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人物阅读素材:养就胸中一段春——沈从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9:08:08 作文素材
人物阅读素材:养就胸中一段春——沈从文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人物阅读素材:养就胸中一段春——沈从文作文

养就胸中一段春

赵凤贞

 

从文一生很有戏剧性。解放前,他是蜚声文坛的作家、教授;解放后,他的作品及写作方式遭到全盘否定,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和批判对象。然而,折戟沉沙后的沈从文并未因此颓废,转而把全部的热情和能量投入到“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在研究衣服、扇子和日常器物中独辟蹊径,将自己锤炼成为研究古文物的一代大家。

 

很多人认为,沈从文跑到博物馆里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过是消磨时光罢了,殊不知,他是真的喜欢,且把它当成新的事业。沈从文在馆里的地位十分低,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家里住房窄小得仅容下一张桌子,沈从文就和妻子轮流使用桌子;没有办公室,他就在午门城楼一条走廊的角落里,放上一张办公桌。除了在馆里鉴定、收藏文物之外,他还常常到午门楼展览会上当解说员。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常会问:“这人是谁啊?懂得可真多!”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从文时,都很诧异。相熟的朋友看着年过半百的沈从文,从堂堂大学教授到如今不起眼的讲解员,心下凄然。倒是沈从文本人乐在其中,从未觉得跌份。

 

沈从文喜欢淘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见好东西,都会想办法买回来,自己垫钱也无所谓。有时买回来馆里又不要,他就自己留下,看得时间长了,别人也分不清哪个是公家的,哪个是沈从文的,结果一并变成公家馆藏了,沈从文也不在意。历史博物馆在午门两廊布置过一个内部“反浪费展览”,展出的就是沈从文买来的“废品”。譬如他从苏州花30元买来的明代白绵纸手抄兵事学著作、花4元钱买来的织有“河间府制造”等字样的宋代暗花绫子,主办者皆以“浪费”为名借以嘲讽。没想到,沈从文不以为耻,反倒开心,他兴奋地带着各地来的同行参观、解说,那些领导看不上的“废品”,在他心里可是实实在在的珍宝啊。

 

“文革”期间,沈从文的家被抄了8次,文物、书稿掠毁一空,他被分配去打扫博物馆的女厕所,可谓尝尽事业凋敝与病痛之苦。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对美的细腻体察。沈从文和黄永玉从东城小胡同走过,公共厕所里有人一边上厕所一边吹笛子。沈从文说:“你听,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干校期间,他从咸宁迁到双溪,辗转劳顿之余也不忘给黄永玉写信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一定喜欢……”

 

转行后的沈从文倾注心力研究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著作,与其前半生的文学成就交相辉映,创造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难怪沈从文受邀赴美讲学时,有人为他放弃写作惋惜不已,他却微微一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上帝关闭了他文学写作的大门,他硬是凭着心底的坚韧与达观,为自己重新开启了一扇民族艺术之窗。

 

受尽天下百般难,养就胸中一段春。其实命运是公平的,你给它以怎样的态度,它就还你以怎样的世界。心中若有大天地,无论命运之途是一帆风顺还是荆棘密布,都可以在心底坐拥春天。

篇一:【周末下午茶】

大学教授到如今不起眼的讲解员,心下凄然。倒是沈从文本人乐在其中,从未觉得跌份。

沈从文喜欢淘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见好东西,都会想办法买回来,自己垫钱也无所谓。有时买回来馆里又不要,他就自己留下,看得时间长了,别人也分不清哪个是公家的,哪个是沈从文的,结果一并变成公家馆藏了,沈从文也不在意。历史博物馆在午门两廊布置过一个内部“反浪费展览”,展出的就是沈从文买来的“废品”。譬如他从苏州花30元买来的明代白绵纸手抄兵事学著作、花4元钱买来的织有“河间府制造”等字样的宋代暗花绫子,主办者皆以“浪费”为名借以嘲讽。没想到,沈从文不以为耻,反倒开心,他兴奋地带着各地来的同行参观、解说,那些领导看不上的“废品”,在他心里可是实实在在的珍宝啊。

“文革”期间,沈从文的家被抄了8次,文物、书稿掠毁一空,他被分配去打扫博物馆的女厕所,可谓尝尽事业凋敝与病痛之苦。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对美的细腻体察。沈从文和黄永玉从东城小胡同走过,公共厕所里有人一边上厕所一边吹笛子。沈从文说:“你听,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干校期间,他从咸宁迁到双溪,辗转劳顿之余也不忘给黄永玉写信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一定喜欢……”

转行后的沈从文倾注心力研究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著作,与其前半生的文学成就交相辉映,创造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难怪沈从文受邀赴美讲学时,有人为他放弃写作惋惜不已,他却微微一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上帝关闭了他文学写作的大门,他硬是凭着心底的坚韧与达观,为自己重新开启了一扇民族艺术之窗。

受尽天下百般难,养就胸中一段春。其实命运是公平的,你给它以怎样的态度,它就还你以怎样的世界。心中若有大天地,无论命运之途是一帆风顺还是荆棘密布,都可以在心底坐拥春天。

精品:2014年湖南高考标杆作文养就心中一段春点评版

养就心中一段春

最美乡镇干部用心血与汗水浇灌了一方土地,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凡事贵在用心,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片绚丽的风景,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去开拓进取,以梦为马,养就心中一段春。

记得《荒岛余生》中的查克,在时机与风向经苦苦等待而终于到来之时,他依然没能逃出荒岛,原因就在于信念不够坚定,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信念之歌在他心中回荡,于是,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重获自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不带着坚定的信念去努力拼搏,还有谁会来帮你?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雄鸡一叫天下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必能养就心中一段春,养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曾经,黄永玉受尽迫害,可他丝毫没有向厄运屈服,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苦难的生活终会拨云见日,走向光明。于是,这个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每天只是静静地做好本分的工作,没有一丝懈怠的在等待,终于等来了苦尽甘来的时候,等来了他与叔父沈从文被平反的时候。

经年之后,有人问他:“在当时的环境中何以如此从容?”他笑着答道:“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守住内心的信念,处世亦带来春风,这是黄老的人生哲学,我们也应用坚定的信念去坚守心中的理想,养就心中一段春!

不由得想起了创刊30年的《南方周末》,始终恪守着以真实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信念,彰显当代媒体的报格。它时而宏大叙事,时而犀利评论,但绝不只是冷冰冰的记录者,而是真实的讲述着大时代的一个个小人物大人物的命运,讲述着当代中国发展的眼泪与欢笑。真实是它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份办报的信念也让它在报业独树一帜,给其他媒体树立了榜样!有信念的报社才能办出让人鼓舞的报纸,而这种对于信念30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是当今中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生活如海,信念作用舟,行舟于海,方知海之辽阔;生活如山,信念为引,循路攀山,方知山之奇伟;生活如歌,信念为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幽雅!

让我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养就心中一段春,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

肖老师点评:先说不足。不足有三,1、

新天”,两句引用应当分开,因为它们出自不同的诗词,且前面一句应为“一唱雄鸡天下白”。

2、个别地方记忆有误,如说沈从文是黄永玉的叔父。其实沈从文是黄永玉表叔(黄永玉爷爷是沈从文亲舅舅)。3、最重要的是摆事实,本文共4个事实论据:《荒岛余生》、《肖申克的救赎》,黄永玉和《南方周末》。数量上偏少了点,内容上就稍欠丰富。且后二例都属详写,占了篇幅,缺少变化,妨碍了说理上的深入。

几点不足,瑕不掩瑜。本文仍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得分57)。

标题“养就心中一段春”是一句诗,审题很准,有美感。本次作文题有关键句,即“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关键句又有关键词,那就是“心”“风景”,一个标题,两个核心,都抓住了,所以审题很准,是个好题目。

首段极佳,从原材料起笔,语言形象,概括有力,亮出观点,要言不烦。真真一个“凤头”。次句即点出中心论点:坚定信念,养就心中一段春。再次表明作者审题精准。材料作文很多时候有中心句,但其他内容也不是毫无用处。本次原材料中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正是一个关键词“心”度到另一个关键词“风景”的桥梁。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洗衣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极有内涵,极有文彩,也极高远,使整篇文章完美收束并让人感到余韵未歇,余香满口。

而且,整个文章的好处还主要不在于以上随句随段点到的地方,而在于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摆脱应试作文窠臼,显现青年文化修养与时代责任的整体特征上。本文没有像一般应试作文那就重视文章结构,更没有李白、杜甫、陶渊明那样厚古薄今不切现实的用例,扣题又紧,切题又深,点题又多;随兴而发,无法有法,最为得法。美国的电影,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南方周末》三十年,

篇二: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从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篇三: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羡慕沈从文

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沈从文读私塾的

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老习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

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面对身后留下长河般文字生前却未留下只言片语遗嘱的沈从文,我唯有羡慕。

我眼中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去了。好在历史不是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毕竟是明鉴的。前半生作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以及后半生作为文物考古专家的历史地位,赋予沈从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公正的评价。2002年12月,北京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以“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城一个行伍之家。15岁从军,20岁离湘进京,著文执教,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类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他的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描述的淳朴民情犹如一副恬美的风景画,好像一卷灵动的江村图,闪烁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迷醉。沈从文的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

满令人陶醉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他使我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他的作品往往以不痛表现痛,以不苦折射苦,使读者在潺潺流水般的文字流淌之间感悟人性、触摸灵魂。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其中,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

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之笔被剥夺了,但他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引领着他那执着的灵魂溯古而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下了考古史上不朽的动人华章。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拍摄的戏剧、电视、电影的服装,都是根据沈从文的这一著作而制作的。虽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时,沈从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得不到理解的苦闷,使得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在这样的时候,一曲欢乐宁静的贝多芬

下页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