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如何把话说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2:41 字数作文
如何把话说完字数作文

篇一:你等我把话说完

你等我把话说完

你等我把话说完,这是一种提醒,对浮躁和急于求成的你我一种讥讽。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我们谁也不是火烧屁股,火急火燎了。怎么连等待别人表达的时间也没有吗?

年轻的母亲为了验证她教子有方的成果,把两个苹果喜盈盈的给了年幼的儿子,接下来,他等待儿子把一个苹果送给妈妈,可是儿子接住苹果后,看都没看她一眼,就一颗苹果咬了一口,年轻的母亲当然非常伤心,正要发火训斥儿子的自私贪婪。

谁知道就在这时,童稚的儿子奶声奶气的说:妈妈,你吃这颗苹果,我尝过了,不酸!妈妈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没有耐心和时间等一个回答,倾听的后面是另一番的暖意。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朋友合作一个项目,自己感觉十分用心,验收的时候,听到这样那样的批评和建议很不爽。朋友打来电话谈修改意见,还未开口,我就讲了一大通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后来我们俩基本是各唱各的调,各说的各的套,谈话不欢而散,结果谁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思路。

朋友着急的说,能不能谈?不能谈我们微信上聊吧!后来朋友从微信上把自己的思路条理清晰的发来,其实有些地方的确有非常可取的意见,问题迎刃而解。

事后想想,很多事情坏在我们没有给对方把话说完的机会。你等我把话说完。这是现代社会交往中多么卑微的一个要求啊,而我们往往忽略交流中最基本的尊重。

兄弟刚成家,磨合期,小夫妻天天争吵,双方都很苦恼,都快到离婚的地步。昨天女孩给我打来电话诉苦,我知道家事无理可讲,驴圈里踢不死驴,无非就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付出多了,他回报少了等等,我耐心的听她诉说,适时的表示同情和认同,最后女孩高高兴兴的说回去给男人做饭去呀,临了赞我:你真会安慰人,经你一安慰我觉得原来没什么大事。

我笑着挂了机。心想,我什么话都没说。只不过她想倾诉一下自己的委屈而已。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倾听不仅拉近心灵的距离,而且是遇见知己的开始。

国际巨星卡罗尔有一次巡演,空运吉他被摔坏,卡罗尔找航空公司投诉,居然没人愿意倾听他的投诉,认为卡罗尔小题大做,对于一个艺人吉他就是他的生命,卡罗尔十分伤心,多次投诉无果的卡罗尔一怒之下,创作出一首《美联航弄坏了我挚爱的吉他》的视频歌曲,通过歌唱的形式,将吉他受损及整个投诉过程中的遭遇展现出来,想不到接下来短短两周内,这首歌的网络点击量竟超过500万。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受这首视频歌曲的负面影响,美联航的股票几天内,直跌10%,造成了高达1.8亿美元的巨大损失——足以买下51000多把吉他赔给卡罗尔。

“其实,我只想美联航能有一个人站出来倾听我的不满,承认他们做错了,对我说一声‘对不起’,仅此而已。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卡罗尔最后这样说出了自己坚持投诉美联航的原因。你等我把话说完。卡罗尔无非要的一个尊重的倾听而已。

现在的很多家长诉苦,自己孩子进入叛逆期,根本不听话!不听话基本成了青春期家长共同的心声,但冷静想想,其实这个埋怨的本身就出了问题,我们扪心自问,你认真去听孩子的心声了吗?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你要了解孩子,却不去听他的,而是要他听你的,你老是在那里逼叨叨,复读机一样,他听你什么?

你等我把话说完,这是一种提醒,对浮躁和急于求成的你我一种讥讽。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我们谁也不是火烧屁股,火急火燎了。怎么连等待别人表达的时间也没有吗?有时候扪心自问,这是一种病,得治。

等待别人把话说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有一种倾听叫胸有成竹,沉着冷静,那是一种气势和气场,不语也能威严,无声也能温暖才是魅力。

有一种聆听需要忘我,听落雪的声音,听风过屋檐,听早晨的鸟鸣,听一段美妙的旋律是一种境界和修为。内心安详,才能懂得岁月静好。

贾宝玉倾慕林黛玉,只为那一低头的温柔,目不转睛的旷世的深情。三毛和荷西的深情,也是为那我用六年时间等你一句表白;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不过也是感动于深情款款的倾听,我说你一直在听。爱和尊重,有时候就是听的力量,把话说完才是最最深情的凝望。

等别人把话说完是一种素质,看似絮絮叨叨的表达,身前身后却是气象万千的智慧和懂得。听别人说话,其实是在度你我到彼岸,一回头已是郁郁葱葱,繁花似锦。

篇二:手把手教你如何把话说进对方心里

手把手教你如何把话说进对方心里!

2015-9-30 学贯良师

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时,她的内心会无比纠结,什么叫纠结,就是“百感交集”,自己内心不同的部分都在说话,声音嘈杂,于是她就无所适从了,心就开始像毛线团一样打了无数个死结,极端一些,她被来自不同方向的自己的情绪撕扯,最后就有一种“五马分尸”的崩溃感。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表达情绪,而是倾向于用“非情感”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出了问题,往往都会有一个共同特征:情感交流的阻断。

例如,一个从小自卑的女子遇到了丈夫出轨的事件,这件事唤醒了她一直潜抑的自卑和失败感。她受不了这种自我贬低的痛苦而变得恐惧,接着她连恐惧都受不了,就求助于将这种感觉扔出来,于是愤怒产生了(有时也会转为抑郁,即对自己的攻击),愤怒时的指责可以帮助她缓解一定的情绪。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自相矛盾的表达方式,明明是恐惧害怕离开对方,表面上却作出非常强硬的姿态;明明是对对方的种种行为深恶痛绝,表面上却显得非常谦卑;明明是没有方向,痛苦彷徨,表面上却似乎很坚决笃定,斩钉截铁……

所以有的人不解,如果我这样和盘托出,他会不会就“拿”住我了,我就没法逃脱他的“魔爪”了?其实这还算客气的说法,她的意思一言以蔽之:你这不是让我“缴械投降”吗?

请问,你“全副武装”地谈感情想要干嘛?

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响亮,但我也理解,问这样问题的人实际上都害怕“以卵击石”的可怕后果——我已经遍体鳞伤了,就不要再一腔热血撒过去,最后热脸贴在冷屁股上,枉费一番心意啊。

一个已经习惯了铁马金戈岁月的人,一生都在努力的控制周围的世界,当她发现这个世界变了,变得她不能控制了,她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更严格的控制,虽然她也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用手握沙沙亦散”的哲理,可是你让她一下子过度到敞开胸怀的程度,还真是难。

这时她就有可能会说,这不是我说话的方式,如果我按照这种说话方式说话,那么我就不是我了。我就变成了另一个人,所以我不想改变。

当然,危机之下,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无效,所以有时他们会用一种很无助的方式拒绝改变。

好逸恶劳是人性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报着这样的心态:如何在不改自己的情况下改变别人。

情感如同一场舞,如果他们跳的是探戈舞,跳到最后已经穷途末路,她现在想跳华尔兹,那我们就必须变化舞步,改变音乐的节奏,按华尔兹的舞步开始跳。而如果你说,我不想改变舞步,我想用探戈舞的舞步跳华尔兹,对不起,我不会,也无法想象。

当陨星撞到地球的时候,对整个地球的的所有生物而言,只有进化一条路可言,无论你多么不情愿,不管你已经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哪怕你有恐龙那么强大也没有用,适者生存是王道。而且改变的尝试越早,你就越能从毁灭中解脱。

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除非你改变了你们之间互动的游戏规则,否则以你们旧有的游戏规则,我的确看不到你们的出路。

必须要说一句:以前的游戏规则也很好,只是它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的改变,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进化,我们要做的不是颠覆过去的游戏规则,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原来的情感软件升级,让它的“自净功能”提高,变得更健康,更有弹性地面对变化的环境。

我想也许即使我这样示范了,还可能有人不会马上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我们要从初级阶段开始说起。学会三件事:

第一,将所有话的“主语”变成“我”。

第二,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当你如何如何的时候,我感觉怎样怎样。

我们太容易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你如何如何,我怎样怎样。两句话的区别就是“感觉”,没有感觉的行动只是没有灵魂的行动,没有心的语言,当然不会产生心动。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会非常顽强地“反抗”,比如他们会这样说:“当你不理我的时候,我感觉你不喜欢我。”

对不起,这句话只有感觉的“外壳”,但内容依然是对对方的“读心”,其实我猜她想表达是:“当你不理我的时候,我感到憋闷和恐惧,我害怕你不喜欢我,我害怕被你抛弃,我想让你安慰我,让我感觉安全。”

可是她不敢,因为这不是自曝其短了吗?其实当她们这么表达以后,对方往往会让她意外地主动关心她了。

我给这种现象叫做“种下心的种子”。你要做的就是发起“情感的攻势”,不管对方如何反应,你都要一口气地往他的内心种下你的所有感觉和情绪的种子,对方可能会不习惯,会反抗,会想方设法回到原来的控制模式里,但你的做法是不再配

合他以前的舞步,现在开始你要带着他跳到新的舞步中去,也就是说,现在你要让他进入你的游戏规则。

你会问,这还不是一种控制的方式吗?如果你非常喜欢“控制”这个词,那么我也赞同,我更喜欢的词是“影响”,因为影响改变的不是对方,而是方式和背景,而且影响给了对方以选择,而控制则非也。

那么这种灌鸭式的情感种子栽培技术难道不也是一种不给对方选择的方式吗?这也不是,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反正不陪你玩老游戏了。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妻子会抱怨,当我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丈夫会觉得厌恶,或者沉默。我问妻子:你怎么和他打了一个回合就“缴械投降”了?妻子说那我该怎么说?我说,你可以就他的厌恶和沉默发表你的感受啊?那么如果他还是沉默呢?那就看你的意志了,一直说下去,他的所谓的强大的外墙,往往是我们帮他们树立起来的。

而且我还会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发现没有?壳越是硬的动物内里越柔嫩,比如蜗牛,比如乌龟,比如蚌……你不要跟他的壳做斗争,你的工作对象是他特别柔嫩的内心。

第三,用肯定的语言说话,比如我不想理睬你了,用肯定的语气说:我很生气,想和你保持一段距离。

我发现很多人都不会用肯定的语言说话,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就好像以前我们经常会看到“请勿随地大小便”这样的字眼,现在却看到“来去冲冲”这样的温馨提示。用否定语言说话比较不用心,可以很随意地说,但当我们用肯定语气说的时候,就要解释自己行为的动机了。而此时对方才能真正清楚你做事的来龙去脉。

篇三:让孩子把话说完

让孩子把话说完

作者:陈瑞辉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8期

【案例描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7~68页)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转化法。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进行推导的。

师:很好!同学们能否得到启示,把圆也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试试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6或32等分圆的学具,开始思考讨论起来。一会儿,许多同学都沿着半径剪开,每份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把圆剪成16或32等份后,开始兴致勃勃地拼了起来……又过一阵子,课堂开始沸腾了起来。

生1:老师,我刚才是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如右上图)。 生2:老师,我刚才是把圆拼组转化为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如右下图右)。

生3:(得意洋洋地)我们小组的同学刚才通过共同合作,不仅把圆剪拼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拼了一个近似于梯形的图形(如右下图左)。

师:太棒了!同学们不但聪明而且手巧。

师:如果老师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怎样?

(多媒体出示16、32、64、128……等分的圆,分别拼组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比较。)

生: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了。 师:真善于观察!你们能借助刚才拼成的图形来进行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吗?

这时,学生热情无比高涨,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推理演算,根据圆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联系,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一切似乎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完美无缺。教师更是满面春风。突然,一只小手悄然举起,打破了原有的和谐。

师:李×同学,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

生:老师,我刚才就剪了一小份,就……

师:那你太慢了!一份又怎样拼啊?坐下!

这位同学似乎受到很大的委屈,满脸涨得通红,似乎还有什么话想说。

师:接下来,我们来完成几道练习题……

【感悟与反思】

课后作为听课老师的我,特意找到了这位同学。他说:“每小一份是一个近似于等腰三角形,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这一小份就接近三角形。这一小份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圆面积的■,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即■C),高是圆的半径r。所以圆的面积S=■c×r÷2×16=■×2πr×r÷2×16=πr2,即S=πr2。这样我就不用再去繁琐地剪拼了!”我的心为之一颤:天啊!多么简捷独到的想法,多么精妙绝伦的思路!我们做老师的怎么就给忽略了呢?是教师的思维惯性熄灭了创新的火花,是教师的“周到”的预设抑制了美妙的生成。

这让我想起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一次,岳父到我家看望我们,一进家门我赶紧叫儿子拿一个苹果给外公吃。孩子赶忙冲前上去,把茶几上仅剩的两个苹果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般的举动,作为父亲的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生怕岳父怪罪我平时教子无方。“爸爸……”儿子似乎有话要说,见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于是又将话咽回肚里。我岳父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缘由,便握住他的手,笑容可掬地问:“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把两个苹果都咬上一口?”孩子见气氛缓和了许多,满脸童真:“我……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老人笑欢了,不知怎的我的眼眶也闪出了泪花……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以上教学片断,教师确实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想象、推理,建立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想,把圆转化成了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但遗憾的是,教师还没有冲破思维定势的羁绊,没有走出“精心预设”的禁锢,当一位同学“只剪下一小份”并“有话想说”时,教师似乎不屑一顾,仅仅停留在原先设计好的教学预案上,而没有在收集处理信息这一层面上来完成更高水平的“动”。这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真情告白”的机会,让孩子表达观点、说出真话、超越课堂、超越自我,并在教师认真倾听、欣悦赏识中,变学习过程为一段鲜活的生命成长历程。

学生的灵感与创造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教师如不去发现、不去挖掘,也许就永远地消失了,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冲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课堂的“生长元”,关注学生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使有效的信息不成为“漏网之鱼”,并将它作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如何把话说完)

为一种难得的能激发师生智慧、共同探讨的契机,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把课堂教学一次次引向新的高潮。

让孩子把话说完,实质上就是给孩子一次思维创生的机会,这样才有可能了解他们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美丽真相;让孩子把话说完,用心聆听孩子们思维跳动的乐章,才能共同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只有孩子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个性施展的天地,智慧彰显的舞台。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篇四:如何把话说对方心里去

如何把话说对方心里去

——平等思维对话案例分析

有很多朋友非常欣赏我的平等思维对话录,尤其是很多人希望自己也能学到平等思维,希望像我在平等思维对话中那样轻松把问题分析清楚,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我总是推荐他们看我的平等思维对话录,但大家读过以后,我发现大部分人并没有明白我写平等思维对话录的用意,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从平等思维对话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下面我们以一个小例子来解释一下平等思维对话背后的那颗心。

平等思维告诉我们:交流不是人语言的交流,而是人心的交流。看到语言背后那颗心,才是阅读平等思维对话录的关键。 请大家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

严重失眠、抑郁、想放弃高考怎么办?

学生:唐老师,我不想读大学。

唐老师:恩,好。

学生:为什么非要按照大人的意思上大学不可?

唐老师: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偏见。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是不是?

学生:嗯,我就是不想。

唐老师:好,你可以不读大学。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

学生:不想,我想学很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但不是现在要学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唐老师:嗯,我明白,你不喜欢现在学的内容。但这些都是考大学必须的,如果你学好了这些,考上了大学,你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里有很好的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藏书,可以找到大量而又系统的资料去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和同学身上学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想问你,你想好好参加高考来获得这个机会吗?

学生:我想。

唐老师:你是一定要读大学吗?

学生:一定要读!

唐老师:如果这次考不上呢?是不是?

学生:明年复读也要参加,我一定要考大学!

大家读完了,现在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案例,大家就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心在想什么了。

第一句对话,孩子说不想考大学,一般人们会怎么对待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极力反对他的观点,并且说上大学对他有好处?如果反对了孩子的意见,孩子是不是会出现抵触情绪?此时,如果说上大学对他的好处,他还能听进去吗?

但如果这时候说“好”,他反倒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因为这孩子往往想了很多的理由来抵制反对。但这些理由在遇到“好”以后,就全用不上了。

所以他自己又来问,为什么要听大人的话考大学?这时候,家长一般会怎么说?是不是要驳斥孩子的观点不对,反驳孩子的意见?

大家看我是怎么说的。我真心接纳孩子。我说:“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偏见。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是不是?”这句话是真正理解孩子的话,孩子听了这话就会觉得红军又回来了!这个人跟我一条心,对不对?此时,孩子已经把我当成好朋友了。我们已经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了。

他说:我就是不想。

我接下来要帮助孩子想办法。我说:“好,你可以不读大学。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学生:“不想,我想学很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但不是现在要学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我在帮孩子认识到不读大学也许不是好路,读大学也许是一条更好的路,

再看我是怎么引导他下决心考大学的。

我说:“嗯,我明白,你不喜欢现在学的内容。但这些都是考大学必须的,如果你学好了这些,考上了大学,你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里有很好的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藏书,可以找到大量而又系统的资料去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和同学身上学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想问你,你想好好参加高考来获得这个机会吗?”

这时候我在帮他想办法,我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所以:

学生:我想。

为了加强孩子的信心:

唐老师:你是一定要读大学吗?

学生:一定要读!

唐老师:如果这次考不上呢?是不是?

学生:明年复读也要参加,我一定要考大学!

一个人怎么能提供给孩子帮助,怎么做到的?现在大家再回头看一遍那个案例想想自己怎么跟孩子沟通。朋友们看我博客中的平等对话,如果这么看,就有味道了。

篇五:让孩子把话说完

龙源期刊网 .cn

让孩子把话说完

作者:佚名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3年第07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么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他:“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那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那个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刘文文选自《江苏科技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