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的环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5:25:59 初中作文
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
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
《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
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
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
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
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注释】
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夏,当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单车:指独自。问:慰。属国:附属国。居延,汉时属国,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此行的目的。 《后汉书·郡国志》: “凉州有张掖、 居延属国。”过:访。征蓬:蓬草根浅,随风飘行,所以古人以征蓬、飘蓬喻行旅之人。征,行。萧关:汉、唐时西边要塞,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骑马的斥候,即骑马的侦察兵。都护:边疆重镇都护府长官,这里指崔希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将窦宪击破匈奴北单于,追击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后世用为克敌制胜的典故。这
里借用之。
【鉴赏】
诗人作此诗时,与他谊兼师友的名相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斥被罢相。这是玄宗朝政治由清明转为昏庸的标
志,因此,诗人在奉使慰劳战胜之军的征中,并非是一味高昂振奋的,也兼有孤寂之感。 前四句,诗人写出了孤寂的心态。 “单车”去“边地”,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后四句,写诗人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渐摆 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
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这首诗尤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六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
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2)烟渚(zhu主):指傍晚雾气笼罩着的江中小洲。(3)客愁新:是说在这苍茫暮色中,明显地、格外地感到客中的愁绪。新,显豁鲜明的意思。(4)野旷:四野空旷。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5)月近人:因江
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
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亦浩然,襄州襄职(今属湖北)人。年轻时曾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又还襄阳。后病死。终身是个布衣。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阳度过,他的诗歌,也很多以襄阳为题材,故张祜有“襄阳赂浩然”之句。他的诗五言最多,也以五言为长。前人曾说盛唐诗人,李杜之外,当推王孟。王孟之诗虽不尽相同,但在描写山水、田园上,自有异中之同,
形成一种流派。
汉江临眺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③。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临眺:登高望远。
②楚塞:楚国边陲。三湘:湘水,合澧湘、潇湘、蒸湘三水,称兰湘。荆门:荆门山。九派: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③“郡邑”句:说都市像浮在水上,波涛如在远空翻涌。
④山翁:山简,山涛之子,晋人,曾镇守襄阳。
译文:楚国的边塞连接着湘江波涛,汉水西起荆门,贯通长江的支流。
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却又好像摇荡着遥远的天空。
襄阳风和日丽,美轮美奂,我多么想留下来,和那山上的隐士痛饮共醉。
这首《汉江临眺》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势浩渺。诗人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篇二: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一: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初中古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积累这一能力上,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初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10 月初,我上了一节古诗阅读鉴赏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对初中古诗阅读鉴赏的三点反思。
一、知人论诗更高效
南怀瑾先生说:“言为心声,诗从情发。”在诗歌教学中,贯彻知人论诗的诗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来品味诗歌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知人论诗这种观念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不同的诗人介绍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对李白就侧重于个性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杜甫侧重于其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的强调,关注杜甫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状况相结合。如果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结果诗人的传记,将诗人之间的关系作疏理,让学生对着名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这四位诗人同属唐代,他们之间都有着一段>故事。李白送别孟浩然,写下《黄鹤楼 送孟浩然 之广陵》;李白面对崔颢的《黄鹤楼》,自愧不如地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杜甫评价李白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比照赏读重选诗
在这节课堂里,我运用了对比阅读法,运用《渡荆门送别》与《早寒江上有怀》的对比,让学生对思乡的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防根据题材分类,在同一册语文课本,或不同学期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两首诗进行比照赏读,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其中一首作为重点阅读,另外一首作为拓展练习。也可以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的异同,创作年代的异同,或者诗人之间的相关经历等。如果只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学生可能对于诗人缺少一种整体的认知,对于某一类题材缺少整体阅读的方法。
三、描写画面悟诗情
古诗阅读要加强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文本的意识,本节古诗阅读课反映出学生过于注重过往的阅读体验,重视过往习惯的方法指导,对于古诗的字词句扣得不紧,不习惯反复吟读,仔细斟酌,往往使诗歌阅读留于字句的表层,还未深入景物所抒发的诗人的内部情感中去。比如,当要求学生“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理解为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
了诗意。在今后的古诗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朗读与品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绘景悟情,学会字斟句酌品诗味。
篇二: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30 课李白的一首诗,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 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标题“送别”二字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且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在分析诗歌过程中,我依然利用《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朗读诗歌,找出景物,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学生能够三言两语地说出诗歌中所出现的景物:山、平野、江、大荒、月亮、海市蜃楼等景物,但是学生却很难将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思乡的画面。当要求学生“ 品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当做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 诗中有人,人在景中,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
这首诗歌虽然也表达了思乡之情,却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写景截然不同,《天净沙 秋思》压抑、低沉、悲伤的情感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渡荆门送别》却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学生为此困惑讨论了很长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李白写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特别提到这个时候李白正值青年时期,而且是首次出蜀游玩,作者是兴致勃勃,心情愉悦,特别是蜀地崇山峻岭,楚地是平原旷野。因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物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更是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
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蜻蜓点水,学生还是不能够将此景与思乡情感联系起来。
篇三: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哪怕一堂很简单
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长的时间,不必担心赶不上进度。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诵读全诗后,要求学生说说究竟是谁送谁?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抽小组汇报的时候,多数说成是“故乡水送行舟”,只有一个小组回答是“故乡水送诗人自己”。问他们的根据,都能抓住文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句,就是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借水传情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可见,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诗歌语言含蓄跳跃的特点。
其次是在讲颔联“山水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其意境。有的学生还能加进自己的想象把四句二十个字的诗,描绘出一百来字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可见,在阅读课中哪怕是诗词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花很多的心思去设计、引导。
篇三:2015年南京中考语文一模各区县基础题及作文修改题(含答案)
2015年南京中考语文一模各区县试卷
高淳区
一(25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蒹葭苍苍, ▲ 。 (《诗经·蒹葭》)
(2)月下飞天镜, ▲ 。 (李白《渡荆门送别》)
(3)晴川历历汉阳树, ▲ 。 (崔颢《黄鹤楼》)
(4)念天地之悠悠, ▲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7)欲把西湖比西子, ▲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有一些话总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陈涉的“ ▲ ”是一种少怀大志的抱负,曹刿的“ ▲ ”是一种懂得把握时机的魄力,欧阳修的“ ▲ ”是一种纵情山水的闲适。
2.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在高淳国际慢城蜿蜒起伏的丘陵间,桃花粉菜花黄,梨花白杏花红,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点缀( ▲ )期间,让您如在画中游。 .
(2)李克强总理说:“当然,我们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目标要有个过程,但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 ▲ )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
(3)在南京静海寺门前小亭,有一fù( ▲ )对联:一派清泉远,五洲乡梦长。静海寺,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南京条约》就是在这里签署。
(4)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名zào( ▲ )一时的科学巨著,而且在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睿智的哲思与优雅的情致。
班级要开展“魅力汉字”主题活动,你和伙伴们完成了以下任务:(11分)
【书写】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句子。(3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欣赏】
4.下面是对三位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祭侄文稿》 《兰亭集序》 《古诗四帖》
A.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草书,章法布局渐渐进入悲情状态,到文稿末尾,书写迅疾而极潦草,满腔悲愤如暴风骤雨倾泻无余。
B.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行书,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
C.张旭《古诗四帖》是草书,不为楷书法度所囿,奔放直下,如迅风,如急雨,如闪电??这也许就是“不可端倪”的一种体现。
【联想】 5.很多汉字,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小悦和小丽对汉字的联想如下:
小悦:“信”,一个人的言语与他本人一般比肩齐高,不夸张,不装小,堂堂正正,这个人便足以信赖了。
小丽:“雨”,仿佛让我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哦!
请你模仿小悦或小丽的联想方式,选择一个汉字进行联想。(3分)
【思考】
6.在“汉字听写大比拼”环节中,小远把“狼jí”的部首写错了。下面是老师帮助他纠正错误时他们的对话,请你补充完整。(3分)
老师:小远,古代将文字写在竹简、木简上,所以“竹”头“籍”组词大多与书写、书卷
有关,而“艹”头“藉”,其义大多与柔弱、纷乱有关。你觉得“狼jí”的“jí”应该是哪个呢?为什么?
小远: ▲
老师:这给你识记生词什么样的启发呢?
小远: ▲
老师:是的,“形、音、义”三位一体是汉字的特性与魅力。
三(55分)
19.下列是“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学生一段发言稿,请根据要求修改。(5分)
语文就是生活,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只要你细心观察,你才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你看——
漫步公园里,一句“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的标语写出了小草的可爱;连接互联网,一个个“也是醉了”“蛮拼的”等幽默诙谐、耐听易记的网络流行语迅速蹿红,用者信手拈来,听着心照不宣;步入阅览室,一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凝练形象地告诉我们不断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性。
只要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语言的智慧!我们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语文。
(1)文章第一段有一处关联词运用错误,请把修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1分) ▲
(2)请重新调整第二段中三个例子的顺序,并说出理由。(2分)
▲
(3)请将第二段中第一个例子扩充得更具体,使之与上下文协调。(2分)
▲
2015年中考一模参考答案:
1.(10分)(1)白露为霜(2)云生结海楼(3)芳草萋萋鹦鹉洲(4)独怆然而涕下(5)何当共剪西窗烛(6)山重水复疑无路(7)淡妆浓抹总相宜(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鼓作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
2.(4分)(1)zhuì (2)qia (3)副 (4)噪
3.(3分)(正确1分,规范1分,美观1分)
4.(2分)A
5.(3分)示例:优——一个人只要具备某种出类拔萃的特长,便是一种优秀或优势。
欠——人感觉到头上有某种重负或压力,必有欠负。
月——仿佛让我看到了月色朦胧,树影婆娑,夜凉如水,“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啊!
山——仿佛让我看到了高耸的山峰连绵不断,“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
低各不同”呢!
6. (3分)(1)我觉得应该是“艹”头“藉”,因为“狼藉”的意思是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1分)
(2)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汉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对形近字区分记忆。(2分)
19.(5分)(1)(1分)改为“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1分)
(2)(2分)第二段应将“阅览室”的内容调换到“互联网”的前面(或者:将“互
联网”的内容调到最后)。从实际生活到网络空间,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2分)示例:一句“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的标语,拟人化地写出了小草的可爱,使人们心生垂怜,处处彰显生命的光芒。(有合理鉴赏1分,点明效果1分)
江宁区
一(27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蒹葭苍苍, ▲ 。 (《诗经?秦风》)
(2)海日生残夜,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此夜曲中闻折柳, ▲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 ▲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忽如一夜春风来,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苔痕上阶绿, ▲ 。 (刘禹锡《陋室铭》)
(7) ▲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8)小荷才露尖尖角, ▲ 。 (杨万里《小池》)
(9)连续两年,“全民阅读”引起关注。我们不仅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读书,要将“学”
与“思”结合起来,正如《<论语>十则》里所说:“ ▲ ,
▲ 。”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悄 ▲ 然 (2)恪 ▲ 尽职守 (3
(4) 冥思xiá ▲ 想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南京鸡鸣寺路的樱花,争相盛放,随风摇曳,缤纷浪漫,路人忍俊不禁地驻足欣赏。 ....
B.国足在亚洲杯小组赛中八面玲珑,连胜三场,打出了球队精神,也唤回了国人信心。 ....
C.文明的气质应该是朴素自然的,我们不能因为给别人让座了就莫衷一是,期待赞扬。 ....
D.瑞典将关闭孔子学院,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传播中国的文化是不是也要因地制宜。 ....
班级开展“我眼中的中国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字与画】字画同源
4.梓康同学搜集了下面材料,发现汉字中有“中国画”,他想向班级同学简要介绍他所搜集到的汉字,你认为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的是( ▲ )(2分) ...
材料:中国文字源于象形,这种“形”其实就是一种画。如,
2014年年度汉字“法”。金文中的“法”()字,是一个来自古代现实生活的会意字:右边是一头“水牛”的象形,左边的上部是一个由象形“大”(表示人)和象形“口”(表示地穴)构成的“去”字,下部则是“水”的象形描摹(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渡荆门送别的环境作文)。几种形的会意,表示人效法水牛游泳。古文的“法”字省掉了“水牛”,篆书承接金文,只做了构形上的调整。
A.大家好!“法”字是由象形的“水牛”“人”“地穴”“水”构成的会意,是一幅画,意为人效法水牛游泳。
B.大家注意听,认真点!中国文字最早源于象形,这种“象形”其实就是一种画,如汉字中的“法”。
C.大家好!古文中的“法”字是一幅画,它省掉了“水牛”,篆书承接金文,只做了构形上的调整。
D.汉字“法”是一个象形字,是一幅画。几种象形“水牛”“人”“地穴”“水”,表示人们效法水牛在游泳。
【诗与画】诗情画意
5.下面是卓远同学的发言稿,请发挥想象,仿照画线句的特点,将文稿补充完整。(2分)
人们常说“诗情画意”,就是说,诗要有画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看:
大漠孤烟直——一片无垠的沙漠宛如广袤的宇宙,没有边际;一缕青色的孤烟如坚挺的竹柱,直插霄汉。
长河落日圆—— ▲
篇四:八年级上册作文题目
八年级上册“课文作文”题目汇编
1、新闻两则
根据新闻的结构和要求,写一则班级新闻或校园新闻。题目自拟。 2、芦花荡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在细细品味这段话的基础上,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3、蜡烛
题目一:课文中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老妇人想了些什么呢?请把她的心理活动具体描写出来。
题目二: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题目一:课文中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你能极尽自己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出圆明园的一角吗?
题目二: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你有什么感触呢?想对雨果先生说些什么呢?那就给他老人家写封信吧!
5、亲爱的爸爸妈妈
题目一: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感想或评论。 题目二:读了课文,你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呢?能不能用一种抒情的笔调写下来?
6、阿长与《山海经》
题目一:课文中两次提到因为谋死隐鼠引起了“我”对阿长的憎恶,足见“我”对隐鼠的喜爱,请以《哀悼隐鼠》为题写一篇短文或片断,要突出隐鼠的可爱及“我”失去隐鼠的痛心。
题目二:小孩子都有为了渴求到一件什么东西而念念不忘的经历,有时真可以到寝食难安的地步。课文中由于“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请以《热望<山海经>》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话。
题目三:文中并没有写阿长听完“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后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直接就写她把“三哼经”给买来了。阿长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费劲周折买到的《山海经》呢?请发挥想象为课文补上这一段空白。
题目四:四本《山海经》“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那“我”是怎样如获至宝地欣赏,爱不释手地阅读它们呢?请具体描写出来。 题目五:“我”成年以后,如果阿长还在世,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记叙下来。
7、背影
题目一:简单而朴素的一个背影,浓缩了父子之间的至爱亲情。你最深刻的一次父爱的感受是以怎样的方式传递给你的?用细节将其描绘下来。
题目二:课文第5自然段中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聪明极了!”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一定应该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形。请记叙下来。
8、台阶
题目一:请用200字左右简述本文的故事梗概。
题目二:赏析《台阶》中的细节描写。
9、老王
题目一: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题目二:老王虽然生活艰难,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身边有类似的善良人吗?请讲述一件他的故事。
10、信客
题目一: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题目二:年轻的信客打算不再做信客时,他跪在老信客的坟头请老人原谅。结合前后文想想,他可能对老信客说些什么呢?
11、中国石拱桥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座桥。
12、桥之美
赏析《桥之美》这篇课文的语言魅力。
13、苏州园林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或一处公园。
14、故宫博物院
如果你是导游,引导大家去游故宫,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导游词,特别要注意游览顺序。
15、说“屏”
一篇《说“屏”》已勾起了我们对屏的无限想往。十月初,陶瓷博览会在唐山的市展中心刚刚落下帷幕,陶瓷也是一种功能与美感巧妙结合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器具。随着屏文化的复兴,也许几年以后,我们会隆重举办一个大型的“屏风博览会”。就让我们来当小小设计师,为“屏博会”设计一件作品吧!把你设计的屏风用尽量富有诗意的语言介绍出来。通过你的介绍,应该让别人能在头脑中想象出那架屏风的样子,并想买你的屏风。有美术特长的同学还可以把它画出来。
16、大自然的语言
许多农谚都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请以《农谚中的智慧》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话。
17、奇妙的克隆
小议“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文中既可以摆事实,也可
以讲道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19、生物入侵者
生物的世界包罗万象,生物的世界千奇百怪。请写“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生物现象”。
20落日的幻觉
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落日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21、桃花源记
题目一:以《新桃花源记》为题改写课文。
题目二:渔人出桃源的时候,桃源人曾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为什么还会“诣太守,说如此”呢?请对渔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进行补写。
题目三: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开始续写课文。
22、短文两篇
题目一:《陋室铭》课文作文写作题目
篇五:作文写作指导
简介
作
文
的
写
法
字体 书面
开头 结尾 层次 内容
小城中,“爱”在无时无刻的发出。我认为,“爱他人等于爱自己”。
我听过一个故事:
韦利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男孩,但他有早起晨练的习惯。尽管医生不让他做高强度和激烈的运动,但韦利还是愿意早起看看清晨、看看太阳、看看一天的开始是如何的美丽。
那是一个薄雾和轻烟笼罩的早晨,韦利走到城市中央广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倒在地上,那个人的身上洒落着露水,脸色发紫、呼吸微弱,显然,他正处在生命即将逝去的危险之中。韦利深知心脏病发作时的痛楚,他对这个陌生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四周很静,真正晨练的人一般不会来这里。时间来不及了,韦利顾不上医生曾经的警告,俯身拉起那个人的衣服。就这样,十二岁的韦利用尽全身力气一点点的把这个人在地上拖行了二百米。终于有人发现了他们,韦利只说了一句“快送他去医院”便昏倒在地。
你救了我。你是怎么发现我的?”男孩一副很开心的样子:“我早上要去爷爷家陪他,正好路过那个地方,看到你躺在地上,我就想起了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被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救起过的事,我想我也一定能够做到,于是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气拉你。幸好你还不算重,我成功了。我回去后一定告诉爷爷,他告诉我要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我今天做到了。”
韦利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一次对人施以援手竟会带来一生受用不尽的恩惠。爱,真是一个同心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爱能产生人间一切的美德与奇迹。
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
我觉得,爱是可以在人间传递的,当你愿意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心、伸出援手时,给予的也许不仅仅是具体行动上的帮助,还有可能感染对方的心灵。让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甚至有一天再次传递到自己身上。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了爱,有朋友间的爱,有亲情的爱,有陌生人简单爱,有师生之间的爱…… 爱无处不在,它遍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从小到大在我印象里最难忘的就是
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是短短的在学校的那一段时间,但是朋友对我的爱却让我最难忘了。
时还会打我,骂我,每次都把人打骂的哭哭啼
开头: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结尾: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开头: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结尾:在此我真诚呼唤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让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 关爱,关爱,爱在身边,无处不在!!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