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法华探微释能会讲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2:28 体裁作文
法华探微释能会讲解体裁作文

篇一:法华探微(5)

法华探微(五)

释能会法师[1] 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撰稿

本文引自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第八期《法华探微》(五),由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开演《妙法莲华经》的义理。本期的主要内容有:世尊为罗睺罗、阿难等声闻弟子授记;《妙法莲华经》具有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凡闻此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将来一定成佛。

请大家跟我一起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妙法莲华经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受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

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看到这么多阿罗汉被佛授记,阿难和罗睺罗心中作念:“我也常常想:‘如果能得到佛的授记,那该有多好啊!’”于是他们来到佛前,头面礼足,然后对佛说:“世尊!我们也应该得到授记,因为只有佛道才是我们修行的止达之处。而且,世间的一切天、人、阿修罗众都知道:阿难侍奉如来多年,精勤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的独生子。如果我们能得到授记,不仅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也是响应大众的期待。”这时,另有两千位有学、无学的声闻弟子,也像阿难和罗睺罗一样,郑重、恳切地请求世尊为自己授记。

经文后面会讲到,只要有人对《法华经》,甚至只对一句一偈生起信解心,佛都会为他授记。所以得到授记的条件并不是很高,更何况阿难和罗睺罗都有特殊的身份。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世尊于是为阿难授记,他将来的佛号是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具体的内容这里就不讲了,可以自己看。

需要注意的是,这尊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功德特别殊胜,远远超过一般的佛。虽说一切诸佛所成就的智慧功德都一样,没有高下之分,但在外显出来的寿命、佛法住世的时间、国土的大小、所度的菩萨数量等方面,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这尊佛的寿命是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这个时间简直难以想象,甚至远超过大通智胜佛的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那由他”在《华严经》中定义的大数表里是第四个,而“阿僧祇”是第一百零四个。可见这尊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真是不得了,《法华经》讲到现在为止,他的寿命是最长的。

第二,这尊佛灭度以后,正法、像法住世的时间也长到让人无法想象:正法住世是佛寿的两倍,像法住世又是正法的两倍。这样算来,佛在世的时间加上佛法住世的时间,一共是七倍的“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相当惊人!前面的舍利弗等五个声闻大弟子,佛寿和法住的时间是以小劫为单位;而稍前的富楼那,佛寿是无量阿僧祇劫,虽然没有阿难这么多,但也是以阿僧祇劫为单位。时间单位上升到“阿僧祇劫”,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或者说只是一个猜想:如果一个众生在这尊佛刚成佛的时候发菩提心,那么,他可以在这个国土一直修满三个阿僧祇劫,直到成佛。当然,到时候他得去别的国土成佛。

其实阿难尊者也很可能是过去佛再来,而且还不是第二次成佛,而是第三、第四次,就像文殊师利菩萨一样。到底是第几次,现在的我们

是没办法知道的。文殊师利菩萨非常不可思议,《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说,久远劫前,南方平等世界的龙种上如来是他;《央掘魔罗经》说,现在,北方常喜世界的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也是他;《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又说,将来,文殊师利菩萨还会再证菩提,佛号普见如来。而且,他还为这次成佛限定了一个条件,这前面也提过:如果以他的无碍天眼所见的十方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的所有诸佛,都是经由他教化而成佛的,他才会取证无上菩提。这个条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达成。不过,对文殊菩萨而言,与其说他是成佛,不如说他是换下菩萨的外衣,重新以佛的姿态显示在世人面前而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法华探微释能会讲解)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 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 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 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 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 种佛道因缘。”

这个重颂这里就不解释了。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菩萨”就是刚刚发菩提心没多久的菩萨。阿难要成就的这尊佛太殊胜奇特了,所以很多初发心的菩萨起了怀疑:“连佛座下的大菩萨都没有得到这样的授记,声闻人为什么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

“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比如弥勒菩萨,他将来成佛时,寿命远远没有阿难这么长。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大劫(贤劫),出世的佛寿命都不可能很长,因为贤劫会有一千尊佛出世,如果一尊佛就住世几千万阿僧祇劫,那后面的佛就都没办法出世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虽然菩萨们只是心里起疑,没有说出来,佛心里也都知道。为了解开他们的疑惑,佛就讲述了阿难尊者的本生因缘:“我和阿难,在空王佛的佛世同时发菩提心。我常勤精进,现在已经成佛;而阿难乐修多闻,因此到现在还没有成佛。虽然如此,他能以多世修习的多闻胜力,护持我及未来诸佛的法藏、教化度脱无数菩萨成就佛道。这是他的本愿。因此,他得到了这样的授记。”

这里我们也要起个疑心:刚才佛授记时,说阿难尊者还要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才能成佛,但是照常理讲,同时发菩提心的人,应该过了三个

篇二:法华探微(3)

《法华探微》(三)

释能会法师[1]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

本文引自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第六期:?法华探微?(三)是由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开演《妙法莲华经》的义理。本期重要的内容包括:空、无相、无作、独子逃逝喻、药草喻、以道受乐、任力所能、一相一味等等。

请大家跟我一起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上次讲到,舍利弗尊者蒙佛授记,在场的不少阿罗汉都感到疑惑,于是佛演说了三界火宅的譬喻,告诉他们佛为了度众生,教示三乘佛法,其实都汇归唯一佛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品。

《妙法莲华经 ● 信解品第四》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这时,有四位阿罗汉:解空第一的慧命须菩提,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是列入佛陀座下十大声闻弟子的大阿罗汉。他们听到这些以前从没听过的法,看到舍利弗蒙佛授记,都非常欢喜,于是用非常恭敬、正式的礼仪对佛陀说:?我们四个人,在僧团中居于上首,年纪也大了,自认为证得了涅槃、已经无法可求,不愿意再进修佛果。?像他们这样的大阿罗汉,虽然还在世、没有取证无余涅槃,但已经证了有余涅槃,只剩下一点点维持生活的觉知心,死后就顺入无余涅槃。维持生活的基本觉知心,比如托钵,一定要走到有人家的地方才能乞到食,所以走路的时候起码要看路上有没有人家等等。这些阿罗汉吃完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就什么都不想了知了。漂亮的花,他不想看;美妙的音乐声、鸟叫声,他也不想听;夏日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他也不想去感觉。总之已经对六尘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的话,那他们想干什么呢?有的人在网络上攻击佛教,说阿罗汉是?除了等死以外,一无所求?,这个人还真说对了!声闻法就是这样,阿罗汉就是活着等死,到时候取证无余涅槃。他们不想利乐众生,也成不了佛。只不过,佛教不是只有小乘,还有深妙的大乘法,如果他要评论佛教,要以大乘法为代表,不应该以小乘代表全部佛教。因为大乘法能够函盖小乘法,小乘法却不能函盖大乘法。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这四位阿罗汉继续讲述以前听大乘法时的心情。佛演说大乘法的时候,他们坐在下面,觉得身体非常疲倦,其实不想听。可能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要走很远的路去托钵,再走回来,很累。但是佛在上面说法,也不好意思走掉,所以他们就安住在?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里。

小乘法和大乘法都有三解脱门,意思不太一样。?空?这个字,在佛经里有不同的意思。这里小乘法的?空?,是指没有用处。比如《佛藏经》说,末法时期有人自称阿罗汉,乱说佛法,被下面听法的人骂作?空老?,就是?枉费你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的意思。空老的空,是没有用的意思。声闻法说?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这个空是?到头来一场空?,也就是没有用处。三解脱门的?空?也是指没有用处,世间的这些无常法都归于空,到最后都没有用,执着于这些是没有意义的。空是有为法的共通性,了解这种共通性,也是一种智慧,由这种智慧发起的定境,称为?空三昧?。住在这个空三昧里,可以解脱烦恼,所以这个空三昧也叫?空解脱门?。

?无相?,六尘相都是起起灭灭、无法常存,不可说为任何一相。?无作?,不想再去追求、作为,包括刚才讲的看都不想看、听都不想听、想都不想想。为什么说连想都不想想?比如他过去可能是一个王子,有优越的生活、和睦的亲眷,但他不会去回味。而阿罗汉是修?无作?,

无作就是不想去干、对许多事没心念去做,包括对众生有利的事,他也不太想做。这里的?空、无相、无作?也是声闻法修证的一个核心,属于声闻法中较深的法。大乘法也讲?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那是证解第八识而发起的,比声闻法的三三昧胜妙多了。

佛讲的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游戏神通?前面讲过。?净佛国土?,比如一个地方很脏,到处都是垃圾、痰、大小便,如果这里的众生都这么无视环境、任意胡为,一个菩萨要怎么清净这个秽土呢?他一个人是清净不了的,也不可能只发一个命令,就让所有的众生马上变得规规距距、干干净净。这里的净佛国土,说穿了就是教化众生。比如你是小学老师,教小朋友?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果皮纸屑?,慢慢跟他们讲道理,教到他们都听你的话,每个人都不乱扔了,还勤劳地打扫,校园自然就清净了。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污秽,更严重的污秽是五浊。前面讲过,劫浊、命浊、众生浊、见浊和烦恼浊,特别是见浊和烦恼浊,只要有邪见、有烦恼,众生和世界就没法清净。所以净佛国土的意思,就是度化、成就众生。

这四位阿罗汉还说,听佛陀讲大乘法时,其实自己心不喜乐。因为他们认为佛陀教他们要离开三界,而这些事情,是在三界里才能做的,他们还是想离开三界。然后他们又说:?我们现在年老衰迈,看到佛陀您教这些菩萨求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连一丝好乐之心都没有。?他们竟然这样讲!实际上,要是生了一念好乐之心,他们就不会去取证无余涅槃。无作三昧是很厉害的,他们安住在里面,如果只是顺手帮一下忙,

他们还是会做;但像净佛国土这种事,处处都要劳心费神,麻烦到极点,他们绝对不想做。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说,佛陀讲的大乘法,他们根本就不想听。只是因为佛陀这个导师已经在讲了,碍于情面,不好退场;或者说既然已经在场了,逃走也是一种?作?,所以他们依着声闻法三解脱门的定心坐在那里。佛陀在那里讲归讲,跟他们不相干,可能根本就没听到耳朵里去,但是也没有离开。如果会离开,就表示他没有安住在三解脱门里──生起厌恶心走掉,这件事就是?作?。所以,前面那些退场的五千人,佛说他们都是增上慢人。他们不像这些阿罗汉,虽然不想听,好歹也坐在那里。

现在,这四位阿罗汉就说:?我们以前以为大乘法跟我们不相干,今天从佛这里知道声闻人也可以成佛,非常非常地欢喜庆幸,就像凭空得到了无量的珍宝一样。?

其实,这也是在演戏,是示现。在佛陀身边做声闻大弟子的人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特别是前面那几位大弟子,有很大可能都是大菩萨、甚至过去佛来客串的。特别是舍利弗,很可疑。稍前佛授记舍利弗的时候,说他座下的菩萨多到连等觉菩萨都没办法算清楚,成就了非常殊胜的佛国土。阿僧祇是天人就可以计数的,而那里是连等觉菩萨都算不清。还有这位须菩提,在《金刚经》里和佛陀对答如流、深解义趣,还痛哭流涕;在这里却说自己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可见这都是在演戏。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

篇三:法华探微(9)

法华探微(九)

释能会法师

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撰稿

请大家跟我一起唸: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妙法莲华经●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淨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听到佛刚才说的〈如来寿量品〉,无量无边阿僧祇会众都得到了大饶益。对此,佛了然于心。他对著弥勒菩萨宣说了具体的情况。这段经文主要是在描述数量,大家可以自己看。这裡只对某些名词稍作解释。 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这其中,从刚开始的「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到「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淨法轮」,人数是递增的。因为从「得无生法忍」到「转清淨法轮」,难度是逐步递减的,越容易成就的功德,达成的人数自然越多。紧接著的,从「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数是递减的,因为这部分的排序是从易往难说的。最后一句「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种人最多,因为在法华会的情境下,这个成就最容易达成。

「无生法忍」,也称为「无生忍」。无生法,指诸法不生不灭,也就是真如、涅槃的道理。如果一个菩萨能堪忍这个法义,而且安住其中,就说他得到了「无生法忍」。一般来说,七住菩萨可以现观诸法不生不灭,所以经典有时说七住菩萨就有了无生法忍。不过,七住菩萨只是刚刚见道,没有办法一直安住在这个境界裡,所以,真正的无生法忍要到地上菩萨才能证得。《大乘起信论》说,已经明心的菩萨是解行位。也就是说,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没办法一直保持,还会经常著在相上。

他必须继续修学般若波罗蜜,等到进入初地后,才能随时安住在法身位中。所以,初地菩萨也叫法身菩萨。

「得闻持陀罗尼门」,前面讲过,陀罗尼门就是总持门。当一个菩萨能够受持诸法、忆念不忘,而且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开演出这些法义,方便教化种种心性的众生,就说他是「得闻持陀罗尼门」。 「得乐说无碍辩才」,很多人觉得这个成就很高深。其实,如果你通达了实相,多少都可以做到一些,当然在层次上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你已经掌握了一个总持,这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在很多法相前,你能很快找到剖析和解读的关键点。或者是有人错说了佛法,你也可以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这样,你说出来的法会很有说服力,让人家无法反驳。还有一点,如果你能把佛法的要点都掌握好,很多时候,你说的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契合经教,而不像有些人,要先去佛经里找,才能说得出来。比方说,有人问你某句经文是什麽意思,或者问你某件事能不能做,你马上用自己的证量回答了他,之后,你再去查经教,发现佛菩萨就是这麽说的。所以,当你到了辩才无碍的时候,你的智慧和气魄也会和没有证量的人完全不同。我们要知道,不是一定要在经教裡找到明白的语句,才能开演佛法。现代社会的很多事物,佛经裡根本没有说过,你要能够自己判断,或者朝著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什么事都要去经教裡找依据,这是「依识不依智」的过失,你的修行会很难上路。

「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可能是指能从陀罗尼开演出无量法义,也能将无量的法相归摄于一陀罗尼,但具体指什麽,必须修证层

次达到那个境界时才会知道。「转不退法轮」,以前解释过。「转清淨法轮」,指所说的法能让人住于清淨的境界。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只是听了这个〈如来寿量品〉,竟然就有这麽大的功德受用?」其实,佛刚才说的法不仅是增上大家的信心,也涉及到方便和智慧。比如世尊说他巧设方便,这个方便其实也不离实相的智慧。所以,刚才大家听到的既有如来的真实寿量,又有实相智慧和方便善巧,从而成就了这麽多功德。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讚歎诸佛。 当佛演说完上面的种种大法利,天人和菩萨们都非常欢喜讚叹。诸天人以花、末香、伎乐、天衣、璎珞和烧香来供养会中的诸佛及大众。细节不用解释了,大家可以自己看。然后,每一尊佛的上方,都有很多菩萨手持幡盖,一层接一层,一直到达梵天。他们还以美妙的音声,唱言无量偈颂,讚叹诸佛如来。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复有中千界,

各各皆能转,

复有小千界,

馀各八生在,

复有四三二,

微尘诸菩萨,

或一四天下,

馀有一生在,

如是等众生,

得无量无漏,

复有八世界,

闻佛说寿命,

世尊说无量,

多有所饶益,

雨天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不退之法轮。 微尘数菩萨, 清淨之法轮。 微尘数菩萨, 当得成佛道。 如此四天下, 随数生成佛。 微尘数菩萨, 当成一切智。 闻佛寿长远, 清淨之果报。 微尘数众生, 皆发无上心。 不可思议法, 如虚空无边。 摩诃曼陀罗, 无数佛土来。

篇四:法华探微(8)

法华探微(八)

释能会法师

[1] 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撰稿

《法华探微》(八),本期的主要内容有: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中同时踊出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皆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所教化;释迦牟尼佛实成佛已久远劫,而今灭度非实灭度。

请大家跟我一起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妙法莲华经 从地踊出品第十五》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这时,从他方国土跟随诸分身佛而来的菩萨中,有超过八恒河沙数的菩萨从大众中起立,向佛表示他们也愿意在娑婆世界帮助弘传《法华经》,请佛听许。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

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告诉这些大菩萨,他们没有必要特意留在这里护持经典,因为娑婆世界本身就有六万恒河沙等大菩萨,每一位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他们会在后世护持、广说《法华经》。

佛为什么不接受他方世界菩萨的请求呢,是有地方保护主义吗?当然不是。我们来看,娑婆世界本身有六万恒河沙大菩萨,每一位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算起来,是这些他方世界菩萨的四亿五千万倍,人数上有绝对优势。在一个地方弘法,菩萨的数量是一个条件,关键还有一个因缘的问题:每个菩萨,跟各个国土、各个众生的因缘是有差别的。这些他方国土的菩萨,按常理来讲,跟这里众生的因缘会比较浅,如果留在这里弘法,随学的人可能也不多。所以,交由本来就在这里的菩萨来弘化《法华经》,效果自然比较好,这个因缘很重要。

“眷属”,从广义上讲,就是愿意跟这个菩萨亲近的人。比如,在佛法上,愿意跟随你学习佛法的人,这当然是眷属;学佛上的道友,一起共进共勉的,也是你的眷属;还有你的亲人、朋友,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因为佛法跟你亲近,但也都会受你影响,结下善缘;甚至其他趣道的有情,也可以是你的眷属,比如你常常布施食物给野猫,它一看到你就很高兴,会靠过来蹭你的裤腿,以后它如果转世为人,也会来亲近你。当然,这一段说的眷属主要还是指能共同弘宣佛法的佛弟子。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踊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

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

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当佛这么一说,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中,土地开裂,同时踊出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多宝佛塔那一品里出现的是释尊在其他国土的分身佛,这里出现的是释尊过去所度的菩萨弟子。这些菩萨的色身都是金色的,而且有三十二相,并放出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他们先前都处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中,听到释尊刚才讲的话,就一起从下面来到这个法华会场。娑婆世界的下方,等于是银河系下方的宇宙空间,他们从下面上来,所以看上去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虽然经文这里是古代的世界观,但也刚好符合现在的天文学;如果是古代的世界观,可能会说下面都是地,没有别的东西了。

接着的“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到“乐远离行”,都在讲菩萨的随行情况。前面的这些菩萨,都各自率领六万恒河沙眷属。另外还有很多菩萨,眷属没那么多,有的率五万恒河沙,有的率四万、三万、两万、一万恒河沙,这样渐次递减下来,直到只带一个眷属。“况复单己,乐远离行”,还有的菩萨修远离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来。“况复”

这个词,有时指“更加”,有时指“更何况”,结合后面的偈文看,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更加,也就是数量比前者多。简单来说,有五万恒河沙眷属的菩萨比有六万恒河沙的多,有四万恒河沙的又比有五万恒河沙的多,一直这样递增,最后,一个人来的菩萨数量是最多的。这种情况就像歌星和歌迷,拥有千万歌迷等级的歌星比较少,有百万歌迷的歌星会多一些,有十万歌迷的歌星又会多一些。总之,法会上踊出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和眷属众,多到数不清楚。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踊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些菩萨上到地面后,各自来到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前恭敬礼拜,又到宝树下的分身佛前礼拜、右绕三匝,用种种赞法赞叹诸佛的功德,然后住在一面,瞻仰着两位世尊。当时,释尊和四众弟子都默然而坐。其实,从菩萨们踊出地面,到礼拜、赞叹诸佛,最后住于一面,时间上已经过了五十小劫,是佛用神通力使大家觉得只过了半天。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

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惓。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法会中的四众,也都以佛神力,看到这些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这一大众菩萨中,有四位最为上首的导师,分别名为:上行、无边行、净行和安立行。这四位菩萨在大众前一致合掌,注视着世尊,恭敬问讯道:“世尊!是否少病、少恼,安乐而行?应度的众生容易教化吗?有没有令世尊疲劳呢?”重颂是一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世尊回答说:“如是,如是。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不曾令如来疲顿劳累。因为他们多世以来常受我教化,也曾恭敬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这些众生一看到我,一听我说法,就会信受佛法,得入如来智慧;除了那些早先修学小乘的弟子。而且,我今天也讲这部经给小乘人听,让他们都能得入佛慧。”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佛座下的弟子,基本都是过去世跟随这尊佛或菩萨修学了很久的人,很少是这一世才碰上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篇五:智对秦译《法华经》的判释

智对秦译《法华经》的判释

杨惠南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二期

1997.07出版

天台宗智 大师 (538-597)的判教思想,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对於姚秦·鸠摩罗什(401年抵长安)所译《妙法莲华经》(下文简称「秦译《法华经》」) 的判释,另一则是他那有名的「五时八教判」。二者原本不可分割讨论,但是由於「五时八教判」所牵涉的内容既深且广,不是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叙述清楚,因此本文所要解析的范围,限定在第一部分。至於更重要的「五时八教判」,只有另文讨论了。

一、智 对秦译《法华经》的科判

《法华经》被天台宗人视为最重要的经典,天台宗人对它的看法,自然成了我们所应该探讨的对象。 唐·智升, 《开元释教录》卷14,曾说:《法华经》『前後六译,三存三缺』。 (注 1) 智升所说的「六译」是: (1) 吴·支强良接译, 《法华三昧经》 (六卷 );(2) 西晋·竺法护译,《萨芸芬陀利经》 (六卷 );(3) 西晋·竺法护译,《 (方等 ) 正法华经》 (十卷 ); (4) 东晋·支道根译,《方等法华经》 (五卷 );

(5)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 (七卷或八卷 );(6)

隋· ( 那 ) 崛多、 (达摩 ) 笈多合译,《 (添品 ) 妙法莲华经》 (七卷 )。 (注 2) 其中,(3)、(5)、 (6) 存,而 (1)、(2)、(4) 则已经散佚; 这即是智升所谓的『三存三缺』。──────────────

注 1:引见《大正藏》卷 55,页 629 上。注 2:详见《开元释教录》卷 11;《大正藏》卷55,页591中-下。又

见同书,卷14;《大正藏》卷55,页628下- 629上。 2页

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法华经》译本,除了智升所说的「三存」之外,还有一部:一卷本失译者名的《萨昙分陀利经》。(注3) 在这些不同的《法华经》译本当中,天台宗所采用的是第(5)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七卷或八卷本的《妙法莲华经》。该经共有二十八品,(注4)──────────────注 3: 该经目前收录在《大正藏》卷 9,很可能即是智升所说「三缺

」中的西晋·竺法护译《萨芸芬陀利经》的一部分。因为智升 曾说: 『 (该经 ) 是异出《法华》〈宝塔〉、〈天授〉二品 各少分。』又说:『《僧佑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 」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 』 (详见《开元释教录》卷 11;《 大正藏》卷 55,页 591 中。)注 4: 参见《大正藏 (卷 9) ·目次》,页 1-2。 在这二十八品当

中,第十二〈提婆达多品〉,古来即传说是原经所无,後来才 加入的。 例如,智升《开元释教录》卷 11,即说:『此 (鸠 摩罗什译 ) 《妙法莲华经》第五卷初〈提婆达多品〉,萧齐 武帝时,外国三藏达摩菩提,共杨都僧正法献,於瓦官寺译。 其经梵本是法献於于阗将来。 』 (引见《大正藏》卷 55,页 591。 ) 这意味著〈提婆达多品〉,并不是鸠摩罗什原译本所

有,而是达摩菩提和法献译成之後,再加进去的。另外,智 , 《法华文句》卷 8 下,曾说:『《宝唱经目》云:《法华 》凡有四译,两存两没。昙摩罗刹,此言法护,西晋长安译, 名《正法华》。…... 鸠摩罗什,此翻童寿,是龟兹国人。以 伪秦·弘始五年 (403 年 ) 四月二十三日, 於长安逍遥园译 《大品 (般若经 ) 》竟。 至八年夏,於草堂寺译此《妙法莲 (华经 ) 》。 .... 当时二十八品,长安宫人请此〈 (提婆达 多 ) 品〉淹留在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 梁有满法师 ... 仍以此〈品〉安〈 (劝 ) 持品〉之前。 彼自私安,未闻 天下。陈有南岳禅师,次此〈品〉在〈 (见 ) 宝塔 (品 ) 〉 之後。 晚以《正法华 (经 ) 》勘之,甚相应。』 (引见《大 正藏》卷 34,页 114 下 -115 上。) 而唐·湛然,《法华文 句记》卷 8-4, 也说:『诸新旧章,皆云 (鸠摩罗 ) 什译元 无此〈 (提婆达多 ) 品〉。并准齐、宋录 (指经录 ) 云:上 定林寺释法献,於于阗国,得其梵本。瓦官寺沙门释法意,齐 ·永明八年 (490 年 ) 十二月译讫,仍自别行。至梁初 (502 年 ),有满法师..... 乃以此品置〈 (劝 ) 持品〉前, 亦未 行天下。至梁末 (555 年 ),有西天竺国沙门拘罗那陀,此云 真谛,重译此〈品〉,置〈 (见 )

对於这二十八品,智 曾作了这样的「科判」:(注5)

天台智者(即智 )分文为三:〈初品〉为序;〈方便品〉讫〈 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後尽经,凡十

一品半,名流通。(注6)

智 的意思是:七卷(八卷) 二十八品的《妙法莲华经》,可以分成三 (部 ) 分: (注 7)(1) 第一品〈初品〉 (原名〈序品〉 ),是「序分」;(2) 从第二品〈方便品〉,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的前十九行 (首 ) 偈颂,(注 8) 共十五品半,是「正宗分」; (3)从十九行 (首 ) 偈颂之後,到全经最後,则是「流通分」。────────────── 宝塔 (品 ) 〉後。』 (引见《大正藏》卷 34,页 312中-下。) 足见〈提婆达多品〉,确实是鸠摩罗什原译本所无,乃後人所 加入者。注 5: 科判或科文,是将一部佛经, 分成 (所谓「判」 ) 不同的段

落 (所谓「科」 ),并标以扼要之标题,以利於注释的一种方 法。虽然是同一部经,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佛教哲学家,往往 会有完全不同的科判。但是,一般说来,大都把一部佛经判为

三 (部 ) 分:(1) 序分,亦即全经导论的部分。 (2) 正宗分 ,亦即全经的主体部分;称为「正宗」,显然是由於它含有全 经的中心思想。通常正宗分又会细分成几个部分。(3) 流通分 ,亦即全经的结尾部分;称为「流通」,乃因它具有令该经流 传通行的推广作用。注 6: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1-上;引见《大正藏》卷34,页2上。注 7: 下面有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 请参见注5。注 8: 偈颂 (gatha), 是四句一首的诗歌。 《妙法莲华经 (卷 5)

·分别功德品》中,一开头是散文体的「长行」 (字句较偈颂

为长, 故称「长行」 ),紧接著是十九首 (行 ) 诗歌体的「 偈颂」,然後又是散文体的「长行」,再来则是十九首半「偈 颂」,接著又是「长行」,最後也是十九首半的「偈颂」。智 所谓「前十九行偈」,指的即是最起先的十九首偈颂:从第 一首的『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 到第十九首的『 ... 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止。 (详见《大正藏》卷 9 ,页 44 中 -46 中。)

4页

以上的「科判」,乃一般性质的「科判」,看不出智 或整个天台宗的特色。因此,智 把全经判为这三部分之後,紧接著又说: 又一时分为三: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开权显实 ; 从〈踊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 本、各 (有 ) 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至〈授学无学人记品 〉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踊出〉讫『弥勒已 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 分别功德品〉偈,名为正;此後尽经,为流通。(注9)

首先, 智 把整部《 (妙 ) 法 (莲 ) 华经》判为两大部分:(1)约迹开权显实,即第一〈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结束;(2)约本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从地踊出品〉一直到最後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四品。其中,智 用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本」与「迹」 (迹 );我们将在稍後再做说明。

在这两大部分当中,每一部分都又细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