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后2015年高考语文的六大变化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7:29:21 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新政后2015年高考语文的六大变化作文
教育部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上周末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变化一: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三: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四: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五: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六: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温儒敏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他举例说,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篇一:新政后2015年高考语文的六大变化
新政后2015年高考语文的六大变化
9月4日,万众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终于浮出水面。和以往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的高考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怎么改和改什么等根本性问题,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系统、最全面的顶层设计。
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相当长时间内,大学不知道怎么招生了,中学不知道怎么教了,所有家长都慌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报道和教育部发表的原文,还有很多地方语焉不详。这次的高考改革给我们留下哪些悬念呢?下面绩优堂为您详细解读一下。
悬念一: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取消了吗?
现在高考统一考试时间是6月7、8、9三天,各地不一样,有的是两天。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学校要均衡安排每学年的授课科目,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同时,新高考方案解释说,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场布置、实施程序等。统一阅卷(考核)程序、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
全国到底有没有统一考试时间了?根据目前语焉不详的解释来猜测,语数外及其他3门还是在6月7、8、9三天集中考,保留全国统一高考时间,还是各地自主制定时间统一考试?
悬念二:是不是限制社会人员参考
新高考方案解释说,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指的是中专、职高、技校的三校生,参加高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对社会人员报名参加高考影响极大,2001年,高考取消报名年龄的限制后,每年都有少数社会人员参加高考,尤其是老龄考生,成为一场高考秀。新的高考方案实施后,更加学校化和日常化,社会考生需要考生三年时间考14门,才能凑足成绩有资格参加高考录取,几乎不可能。这是不是限制社会人员参考?
悬念三:成绩是否设有效期
时至今日,高考录取不报到现象比较普遍,考生一旦没有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再次参加高考,复读生已经是常态化了。但新的高考方案没有说明所有科目成绩有效期的问题。如果选择复读,是14门全部重考,还是语数外三门及其选考科目,其他科目成绩是否有效?如果14们全部需要重考,也就是意味着新高考改革方案门槛提高,复读生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
悬念四:是加法还是减法?
新高考改革方案说,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方案解释说,这次改革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是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除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科外,其它学科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它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二是现行高考科目是统一规定的,有的科目学生不擅长但又必须考。改革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可选的,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扬长避短。学习有兴趣和擅长的东西,可能就不会感觉太累。
“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不需要和其它学生学习、备考一样难度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是太强,一般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参加高考是主要需求。从理论上来讲,新高考方案最大的突破就是淡化分数,实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录取参考。但考试的科目增加到了14门,有哪个考生会轻视这些科目呢?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以前是不考的,现在录取时要参考,会有考生放弃或者觉得无所谓吗?一旦和高考挂钩,必然会引起考生的重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考试,考生都会投入精力。也就是说,是在给考生做加法,而不是减法。
悬念五:会不会引发骨牌效应?
“从小学就准备高考,或者,把高考在小学阶段解决。”未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广告语?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会不会引发大面积的骨牌效应?通过短暂的两天时间,我发现居然有早教机构盯上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了,也就是说,未来,培训机构将会有绝大的利润空间。在中国,教育一旦和高考挂钩,就会演变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比如被取消的奥数加分,给我们教育留下的教训还少吗?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会不会成为培训机构大肆炒作的项目?我看是有可能的,有可能从小学就开始培训这样的应试。
悬念六:大学到底怎么招生?
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取消文综和理综,取消分数,改为等级制。那么,录取时怎么划分数线?划定分数线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当地的本专科录取分数线,一个是大学在当地招生的录取分数线。如果选考科目没有分数只有等级,当地划定本科线和专科线的唯一依据是语数外三门的成绩。大学招生也只能依据这三门分数来决定。这就意味着将来录取是无法分批次录取,这种招生模式对大学将是颠覆性的。比如某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招生,某学生语数外三门分数高出该校调档线50分,应该录取没问题了,如果他的物理成绩是C,或者D,怎么办?大学到底是录还是不录呢?同样,假如某考生语数外三门分数低于调档线5分,但考生的物理成绩是A档,大学是录还是不录?
悬念七:综合素质评价会成为录取鸡肋吗?
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档案,是大学录取时需要参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
前后连贯,环环相扣。同时对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如写实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做指导,不是代替学生记。要及时记录,突出重点,注重写实。再如整理遴选在每学期末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遴选出来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校要进行公示,相关教师要签字确认。这些规定非常明确具体,旨在规范评价过程,避免各行其是。
当然,对于《实施意见》本身,社会上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意见;落实好《实施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于政府、大学、基础教育机构以及学生、家长来说,也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既要对改革充满预期,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但无论如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这艘大船,毕竟启航了!
篇二:2015高考新政汇总六大变化细看
2015高考新政汇总六大变化细看
进入4月,高考步入倒计时!广大考生即将迎接人生的重大考验。过去一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大范围、多方位改革。总结起来高考改革集结在6个方面:
1.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5万名
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国家专项计划),.继续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即高校专项计划),继续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即地方专项计划)三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的招生政策。
2.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缩减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按照新政策,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奥赛”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
保留的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为: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现行高考政策中,除全国性加分项目外,还包括了95项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而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地方性全部鼓励性加分及大部分扶持性加分。
3、逐步实现文理不分科
国务院去年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考生高考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目前,这一政策正在进行试点。上海、浙江等省份发布了本地区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4.自主招生将在高考结束后进行
针对自主招生中的不规范不透明、“掐尖”抢生源等弊端,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2015年1月1日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
此外,《意见》明确指出,今年将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
5.考试方式有变,“赢语文者赢高考”
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其中,高考改革实行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
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
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6.全国统一高考命题的范围将扩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将扩大使用全国统一高考命题,今年将扩大三个省,明年再扩大七个省。届时,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
篇三:高考标线:2015高考备考新课程高考考试政策作文部分导读(新)(整理精校版)
高考标线:2015新课程高考考试政策作文部分导读(新)
作文辅导
06022304::
2015新课程高考考试政策作文部分导读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指文章的材料翔实、具体,能为“中心明确”服务。内容不充实,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没有鲜活、丰满的血肉,写记叙文形象不具体,没有意境,写议论文空喊口号或堆砌事实论据。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算较好的文章。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
“结构完整”,从历年高考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是不存在大问题的,除非有的人不能完卷。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文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这是应当注意的。所谓“内在联系”是指各段落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是并列、承接,还是递进?写作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考虑。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
二、发展等级的要求
1.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怎样达到深刻呢?
(1)透过现象看本质。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后果的。分析它,发现它,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性。这是指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引起的联想而有所顿悟。写议论文,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易被
人们忽视的“边角”问题,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充满对社会进步的真诚关注,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写记叙文,则取材鲜活,小中见大,微中寓著,充满情感,从而催人感奋,使人联想,在关注周围人事上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2.丰富
丰富,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它比“内容充实”的要求更高一层。它对文章内容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文字中提供更精要的东西。
(1)材料丰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指文章的人、事、情、理,丰盈饱满,具有多向多层面的特点。具体说来,写议论文能旁征博引,揭示诸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论辩力。写记叙文,故事复杂、情节曲折,画面纷呈,线索分明。写人能主次映衬,叙事能跌宕起伏。但不要认为材料丰富,就是罗列事实。材料贵在精当。
(2)形象饱满。形象,就是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
(3)意境深远。意境,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情感等。这里所说的意境深远,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有情景;②有形象;③有活动,又能给带来丰富的想象。能使感受到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情态的作品,就有意境。作文时,营造好“情景”,塑造好“形象”,展示好人物的“活动”,使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3.有文采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表达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等等。
(3)文句有意蕴。文句凝练、含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
4.有创新
“有创新”与“深刻”、“丰富”、“有文采”不是并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设置“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的评分点,意在培养创新意识。从写作说,就是强调文章的“新”和“个性”色彩。怎样才能做到“有创新”呢?
(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写议论文,观点要新,例证要新,不能人云亦云;写记叙文,故事要新,立意要新,而不能因循守常。
(2)构思新巧。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巧,就会各领风骚。要想构思新巧,一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二要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三要写出“落地生根”、余音缭绕的结尾;四学会运用抑扬,张弛,正侧、起伏等手法。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
(4)有个性特征。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是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2015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考察,北京大学一位女同学书写了书法作品“仰望星空”;温家宝总理补写了“脚踏实地”四个字。
考生如果对温家宝总理考察座谈所提出的“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对他的诗作《仰望星空》有深切理解和感悟,当然对写好作文有极大帮助。但是,作文题目只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不是温总理讲话、理念和诗作,不是要求考生就此发表感言。能由作文题目联想到温总理的讲话,从中得到启发很好,非常好;但是,并非不知道题目来历的考生就不能切中题意,深刻阐发。将题目框定在温总理的诗作题词,并进一步框定为必须写“树立远大理想与踏实做好本职”,就陷进了“作文常识观”的窠臼。
一般而言,“仰望星空”,可以指对自然、人生、世界要有哲学思考,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可以指要有远大的志向、理想、抱负、信念、信仰等。“脚踏实地”,就是指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奋斗,要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仰望星空”使人生有了目标,“脚踏实地”使目标得以实现。
但是如果打开思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还有许多立意角度。仅就温家宝总理的诗作而言,“仰望星空”就包含“辽阔”“深邃”“无穷”“真理”“庄严”“圣洁”“凛然”“正义”“自由”“宁静”“博大”“胸
怀”“壮丽”“光辉”“永恒”“炽热”等许许多多思想内涵;“脚踏实地”也包含“追随”“热爱”“敬畏”“栖息”“依偎”“希望”“求索”等许许多多感情寄托。每位考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还可以有更丰富广阔、独特个性的联想与认识。
李白名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表现出一种“仰望星空”的惊悚和“脚踏实际”的退避。
康德名言:“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震撼着我的心灵: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仰望星空”,唤起对“道德法则”的尊崇,这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思考。
魏巍名作《夏日三题》开篇:“夏夜,繁星在天,我低头深思,我想起了种种的生和死??”魏巍“仰望星空”,引发“脚踏实地”的沉思。这里“生与死”的思索,与温总理的理念、诗作也有相当距离,魏巍就一定写不好这篇作文?
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写道:“天边有颗最亮的星星,那不是星星,那是宇宙注视着我们的眼睛。”“仰望星空”使“敬畏”充满这位同学的胸怀,在这样一双眼睛的注视下,这位同学会“飘飘欲仙”吗?他能不“脚踏实地”吗?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仰望星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脚踏实地”;
下页篇四:(讲给学生听,自己调整后)新高考语文命题可能将有六大变化
新高考语文命题可能将有六大变化
变化1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课程)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
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课程)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