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1日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28:54 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2015年01月01日作文
篇一:广东2015年十篇高考高分作文
广东公布十篇高考高分作文
高考·高校腾讯专稿2015-07-0115:07
我要分享
80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天(7月1日)下午,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为主题,考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篇名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考生作文,获得了高度点评,专家认为该生的作文思路严密,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
而另一篇名为《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的作文中,专家如此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全部十篇优秀作文及点评,请看专题。
2015年广东作文题如下: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高考·高校腾讯专稿广东考生2015-07-0114:39
我要分享
34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
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高考·高校腾讯专稿广东考生2015-07-0114:35
我要分享
9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
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下页篇二:人民日报2015年1月至3月人民评论员文章(合集打印版)
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4日01版)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严把改革质量关
——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5日01版)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督察同样如此。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高举轻放、徒有口号的倾向,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态度,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
——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6日01版)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
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从人民中汲取改革智慧
——四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7日01版)
有人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是因为推进改革的每个足印中,都倾注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熔铸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汇聚如此大的力量,实现如此多的突破。
久推不转的养老改革,踏上并轨之路;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坚冰逐渐消融;众多行政审批事项,被陆续下放或取消……过去一年,公平正义在改革中不断彰显,社会活力在改革中不断激发,民生红利在改革中不断释放,诠释着什么是“为了人民的改革”,演绎着什么是“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依靠人民”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也更加清晰地表明:最大程度地吸纳群众参与,最大程度地促进共建共享,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拥有众志成城的民意基础,始终保持披荆斩棘的锐气勇毅。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回首改革历程,从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万众创业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推动着中国改革步步向前。今天的改革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就更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复杂性日益凸显,就更需要鼓励创新、宽容试错。一言以蔽之,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
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引导全社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在山东,“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解决农村“空壳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福建,基层政府从“替民当家”“大包大揽”向倡导“共同参与”转变,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水平。在湖北,“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电子信息系统,架起了乡村治理的“高速公路”……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基层探索是沸腾的实验室,群众创新是不竭的能量场。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由衷慨叹,“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2015年,我们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能不能继续调动起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关乎改革成败。我们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松绑除障、凝聚民智,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
鲁迅先生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多数的力量”。在新起点上乘势前行,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热情充分涌流,则何事不成、何功不立?
改革就得落地生根
——五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8日01版)
在所有声响中,生命生根拔节的声音最令人心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一年的起点,我们感受得到人民群众对改革新希冀的心跳,听得见改革落地生根的声音。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过去一年,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求真务实,在倾听人民呼声中真抓实干,一条条改革举措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赢得群众信心信任,凝聚了党心民心。
新一轮改革发令枪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
下页篇三:2015年1月——3月8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1月份
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
上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去推动一些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还是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都需要梳理出优先顺序,设计好承接关系,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中国发展开辟出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严把改革质量关
——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
上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
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
——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从人民中汲取改革智慧
——四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7日01版)
有人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是因为推进改革的每个足印中,都倾注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下页篇四:2015年2月网评文章2篇
共产党员当坚守“四有”品质又是一年清明时,福建省东山县“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仍在延续。这位已去世34的“谷公”--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仍活在百姓心中,并且,他的“四有”品质当被共产党人继承。党员干部当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不忘理想信念、敢于担当、清白做人。
心中有党,就是要对党忠诚,就是要像谷文昌那样,牢记自己的共产党人身份。不论是基层人员还是领导,都应时刻铭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心中有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当像谷文昌那样,忧民之所忧,积极实践,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时刻牢记心中有民,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心中有责,就是要敢于担当。谷文昌不顾重重困难,多次失败仍不言弃,最终带领群众成功防风固沙,正是为民造福、把人民拯救出苦难的责任感驱使着他扎扎实实做事。共产党员当时刻做到心中有责,不计较“显绩”与“潜绩”,担当有为。
心中有戒,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共产党员要像谷文昌那样讲原则,守住底线。分清公和私、权力和权利,防微杜渐,挡住糖衣炮弹,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共产党员只有像谷文昌那样坚守“四有”,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共筑中国梦。
科级干部也要申报个人事项,不是“为难”而是爱科级干部也要申报个人报告事项,这是北京、贵州、海南等地近期悄然启动的一项新政策。专家指出,在党中央“打虎拍蝇”持续高压之下,作为从“不敢腐”的打击到“不能腐”的预防制度建设,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也在“小步快跑”,治标与治本兼顾的反腐倡廉正在不断迈向深入。(4月9日新华网)
从领导延伸到一般科级干部,意味着反腐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转变。过去总以为“芝麻官”没有权利、没有机会腐败,然而近几年来频繁曝出的“小官大权”、“小官大贪”让人们看到贪腐与官职无关,在于欲望和野心,因此无论职位、无论级别,在监督管理方面都应“一视同仁”。有干部感叹,越来越严密的监管让公务员日子越来越难过,为官不易。但笔者却认为,正是制度的不断完善,标志着公务员的从政环境越来越好了。
首先,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让事后“打虎拍蝇”的反腐模式发生了转变,变成了事前预防、未雨绸缪,因为有个人事项报告的存在,干部个人的情况都公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形中在干部心里筑起了一道防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拿了怎么公示?怎么交代?其次,从一些让人诟病的“只申报、不抽查”的“走形式”,到申报抽查、比例逐步扩大,再到“要提拔、先抽查”、不如实申报取消提拔资格,甚至抽查发现问题直接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这一中国特色的倡廉制度威力不断显现。
可见,个人事项报告从领导延伸到一般干部,不是“为难”干部,反而是为更多的普通干部提供了保护。首先,由于大凡小事都要提前汇报,制约着官场风气从“不敢贪”到“不能贪”,风气的转变让歪风贪念没有了藏身之处,领导干部自然也不再容易受到来自“身边的诱惑”,诱惑少了,信念自然更加坚定了;其次,个人事项报告范围的扩大让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都更加规范透明,有利于公务员端正心态、踏实干事,不再处处讲特殊、论特权;再次,对个人事项报告的监管、抽查确保了普通干部的升迁渠道更加宽广畅通和公平,“要提拔、先抽查”相当于对干部的任用增设了一道门槛,想要晋升先得过过“廉政关”,将干部清廉放在为官的首位,变任用后“查贪查腐”为任用前“选廉用贤”,断了部分人“以钱谋官换权”的捷径,让踏实能干的人能真正崭露头角。
所以说,科级干部也要申报个人事项,不是给干部添麻烦,不是没事找事“为难”干部,而是对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所有干部的一种爱和保护。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