令人惊叹的新意。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在平凡的字词里翻出新意,这正是写作咬文嚼字时需要“咬”和“嚼”的地方。

学生并没有李清照和王安石的功力,因此怎么在平凡字词里翻出新意需要教师具体引导。这一要点秘诀就在于新的搭配。有个学生

在作文中写道:“昏黄的台灯独自在屋内撑起一片光明。”我让其他学生赏析。学生说“撑”这个字用得好。我提示:“‘撑’字本身并无新奇之处,如果我们用在‘撑起一把雨伞’这个句子里就十分普通了。能不能请大家从前后文搭配角度分析这里好在何处?”学生很快明白了:“‘撑’和‘一片光明’的搭配有了新意,‘撑’本身带有勉强支持之意,这里强调了台灯灯光的昏暗不强烈,而且与前文的‘昏黄’和‘独自’互相照映,更强化了这一语义。”

因此,搭配新颖是我们用词新颖的关键。要想造句新奇出彩,我们该舍弃字词的生僻华丽,而转攻新鲜的句子搭配。

2.2强调用词要真

所谓真,就是真实,贴切。如果一味追求练字,而不顾文意真实、情感自然、上下贯通,那么咬文嚼字就会沦为堆砌辞藻,文章读起来要么空洞无物,要么不知所云。一些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等快餐读物就给学生这样不好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感受文意之“真”,学会用词之“真”。

例如前文里谈到“昏黄的台灯独自在屋内撑起一片光明”这个句子,我接着问学生:“‘一片光明’和‘一角光明’哪个表达更好?”学生立即领悟:“‘一角光明’更好!”为什么呢?因为“一角”可以描绘出台灯只能照亮一个角落,不能照亮整个房间的景象。这就是用词之真。有学生写道:“雪白的纸张上写着空洞的复习计划四个字。”当中“空洞”这个词,词意平凡,搭配不能算翻出新意,但是它却能反映主人公无心制订学习计划,或者不知从何做起,而

只能盯着纸张发呆的情绪,因此它用得真,用得好。朱自清散文《春》里有这么一句话“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我问学生:改为“风在草地上来回流淌”如何?学生想了半晌,拿不定主意。大概他们认为“流淌”这个词也很有表现力,原本用来修饰水等液体的东西,现在用来修饰风,别有一番味道,这算是练字。我宣布答案当然是朱自清的原文好。并不是因为朱自清是名家,他写的东西就改不得,而是因为“流淌”这个词,对于表现春风轻柔的特点来说,还不够贴切。它的主语也可能是夏日有些力度的风。加之上下文描绘的春天草地上温馨柔美的画面,“轻悄悄”配上“软绵绵”当然比“来回流淌”在文中更显得协调,与文意更为融会贯通。

用词贴切、真实、自然,在写作教学中绝对不能遗忘,用词之“真”必须渗透在遣词造句咬文嚼字之中,这样咬文嚼字才有了实质的目标和依托,不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后,如果说“新”能够让作文清新脱俗出众的话,那么“真”则能够让文章更老道充实有力。我曾与学生一起比较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人的诗句皆是名句,都描绘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样笔力万钧。但孟诗立意为虚,杜诗巧化实景,相比之下,老杜浑然天成,技高一筹。他赢在真。这只是我的拙见。如何引导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措词新颖,匠心独运,同时又文意真实,自然流畅,上下贯通,有待各位同行一起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篇二: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作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作者:许慧端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 要: 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推敲字词”、“咬文嚼字”成了写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学生往往在文字运用表达上跌倒,经常把句子写得淡如白水,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本文探讨如何在记叙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问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遣词造句 咬文嚼字

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经常犯的毛病之一是记流水账,一是内容平淡无奇;二是语言平淡如水。内容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甄选材料、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提升情节的吸引力和文章的艺术性,这里暂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点,如何解决学生写作语言平淡的问题。

1.感受文字魅力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写记叙文时喜欢平铺直叙,而疏于描写。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摹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必须学会遣词造句,学会选择和运用恰当准确的词语,即古人所说的不断“推敲”,从而充分地表情达意,这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词语是关键因素。一个句子里,只要有一个词语用得好,用得准,则整个句子立即鲜亮起来。古人称这个练字的过程为“寻章摘句”,也称“咬文嚼字”。我经常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肥”和“瘦”,别出心裁,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海棠雨后的神态——绿叶肥润而红花憔悴,可谓二字照亮千古。其中的“瘦”字,我戏称为中国古典诗词“第一瘦”。流行歌手周杰伦曾唱道:“酒暖回忆思念瘦”(出自周杰伦古典风格流行歌曲《东风破》,方文山作词)。这一歌词中的“瘦”字我称之为“第二瘦”。我问:“为什么我给这句流行歌词这么高的评价?”有学生立刻分析道:“?思念瘦?,给我们描绘了思念者的形象,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用得巧妙。”“可是歌词唱的是思念瘦,而不是思念者瘦,如何理解?”我故意提出疑问。接着马上有学生抢答:“巧妙在于,歌词不直接说思念者瘦,而说思念瘦,含蓄而富有诗意。”我听着,笑而不语。出乎我意料的是,居然有学生这么赏析:“这句歌词可以从语法上分为?酒暖回忆?和?思念瘦?两个半句。其中?暖?字是使动用法,指酒让回忆温暖了,描写主人公因思念情人,愁思不已而借酒消愁,借着酒劲,主人公回忆了往事种种,心中暖意融融;而?瘦?字的主语是思念,尽管思念深切,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久而久之,思念也枯竭了,故说?瘦?。”学生的这些分析让我十分感慨,他们可以想到的,老师不一定想得到。

然而无论如何这些分析都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第一个目的,在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之前,就要先引导他们感受字词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写作才显得有吸引力,学生才有动力为了遣词造句而动笔和动脑。

2.两个原则“新”与“真”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咬文嚼字呢?两个原则应谨记在心。

2.1强调用词要新

表达陈旧的文字令人生厌不能逐读,用字新颖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何为“新”观念要正确。新并不意味着使用偏冷独特或者华丽的辞藻。新词的积累和运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作文写作的一个活水源头。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发现,学生用词不当的为数不少。特别当他们使用新词造句时,字词错用现象尤为明显。我曾经在班上念过一篇学生范文,文章用了“缱绻”这个新词,我表扬写作的学生有很好的新词积累。下次写作,很多学生都用了这个词,于是就出现类似“我缱绻地笑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句子。因此,新词的积累是必需的,但新词的运用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写作用词之“新”,关键在用意之新,并不在词语本身的新。还以“绿肥红瘦”为例。“肥”与“瘦”,从单字来看,并无新奇之处,小学三年级之前已经学会运用。但李清照硬是将平凡的字用得如此绝妙。王安石经常被用来做练字例子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同样在平凡中翻出令人惊叹的新意。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在平凡的字词里翻出新意,这正是写作咬文嚼字时需要“咬”和“嚼”的地方。

学生并没有李清照和王安石的功力,因此怎么在平凡字词里翻出新意需要教师具体引导。这一要点秘诀就在于新的搭配。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昏黄的台灯独自在屋内撑起一片光明。”我让其他学生赏析。学生说“撑”这个字用得好。我提示:“?撑?字本身并无新奇之处,如果我们用在?撑起一把雨伞?这个句子里就十分普通了。能不能请大家从前后文搭配角度分析这里好在何处?”学生很快明白了:“?撑?和?一片光明?的搭配有了新意,?撑?本身带有勉强支持之意,这里强调了台灯灯光的昏暗不强烈,而且与前文的?昏黄?和?独自?互相照映,更强化了这一语义。”

因此,搭配新颖是我们用词新颖的关键。要想造句新奇出彩,我们该舍弃字词的生僻华丽,而转攻新鲜的句子搭配。

2.2强调用词要真

所谓真,就是真实,贴切。如果一味追求练字,而不顾文意真实、情感自然、上下贯通,那么咬文嚼字就会沦为堆砌辞藻,文章读起来要么空洞无物,要么不知所云。一些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等快餐读物就给学生这样不好的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感受文意之“真”,学会用词之“真”。

例如前文里谈到“昏黄的台灯独自在屋内撑起一片光明”这个句子,我接着问学生:“?一片光明?和?一角光明?哪个表达更好?”学生立即领悟:“?一角光明?更好!”为什么呢?因为“一角”可以描绘出台灯只能照亮一个角落,不能照亮整个房间的景象。这就是用词之真。有学生写道:“雪白的纸张上写着空洞的复习计划四个字。”当中“空洞”这个词,词意平凡,搭配不能算翻出新意,但是它却能反映主人公无心制订学习计划,或者不知从何做起,而只能盯着纸张发呆的情绪,因此它用得真,用得好。朱自清散文《春》里有这么一句话“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我问学生:改为“风在草地上来回流淌”如何?学生想了半晌,拿不定主意。大概他们认为“流淌”这个词也很有表现力,原本用来修饰水等液体的东西,现在用来修饰风,别有一番味道,这算是练字。我宣布答案当然是朱自清的原文好。并不是因为朱自清是名家,他写的东西就改不得,而是因为“流淌”这个词,对于表现春风轻柔的特点来说,还不够贴切。它的主语也可能是夏日有些力度的风。加之上下文描绘的春天草地上温馨柔美的画面,“轻悄悄”配上“软绵绵”当然比“来回流淌”在文中更显得协调,与文意更为融会贯通。

用词贴切、真实、自然,在写作教学中绝对不能遗忘,用词之“真”必须渗透在遣词造句咬文嚼字之中,这样咬文嚼字才有了实质的目标和依托,不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后,如果说“新”能够让作文清新脱俗出众的话,那么“真”则能够让文章更老道充实有力。我曾与学生一起比较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人的诗句皆是名句,都描绘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样笔力万钧。但孟诗立意为虚,杜诗巧化实景,相比之下,老杜浑然天成,技高一筹。他赢在真。这只是我的拙见。如何引导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措词新颖,匠心独运,同时又文意真实,自然流畅,上下贯通,有待各位同行一起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立根主编.作文智慧[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9.

[3]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4]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8.

篇三:咬文嚼字评作文

咬文嚼字评作文

要求:认真阅读手中的几份作文,圈出错别字,勾出中心论点,写简明评语并署名。 同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评卷人姓名 班级

咬文嚼字评作文

要求:认真阅读手中的几份作文,圈出错别字,勾出中心论点,写简明评语并署名。

同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评卷人姓名 班级

篇四:咬文嚼字 作文

《咬文嚼字》公布2010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2-28 18:47: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关闭

关闭

十大差错分别是:

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率较高。

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 经常听见有高三生抱怨说高考作文难,我很想对这些学生说: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实并不难!虽说写文章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文学底蕴差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弥补的,但细一分析,底蕴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照样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拿高分还是有一定的捷径可以走的。

从写作体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建议高考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记得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说过:“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种极端学生准备的。好学生可以达到满分,差生可能连20分都拿不到。”所以针对大多数介于?天才?和?庸才?

之间的学生,议论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2011届高考生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定要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的。一般将议论文分三大板块:一是提出鲜明而清晰的中心论点,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二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三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上述议论文写作模式概况一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这样写。

议论文中的内容填充很重要,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修辞、引用、立意、书写、预言等。多用修辞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引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做到“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书写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一些技巧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至理名言用在写作上同样适用,想写好作文,就要多思考、多读书、多练笔。同时,各位高考生要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北京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书需要咬文嚼字作文)1.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二等(40—31) 三等(30—21) 四等(20—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 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什么内容

感情真切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 字迹难辨

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2.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问题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意蕴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说明:1. 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2. 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3. 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个字扣1分。

4.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52。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

一、关于议论类文章

1.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类文章,可以按48—52分档次赋分。

2.凡在“三基本”的某一方面达到较好级别的,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依次类推。

3.对于借助随笔、杂感甚至杂文样式表达思想阐发主张的议论类文章,要反复审读,谨慎赋分。凡那些能够做到思想深刻、议论风生、纵横捭阖的特别优秀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直至满分:凡那些只会借助随笔或杂文写作形式,而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的文章,不能误判高分,而只能按一般议论类的文章标准去如实赋分。

4.考虑到议论类文章的立意,多为解释“提示语”(材料)的文章,因此,凡能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提示语”的内涵与精神,便可视为有亮点,提高两个档次向上给分。

篇五:《咬文嚼字》解题指导

《咬文嚼字》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二、本题意在通过比较,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三、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诗文中可举的例子很多。例如:

1.《为了忘却的记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变化。“忍看”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2.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中心论点:“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划分层次,

第一层:(1—5)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文字和思想情感)

第二层:(6—7)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我们要善于运用联想意义,但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意义)

第三层:(8)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怎么做)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没有区别?

一般我们写议论文大致都用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就是文章第一段就提出观点,像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一句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而归纳法则是先举例子,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而这篇文章不是先提出观点,而是从实例到论点,再展开证明,并且文章有总论点,有分论点,有对比论证。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

没有凝练。

4、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 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

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

没有凝练。

4、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 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

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 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

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用一句话概括: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文中却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贬词褒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2、文中作者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

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4、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5、“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7、“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

对作者而言,是写不出;对读者来说,是读不出。

8、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课后题2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课后题3例子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

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参考答案:

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参考答案: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