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归去来兮读后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38:13 小学作文
归去来兮读后感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归去来兮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2篇)

作者: 加入日期:11-08-19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第二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平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平,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笔巧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

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篇二:《归去来兮》读书笔记

《归去来兮》读书笔记

《归去来兮》这书描述了这样的玉米地,这样的阡陌纵横,这样的鸡犬相闻,在另外的眼睛里,寻常得无法不忽略,普通得不足挂齿。然而对于我,十八岁前所司空见惯的草木虫鱼,隔了十多年的距离再来看时,觉得处处都给人愉悦、欣喜。且不必说青山如黛,且不必说绿水悠悠,即使是扶锄而过的老者

归去来兮读后感作文

,即使是浸润着泥土味道的晚风,都似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

附近的房屋疏疏落落,待学生作鸟兽一般的散尽,便有曲尽人终,万籁俱寂的感觉了。我极少听歌,如果听,大多数时候便是红楼梦的主题曲,一遍遍的,似乎是无休无止的循环往复的放下去,仿佛一个失恋人的倾诉和发泄。事实上,我的心中是无所谓欢喜忧愁的,我只是愿意在这样安静的地方听这样干净的声音罢了。在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比较与选择中,我更愿意让前者来打动我。

夕阳从此山坡滑到彼山坡,复制出千年前的名句“草色山光残照里”,也复制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它不惊心动魄,但是容易令人触景生情,起兴衰之感,发浮萍之叹。我很想在任何一条小路上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走下去,很想有人同行,戏说一段悲欢离合,八卦一些爱恨情仇。忆及当初,高中时代尚有铿锵三人行,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流转长沙时也有算有个环肥燕瘦的组合,磕瓜子吃麻辣从不寂寞。再后来做了深圳游子,千里之外居然也能够延续童年的缘分,彼此一个晚上在一起,一句话不说也不觉得尴尬。而现在我是彻底的落了单。劳燕分飞像一个一定会发生的定律,无论我怎么回首,那人再也不会在灯火阑珊处。

我所可恨的,这一辈子文不文武不武也就罢了,如何弄得个琴棋书画诗酒茶一样不通,人生一晃若许年,我记不清我都干什么去了。倘若能在晚风中弄几声横笛,拉一段二泉映月,画几枝疏影横斜,该是多么修身养性的事。而我,搬一把椅子,沐天地之清风,除了吃还是吃罢了。大观园中众姑娘芦雪庵

烧鹿肉,林黛玉认为该为芦雪庵遭此大劫一哭。倘若她遇上我,又该为这夕阳野色一哭了。

传说中有很多同行奋斗在进城的路上,而我的理想,则是将这回家十五分钟的车程变为回家五分钟的步程,因为等公交车始终是件很麻烦事,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高刻度的追求。倘若不能,便安安生生的受用这阳光,这雨露,这鸟倦飞而知还的黄昏,在粉嫩的天真的脸的包围中老去,想来这样的生活也不输给城市繁华吧。

篇三: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一: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陶渊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济与苍生,可到最后他却放弃了,为此,我不得不对他,他这个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经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的诗质朴,冲淡,充满了诗意。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旷达的情怀确实让我钦佩。就像老师说的,如果在现今社会,我们凭借自己的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够坚定地说放弃,不要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应该用汗水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们常人看来,陶渊明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是在逃避对家人负起的责任,但看一个人生活的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像小鸟没有翅膀。陶渊明的弃职归田,不能说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的,是他所追求的。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书卷中追求安逸,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他不狂放,不沉沦,是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耘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他那旷达的处世情怀是值得我们敬之佩之的。

篇二: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 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 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 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

赞美 了农村 美好 的自然 景物 安适的田园 生活 ,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 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 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 是人生 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启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 ,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 到了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篇三: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现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二、经济保障不过聊胜于无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一斑。陶公是穷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证。全辞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来的人,一个违背了定式和规则的人。其胸襟气韵、人格涵养、淡泊心境完全是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迥异、纯洁坚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愤不平激荡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蕴含着心酸无奈与焦虑。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兼济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违”,满腹诗书与无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终老林泉。这种忧心与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为陶与屈毕竟志向

有异,且背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士”的职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对日月,怎能不自叹自咿!愈不平,愈显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饰的文字方让人开悟:陶公的自然之笔来之不易。

四、眼观手应,心灵 笔巧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都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和心胸,连读者都觉得留连忘返。“由来意气合,直指性情真。”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践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写者,口心相一、文笔卓然。固然言为心声,其文字功夫镂刻眼球,清新之风更无来者。

五、定义了诗歌语言的标记

风、晨光、松菊、酒、园、云、鸟、琴书、车、舟、木、泉、富贵、良辰、天命等都成为陶公之后中国文化诗歌中大成之作的标记,这些词经其推敲后被默定为中国诗人的标志性语言,就这个意义而言,其一代文坛领袖,开诗派之先的功劳又怎能为后世所淡忘。若有异议者,请君读罢东坡《琴诗》再来辩论吧。“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篇四:归去来兮辞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篇五:陶渊明作品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诗的

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先写归途之上。"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来借指隐士所居。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诗人断然也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渊明在他的多诗中都对这种生活和这样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简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愉快和满足,都写得坦率诚实,感情自然淳真。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

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诗的结尾,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乐于隐居心理的剖白。诗歌紧承上文"感吾生之行休"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为乎遑遑乎欲何之?"委婉自问,引领下文的自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言自己无意富贵,而以不羡"帝乡"作陪衬,诗人又一次点明自己的生活理想:"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也不指望飞临仙境来逃脱人生的苦难,他所追求的只是投身自然,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找 种种人生可爱的妙趣,保全心灵任意自得的境界。诗的最后,直接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思想,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是诗人积极人生的表现。

这篇《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作者纵情纵笔,感情真挚坦率,巧妙地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有机结合,处处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感情浓烈,语言质朴无华,一种淡远潇洒的田园乐趣跃然纸上,表现了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