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杂谈】作文模式与应试技巧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3:27:40 高中作文
【作文杂谈】作文模式与应试技巧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杂谈】作文模式与应试技巧作文

 

作 文 模 式 与 应 试 技巧

  

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这话确实很有道理。读者看文章,首先看标题。若标题没有吸引力,就很难引人注意。因此,落笔前,首先要精心拟定标题,做到新颖独特,简明扼要,以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

接着要考虑如何谋篇布局。关键要选取典型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篇文章,一般分“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要单刀直入,简洁明快,做到既简练又精彩,像孔雀开屏一样光彩夺目,一开始就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好的开头如放爆竹,不同凡响,但一般只有三句话:第一句引出叙述对象,第二句直接点明主题,第三句过渡到下文,转入正式叙述或描写。

最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借用名句,引出话题;巧设悬念,引人入胜,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尽快触及正题,切忌拖泥带水,废话连篇,隔靴搔痒,说了大半天,也没有一句话触及正题,像演戏前“打头冲”一样,只听锣鼓响,不见人出场,让人等得不耐烦。

正文部分要“有物有序”。特别是内容要丰富多彩,如同猪肚一样,五脏俱全,充实丰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后,还要合理安排叙述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通盘考虑,做到有条不紊。情节安排,要曲折生动,出人意外;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形神兼备;神态刻画,要细腻逼真,画龙点睛;行动描写,要抓住细节,突出个性;语言描写,要切合身份,简洁明快;心理描写,要细腻逼真,生动传神。总之,描写要突出重点,议论要切中要害,抒情要恰如其分,说明要简要准确,叙述要有张有弛,切忌平铺直叙,胡子眉毛一把抓,使人不得要领。

结尾与开头一样,要三言两语,干脆利落,尽量简练。要像豹尾一样,收束有力。切忌无病呻吟,画蛇添足。“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的结尾,或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或水到渠成,自然收束;或开拓意境,升华主题;或暗示结局,留有余地……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既然来龙去脉已说清楚,就无须赘述。即使意有未尽,也应留给读者思索回味,不能把话説尽。

为了突出重点,首尾部分要略写,正文部分要详写。重点部分精雕细琢,铺垫部分,惜墨如金。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阅卷老师自然会给高分。

作文考试时,首先要根据题目或者提供的材料,仔细审清题意,再确定主题,不要急于动笔。然后围绕主题,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拟定提纲或腹稿,确定先后叙述顺序,不能边施工边设计图纸。有了纲目搭好框架后落笔,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犹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有的考生拟好提纲后,开始犹豫不决,反复推敲。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便草率收兵,结果有头无尾。一篇文章,最起码要求结构完整。如果残缺不全,则不可能获得高分。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标题或开头点题的话,稍作变动,再重复一遍。即使马上要交卷,也要用名句、警句或高度概括的几句话收尾。如果用得好,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就可减少失分。

应试作文,失分最多的是理解错了题意,离题、跑题。为了防止离题、跑题,考生在行文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注意,不要忘记主题,要边写边扣题。全文至少要三次扣题。开头几句话内应点题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结尾回应标题再次扣题。这是防止离题、跑题最实用有效的办法。

作文考试时,若未审清题意就仓促上阵,直到快要结束时才突然发现离题、跑题,想另起炉灶,时间已来不及。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时应赶快采取补救措施,用转折句作过渡扭转全篇布局,在“但是”后面大做文章,欲扬先抑,出奇制胜,也许能获得一定的分数。

 

篇一:【作文杂谈】作文模式与应试技巧

【作文杂谈】作文模式与应试技巧

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读者看文章,首先看标题。若标题没有吸引力,就很引起读者注意。因此,落笔前,首先要精心拟定标题,做到新颖独特,简明扼要,以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拟定标题后,接着要考虑如何谋篇布局。关键要选取典型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篇文章,一般分“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要单刀直入,简洁明快,做到既简练又精彩,像孔雀开屏一样,光彩夺目,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好的开头如放爆竹,不同凡响,但一般只有三句话。

可能获得高分。遇到这种情况,即使马上要交卷,也要用高度概括的几句话收尾。如果用得好,与开头相呼应,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就可以减少失分。

应试作文,失分最多的是理解错了题意,离题、跑题。为了防止离题、跑题,考生在行文过程中要边写边扣题,不断地提醒自己注意,千万不要忘记主题。全文至少要三次扣题。开头几句话内应点题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结尾回应标题再次扣题。这是防止离题、跑题最实用有效的办法。

如果作文考试时未审清题意就仓促上阵,直到快要结束时才突然发现离题、跑题,想另起炉灶,时间已来不及。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时应赶快采取补救措施,用转折句作过渡扭转全篇布局,在“但是”后面大做文章,欲扬先抑,出奇制胜,也许能获得一定分数。

附注:本文撰写于2012年6月11日,修改于2014年11月24日

篇二:张中行-《作文杂谈》读后感(基本原创,非转载文)

《作文杂谈》读后感

一句都正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明确表达出来,是不容易的。张中行在书中表示,“说说我认为不应该的一点点。这一点点是表达方面的流行病,——比医学方面的流行病更难对付,因为写作上的,面貌模糊,常常使人误认为美,不是病,因而就更难防治。这所谓流行病,势力最大的是“粉饰造作”、“累赘拖沓”和“板滞沉闷”。”并提出,“不管是由于什么,只要承认是病,就要治。找到病源,处方不难。”,进而列出五条实际问题说明了为什么要修改的原因。

篇三:作文杂谈读后感

语文组青年教师暑期读书笔记之二

日期:2012年9月19日15:04来源:

作者:

点击:1169

语文教学中的“大地”与“星空”

——张中行《作文杂谈》读后感语文组汪源

张中行是一位散文名家,很久以前就对他的文章很有兴趣。在有幸得到了语文组推荐的一本张中行所著的《作文杂谈》之后,了解到了他对于作文写作与教学的很多实在而又深刻的思考。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很多,从中节选两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学的是习惯。”

张中行认为,语文可讲的理不多,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即可。

书中所说的“习惯”,本义是指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强调“习惯”就是启示教师必须通过用心培养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与实践,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张中行认为有的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与积极性,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这种做法学生很累,却收获不多。而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就会懂得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为学生引路,就会懂得适当地因材施教,就会懂得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联系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张中行在几十年前所发现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就是枯燥的解释生词,研究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写法特点等等,而应该着力于让学生先动起来。这种“动”不是盲动,而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

比如,要通过精心安排早读课的内容,从督促学生大声读书开始,养成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要通过广泛的介绍与恰当的引导,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要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写精彩语段,在课后写随笔杂感,来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要通过设置课堂5分钟演讲,引导学生阅读报刊上时事评论的方法,来养成学生关心时事,敢于表达的习惯。当学生习惯了遇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处处指手画脚,而是和学生一起设置一套规范,并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依靠学生自己去读去写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张中行对这个问题有个实在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的确,只有先有了“多”,才能有丰富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保有自由和兴趣。有了坚实的大地,就有了生长一切的可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二、“语文教学中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索?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张中行所说的“明白了”其实应包含至少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等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从课本走到像星空一样广阔的生活中去,就能调动起其自身的情感,并且让其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表达“情意”。

通读《作文杂谈》这本书以后,发觉书中既介绍了很多非常细致实用的小方法,也阐释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追求。细者实者如“习惯”,高者虚者如“情意”,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都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丰硕果实。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懂得如何把知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也懂得如何引领学生从琐碎的现实走向理想的天空。

篇四: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张中行“有师而自通”

10090110137段玉亭

初拿到这本《作文杂谈》时,心里想着学一学怎样去进行作文的教学,不禁陷入了将其纳入工具书的泥淖之中,幸得刘国正先生在序言中轻描淡写似的警醒,才敲醒了我这大喇喇的俗人,他说“读这本书,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1,想来甚是如此,如果怀揣着一个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是可以找到那些所以的一二三四??但这样的收获可以说是浅薄的,是断章取义式的获取,没有做到真正的体味和摄取。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无字经才是上上之经,却因不识而错过了真正的好东西。

其实作文亦是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作文教学时是这样说的:“写作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要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提高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这样读来,可以发现,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地位,改变学生处于被动的状况,教师退而隐其后,承担起一份引导工作,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对话”理念,在书中可以发现张中行先生在谈到师生关系时就体现着“对话”的概念,但不全等同于“启发式”教育,用张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2

张中行先生认为语文学习也就是学语言,不论动口还是动手,要想有所成效,一字秘诀就是“熟”,多重复好的东西。记得张先生在谈到这里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以学话为例,如果你有幸也生在红楼之梦中,希望能巧言,就要亲近凤姐或宝钗,不要亲近焦大或呆霸王薛蟠。同理,比如学文言,读汉朝典籍,专就表达说,那就要把《史记》放在上位,《论衡》放在下位,因为前者典雅流利,后者远远赶不上。学写也是这样,要像学武术的拳不离手,学歌唱的曲不离口,也要用多重复的办法直接培养熟,间接培养会。”3他认为读和写就像血和肉一样是不可分离的,通过读,学会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是通过怎1

2

3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

样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的,只有读多了,读懂了,才能下笔去写。

选择一条“有师而自通”的道路,是张先生所提倡的,教师在学生自我前行的道路中,在其前后左右的关照时有些事是必须要做而且尽量做好的。其一是,要引路,也就是说学生在自我前行时总会遇到各种困惑是他们自己无法解答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做到有问必答,虽不一定保证每次回答都是完全正确的,但须得言之有理,不得胡诌乱侃,能够在学生遇到瓶颈期时让他坚持继续走下去;其二,也就是几千年前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虽然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不能彻底的做到这一条,但只要适当的实施仍然是可行的,譬如根据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要读什么,需读多少都因人而异。又比如说在学生的作文习作中,指出其优缺点,但不要动手帮其修正,那样不仅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对于学生的进步也没什么帮助,让他们自己动手根据建议去修改完善;其三,即严格要求,学生处于主动,自己行走,并不代表放任,“要定个规程,要求学生不能不读某种数量的作品,不能不写出某种数量的所谓文(不一定是命题作文)”4,只有在规矩下的自由才能鞭策他们不断的进步;其四,也就是最根本的任务,是学生培养成学语文的兴趣,只要培养起了兴趣,多读多写必然也就不成问题,那语文学习也就轻松有趣了。

我最喜欢张中行先生在总结的一句有关师生关系的话——“同孩子们携手前进,是忘年交。”5

最后将刘国正先生在序中的一首诗附给大家:

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

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

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

谓神者何为?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4

5张中行《流年碎影》,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