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上的风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5:21:28 体裁作文
篇一:风筝的命运
风筝的命运
曾经,带着希望的风筝飞向蓝天,与清风游戏天际。可惜,它断了线。不管它飞得多高,也只是一只断线风筝,总有一天,风筝会跌落,就不能再飞翔。这是这只断线风筝的命运。是一种悲哀,一种失望。
当风筝断线那一刻,它放弃了在地上看着它难过的主人。它游戏于天际,与清风相拥。但清风不是它的永伴,风筝不能永远地随风飞扬。当命运之神残忍地将风与风筝分离,风离开了,风筝落了。它哭了,用模糊的双眼看着昔日相拥的伙伴——风离去的背影。风筝痛了,也绝望了。
夜,很静很静。却没有人听到风筝的哭泣。原来失望这东西会让人痛的。风筝好痛。它,永别了为它难过的主人,永别了蓝天白云,永别了最爱的风,永别了飞翔??陪伴它的,是可怕的黑暗与无穷无尽的失望。
夜,过去了,光芒再次呼唤大地。风筝静静地看着新的一天的诞生。原来,日出是如此美妙的。它抬头仰望天空。曾经,它游戏的天空,天,依然地宁静,云,依然地潇洒。“一切依然是美好的,我就不应该失望。”顿时,从前那个充满希望的风筝又回来了。
黎明之前总是黑暗的。断了线的风筝只是风筝的黑夜而已。它会到达黎明的。想要到达黎明,从现在起程吧!
??
后记
——风筝到达了黎明
风筝在黎明中找回了希望。它希望着,有一天,它又再次飞向蓝天,与昔日的同伴清风再次重逢,一起相拥。这,是它的梦,也是它的希望。
风筝,就这样地躺着,躺着。一天,熟悉的脚步打破了宁静。是人的足迹。风筝,充满了希望。望着那个人,他又惊又喜——那是曾为它难过的主人! “是你吗?是那个从我手中离开的断线风筝吗?”主人轻轻拾起。“是的,主人!”风筝暗暗地喊。
??
风筝,又再次飞向蓝天,与清风相拥。听!它在向清风诉说着那些平静的经历??
篇二:命运之上的
命运之上的“玻璃娃娃”
——刘大铭
一个小小的身躯,却拥有一颗乐观阳光的心,一股热爱生活的热情,用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鼓舞着许多像他那样的人前行,这就是就读于兰州西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刘大铭,他从小患有“成骨不全症”,身高只有1.4米,体重只有20公斤 。
妈妈说苦难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经的一段路,无论怎样的成功背后都有看不见的辛酸和磨难。可他的遭遇更让我们揪心,他却平静地对记者说:“身体的苦难是命运的安排,但是精神和信仰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是啊,人不能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让精神也消沉下去,反而要意志坚强的去忘记病痛,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大铭哥哥他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做的太好了 ,他从小好几次被医生判了“死刑”,后来又做了11次手术,现在仅靠13枚钢钉和两块钛金属钢板撑起身体,却有着一颗永不停息的灵魂和一股求生、求学的执着劲坚强的生活着。这是何其顽强的生命啊!他有奇迹般的今天他的父母付出的太多太多了。
大铭哥哥就读的兰州西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霍金”,就连起初为他安全担心而不敢接受的刘信生校长也被他震撼了,还特意把他放在了学校的人文实验班“北辰班”。 “北辰”取自《论语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而他也真正得到了师生们对他“众星拱月”般的待遇。他既收获了友谊又得到了温暖,更加勤奋的学习了,他如饥似渴
地从书籍中吸取营养,努力写出更多的作品。
在和病魔不懈的斗争中,他写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并先后获得全国性大奖和国家级奖项等,还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佳文学少年”。他的同学曾这样写道“从他的身上,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北辰精神——一个不仅拥有漂亮的成绩,同时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算北辰学子。
大铭哥哥从不怨恨命运对他的不公平,一直是那么的真诚、爽朗、懂得感恩,富有活力。就如他的这首《灵魂行者》所写的一样:“你将躯干给了病魔,却把灵魂给了生活;你将快乐分享于情感,却把悲痛给了心窝;你将梦想给了青春,却把苦难留给了执着??”。一次成功的写作,首先来自内心的灵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用妙语连珠贯穿,更多的是情感在里面。只有真正体会过生活给予的辛酸苦辣,才能写出感人的诗篇,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这才是精彩人生,完美人生。
这就是活在命运之上的一个弱小灵魂,却有着如此坚强的生命力,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所在!
景泰第六中学五年级 郭璟善
篇三:站在命运之上
站在命运之上
——记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班学生刘大铭
本报记者葛江月
在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的教室里,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特殊身影,他叫刘大铭。刘大铭自小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人),十几年来,他先后骨折十余次,接受大型手术11次。可他未被病魔所击倒,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与不足,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变得更为坚强、自信。学习之余他坚持文学创作,十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受奖。他利用半年的课余时间,完成了17.5万字的哲理性个人自传《命运之上》,该书将于今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
被判“死刑”的人生
10月25日,记者在西北师大附中的校园里见到了刘大铭。瘦小的他斜坐在宽大的轮椅上,眯着眼睛微笑,虽然已经19岁了,但身材如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症,世界范围内无有效根治办法,即使是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从刘大铭的生命开始那天,这种可怕的疾病就伴随着他,自从记事起“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不准摔倒,不准淘气,不准玩”,刘大铭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们喝着同样的水,做着同样的梦,看到的,却不是同样一个世界。”刘大铭在他的文章《黑白色的万花筒》中写道。6岁那年,刘大铭随父母来到北京治病,却被判了“死刑”,医生对刘大铭的父母说:“让他快乐地活着就好,不要上学了。”然而,刘大铭依然在父母的支持下,打着厚重的石膏入学了。在学校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文学。他的右手因为疾病,写几个字就酸痛得发抖,可他还是强迫着自己残缺的身体完成正常人的事情。2009年9月4日,刘大铭第10次被推上手术台。同年10月9日,刘大铭因手术太频繁心脏几乎停止跳动。2011年7月,刘大铭赴南京治病,却因无法治愈被拒绝。2011年8月,他克服重重阻力进入西北师大附中读书。此时,他的脊椎已经变形为巨大的S形,整个胃部被挤压成细条状,心脏,肺部均无时无刻遭受着巨大的挤压。即使这样,他还每晚趴在小床上,用两条受过很多伤且功能残缺的手臂支撑身体去完成功课。2012年10月,刘大铭在意大利接受了长达10个半小时的脊椎手术。回到学校后,他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自传《命运之上》,为的是用自己的故事“去让亟待生活能量的人,重新焕发生机,让他们觉得,这世界可以因他们,而有那么一丝不同。”
他是班里的精神领袖
在所有人的眼里,刘大铭是一个总是微笑的学生。“平等”是刘大铭最为期望的生活,他希望大家接受真实的他,真心实意地和他做朋友,而不是一味地怜悯,施舍。他也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喜欢给同学起外号,喜欢和大家开玩笑,一起讨论对于各种事情的看法。在班里,没有人会感到他的与众不同。很多人给刘大铭起了外号叫“霍金”,觉得他的精神如霍金一样激励着大家。而刘大铭的同桌施潇雨说:“他不是霍金,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施潇雨是刘大铭的好朋友,在她的印象里,刘大铭永远都在鼓励着她和大家一起为梦想而奋斗。“他让我觉得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施潇雨说,“在学习生活中,大铭从来没有让别人照顾过他,相反,他总是在照顾我。班里的同学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只要看到大铭还在忍着疼痛学习,就又有了动力。他是我们北辰班的精神领袖。”
刘大铭不仅在学习上用自己乐观的精神激励着每一名同学,在课余时间,他也是一名资深的NBA球迷。他经常和好朋友们一起看篮球比赛,每次班级篮球队比赛的时候,场边一定会有刘大铭的身影,他会记下所有同学的特点在比赛中帮大家想战术,记比分。刘大铭开心地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在操场上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篮球,等有一天医学发达到能够治愈我的时候。”
灵魂行者”演绎“命运之上” ——记西北师大附中2014
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刘大铭
2013/11/4 8:27: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张丽丽
原标题:“灵魂行者”演绎“命运之上” ——记西北师大附中201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刘大铭
每一堂课刘大铭都认真聆听
内心强大的刘大铭坐着轮椅去上课
记者 张丽丽/文 王亚蓓/图 19岁的刘大铭,自小罹患“成骨不全症”,这种病俗称“瓷娃娃”病。从小到大,他先后骨折十余次,接受大型手术11次,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中非但未被击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自信、乐观。
凭着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以多种文体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先后11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受奖。他的新作《命运之上》将于2013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他也将成为人民出版社最年轻的签约作者。 用行动诠释生命
2011年8月,刘大铭进入师大附中,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之后的附中校园中便多了一幕这样的风景:一个小小的轮椅,一个瘦小的身躯,一个温馨的姐姐,风里来雨里去。 刘大铭因先天性基因突变,自小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在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他先后骨折十余次,接受大型手术11次,其中多次手术时间长达十小时。
西北师大附中校长张信生说:“作为校长,我被他苦难的生活经历,顽强的求生、求学欲望所深深震撼。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中,他非但未被病魔击倒,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变得更为坚强、自信、乐观。”
刘信生说:“2012年8月的一次长谈,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位少年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标签之下真实的生活情景。他告诉我,因为地球重力,他的脊柱已形变为巨大的S形,整个胃部被挤压成细条状,心脏、肺部没有一刻不遭受着巨大的挤压,因为这样,他只能每晚趴在小床上,用两条受过很多伤且功能残缺的手臂支撑身体去完成功课。他也告诉我,他想在南京手术的梦想破碎了,医生明确告诉他想要手术是不可能的一件事。若要手术,好比往松软的沙土中钉钉子,钉子进去,沙子也会散作碎末。”
命运终究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位少年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曾经的一句话:“若人拥有顽强的意志,便能够突破现实的枷锁,追求到自由的生命奇迹。”
2012年8月,刘大铭不相信国内医生的判决,将自己的简历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寻求手术机会,并最终于10月在意大利接受了长达十小时半的脊柱手术,手术成功了,他活过来了,他的一切生理指标都达到了正常。
2013年2月,他重返校园,在北辰班与他的师友们一同奋斗着。在意大利经历的一切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悟,他毅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推翻之前已经成型的六万字书稿,重新起笔创作。
常人眼中的他
记者见到刘大铭时,这位19岁少年谈话间表现出了同龄人没有的自信与定力。
刘大铭告诉记者,“初二下半学期那年,病痛再次向我发难,放在腿里的金属针刺破了我的骨骼、皮肤、神经,从膝盖上部暴露出来2cm,明晃晃的金属闪得我眼睛生疼,不得已,我离开了我爱的学校。我走的那天,班级大部分同学来车站送我,那是我一辈子最珍藏的记忆”。
刘大铭说,我想你一定不会相信,在全身被卡满金属、塑料壳的情况下,我咬着牙,用总计31节课的时间完成了初三全部的课程,塑料壳不能取,因为它要为我的高中打基础,因为重力的原因,我的脊椎开始倾斜,这成了我最大的痛苦,于是我想尽办法矫正它,在这期间,我必须完成自己一部分书稿的创作,不得已,我趴在床上,每晚写到凌晨两点,向大奖赛投稿,向梦想进发。那时候我躺在床上想,十七年来,否决我的人有很多,可更多人站在我的身后鼓励我。所以我还不能倒下,我还要继续生活。我的身体不是完美的,可我还有智慧,还有一颗冠军心。
“我用电脑一字字打出我的未来,上附中,走进一流的学术殿堂,出书。”刘大铭坚定的告诉记者。
2011年10月,刘大铭参加了在苏州十中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他朗诵前的一番即兴独白,让许多老师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朗诵的自己的诗作《灵魂行者》,打动了全国数以千计的师生,他们被这样一位饱受折磨,却又积极顽强的青年所感动。
一切在表面看起来都十分地鼓舞人心,似乎好运不断眷顾着这位少年,让他已经摆脱了病魔的摧残。
班主任伏钰说,与同龄人相比,刘大铭在思想上要比其他的学生成熟,每次看见自己上课特别累的时候,他回家就发短信给我,让我好好休息,同时,他对生命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了。
语文老师孙亮说,大铭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踊跃,且表达清晰,逻辑性强,特别是对有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次读书报告会上,大铭谈了他读史铁生作品的阅读感受,并向同学们推荐了史铁生的作品。他说:“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躯,说出了世间最为
健康的语言,诠释了人间最为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生命苦难,表达出的却是豁达与快乐。只有真正走进他的作品,你才会有真切的体悟。”
英语老师李萍告诉记者,刘大铭的身体状况所带来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40分钟的课堂,他会由于忍受巨大痛苦而大汗淋漓,因为地球重力时时都会使他的脊椎疼痛难忍,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听课,一丝不苟地记笔记。而且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经常请教我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并向我透露“想利用周末时间参加雅思班的课程学习,将来想去香港上大学”的愿望。
刘大铭利用放学回家与晚自习的间隙,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整整半年,他完成了自己17.5万字的哲理性个人自传《命运之上》,并得到了人民出版社的认可,与之签下了出版合同,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与人民出版社签订合同的最年轻作家。
争当时代精神楷模
正是刘大铭同学这样一种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所有的同学,同学们尊称他为“我们的霍金”。他能积极、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跟同学交心、和谐相处,人缘极佳。 刘大铭还时时不忘从精神上帮助周围的同学。他时常利用班会给北辰班的同学加油鼓劲,还不断地给师哥、师姐、师妹们做报告,让他们从精神上获得营养,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振作,重新定位,从各个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因此,刘大铭也实实在在地成为了附中学生的精神楷模。
2013年9月3日,是全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周,也是高一特色班——北辰班开课第二周,这天下午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孙老师请来了现就读于高三北辰班的刘大铭为同学们做报告。那时,实际上刘大铭请了假在家里专心创作,但是接到孙老师的邀请,他欣然前往。 校长刘信生说:“两年来,我目睹了这个正能量生命的点滴成长,这也使我深受启迪。他用缺憾的身躯,谱写着动人的青春赞歌,并向社会展示着巨大无比的生命和人生的正能量,熟知他的人无不为其强大的生命之花、生命之光而震撼!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上,比许多站着说话的人思想更丰富。”
“我们的‘霍金’在精神的领地上已轻易触摸到了霍金的脉动,因为霍金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校长刘信生说。
再过七个月左右的时间,刘大铭将从这里离开,相信他的这种顽强不屈、乐观自信、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将成为附中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而永远流传,也将成为全国青少年心中的一面旗帜。
在这里,我们真诚的祝福大铭在附中最后七个月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我们也相信,这里将是他新的生命起点,在他今后的征程中,行走的会更加稳健、更加坚实、更加深沉,更加不平凡,相信他将会奏响更加欢乐的命运交响曲,谱写更加动人的生命华章。
篇四:风筝飞
风筝飞,人儿追
外国语学院 王旭 15927863767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一向认为是不可以勉强的,也是勉强不了的,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亦是如此。有的书翻几页就没有读下去的兴致和勇气,有的书读后当时印象深刻,过段时间脑袋里只剩下几片“残骸”,而有的书却能给人强烈的生命印象—你忆或是不忆,它的轮廓就在眼前,你想或是不想,它的热度已温暖了你的血液,你说或是不说,它的馨香已弥漫在你的唇齿。卡勒德·胡塞尼的这部《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书。
初次读这本书,着实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故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即文中的我)和仆人哈桑年龄相仿,他俩是亲密的玩伴,他们在树上刻上“阿米尔、哈桑、苏丹(兄弟)”,他们一起逃过恶霸少年阿塞夫的堵截,阿米尔给哈桑讲《沙纳玛》里的故事,可是后来哈桑却为了帮阿米尔在斗风筝大赛上取得第一名,在跑去帮阿米尔拾回被隔断的风筝时遭到阿塞夫的凌辱,阿米尔看到了鲜血沾满哈桑的裤子那惊悚的一幕,却没有冲过去拯救他,哈桑的的悲剧命运自从露出它狰狞的面孔,阿米尔内心的愧疚促使他无耻地把哈桑从他们家逼走,哈桑和他的父亲只好离开。后来由于阿富汗国内发生战争,阿米尔和父亲辗转迁移到美国,哈桑却不计前嫌,在阿米尔和父亲不知道的情况下帮他们守护家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桑被塔利班军队无情地杀害。分别二十年后,阿米尔被告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留下了一个孩子索拉博。索拉博受尽了折磨,他也惨遭他的父亲的宿敌阿塞夫的毒害,就在那时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救出了索拉博,把他带到美国同阿米尔及其妻子一起生活。当我读到阿米尔和哈桑相亲相爱时,我体内在分泌着安多芬,感到明显的欢愉;当读到哈桑被阿塞夫欺负时,我的脉搏在膨胀;当读到阿米尔竭尽全力去拯救索拉博时,我感到干涸的土地上终于迎来了一场甘霖,长舒一口气。
这本书带给了我不曾有过的情感体验。我又读了第二遍,于是忍不住地开始思索,哈桑的悲剧到底是谁的错?为什么曾经亲密的的伙伴彼此会越走越远,直至永别?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拯救索拉博的行为真的能弥补曾经的过错吗??太多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
哈桑无疑是一个牺牲品,是主人的牺牲品,是战争的牺牲品,是彼时阿富汗社会的牺牲品。哈桑作为一个仆人,他始终没有僭越自己的本分,忠于主人。他一直在竭尽所能保护自己的主人,捍卫主人的荣誉,守护主人的家园。他用弹弓指向阿塞夫,帮阿米尔逃过阿塞夫的围堵,他去为阿米尔追风筝,帮阿米尔赢得斗风筝大赛,他在阿米尔和父亲离开阿富汗后为他们看家。哈桑所做的这一切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想这种勇气恐怕来自他对主人的一种忠诚,一种在社会中早已公认并习以为常,也被仆人们普遍接受了的忠诚,在我看来正是这种近似流毒的忠诚摧毁了哈桑的一生。作为仆人的哈桑的人生里可能根本不存在背叛,但作为主人的阿米尔的却有背叛的权利,站在阿米尔的角度,从法律上说它不是背叛,而是一种特权。就在阿米尔行使他的特权的时候,给本就卑微的哈桑重重一击,让他坠入无边的黑暗的深渊,他的血肉之躯挣扎在幽暗的谷底,最后战争中无情的枪子冲他飞来,于是他倒下了,倒在了满是尘埃的道路。我仿佛看见了那团从他孱弱躯体里淌出的鲜血,却只能掩面抽泣。
阿米尔是哈桑的主人,是哈桑的儿时的玩伴,是哈桑同父异母的兄弟(当然这是二十年后才浮出水面的真相)。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友谊吗?如果说没有,哈
桑怎么会在阿米尔生日的时候送给他精美的《纱纳玛》?如果说有,为什么当哈桑被欺负的时候,阿米尔不去帮他?究其根本,还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感情付出的不对等。阿米尔是主人,他对哈桑的好可能出于他一时的喜好,而这种利己主义的“友谊”是难以维系的。哈桑呢,是仆人只知道一味对主人好,不计成本,但他的友好没有得到对等的回应。友谊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和情感,没有友哪来谊呢?任何一种良好的关系与美好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平等(至少是当事人之间感情态度上的平等)、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至于阿米尔二十年后拯救索拉博的行为,是出于对哈桑的亏欠也好,是出于对亲人的爱怜也罢,实际上对已经逝去的哈桑已经毫无意义,但至少它能让索拉博在以后的日子里少受一点苦,让阿米尔在午夜梦回之时少受一些良心的谴责。我只能说活着的人出于对亡灵的亏欠或敬畏所做的弥补偿还不了对逝去人的亏欠,这种行为的真正意义在于对活着的人的慰藉和救赎,心灵的救赎。
其实一部能够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除了他自身内容的内涵外延外,更多的则是它给予我们现实的意义。这部作品给予我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引领我发现善的明媚,爱的奥秘。善良是美好珍贵的个人品质,它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清澈,人的面孔透过它显现出和蔼的面容,生活透过它倒影出可爱的模样。爱是不竭的清泉,滋润生命中每一寸土地,爱是火光,驱走黑暗,温暖人世,爱是关照,爱是疼惜,爱是搀扶,爱是万美之源。
其实想想,我们何尝不是是追风筝的人呢?我们放飞的可能是亲情、友情、爱情、善良、正直、勇敢、诚实??无论我们放飞的是什么,在我们放飞的那一刻,就展开了一生的追逐。
篇五: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汉语言文学 赵丽丽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个本以及电影,对“友谊”这个词感触颇深,友谊是美好的,纯粹的,却也是执着的。回想起自己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是可圈可点,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让自己不后悔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和塔利班政权崛起之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之间曲折且长达一生的友情故事。
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从小一起玩耍着长大的形影不离的玩伴。阿米尔出身于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并且投身与慈善事业,在当地声名赫赫,母亲是贵族淑女,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在生前是大学教师,在生产阿米尔时难产死亡,因此父亲对阿米尔一直很冷淡,阿米尔也察觉到父亲不喜欢他,因为他杀害了父亲深爱的妻子,所以一直渴求父亲的亲近、宠爱与认可。然而父亲无论他做了什么,都是不温不火的,不鼓励也不批评,却对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有着超乎常人的温情和关注,甚至会表扬哈桑做的不错,而这些一直都是阿米尔所渴望的,这就导致阿米尔心生妒忌,从而为赢得父亲的爱而不择手段。不得不说,这两个孩子之间隔阂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亲对阿米尔的不待见。如果他不那么区别对待,而是理智一点,或许两个孩子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容易崩裂。
哈桑对阿米尔极其忠诚,时常伴随在左右。他善于用弹弓作为武器,百发百中,同样,他也是追风筝的好手。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习俗,每个风筝斗士都要以自己的风筝去割断对手的风筝,再追到捡回最后那只被割断的风筝为胜利。哈桑是最精与此道的高手,他总是清楚的知道风筝最终落下的地方,然后早早在原地等待,从未失手。
在那一年冬季,斗风筝比赛如期举行,且规模盛大。阿米尔虽然是斗风筝的好手,但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父亲要求的是获胜、赢得一切他想赢得的东西,包括儿子可以给予的荣誉和胜利。所以阿米尔对这场风筝比赛格外的重视,甚至
将它看做是一场斗争,为了父亲以自己为荣,为了赢得父亲的原谅和爱而战斗。不出所料,阿米尔割断了所有的风筝,成为了胜利者,哈桑如同过去一样为他追回那只最后的风筝。在找到风筝回来的途中,哈桑却碰上了往日经常欺负他的一群坏小子,他们对他说,阿米尔不可能会把他当做真正的朋友,他没必要死心塌地的为他,只要把风筝给他们,他们就放过他,而他却不顾一切他们的威胁,执着的要为阿米尔拿回风筝,之后追来的阿米尔目睹了哈桑拿到风筝后被坏小子阿塞夫强暴的画面,然而他因为自私软弱,害怕阿塞夫对自己的报复和折磨,没有勇气站出来制止恶行,反而把哈桑作为赢回父亲爱的代价,悄悄的跑开了。或许他曾犹豫过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朋友,可终究因为懦弱而没有,这也许就是封建等级制度下人性的悲哀吧——仆人因为主人偶尔的一点点温情施舍而感恩戴德,而主人却认为仆人为其尽心尽力是理所应当。
阿米尔跑开了,赢得了父亲短暂的关爱,但精神上,对于哈桑所遭遇的和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却是感到愧疚的,他躲避着哈桑,不想面对他,这会使得他想起自己懦弱的行为。可是少年心性,也是让人始料不及的,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被奇异地转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仇恨。他一直挑衅哈桑,希望他打自己一顿,希望以此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可哈桑却一次次的不计较,甚至替他背黑锅。因此,哈桑每一日的存在,他的声音,他的眼神,他的身影,他的关怀,他的殷切??都变成了抽打阿米尔的鞭子。眼前站着的人总使他感到自己是个骗子,坏蛋,甚至是妖魔。在这种折磨之下,曾经的错误积聚变成了罪恶,阿米尔在生日宴会之后,把父亲送给他的手表藏在哈桑的床垫下,以此栽脏给哈桑,希望父亲把哈桑赶走。面对父亲的讯问,哈桑看着阿米尔,承认了,他承认自己就是贼,为了他许下的那个虔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他是善良的、正直的、高尚的、无私的,宛如浩瀚的天空,包容了阿米尔的所有过错。好在父亲在得到哈桑的承认后,原谅了哈桑,可是哈桑父子却执意离开了,不管阿米尔的父亲怎么挽留。也是,阿里作为一个父亲,即使不知道阿米尔少爷和自己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哈桑的为人,所以看着儿子受委屈,再怎么为了报恩,想照顾阿米尔一家也是苍白无力的。
后来阿富汗爆发了战争,苏联入侵,阿米尔父子移民去了美国,靠父亲辛苦打工供阿米尔上了大学,娶了妻子。后来父亲生病去世,阿米尔接到一通来自阿
富汗的管家拉辛汗的电话,驱使他回国去,然后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哈桑因为看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杀害,余下一个孩子索拉博被安置在恤孤院里。儿时的懦弱和愧疚仍然缠绕着已经年近中年的阿米尔,为了内心的安宁,和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踏上了赎罪的道路。于是他费尽周折,冒着风险,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后从已经成为塔利班头子的阿塞夫手里救出了索拉博,并把他带回了美国,故事的最后,是阿米尔带索拉博去放风筝,然后去为他捡风筝,至此完成了他的赎罪之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二十六年前的喀布尔,灿烂的阳光下,两个少年在追逐着满天的风筝,其中那个叫阿米尔的男孩是少爷,在他身边和他年龄相仿的兔唇少年叫哈桑,阿米尔的忠仆和玩伴。哈桑追逐着,奔跑着,“他的橡胶靴子提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角处,他停了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就在这一天,哈桑为阿米尔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次胜利,阿米尔像个男子汉一样在严父的注视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冠军。“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它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哈桑所能给予的最耀眼的承诺,也是他一生中永远坚持的信条,而且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承诺,谁能说小孩子的话只是说说而已。
再次听到这句话已经是二十六年后。一封来自老朋友的信让阿米尔不得不去面对多年前的罪孽。他犹豫再三,还是走上了返回家乡的旅途,回到现在已经被塔利班占领着的喀布尔,这是一个人的心灵救赎之旅,也是一个阿富汗人的回归之旅。从罪恶到解脱,从美国回到他已经逐渐忘记的族人之中。在喀布尔,阿米尔在救哈桑儿子的时候,被阿塞夫打得重伤住院无法动弹,想求同行的阿富汗朋友法里德帮一个忙,“为你,千千万万遍。”法里德说。简单的一句话,却让阿米尔失声痛哭,这使得他想起,那无数个失眠的深夜,那一直深埋在心底的对哈桑深深的歉疚,以及对当初自己犯下过错的痛悔。愧疚的浪涛在这一句承诺中再次决堤,如同洪水一般宣泄出来,他放声大哭,全然不顾那些折断的肋骨和喘不过气的胸口。是的,他记起了哈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予他的承诺,他知道哈桑说到做到了,而自己却为了面子,不惜又去伤害他,如今,他后悔自责,却没机会当面去承认、道歉和赎罪。
最后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全书的结尾,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个同样受尽苦难的孩子。他带着那个心里有着隔阂的孩子去放风筝,然后为了他的一个微笑而奋不顾身。他说了,趁自己还没过不顾一切的年龄,他得学会为别人挺身而出,如同哈桑当年无数次为他所做的那样。“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因为吞咽着而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听到这句话却让人有种想流泪的冲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含义——赎罪,感恩,期待,感动,悔恨,释然,还有忠贞的友谊。现在,阿米尔虽然不能冲进当年那条哈桑被欺负的小巷,不能从塔利班手里挽救哈桑的生命,但他让自己心中的哈桑复活了,他的血液里开始流淌着哈桑的真诚和善良,所以他才奋不顾身的救回了索拉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预见,阿米尔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是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从苏联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变化以及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战争并不能改变人们心中的传统,尽管幸福被中断了,快乐被剥夺了,仍有风筝在高昂飞翔,飞行在一切的恶行和苦难之上,人们埋藏在心里的对幸福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消失。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亲情,友情的概述,更折射出很多我们似曾相识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的快感和疑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和赎罪的冲动等等。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在一群孩子中奔跑,(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命运之上的风筝)为索拉博追风筝,就像哈桑为他追风筝一样,不停地奔跑着,却也幸福着。故事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有着些许苦涩与酸楚,但这才是人生——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是一本很适合在成长过程中去读一读的书,对于书中的风筝,我们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这也算是幸运的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温柔的,他给了阿米尔一次救赎的机会去弥补自己曾经做下的种种错事,可是真实的人生并不会时时都是如此的幸运,你不敢保证你就是那个幸运的宠儿。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这对兄弟间不变的诺言,而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
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中一旦错过些什么,就可能不会有再得到的机会,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为时已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