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幅漫画《乌鸦喝水》谈作文命题的恰当限制与适度开放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5:20:21 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以两幅漫画《乌鸦喝水》谈作文命题的恰当限制与适度开放作文
以两幅漫画《乌鸦喝水》谈作文命题的恰当限制与适度开放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内容:老一代乌鸦用向水瓶中投放石子抬升水位的方式,喝到水;而新一代乌鸦则直接用石块打破水瓶,来喝到水。
不难发现,《乌鸦喝水》是一幅讽刺性的漫画,它讽刺、批评了“新一代”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急功近利乃至杀鸡取卵的行为。
这种有较明显批评指向性的漫画,客观上是缺乏思辨的空间的。
事实上,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立意也只有两个:
①立足长远(从长远利益思考);
②不能急功近利。
而这两个点其实只是一个立意的正反表述而已。虽然考试时考生还有一些可取的立意,如
③要学会智慧地生存(或享受)、
④简单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
⑤生活需要慢的智慧、
⑥慎走捷径、
⑦请善待年轻的“犯错”等等,
但从总体上看,这幅漫画所给的立意空间实在太狭窄了。
离题
为了写出“新意”,不少考生立意为
“要与时俱进、要创新”或者把新一代乌鸦的作为与司马光砸缸救人等行为简单类比,
而命题者提供的“评分参考”规定:
“凡立意为‘要改变方式(方法)’
‘新时代新方法一要学会变通’‘要另辟蹊径’
‘要有改革的勇气和精神’等的,都应视为偏题。”
这样,学生无奈,阅卷者无奈,不仅本次作文测试的目的难以达到,甚至影响学生后续作文学习。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漫画,我们可以把喝水理解成生存、享受,进而理解为一种目标,而用吸管或衔石都是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手段;而两只乌鸦同喝一个杯里的水,又可以与共享、竞争、合作等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思辨的空间就大多了。
具体来说,
(一)
①
②
(二)
①
②
(三)
①
②
实现命题意旨上的适度开放,虽然这种开放是隐性的、弹性的,但考生可以运用思辨的力量去发掘题旨
篇一:话题作文是常见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是常见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
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
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
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
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
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㈠审题立意方法
1、化大为小。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
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
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
义或给人们什么启示?”等,通过设问,对话题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文章的立意也就容易确
定了。
再如:写话题作文《理解》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
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我的感觉如
何?
2、化虚为实。
有时话题是抽象的、虚拟的,甚至蒙上科幻的假象,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
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一时捉摸不准,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化抽象
为具体,化虚为实,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立足于现实,思考现实,表现现实,写成针对现
实、发表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以
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一时洛阳纸贵,殊不知这正好步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自然难得高分。其实,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
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都是想象作文,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你会
怎么想,你会怎么做,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激浊扬清,
任尔所为。可以这样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立意,“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
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摸爬滚打,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让我
尽快地品味生活,理解父母,感受亲情,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初三、高
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
育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的头脑中,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
法??
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作文话题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它都是来源于现实
生活,要写好它,必然要使自己的行文内容回归现实,反映现实。
㈡要注意几点
1、要明白话题作文中“导引”的作用,准确理解题意。
要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明白话题中的“导引”,写作前要认真阅读、细心审察材料,进而
读懂、吃透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把握材料要点及含义。要多做一些审题方面的
比较练习,明白“导引”作用,还应注意将命题“要求”(或“注意”)上的用词进行分析比
较,以减少作文盲目性。
2、仔细琢磨关键词语的意思。
例如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先要明确“记忆”“移植”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记忆”
是指“保存在脑子里的过去事
教学过程
物的印象”,不是思维、性格、精神,当然更不是身份、地位、面貌。“移植”在这里是指
“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转移到另一机体上的一种医疗手术”,不是克隆、复制。通过这样的
分析,就不会闹出移植爱因斯坦记忆后自己也长出大胡子之类的笑话,也不会写出“借尸还
魂”等荒唐故事了。
3、立意时要积极打开思路。
话题作文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构
思时应围绕话题积极展开辐射思维。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要联想与该
话题相关的名言警句、诗歌辞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以至影视节目。还要注意话题中关键
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在充分发掘话题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基础上,
认真筛选,整理深化,从而选好角度,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为充分打开思路,要善于“以
问领写”。比如以“我眼里的社会”为话题写作,运思时可以先自我提问:哪些社会实践活
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认识?社会需要我有怎样的个性,具备
哪些能力?我希望(或害怕)走向社会,我的心情如何?接下来回答这些问题,尽可能想得
广一些、远一些、全一些,然后从种种回答中精选出一个恰当的角度来写,就容易达到广开
文思、准确切入的目的。
4、要紧扣题意展开记叙、描写。
写好话题作文要以“导引”为基础,紧扣题意,然后较自由地选取角度和文体,有理有
据地展开,不必像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展开想象,也不必把材料用于作文中去。但作文中
也有不少的学生未把握这些特点,拘泥于材料,犯偏离题意的毛病。
三、写作训练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
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
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
可编述故事,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作文的立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作文立意的原则和要求
2、掌握作文的立意方法
3、掌握作文选取最佳立意角度的要求
教学重点:
掌握作文的立意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命题材料多角度立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以意为主”。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
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故意在笔先,作
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二、例文导学
1、下面是一个班的几个同学的立意,大家看看好不好?
题目:《送别》
学生A:我每天去上学,妈妈都送我出家门,表现他对我的关心。
学生B:我的一人亲人或朋友将要到远方去,我在车站送他走,表现出亲人或朋友之
间真挚难舍的感情。
学生C:我的一个好友因犯罪去伏法,我为他送别。表现好友的后悔和对我的教育。
学生D:我去远方读书,临行时我心爱的小狗送了一段又一段路,写出人与动物之间
的真情。
学生E:我的爷爷死了,在下葬时我为他送别,写出人与人之间的“死别”的悲情。
2、学生自由发言评价3-4人。
3、教师小结:
A:的答案不太正确,作者没有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B的答案正确但是太普通,多数人会这样写;C的答案较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的答案很新颖,一般人不会想到;
E的答案虽平常,但是写得好容易打动人心。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
感,甚至会使人反对。同时,还要“立”得新颖。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
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不正确的
“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中学语文教
学大纲对作文文意和选材的要求是:初中阶段,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内容具体充实。请你
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来揭示这篇文章的主题:
下雪天,有这样一个故事
冬天来了,雪花如鹅毛般飘飞。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等,统统都要
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
市。
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
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
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我想,她的手肯定是冰凉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心里有火。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
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
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
女,14岁??女儿,都是妈妈的不对,快回来吧!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学生认真续写结尾,老师巡视点拨。
学生展示:
同学①: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无限关爱,这种关爱让我虽是在雪花飘舞的冬天,
心中却溢满了融融暖意。
同学②: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一个父母都是那么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当因为自己的疏
忽伤害了孩子时,他们是多么的焦急如焚,一张张的寻人启事在呼唤着:孩子,快回来吧!
也更让我们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之心!
同学③:看着那张寻人启事“女儿,都是妈妈的不对,你赶快回来吧!”我仿佛感受到那一位妈妈的焦急如焚,油然而生的还有对这个女孩的不满: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爱你的妈妈?你怎么可以这样任性?可能就是你的任性,让你年轻的妈妈一夜白发!
师:几位同学的立意都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具有深刻性。大家来评议一下:
生1:很欣赏结尾①,让人与人的关爱在雪花飘舞的冬天的映衬中升华,立意深刻,而且意境很美。
生2:喜欢结尾③,觉得它很与众不同。别的都是好像每个人都能想到的,也经常说的,但本文却站在善意的批评孩子任性的立意上,觉得很出乎意料。
生3:我也同意结尾③,觉得很新颖,也让我对自己平时的任性有所感悟。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比较青睐结尾③,从中大家受到什么启发?对,与众不同的立意往往让我们眼前一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提倡的“这个世界需要个性,个性就是美,对于作文来说,个性也是立意的另一种深刻。
三、要点点拨:
立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意要鲜明
中心思想正确、鲜明,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二)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抓住一点,深深开掘。”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三)立意要新颖
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如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在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写作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或袭用别人的东西,或脱离当前的实际,不敢正视现实,回答新的问题,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立意的一般方法有:
1、化大为小
摄像时,角度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模糊;反之,角度越小,则越清晰。范围宽广是话题作文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激发想像,但如果切入口太大势必会出现空洞、肤浅、杂乱。这就需要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宜自己写作的子话题,把写作角度尽量缩小,只有角度选得小些,才有利于在所选的这一“点”上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把意思表达透彻,使内容更集中、具体,中心更明确。如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以“自然”为话题,我们会想到自然环境的恶化,想到环保的重要。由“自然”到“环保”,写作对象就已缩小。一学生在《小鸟的诉说》一文中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小鸟对破坏自然的人类进行诉说,这样紧扣话题,表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2、化正为反
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
下页篇二:2014年中考作文命题发展变化与2015年中考作文备考策略
2014年中考作文命题发展变化与2015年中考作文备考策略为了2015年中考作文的备考策略更加科学有效,需要我们全面研究2014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及变化,然后有针对性地思考2015年的命题发展趋势和备考策略。为此,笔者收集整理了2014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安徽、河北、河南、福建、江苏、陕西、四川、福建、湖北、吉林、新疆等122个考区的不同类型的151个作文题目(其中有29个考区是“二选一”组合),并结合近年来不同考区较有代表性的若干作文题目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下面根据这些研究来谈谈明年的中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作文题型,有所变化
1.全命题作文,仍居榜首。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中,82个全命题作文占54.3%,与2013年相比,稍有下降,但仍然稳居首位,比半命题高出一倍多,可谓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都知道,全命题作文虽然是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但确实是写作之本,更能考查考生的审题和构思行文的能力。估计往后的几年中,它还将稳居榜首,我们必须认真抓好命题作文的基础训练。
2.半命题作文,有所上升。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中,40个半命题作文占26.5%,比去年的20%相比,有所上升,已占全命题的近一半。预计半命题作文还可能逐渐增加,因为半命题作文能够给考生再一次选择的机会,可以利于不同的考生发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很好的命题形式,决不能轻视。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根据实际,从利于发挥来恰当补充题目上下功夫。其实,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就属于全命题作文了,但这个命题更适合考生的写作。
3.材料作文,略有上升。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中,21个材料作文占13.9%,与去年的10%相比,略有上升,已占半命题作文的一半。虽然中考的材料作文未像连续三年全国高考的材料作文成为主流,但略有上升也是在逐渐向高考接轨。或者说,高考的材料作文稳居榜首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会对中考作文产生一定影响也是必然趋势。再说,从选拔高中新生来说,确实需要强化材料作文训练。换个角度说,如果考生能把材料作文写好,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也就不在话下了。当然,为什么中考作文的材料作文没能像高考一样成为主流呢?因为中考毕竟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考查和为高中选拔新生的“二合一”
的考试。再说,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命题作文远比材料作文多,这是教材的要求,也符合初中的写作实际。更重要的是,学习作文首先得学会根据全命题和半命题来审题构思写作,然后才容易学习从材料中切入而作文。当然,不管怎么说,材料作文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很可能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只是怎样设计的问题。根据命题和阅卷实践,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初中生写材料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命题设计合理一些,加之平时的写作指导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多数考生就可能逐渐掌握材料作文的写法。如今年四川眉山卷设计为以教材的现代诗歌为材料作文,比去年的漫画作文降低了难度,不少考生就敢于写材料作文了,而且还出现了不少的优秀考场作文。
4.话题作文,继续下降。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继续下降,9个话题作文仅占6.0%。曾一度风靡话题作文为什么会不断下降呢?因为随着课程改革和作文命题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话题作文虽然开放性较强,但太宽泛的命题弊端较多,人们形象地戏谑为“话题作文是个框,不管什么都可以往里头装”,这话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不无道理。当然,这毕竟是一种主要的作文命题形式,既然当初能一度占上风,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因此,也不可能就此而彻底封杀话题作文,只是如何再提高,或者说如何让话题作文命题更加科学的问题,如适当增加相应的限制,或者与材料作文结合等。由此可见,我们也不能因为话题作文所占比例较小而不管不顾,仍然要科学地训练,特别是结合材料作文来练习更好。如福建厦门的话题作文“岸”为,湖北十堰的话题作文为“做”,湖北襄阳的话题作文“点赞”和云南毕节的话题作文“味道”等很有创意,也很利于考生发挥的。
5.选题作文,基本持平。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中,21个选题作文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其比例为17.2%。从命题的全面性来说,选题作文可以让考生再一次选择,或者说两个题目互为补充,比如说其中一个题目偏重感性认识,另一个则可以偏重理性认识,这样可能适应不同情况的考生。可是,为什么选题作文的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呢?原因较复杂,也许与各地的考试指导思想有关,也可能与试卷的长度有关。但是,我们相信具有人文关怀的选题作文是会逐渐受欢迎的。
6.小作文加大作文,可能星火燎原。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中,北京、山西、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湖北恩施和浙江嘉兴设计为小作文加大作文的“一大一小”的形式(这个统计可能不周全),虽然这在全国各地中考作文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但可能会逐渐增多,
甚至会成为主流,因为一旦语文中考总分提高,将一个作文题目改为一大一小的形式可能是首选,这也可能是受提高高考语文总分的影响吧。
二、不断创新,亮点纷呈1.灵活命题,富有创意。在2014年全国的作文命题中,有不少题目富有创意,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适合考生,有话可说。不少作文题目有意识地针对考生设计,确实让考生有话可说可写、有情可抒。如上海卷的“这里也有乐趣”、天津卷的“我心灵的甘露”、山东济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山东威海的“快乐自己”,考生会在乐趣中快乐地写作;又如安徽卷的以“说说我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写自己往往是有话可说可写的;再如山东临沂的“那一段的时光”和山东烟台的“征服了我”等半命题作文很有针对性,考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恰当补充而有情可抒。另外,像广东汕尾的“是我致胜的魔杖”这样具有现代意识的题目会让考生在自己喜欢的内容中写作。
(2)诗意画意,利于表达。这样的作文题目会给考生诗一般的意境和感觉,更利于表达。如河南的“你是我的太阳”、广东深圳的“快乐加减法”、福建莆田的“原来我从未被忽略”、广西桂林的“不一样的爱”、广西柳州的“一句话的力量”、四川绵阳的“就这样被美征服”湖北天门和仙桃的“美丽的绽放”、江苏南通的“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另外,河北的“这样的衣着”很有创意,更能让考生从“衣着”这个敏感而有兴趣的话题来展开。
(3)独词题目,多元思考。独词作文题目是命题者煞费苦心而设计的,这不仅在于题目简洁明了,更在于能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写出更有特色的好文章。除了前面所举的一字话题作文外,还有不少命题作文为一个词语,如北京的为“感恩”栏目写一段话,陕西的“答卷”、福州的“自律”、山东德州的“转身”、湖南邵阳的“承诺”、四川南充的“远方”等就是很有创意的独词作文题目。
(4)结合阅读,读写结合。虽然读写结合是不争的事实,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必须的,但在中考作文命题中的体现多数是隐性的。今年出现了以中考题中的阅读材料结合的作文命
题,这是明显的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创新,也是一个信号,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如北京卷题目二就是较典型的读写结合作文题目:
《宜居城市》这篇文章,使你对宜居城市的生活和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发挥想象,以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5)多形式的半命题。在2014年全国各地的半命题作文中,有多种补充形式。从数量来说,多数要求补充一个词语或短语,也有要求补充两个词语或短语的,如新疆的“教会我”等。从补充的位置来说,或要求在题目的前面补充,如山东东营的“____的眼泪”、山东烟台的“征服了我”和四川泸州的“_____不一样”等;或要求在题目的后面补充,如山东日照的“
作。再如四川眉山的命题作文提示为:“请用“语文是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你或他人语文学习的故事,或倾述你对语文的种种情感,或谈谈你对语文的种种看法”,考生可以根据这个提示理解题目隐含的比喻义,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来把握,变难题为容易题。
(2)增加选择,更利于发挥。以增加选择机会利于不同考生充分发挥。在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考题中,除了近30个考区以材料作文给以考生选择机会外,还有的考题在命题中再以多种形式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让不同考生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写作,自然效果更好,这其实是非常实在的人文关怀。如湖北孝感的半命题作文“藏在____里的精彩”中提示为:可从“书本”“故事”“诗词”“竞争”“节目”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又如广西南宁阅读所给材料后,完成《我的一次__的决定》填空,可填写如大胆、勇敢、明智、正确、遗憾等词。再如四川巴中卷命题作文为“我正十六岁”,但命题者考虑到有的考生并非恰好十六岁,故紧跟题目以括号补充,既“十五岁、十四岁??”,这样就可以适应不同年龄的考生写作。
(3)题目本身充分关怀。就充满对考生的关怀,如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原来我从未被忽略”本身就是对多数考生的有效鼓励,考生能根据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题目而选择最佳材料作文。
3.巧妙引导,全面提高。
(1)引导考生关注语文,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不少作文题目直接或间接地取自语文教材,这是个极好的导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取材于语文教材,如四川眉山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材料作文,不但引导考生运用教材,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现代诗歌的读写,也是弥补了语文中考极少考查现代诗歌的缺陷。二是命题中直接要求考生写语文,如湖北随州命题作文“爱上语文”、四川眉山的“语文是一首诗”、湖南邵阳的“一路书香一路”和徐州“阅读曾让我感动”等。又如山西以“记一次语文活动的经历”为题目作文,并提示为:“三年的初中生活丰富多彩,马上就毕业了,在语文课中,我们开展过一些生动的活动,比如汉字大赛、演讲活动、作文比赛、戏剧表演,请你任意选择一次你认为有意义的活动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三是有的作文题目运用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提示语,也是在引导考生重视语文教材。如成都卷以汪曾祺的《小小的鸭蛋》里面的一段话为导语,然后以“小小的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又如福州市命题作文“自
下页余下全文篇三: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
中考作文的最新命题特点[转载]
作者:蝉吟权作诗来源:蝉吟权作诗博客时间:2004年10月12日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顾玉歧
一、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考查的一个重点部分,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有的占到或超过试卷分值的一半,如2000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独占60分,基础知识与阅读合占60分,2000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作文占62分,超过阅读(占58分)。有的中考语文试卷就只有一篇作文,如1998年的上海闵行区的中考语文试卷,近年来我们苏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其作文分值几乎也占到一半。可见,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必将在日后的考试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二、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大作文考查的力度,将更加成为命题发展的必然。那么,中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什么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这一要求就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综合近年来全国中考大量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都是命题的范围,这说明每年中考作文命题都没有脱离教学大纲。
三、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从命题宗旨来看——万变不离其宗
综观全国近年中考作文命题,题型多样,有只给一个概念型题目的,有提供文字材料的,有提供一、两幅漫画材料的,有给正题补充副题的,有填空完整题目的,有自拟题目的,有一大一小两题目的,等等。尽管题目年年变化,但“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一直不变。因为,如果学生拿到题目而觉得无人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话可说,无理可论,无物可描,那就检查不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水平了,同时作为考试的选拔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命题只有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等实际,学生才能提笔可写,而且言之有物。近几年来,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也紧紧围绕“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宗旨来命题,如《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成长的脚印》、《长辈》等。
因此,综观全国中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尽管一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变化”并不意味着变幻莫测,命题无论怎样变,都围绕着一个宗旨——“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1、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作为课文的范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文章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考作文命题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1998年天津市的中考作文:阅读《理想的阶梯》中的一段话:“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
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然后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既要写出事情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又如安徽省1998年中考作文,选取杨朔的《荔枝蜜》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结合所供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给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其他诸如1999年福建漳州市的《理解》、北京市的《湖群,在消失》读后感等,在内容上无不和课文有密切联系。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2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作文:朱自清的《背影》以感人至深的文笔再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读来催人泪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也有不少人给予你关心、帮助、教诲,他们的形象一定使你难以忘怀。请抓住他们的某一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再如1999年湖北荆州市的《起点》,学生也能从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中受到启发。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既是一个自然人,又是一个社会人,所以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这类涉及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最为普遍,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熟悉的人,在这方面有生活积累,因此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如2000年:河南省《我的心愿》、《学会关心别人》;四川省《我的一天》;杭州市《放学以后》;哈尔滨市《校园生活二三事》。1999年:四川省《家中喜事》、山西省《这件事由我来做》、武汉市《读书真好》、河南省《生活》。1998年:上海《我的欢乐》、《我和书的故事》;大连市《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再拿我们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什么最快乐》、《说句心里话》、《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等。
3、联系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命题。最近一两年来,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者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而是走向社会,大胆地把社会焦点问题引入中考,让学生一起来讨论这些社会焦点问题,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规陋习,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比如200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命题:《江淮晚报》开设“减负”大家谈专栏,有的学生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家长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改变,谁敢去‘减负’”?有的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要求。”命题者要求学生也“谈谈对‘减负’的看法”。其他诸如代沟、家教、理解、环保、和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失业下岗、科教兴国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近年的中考命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初中学生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丰富多彩
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具体说来有:1、单纯性概念的命题:如《压力》、《宽容》、《心事》、《新鲜事》??。2、填充式的半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命题者一般写出一半,另有一半,或者自己填上,或者提供有关词语供学生选择。如《我生活在之中》、《我懂得了??》、《这件事真让我??》(高兴、感动、为难、委屈、痛苦等);《我爱我的??》(父母、老师、邻居、朋友、家乡、学校、班级等)。还有让学生填两格,而且前后要有内在联系的,如2000年的北京海淀区:《我想让更??》。3、自拟题目。这类作文命题者或提供材料,或规定范围,或提出要求,由考生自行命题。如吉林省(1997)以“人,无论谁都有一两件感到后悔的事”作开头,结合自己的切
实生活感受,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四从命题的材料来看——资源丰富。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近年来,命题者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一材多用,在阅读考试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比如2000年重庆市的中考作文,就是在阅读《剥豆》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作文。具体叙述是这样的:在生活中,类似前文“剥豆”的有关成长教育的故事,你一定经历过不少,也有过多种感受,请结合你的实际,或另外叙述故事,或发表读后感受,写一篇短文(500字以内)。再如2000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也是现代文阅读《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的延伸,要求考生阅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有内容、有中心的文章。再如:2000年山西省中考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提供漫画。命题者提供一幅或连续剧式的几幅画面,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如1999年:辽宁省采用华君武关于“戒烟”的漫画、南京市《拾金不昧》的漫画(共4幅)。这类作文,考生首先要看清图画,明白画意,其次要紧扣画面,展开合理想象。
3、提供文图。命题者既提供图画,又配以简明文字,然后要求考生展开联想作文。如2000年,辽宁省的中考作文。
4、提供语言材料。这一类作文,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确立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作文,即考生作文一定要围绕短文材料来进行合理扩展,或展开议论。如2000年黑龙江省的中考作文,命题者提供一则关于“野鸭”的故事,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再如杭州市的加试作文,要求学生阅读“陈毅敬母”这段材料,围绕“尊老敬老”写一篇文章。
5、提供话题。和材料作文比较,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观点或者道理然后加以论证,“材料”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模式一般是引—议—联—结;或者要求学生按照材料提供的情景进行续写或扩写。1998年—200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了全新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这个话题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一个例子而已。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⑴话题具有广普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合于所有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⑵话题具有亲和性,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如话家常。命题者没有居高临下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的阴影。⑶话题具有宽泛性,内涵丰厚,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⑷话题具有自由性,“话题”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范围,在命题、立意、选材、体裁、表达等方面,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⑸话题具有创新性,命题者鼓励学生创新,适当加创新分。因此话题作文冲破了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命题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受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今年全国中考作文有的省市出现了话题作文。如2000年武汉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用“哆来咪”为题目,也可以依据自己文章的内容,自拟题目;如能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可适当加分。②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某一角度,就“音乐”这一话题写下自己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感受,或想陈述的见解。再
如西安市“树,与人类相生相伴的树。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思??”,请以“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再如甘肃省,作文命题是这样的:提示:你有过成功的快乐吗?你有过失败的痛苦吗?你是否品尝过生活、学习中的烦恼或喜悦?当时,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别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话向朋友倾诉吗?要求: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提示”中的一个话题,展开记叙或议论,写一篇600字左右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五从命题的体裁来看——百花齐放。
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从文体角度来看,有这样四个显著特点:1、大作文一般以记叙文为多,但要求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小作文一般以议论文为多,也有说明文、记叙文。3、不限文体的作文命题呈上升趋势,淡化文体意识,强化具体内容,便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4、应用文也有考查。
小作文的“小”,其基本标志是字数少,一般在200~300字,因此,小作文特别要求入题要快,语言简练,必须把与中心无关的字句删除干净。在短小的篇幅中把事写清,把理议透,把物说明。
1998年全国大约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1999年全国大约有三十多个省市、地区,2000年大约有二三十个省市、地区都考了小作文。小作文的考查,也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应用文四类。由于大部分省市和地区的中考大作文是记叙文,因而,考查小作文,以议论性的小作文居多,据《语文教学通讯》增刊“作文统计”以1999年为例,全国就约有二十二个省市和地区的小作文是议论文,上海、兰州、无锡、浙江湖州的小作文是记叙文,而说明文只有武汉、宿迁和河南省三家。
记叙性的小作文一般是写片段,如情景、心理、动作、场面等,或者续写一个故事,如无锡市的“世外桃源”。说明性的小作文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诸如说明一个建筑的特征(配以图画),说明一幅图画或漫画,说明某一节实验课的过程,如生物、化学等。议论性的小作文,或要求从某一件事或某一生活现象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短文材料要求提炼出一个观点,写小议论文;或提供若干论据,要求提炼出某一观点,再写成小议论文。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现代社会对应用性文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用文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项目。应用文一般具有固定的格式,如标题、上款、下款、署名和时间,这些易于掌握。应用文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应用文语言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准确、简明、得体。因此中考应用文倾向于淡化格式,强化语言的简明、得体。如2000年的中考应用文:甘肃的书信改错;江西写感谢信。再如杭州市1998年写通知;1999年写邀请信;2000年写申请书。
六从命题的教育性来看——德育渗透其中。
叶圣陶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写道:“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因此命题者命题的方向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宗旨,一方面又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命题中,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创新精神、正义感、责任感等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时有体现,或者命题者在“作文要求中”明白提出,比如“思想内容健
康,具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里就贯穿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作文命题本身对学生就具有教育意义。
总之,综观近两三年来全国中考作文的命题及以后的命题趋势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
1、资源共享,一材多用。命题者充分利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方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一方面供学生作文,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一体。
2、话题作文,方兴未艾。
命题者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潮流,解放了学生思想,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创新。
3、淡化文体意识,强化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命题者尊重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4、给学生更多的作文自由。这体现在:⑴命题有两三个,学生可任选一题作文。⑵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附:作文命题
一、小作文:
1、根据你对课文《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印象,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则少年闰土的人物肖像片段,不超过200字。
2、以“作文的益处”为题,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字数不少于200字。
3、乐羊子在路上拾回一块金子,受到妻子的批评以后非常惭愧,就把金子丢在野外。就乐羊子把金子丢到野外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二、大作文:
1、《我也在耕耘》、《因为有了他(她、他们)》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③要有真情实感。
2、国外学者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了12条要求,其中有一条是“注重现代和未来,守时,惜时。”请写一篇记叙文,叙说你的一次珍惜时间或浪费时间的经历。
要求:①只写一种经历,不可既写珍惜时间的经历,又写浪费时间的经历。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3、以“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为题,就下面所给的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学生小慧的妈妈特别关爱小慧。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都亲自为小慧准备好,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她干,就连洗袜子这类小事都是妈妈代替。
作文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篇四: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发布:
语文教研组zhanglei|发布时间:
2009-7-9
发表日期:2006年9月14日作者:倪峰
[写作指导]
半命题作文是在命题作文的基础上演变出的一种命题样式。它是在题目中留有某个或某两个空白,需答卷人将题目补完整,然后再据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在各级语文考试中都有所出现,一般来讲,它在各地中考中出现的概率要大于高考。
1990年之后的高考全国卷,只有1995年的小作文与1996年的大作文出现过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命题样式:一种是只有题目,没有其他说明或提示。如:《
情境的提示,而后面的"
甜蜜的微笑"
、"
温馨的话语"
才是文章的"关键"。如果作文时只注意到了"
情境"
而忽视了"关键",文章的重心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就会有所偏离。有时题目中的某些字眼或标点符号决定了选择范围的大小,不注意的话也容易造成偏差。
《生活需要》题目要求"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括号内用不完全例举的方式提供选择指向,我们可以超出题目例举的范围;如果它的要求是"在‘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中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我们就不能超出其给定的范围了。
其次,在构思之前,要根据题目的表述选取与题目相称的文体。很多半命题作文,题目本身就带有文体倾向,如果把握不准确就容易写偏。如《
[例文精评]
《与苏轼相遇在秋天》
《与相遇在》是一个开放度较大的半命题作文。前一空可填入具体的人物,也可以填入抽象的事物;后一空可填入时间,也可以填入空间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前一空要点出"相遇"的对象,后一空限定了"相遇"的场所、背景,而在特定情境下与特定对象"相遇"的过程应该作为文章的主体。本文作者绕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取材的一般途径,而用想像的手段别出心裁地与古人对话,这就使文章在构思上就有了新意。作者借助与苏轼相遇并对话的过程,谈哲理,谈人生,最后领悟到"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从而实现了自我认识的升华,这就使文章的主题具有了一定的深意。更可贵的是,文章行文自然,意境优美。作者抓住秋天的季节特点,营造出日暮秋风、落叶霜寒、云淡天高的意境,又时常以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的语句穿插点染。这种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气氛,交代了背景,也使得文章看似抽象的议论有了形象化的载体以及情感的融入。
《今天,我想哭》
不是想玩、想运动、想放松、想出国、想工作,而是想哭,题目本身便有点与众不同。就算是想哭吧,可能是因为受了委屈,可能是因为遇到灾祸,以为作者要写一篇声泪俱下的记叙文,可作者偏偏又写了一篇议论文,谈哭是人自然的表情,哭是人自然的能力,哭是人生存的需要,哭是每一个人拥有的权利,这又是文章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好在,题目并没有要求一定得写成记叙文。作者在议论时不断指出某些看似正确的传统观点中的谬误,破立结合,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得清楚明白、干脆利落。究竟为什么要哭?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语点破要害——"为他们而哭,为他们那些胆小得连哭的勇气都没有的人而哭"。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有了前文的铺垫,这个答案却并不显得突兀,而且放在文末,使得已经明确的论点又被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今天,我想自由一些》
看得出来,作者在构思这篇文章时抓住了自己的"
2、自古以来,大凡杰出人士才有资格立传,或帝王将相,或英雄豪杰,或文人墨客,或节妇孝子。其实,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身上也都发生过可歌可泣可思可感的故事,他们的生命更显得鲜活生动朴实无华。请选取你身边的某个人物,以"为立传"为题作文。
3、一句话让我
4、向说不
5、我和有个约会
6、与的网上对话
提示:下列人物都出自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请从中选一个,与他进行网上对话——孔子、诸葛亮、孔乙己、林黛玉或贾宝玉、别里科夫、奥楚篾洛夫、玛蒂尔德。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21日作者:王雷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此小大之辩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彼且奚适也?"
我们总是也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而各人自身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是非常困难的。
有一对父子上山砍柴,儿子忽生感慨:"假如皇帝老儿上山砍柴,一定是用金斧头。"父亲嘲笑道:"你也太没见识了。皇帝老儿怎么会上山砍柴呢?这会儿他肯定坐在家门口嗑嗑瓜子儿,晒晒太阳。"这对父子只是把自己的生活推到极致,把自己能想象出来的最美最惬意的生活——用金斧头砍柴,有足够的闲暇坐在门口晒太阳嗑瓜子——赋予皇帝,而它们离事实相差何可以道里计?有人经常感叹某些巨星、巨贾或巨贪为什么要那么多钱,那么多钱怎么花得掉呢?其实一般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它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这就是庄子说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认识和视野,所以那个可爱的晋惠帝不禁诧异那些饿死的老百姓"何不食肉糜"?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也是讲的这个道理。说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就非洲难民的粮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课堂上一片哗然: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非洲",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难民",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粮食",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他只能理解他能理解的东西。苏格拉底说:我能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而孔子要自信得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像他完全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当然,他硬要这样说也无妨,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对了,你"不欲",何以知道别人也"不欲"呢?何况这句话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那就是,己所欲,则施于人,也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同样是没有道理的,你"欲",何以知道别人也"欲"呢?我认为孔子最大的错误就在这儿,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儿。仁、义、忠、孝云云,都是好东西,好东西你自己留着,干嘛要强加到别人头上呢?"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完全可以自认为是"飞之至也",但你嘲笑并一遍又一遍地质问"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的鲲鹏:"彼且奚适也?""而彼且奚适也?"(你想干什么?你究竟想干什么?)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人家想干什么,干卿底事?我们可以设想,他年斥鴳若为青帝,一定会强逼鲲鹏与蜩和学鸠一起飞——多少人间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
一个人只能管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想象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类,都是好的,至于周围的事物,我们只能尽量同情的理解。事物是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更是无比丰富的,我们只能谨慎地沟通,谦卑地相处,任何强制地"施于人"都是狂妄和有害的。
我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强行改变只能是悲剧,正确的态度是尊重和敬畏,这恐怕就是庄子讲的任物自然,适性逍遥吧。
2007-11-1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21日作者:王雷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逍遥游》通篇主意,也是《庄子》全书之纲。如果把"乘"理解成"趁着"("因利乘便"之"乘"),把"御"理解成"驾御",那还是"犹有所待者也",显然不符合庄子的本意。
下页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