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新闻当事人爸爸去哪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2:39 体裁作文
新闻当事人爸爸去哪儿体裁作文

篇一:新闻学毕业论文-论《爸爸去哪儿》价值

摘要

自2005年起,真人秀节目便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而娱乐真人秀节目是所有真人秀节目类型当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其中,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尤为突出,引发收视狂潮和社会热议,影响巨大。本论文梳理了《爸爸去哪儿》节目如何问世,还从《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形式特点、内容特色、幕后团队及主持人特色等方面深讨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何如此成功,为何受观众们的青睐和认同。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真人秀

Abstract

Since 2005 Reality TV Show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and it becomes the hottest show now. Entertainment Reality Show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s. Especially < Dad, Where Are We Going>of Hunan TV because it triggers lots of ratings and social discussing, brings big influence. This article combs the birth of , from the point of form features, content features, worker group behind the scenes and emcee features to analyze the success of the show.

Key words: Dad,where are we going ? 、Hunan TV、reality show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强势来袭,再次证明真人秀节目在国内正处于最好的时期,从节目的天价冠名费、超长广告、观众热议度等都能看出此结论。作为真人秀的山寨大国,中国真人秀正在以其超强的模仿能力,催生一条成熟的电视娱乐产业。《爸爸去哪儿》这样一档亲子形式的真人秀节目颠覆了以往的综艺形态,一经播出便赢得了超高的人气,而《爸爸去哪儿2》播放当晚在微博上的热度甚至超过了世界杯,吸引了超过10亿次的转发讨论,首期全国网收视率也高达2.43,是第一季同期的两倍多。权威调查CSM46显示首期收视率即获得1.423,第二期迅速涨到2.588,新近播出的第七期收视再创高峰,以全国网收视率2.69,份额17.37%,中心城市网

4.96,收视份额20.22%的表现,不断刷新自己的收视记录,遥遥领先于其他综艺节目。除了“无心插柳”的巧合因素外,其背后的深层必然因素值得探讨,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

第一章《爸爸去哪儿》节目简史

第一节 《爸爸去哪儿》诞生背景 传统的综艺节目是在摄影棚内的谈话节目或者游戏节目,而如今的流行趋势是将摄影棚搬到户外,走出电视台,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拍摄,充分反映了人与空间的流动性及相互关系,给观众营造一种没有编导、没有演员、没有剧情的真实感觉,满足观众多层次的视觉享受和心理的认同感,这就是真人秀的魅力,也

是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节目开播,让中国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的魅力。随后,中央电视台及上海、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真人秀节目,一试身手。一股“真人秀”浪潮席卷全国。

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成为最大赢家。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使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形式,从单纯的节目样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视产业。

受《超级女声》产业化成功运营的启示和诱惑,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渐入佳境,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火爆荧屏,职场类真人秀异军突起,婚恋类、旅游类、整容类等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其中,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尤为突出。

然而相比于摄影棚的录制,户外综艺的不可控因素和制约较多,对画面的要求、情绪的把控、后期的剪辑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摄制组配备大量的摄影、收音器材,还有众多的工作人员和充足的后勤设施,前期就要投入高昂的制作费用。另外明星嘉宾的配合程度也是难题,野外综艺邀请明星走到户外接受任务的挑

战,要考验明星的野外生存能力以及随机事件的临场表现,势必要付出更多精力。韩国的明星众多,而电视台却只有三家,竞争激烈,明星们为了获得更多出镜率,在参与电视台的节目时都会全力配合摄制组,而我国的星级卫视有几十家,明星们不用担心与其中一家电视台关系僵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节目的热情和配合度都不如韩国的明星。因此在韩国流行了数年之后,户外综艺都没有大范围在我国兴起。

第二节 韩版《爸爸去哪儿》影响

相比于我国内地的综艺节目,韩国的综艺无论在明星参与度上,还是在节目构思和设置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一方面用明星吸引观众、创造欢笑,另一方面以教育和公益感化观众、创造感动。娱乐性与人文性交融形成了韩国娱乐节目的独特风格。《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版权和模式是从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此节目在韩国一经推出,便夺得该时段收视率冠军,有了国外成功的经验,也是引进节目的条件之一。从受众群的角度看,中韩文化差异性较小,复制韩国的节目不会水土不服,明星爸爸和可爱宝宝的组合有十足卖点,在中国有足够的受众基础。从节目制作的角度,韩国节目制作模式成熟,引进韩国团队的制作经验,解决了节目制作的硬件问题。

从近两年的内地综艺实践来看,引进国外节目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本土化创新,是赢得本地受众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社会环

篇二:爸爸去哪儿 新闻稿

幼儿园版“爸爸去哪儿”也精彩

最近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最近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榜样!每个孩子都崇拜爸爸,“他的手掌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

1月12日我园举行了“爸爸去哪儿”亲子体验活动,亲子游戏“口香糖”拉开了活动的序幕。爸爸们在老师和孩子的带动下一起快乐游戏,紧紧和孩子“粘”在一起。接下来的亲子游戏项目——“爸爸宝宝向前冲”让孩子们乐开了花,平时工作繁忙的爸爸们和孩子一起积极参与每一项游戏。身材高大的爸爸们化身一只只“袋鼠”带着宝宝们爬向终点,孩子们一个个乐得手舞足蹈。“爸爸加油!”“宝贝加油!”“爸爸好棒!”“宝贝,爸爸抱着你走!”,“爸爸,我今天好开心啊!”一次次的亲子互动中传递着浓浓的父爱。

最有趣的是包饺子活动,平时难得下厨的爸爸们和宝宝一起包出了美味的饺子;你看宝贝们都津津有味的品尝着爸爸亲手包的饺子呢!真好吃!“爸爸,请你吃一个,今天辛苦了!” 本次活动为父亲和孩子创造了一起游戏的机会,增进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转变爸爸们的育儿观念,多陪陪孩子,多关注他们的成长。

篇三: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道

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道 作者:陈宇虹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

【摘 要】2013年12月27日,湖南卫视名人代际沟通纪实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落下帷幕。该节目在赢得了创纪录性收视表现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形式与推广上的创新之处,从中总结出该节目获得高关注度的原因。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 真人秀 创新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播出的一档代际沟通类真人秀节目,节目的版权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自2013年10月11日起每周五晚10点播出,历时三个月,播出十二期。这是继《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之后,湖南卫视2013年周五十点档季播节目的收官之作。自开播以来,《爸爸去哪儿》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与热议,不断刷新十点档的收视纪录。因为第一季的走红,第二季以

3.12亿冠名费,破国内季播节目冠名费纪录。本文主要从《爸爸去哪儿》节目形式及推广上的创新以及分析其极具影响力的原因。

一、《爸爸去哪儿》的关注度

据《爸爸去哪儿》发布的央视索福瑞全国网(CSM网)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收视一路高歌猛进。收视峰值出现在第十期节目,收视率达3.27,市场份额为20.37%,CSM48城市网收视率高达5.3,市场份额为23.22%。《爸爸去哪儿》自节目播出以来,一直蝉联收视率榜首,以显著的优势把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表明节目收视的跳跃式增长,源自节目本身的强劲吸引力。

除了在电视屏幕上创造收视冠军,《爸爸去哪儿》的网络播放量更是惊人,并不断刷新综艺类节目的新纪录。就播放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在爱奇艺、PPS双平台播放量领先全网,十二期节目总播放量4.5亿。从播放曲线来看,网络播出第一天为当期收视峰值,第二期为第一期收视的两倍,有明显上升,随后收视的上升趋势有所放缓但仍然处于持续发酵阶段。不仅如此,在百度指数、综艺排行榜播放量、搜索量等多项指标上,《爸爸去哪儿》都稳居第

一。在新浪微博上有197,729,982的提及量,156,337,368的提及人数。远超《我是歌手》第一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无论是从收视率,还是从网络播放量以及网民反响来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都取得优秀的成绩。

二、《爸爸去哪儿》的创新之处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72小时的乡村体验,爸爸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

1、明星爸爸携“星二代”亲子参与,吸引观众的眼球

《爸爸去哪儿》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五对明星父子(女)的参与,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凭借爸爸们的高人气,使观众充满期待。明星亲子互动,满足观众对明星生活中的猎奇心理。在这档节目里,明星爸爸们放下各自生活中的导演、演员、模特等身份,第一次以爸爸的身份出现。《爸爸去哪儿》抓住爸爸独自带孩子生活,尤其是明星爸爸这一看点,真实的展现出他们在生活中照顾孩子的一面来吸引观众。比如,田雨橙在第一期节目里,由于不适应农村,一直在哭,田亮哄也不行、和她讲道理也不行,又不能对她凶,以至于女儿一直在哭,也没办法使她停止哭泣,田亮束手无策,只能表示无奈。张亮的儿子张悦轩由于节目组要收Ipad和手机,以及农村特殊的气味难以适应,在看房子的环节表现出很不配合的一面,最后爸爸张亮只能把他扛在肩上,给予“少爷”待遇让他完成看房环节。第一期节目,孩子们的不适应、不配合让平时很少和孩子单独相处的爸爸不知所措,囧态百出,这正是引起观众兴趣的看点。在做饭的任务考验下,爸爸们也是笑料百出,王岳伦做的饭被网友笑称为“黑暗料理”。

2、体验生活式真人秀,具有纪录片的纪实性和审美性

真人秀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充分借用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尤其在野外生存类和室内生活类的节目中,摄像机如同人的眼睛,会全景展现节目参与者的整个体验过程,从客观冷静的旁观者角度满足观众“窥视”的心理诉求。《爸爸去哪儿》从明星家里开始进行全程跟踪拍摄,第一期节目中,到明星家里接他们时,明星和孩子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吃早餐时的温馨、甚至明星家里的环境都一览无余,使得观众得以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明星和子女们在平常生活中的态,极大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的窥视和崇拜心理。

《爸爸去哪儿》在真人秀节目的基础上,更注重对真实生活的记录,以及人物情感的表现。透过石头给郭涛洗脸,感动了郭涛本人,也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最后一期结束时爸爸饱含深情地给孩子写信,更是让一些观众潸然泪下,体会到浓烈而深沉的父爱。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17版发表评论认为,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不仅成了2013年所有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也是全年最具话题效应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节目对父子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呈现,恰到好处地触及现代人内心的温柔所在,唤起了繁忙的都市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求。如此一来,这个节目也为2013年的秋冬带来了一股暖意。

3、尝试多种推广方式,一周八次的重新编排,保持观众关注热情

2013年10月6日,举行启动仪式。微博微信客户端,湖南卫视黄金档两大王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即时录制播出《爸爸去哪儿》特辑。另外,为了方便观众的收看,《爸爸去哪儿》除了在每周五晚22点首播外,还8次重播,重播时间为:本周五、周六零点,周六周日早晨5点20分,周六中午11点,周日下午16点,下周四零点、下周五中午13点。

并且在第一季节目制作完成后,节目组又赴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实地取景、由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并于马年大年初一登陆全国各大影院。从导演到编剧、摄像、灯光、场记等,《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的工作人员都是电视节目的原班人马,天娱负责人说:“导演就是电视《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编剧则是整个节目的编导团队,只是会有一些专业电影人来进行指导。”不少影评人认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有可能成为电影市场春节档的最大黑马。

4、“完成任务”悬念设置,六个典型地点,观众期待

节目中,平时因为工作繁忙而鲜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们,必须单独带着孩子完成多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带着孩子买菜、为孩子做饭、教孩子唱歌、陪孩子睡觉……日常生活里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对于这些爸爸们来说,都是挑战。

经历了北京灵水村、宁夏中卫沙坡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湖南平江、东北牡丹江雪乡等六个地方的游玩,爸爸和孩子们也算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栏目组选择地点是有讲究的,首先地形有特色,风景要独特;离机场不超过两个半小时;民风淳朴,没有过度商业开发。为了选择合适的外景地,他们也吃了不少苦头,比如第一期的北京,是编导拿着地图围着北京转圈,走了四五个地方才确定的灵水村。

真人体验式栏目中,参与者所体验的生活环境可能与他们之前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种生活环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节目需要而进行的虚拟设置。片中,除了在沙漠中住的帐篷,明星和孩子入住的都是农村普通百姓家,并且每次都有五个居住环境相差很大的房子供他们选择,或采取抽签方式、或采取抢房方式决定最后入住。基本每个家庭都体验了“豪宅”,也都入住过“破屋”。

5、多机位、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后期制作精致新颖

从机位设置来看,有专职跟拍、屋内摄像头、航拍器等45个机位。每期节目拍摄的素材有1000多个小时,但最终仅会剪成不到两个小时的节目,最终在电视上播出的全是精华,如何选择素材给后期编辑组带来不小的挑战。节目后期导演姜佳直言,“第一期我们看了100多遍才剪出来。”

在这些幕后功臣中,字幕组绝对是现在最大的明星,他们不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画面,还将许多隐藏的笑料提炼出来,偶尔的深情时刻也让人心头一热,尤其是“森碟”、“风一样的女

纸”等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爸爸去哪儿》新颖的字幕形式的出现,也引起了电视制作者们的思考,字幕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而是电视屏幕上的再创作。目前,湖南卫视已经把这种新颖的字幕形式广泛地用在其他节目中,旨在将原有的节目提升一个档次。

6、无说教、无煽情,父子(女)间真实表现引育儿深思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娱乐性是建立在真实记录基础之上的,体验者的生活感悟和对观众的启示作用成为了节目制作的初衷。真人体验式栏目不是一场简单的真人秀的游戏,而是有着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节目。相信很多观众收看节目后,也能从中得到教育子女的启发,这比说教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思想渗透程度更深。也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爸爸们发现孩子的善良、坚强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孩子们也从爸爸那里寻找到了更多的温柔和安全感。

发展到今天,电视作为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媒介,教育功能虽不是其首要功能,但它却是电视的一项重要功能。电视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为长期的渗透,对人心灵的渗透,而且,它必然会同娱乐性联系在一起,即通常所说的“寓教于乐”。

结语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已经落幕,不少观众期待第二季的早点到来,在总结第一季成功的基础上,若能注意一些细节的调整,第二季应该会更完美。比如:第一,工作人员应该少入镜,更加客观地扮演好记录者的角色,不要对孩子有引导性的指示,以保证嘉宾真情流露。第二,在选择拍摄地点上,节目组是否应该找到更加隐蔽和原始的地方,并且做好保密工作,以防像第一季多期节目中观众太热情以至于影响嘉宾们的真实状态展现。由于观众的闯入,很多精华镜头最终用不了,导致素材的浪费。□

参考文献

①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babaqunaer

②金鹰网,http://www.hunantv.com/p/20131118/1729043194.html

③中国网,http://ent.china.com.cn/2013-12/31/content_31056403.htm

④《〈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或成春节档黑马》,http://news.163.com/13/

1225/00/9GTAPMDO00014Q4P.html

⑤《〈爸爸去哪儿〉红遍全国 芒果台一周重播8次》,http:

//ent.ifeng.com/tv/special/babaqunaer/content-3/detail_2013_11/07/31034353_0.shtml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篇四:探究《爸爸去哪儿》走红原因

探究《爸爸去哪儿》走红原因

作者:李洪才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1期

【摘 要】湖南卫视首播的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获得好评,该节目不仅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并且在给我们带来纯真欢笑,窘态幽默的同时,也给观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做了示范,这会让观众在娱乐之后有所反思。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 真人秀 亲子教育

在“你未唱罢我登场”的电视选秀节目之后,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首播了全国首档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节目一经播出迅速走红。

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时下最红的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同时期开播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还有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以及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其中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最为火爆。节目以五对明星父子或父女作为拍摄主角,展现了明星父亲在没有母亲的帮助下照顾孩子的经历。

一、节目直面社会,反映日常生活

在当今社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在家庭中依然承担着顶梁柱的角色,而可能的代价就是对于孩子教育的缺失。对于那些共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父母,或者各自追求自己事业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社会上的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缺失从而导致孩子犯罪的案件,一次次给人们敲响警钟;还有一些儿童遭到各种安全威胁的案件频发,也需要我们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以及怎样培养孩子应对这些突发问题的能力。《爸爸去哪儿》可以说是对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反映。

在亲子真人秀节目之前大部分电视台都在上演“你未唱罢我登场”的歌唱类选秀节目。①该类节目一经落幕,对于收看节目投入度高的观众来说,节目的结束就意味着“狂欢的结束”。长期从事模式节目引进的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指出:“做电视节目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打动观众,但现在很多大型节目包括音乐选秀都已经变成了秀,很难再感动观众。”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一改往日“造梦空间”式的演绎,而是给观众展现着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琐碎,这些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可能没有“造星”舞台的光彩夺目,但给观众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感动和欢乐。

二、在未知条件下,触动真诚的欢笑

在简单的生活之外,《爸爸去哪儿》并没有沿用传统竞争的方式来增强节目的悬念性,而是利用弱化竞争的方式,在五组家庭平行展开的情况下,显现教育孩子上的酸甜苦辣。当然没

有竞争机制并不等于没有挑战,明星爸爸们最大的竞争不是来自参赛的其它家庭,而是来自自己本身,可能在以前的生活中自己完全没有想到遇到的问题,在节目中都会一一出现。例如,爸爸张亮感慨以前在家中只要孩子闹脾气,塞给他一些零食、玩具就好了,可是在所有零食、玩具都被没收的情况下,张亮只能思考怎样才能和孩子和谐相处。正是在节目中,因为有孩子的参与,许多因素都充满了未知性,在未知的条件下,触发的人性之美才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

有人认为,娱乐传承文明的意义其实远胜于其作为实施教化手段的意义。②虽然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目前大众传媒娱乐至上的风气颁布了限娱令,虽然《爸爸去哪儿》是对之前唱歌类选秀节目的反叛,但是在节目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娱乐的踪迹,但是这种娱乐又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狂欢化的娱乐,而是发自内心的纯真的欢乐。例如,在第3期中,当爸爸王岳伦带着女儿王诗龄买菜的时候,女儿被几个好奇的小朋友围观,当被问及“你是大明星吗”,王诗龄却回答“我不是大明星,我是小公主”,相信看到此处的观众一定会忍俊不禁。世界上最天真的笑容莫过于孩子无邪的笑脸,这些笑不是通过刻意营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笑。

除了可爱的孩子们给观众制造笑点外,还有那些去掉往日明星光环的爸爸们给观众带来的欢笑。对于这类现象有人称为脱冕的英雄,与之相对的则是加冕的草根英雄③。所谓脱冕的英雄就是让那些昔日辉煌的明星去一些陌生的领域做一些陌生的事情,类似的节目有《谢天谢地,你来啦》、《星跳水立方》、《我是歌手》等。而加冕的草根英雄指那些通过选秀节目让普通群众走红的节目,类似的节目有很多。对于那些脱冕的英雄,观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明星们已经不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平民”的身份,过着“平民”的生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平民”的生活。在“苦难生活”的压迫下,明星们想方设法为照顾好孩子忙碌着,但却因为对“平民”生活的不适应,窘态百出。例如,第3期中,爸爸王岳伦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当卖菜老板只收自己4元时,他却不停地说4块5行吗?这时的卖菜老板一脸无奈,观众从而在旁观中获得了“笑”的满足。因此,观众对于这种节目的喜爱已经超越对于某一个明星的追捧,更多的是看到明星们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真实的自我。

三、“涵化”亲子教育,引发社会“模仿”

美国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乔治·格伯纳通过文化取向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分析等)④,涵化理论揭示了传播可产生长期效果,通过潜移默化的内生,对人的意识具有建构作用,从而揭示了传媒对个体的改变与影响。在《爸爸去哪儿》中,明星爸爸们首先得到教育。例如,在节目组设置的各种“压力”之下,林志颖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还不够;王岳伦认识到“应该能从别的父亲和孩子身上认识到我们身上的不足。”节目中爸爸们教育孩子的感悟不仅是对自己教育的反思,更会对观众的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使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受到教育。

节目中明星爸爸们在亲子教育中认识的逐渐升华,又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模仿效应。在媒介的协助下,观众不用寻求任何帮助,就能实现自己的模仿,因为节目中展现的就是最原生态的生活。同时,观众对于节目的模仿,又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的感官体验,更多的是内心的触

碰。例如,节目中爸爸田亮的女儿田雨橙在睡觉之前仍不忘祝爸爸生日快乐;虽然王岳伦没有做好饭菜,但是仍得到了女儿的鼓励,类似的感人场景还有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会触动内心的心弦,忍不住想去模仿。

节目中的明星爸爸们是在不断体验与不断反省中度过整个节目,他们也有曾经的现实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之间的矛盾。⑤根据罗杰斯现象学理论的自我阐释,提出了现实自我及与其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自己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看法;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高希望拥有的自我理想概念。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只是现实自我。明星爸爸们在节目中展现的现实自我中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从而产生了自我理想意识。如果节目的主人公不是明星爸爸们,而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好爸爸”,节目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为如果节目选用了几个在教育孩子方面无所不能的“好爸爸”,就不会给观众带来现实自我意识,并且如果仅仅只是说教式的宣言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抵触情绪。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不是单线式的简单记录,而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刻引发爸爸们的感慨,分享教育孩子的问题,这里的分享也就是理想中的自我展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交替呈现,必然给观众带来同样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碰撞。

四、异托邦社会的建立,打破娱乐至上的怪圈

《爸爸去哪儿》最终是要建立一个异托邦的社会,所谓异托邦是指福柯在其空间阐释中提出的既反映社会又对抗社会的真实空间,而与之相对应的乌托邦则是虚构的、非真实的。⑥异托邦偏离正常的场所,同时又穿行于其中;它向四方渗透,又使自己保持孤立。在节目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反映现实问题,但却是对现实社会反抗的异托邦社会。由于生活的压力,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往往忙于家庭的生计,或者是追求自己的事业,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能认真对待,有时候是身不由己,有时候是一念之差。作为对社会中这种现象的反抗,《爸爸去哪儿》虚构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整天在外奔波的爸爸们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带着心爱的孩子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这次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拥有父亲的陪伴,还有在没有任何玩具或零食辅助之下的心灵沟通。在这种心灵的洗礼之下,父亲和孩子一起成长。从观众这个空间场所的层面来说,他们也会对自我的空间进行审视,发现自我空间的不足,从而产生进入反抗现有空间的可能性。

总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节目在给我们带来纯真欢笑,窘态幽默的同时,也给观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做了示范,这将会让观众在娱乐之后有所反思,从而打破娱乐至死的怪圈。□

参考文献

新闻当事人爸爸去哪儿

①郑欣:《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②王艳,《电视文化的大众娱乐功能》[D].广西大学,2005

③倪沫,《从平民真人秀到偶像真人秀——兼论〈谢天谢地你来啦〉的娱乐新思维》[J].《镇江高专学报》,2013(4)

④高萍:《“批判”传播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⑤Robert.D.Nye 著,石林、袁坤 译:《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北京工业出版社,2000

⑥Mich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Spring,1986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

篇五: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从新闻最基本的五个要素(五“W”)出发,一件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人”这一要素:采访的对象是人,获取信息的对象也是人,而新闻对外传播的终端还是人?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一、 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流行的是“美女记者”,而美女记者为什么有时候能够比男记者更容易打开局面呢?这里面恐怕就有一个“首次效应”的问题。有时候,美女漂亮的脸蛋和容貌往往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不忍拒绝的印象,采访也就能因此顺利展开。

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1998年的“两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回答提问,而她能引起朱镕基的注意就是因为她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衣服。随后,在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女记者就受吴小莉的启发,而纷纷穿起了红色的衣服,但效果却不能和吴小莉相提并论了。

由此可见,记者的服饰有时候也能不能起到让被采访者眼前一亮的“首次效应”,但这一点也需要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效果。记者采访什么和穿什么服装应当是有讲究的,应区分不同的场合、时间、人物以及环境氛围来进行适当选取。

而对大多数的记者来说,“首次效应”更多的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这里面既有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

《文汇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化学工程师,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怎么把一种催化剂的效能从5倍提高到30倍的?而国外这种催化剂的效能只有17倍。”问题一下子把工程师带进兴奋状态,视记者为“知己”,采访自然不难完成。

记者运用“首次效应”,关键在于注重这一因素在采访中的作用,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发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破敌之道”。

二、 不卑不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原经济日报总编辑张飚曾有一首词形象地展示了记者的职业特点:“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茧手,握纤手,握绵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人道是,名也有,利也有,官也有,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

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三教九流,名门望族,政客明星,高官平民,记者在对这些人群的采访中,就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不同背景、学历、阅历和性格等,选择不同的采访技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根本的采访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在记者的眼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乞丐,都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因此需要保持一个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姿态。

对待那些德高望重、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有举足轻重地位、对采访已身经百战的采访对象,记者就必须做大量详细、深刻和最充分的准备,注意选择自己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采访此类人物,最容易展现记者的综合能力,也较易达到采访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最难进行的采访。近现代的新闻史上,许多著名的记者大多都是通过采访社会重要人物而迅速走红的。

“五四”时期著名的记者邵飘萍一直以能独家获取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而著名。举一例说明。当年的“府院之争”以段祺瑞的胜利回京而告终。邵飘萍闻讯,在段回京当天即于深夜赶赴段府请求采访。门卫因段祺瑞刚回京需要休息为由拒绝邵采访,而邵飘萍很有把握的对门卫说:“你只说邵飘萍来访,他必接待。”门卫进去通报,段祺瑞果然爽快接受采访,并较合作地回答了邵飘萍所提的问题,使邵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邵飘萍这次采访的成功,固然有其名气和与段祺瑞的关系的因素,而邵飘萍懂得抓住段祺瑞的心理,也是促成采访的重要原因。段祺瑞作为“府院之争”的胜利者,急于将其胜利喜悦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而邵飘萍此时来访,正合段的心意。因此,采访顺利完成。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曾说过,采访中的“平视”就是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对待平民百姓的采访,记者需要把握的是消除普通人的紧张心理和在镜头前、话筒前的不自觉的掩饰和作秀心理,尽量使普通人回复自然和平静,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对待采访。对普通人的采访,记者有时候不能开门见山的说采访,而需要借助于聊天、喝茶甚至抽烟等方式迂回一下,在普通人坦诚以待的情况下开始真正的采访。

三、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也至关重要。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土。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

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

新闻采访是一个面对面的现场采访,这样采访的地点和时间,以及进行采访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被采访者的心理,甚至导致采访的成败。

笔者曾于2003年夏天采访过一名犯罪嫌疑人。半年前,这名犯罪嫌疑人曾以一名正面的新闻人物接受过记者的采访,并一度引起较大轰动,而半年之后,这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批捕。在获得这个新闻线索的时候,笔者立即去关押她的济南看守所进行采访。

在选择采访地点时,记者没有选择会见室,而是请看守所民警在正常提审犯罪嫌疑人时进行采访。在提审室里,笔者见到嫌疑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候,说:“您还认识我吗?”对方立刻认出笔者,表情立即百感交集,很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我们在这里又见面了。”此情此景的重逢,使得嫌疑人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波澜,对笔者也就有话可说,因此,接下来的采访就相当顺利。这次采访的成功之处就是笔者抓住了特定场合下的采访心理。

2003年非典时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却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而且经常性地上夜班。当时,交警部门准备安排在会议室采访这位老交警,但最终笔者还是选在老交警正常上岗值勤的时候进行采访。当时夜里凌晨1点多钟,天正下着大雨,笔者冒着大雨赶到的时候,立刻投入到采访中,和老交警一起站在雨里交谈。这样,老交警被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打动,所说的一切也都很有真情实感。采访到最后,笔者浑身都被雨淋湿了。但这一次的采访效果却是最佳的。

与此相反的是,不注意选择采访场合则有可能导致采访失败。曾经有一位记者曾采访一名在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人,采访地点选在了工厂内最豪华的会客室。而工人由于环境的不适应极为紧张,心情不平静,使得采访时断时续,效果很不好。

四、要善于在“多对一”的采访中显现自己

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有些采访是“一对一”式的采访,如人物专访、事件性新闻的采访等,记者直接与被采访者对话。此外,更多的采访可能并不是面对面的“一对一”式采访,而是“多对一”的采访,比如说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专家论坛间的自由提问等。这个时候,被采访者是唯一的,而要采访的记者却有很多人,如何让自己不“泯然于众人间”,并能引起被采访者的兴趣和注意,这就需要记者仔细研究被采访者的心理和个人性格、爱好,甚至趣闻轶事等,在较短的时间激发起被采访者的兴趣,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多对一”的采访一般而言,时间非常紧迫,而提问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个时候记者一是要善于抢机会,二是要运用自己的各种优势,比如说语言、外表、手势乃至与活动的组织者提前沟通等,争取提问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1998年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因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服装而引起了朱镕基总理的注意,点名让其提问(前文有述)。吴小莉在提问时首先说:“谢谢总理,首先我要说,您也是我的偶像。”这句看似与提问毫无关联的话却引起朱镕基的好感和其他在场人员的注意,可以说事半功倍。

在“多对一”的采访中,记者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压力,在众多媒体的采访中,记者是代表所属媒体的唯一形象,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得到大家的认同:既能让被采访者正面回答,又能让自己的同行感觉到提问得很精彩,还没有浪费机会——因此,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格外地下功夫。否则,如果记者的提问非常没有水平或者比较糟糕,很容易引起现场的嘘声一片,甚至会引起被采访者对记者和其所属的媒体形象产生不好的评价。

2003年4月底,当时伊拉克战争正在进行,在中央电视台频频露面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以独到犀利的评论征服了全国观众,成为一个短时期内的大众偶像。当时,张召忠教授应邀来到济南,在一个青年论坛上发表讲演。演讲结束后,张召忠教授留出了一个现场提问的时间。笔者抓住了这个提问的机会,抢先提问。

当时,因张召忠不接受单独的采访,所以这一次的提问变得格外重要。笔者在采访前翻阅了大量的有关张召忠本人的资料,对其研究的领域、性格和爱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笔者在准备中听说了一件轶事:张召忠在电视上的翩翩风采征服了很多观众,其中有一位小姑娘给张召忠写信,直言对其的仰慕和崇拜之情,并说他比刘德华帅多了。笔者于是决定从这个轶事下手,以非常幽默的语言复述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向张召忠提问:“小姑娘把对您的崇拜和对刘德华的崇拜相提并论,您有何感觉?”

这一问题立即活跃了现场气氛,观众顿时哄堂大笑,而张召忠也非常高兴,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同样以非常幽默地语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随后,笔者又趁热打铁,问了一个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比照伊拉克战争,我国目前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能不能应对现代化的战争?”

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张召忠的完整解答,而笔者也因为这两个问题在这届论坛上变得“很出风头”,事后省、市两级电视台在播出这档节目时,无一例外地舍弃了本台记者的提问,而都采用了笔者提问的镜头。

从新闻采访心理学的角度看,采访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战的过程。一方面,记者要不断地揣摩被采访者的心理,另一方面,被采访者同样也在揣摩记者的心理。采访效果如果要达到最佳化,从理论上说,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应当达到自然融合,水到渠成。文学上讲究一个“无我之境”,而新闻采访其实也应达到一个“无我之境”,即在不经意间完成采访,而不必刻意追求“长枪大炮”、镜头话筒式的采访氛围,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自然而然的“原生态”中完成了双向交流。

现在的传媒竞争十分激烈,而记者的地位和诚信度在漫天飞舞的“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负面影响中变得脆弱。因此,现在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拒绝采访的新闻当事人,这个时候,在采访中注重研究新闻当事人的心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起来。记者需要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争取在新闻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认真思考,寻求适合的途径和中介,触动新闻当事人的内心,从而让新闻当事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以真实的姿态和面貌面对大众传媒和公众,记者也因此取得一次次采访的成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