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论断它所蕴涵的 哲学道理一定要 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通俗易懂最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6 15:47:20
黑格尔的”正反合
x[rH6XY(i#%Z%)p*S¼!efiJDxx?M&Ԍ_i5L;wfVx9|}֣͟;O [Q=3܏ ?Eۗqڼ= \xn啰nJbE i`܉k33Y55K{z 5'tLxǁ_DW7-λ&Wjr~''*Ba~ھY x}!|q_x5~@Oo^G0nW&ka7]*vצXƥpɁ!&!q=} \2jL[mhG<>2e ɣWo[y f!0bFJcӛzkWsSu49њC4R5W`rT=| _ vI%>옩n4K0xQ.İQP2 k0_WD&fĿʥ2.reKd*{23<ӾpWh'f̙v5۰a&^otsON=n:PX7k"~VӪJP l%+SۣM]gV}NNc#]̶h8#?ޠ!@΁9\냼AjhR+D/v>tMF_rHp_/;zC7M(<81%`d ӞmB+¢k-sRae#ܞCpkw&J7q*7ry%.9 ArgߴCQpg/lrшRl/[0;AGX!EuSK/Q||Ÿ͠?k~NWـy`M_k~I`DGW^ԛ+MQz:=LJ,Zsm` zK_@Ȥ;Lt2eSmZÅ0ۨTjӪ3ᅝnWB'F\ &]9SBwX1i_ݎ@AX~E]`|1abn0َ&plɮRK'zY |w3m7qm`$T]&{)bs*kW&.GFqoƳ۰q kfp@Nwx,A'4*fM2a|ꢲ!lLRY?PhfW»UN:Ax b7#T;WMQONnO`|hCzX[G=H4q>|Zñ(!o }KzF9K[aM/yQgQ%[W`iOG0dXT7/`XCUit&lVU4 旔[U2JN|㷐 sd9.{ 4ƓF~ "p7OH}h"VUj%D7zt0N?\ g9Bʀ? @v/zHV)P*if] 7ޢ+cgFj?'^)?MW[}X\}NcW'v5F4쒆eYK񌔶{$円] w7-)=1YrSUcj$, pze_C!|QIS525EsT 6+0=NAQ`RPqDatxkQ[RWEu؏V^n06ؐ*&/*[Ni*9 8ĊCࣈFfe[^'=mw=>>f&`Ԯo$#3MgAG$}', u4alEBrar3ZZ~gɔ6 X\-nޘv)K);WZ_Uӟ㒣 ^¸wuM5Áӛg.~׿9fVg%Hu&15q#4zNֻ`H0Օ\ʼ{UW,%MJ*K:VH+M10HC.Ѡ(Ed9=']<ĢSЁXё4W}M|=F:V}Gg71BrI4I-thMGK|1Y{{e;tP~ $>SYL$Źi(|$SmU s`fWVz~NR\S g$e$tn>@16Nnv 2a "YDkW]-Z'E7Rz`je0*:R#'aS|C4\ö G~^fByyXt S^(h/0'Uj6)Tv@8kM|Yp3.8,ҍ&;&ps:XLPfkߊoaeSۇH'-6 :fkf?ht YOҚ{U!P˝hi]F$7]fRW'!4 l|0Ξk XyY<l. }pQDOfޞ>t܁CZoMnzT2e,g,QX|LKus=4: wŶQ+(M4KJVns) gP @0[`S;Y( ϟkTQo -GZ9!Ozۖsư٩dw5nJ]BDgmi|zmp2|VV:ّ[AkbOl9ZX.KѸo27T=ʑAzXB4o1kf*0E荃-{X=bJI;`mV:`fVJP@]hi7G=,+^Ѹae3ܓ[Du^%冩L{ el&h&{*ɷpLE#ŋ݋e| jڳpvZzB6*}ddrDDC03#tI0"e]\Cņ0̸ {L"'h,/Uʠ%|ɨn%VI(gYT(\ Q?cI~V?~JڹD?I,^z!;8wޘ@8xBl77Q*ˊ86__F!~T^L^R=$,^YJI², B=lXk#eZR+N+Sg\䎓囖䞉J~1SW0f~Ə{GW/0xm#H h]@;.0\ w>T2rړ!ViZ6 \ݢ%C 7 2~ǦJJTԕidk![V 5;̝&GYãv,Q ޕ +TcH+x 96u455/cTŁ{JjtTnd _qӱ<{L~SxaHph ˩>H6$ħ( H:C kU/UѺ QJc$0s2vo^M# n։x cH}:H Jvjvkp͝|b '-n@Q`K|ՊemHiS8<ISWNS:v(3jsFVƒ+st#'4|ncG @knT@2iwP3a\ƚ'fC7jԟA'Bx]\j09 %|#j}opAe* !1@zw'AUSeҷqMvh2i> 'z)"l@;n0=iXϻV9Bpzo4 Aq*F)^{ȢrkA Q"=lYɋu,u{Uܫ/͋8T63A.a{gPbRe^@hR!.@odų`5{TFrL5[,#qKQz<9q;<<5RPJYN"ܩhnI\=έ>fw U Famdtj]e3Rtdel5VV5;vAlߛŪ:b|r^FsY1Z5⫕7r %;? 3c6)&c Nf<^X88nn`d,{P–Tʞc%=\2xy[ؿ5'~͓jUrat6+/b^'&VAL˳AW7Tʾ-2O=@ٳ|o\ "a^+$ܹZl#xG\U8,\ja;63pEx82nbiSu_73HVƑ$<߻Ż)ފ2W P[z$!#:R S8G][(VnEvL7U֜$J0NF;,45_}P& Ma$=WNӂAWrА`U-IpOR˯Z[vʯe~fYܒWqmluM񤿤õtPA.4+_ &oNR膥V|e8 =0廇:esEo~A;"%X&M,*/I_8gL#yO[f~]l_WY/rAgt?=+!V߲?|])!*R.LI@wjH]`t)*9$v(0[ ջ,oyS{0\1_*wCIbэ;rOylq_M>*Ks@\6~5&ëLOQ[ׯoފ"YA^[tgZ1u$r/<ҝGYI q/γ lnF-S?!dtl=Wb^:p7RV/[ܿLtV_wA!I^(GX1knhۯ[+R}j

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论断它所蕴涵的 哲学道理一定要 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通俗易懂最好```
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论断它所蕴涵的 哲学道理
一定要 用自己的理解诠释```
通俗易懂最好```

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论断它所蕴涵的 哲学道理一定要 用自己的理解诠释```通俗易懂最好```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
正反合是一个哲学理论:
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所谓“正题”、“反题”、“合题”,其实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
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绝对精神”,则是黑格尔对“正反合”的最源头的定义.
黑格尔为“正反合”逻辑打的比方是这样的:一颗麦粒,开始只是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麦苗.当它真的长成麦苗时,就不再是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后还会成熟结种产生新麦粒.新麦粒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有点心虚了吧,你真了解哲学吗?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课:
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
"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
"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
"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
"好像不会."
"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
"是啊,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对,看他怎么说."
"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
"这怎么说?"
"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
"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
"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只吃砖头的狗,千万不能小视,它可能是一个著名学者."
教授又收拾好讲义,说:"辩证法的根本在于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象所有的谎言一样,这话听起来很显真理.下一节课讲辩证法的渊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对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决不一样:知性同一性把世界两分,把两部分看成两个独立事物,虽然有联系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事物,认为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所以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知性认为思维有思维的规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规律,老子高于世人的地方就在于认为二者同一,规律只有一个,自然之道即是思维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讲思维规律也是自然规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间,只能看到对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性的优势就在于它远在知性之上.什么是辩证法?全面地、整体地、联系地看问题的就是辩证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离地看问题的就是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全面和片面、整体和局部、联系和分离这三对哲学范畴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空间状态,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空间重力场,万物归一,不是归到虚无飘渺的物质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空间概念.道法自然,主观去反映客观,人类思维也必须学会使用空间概念,能以空间形式说明万物的,即是正确的、科学的,反之,则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一分为二为什么不是辩证法,因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对世界的统一认识.合二而一,讲同一为什么是辩证法,因为你可以把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起来.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纪念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不仅要学习爱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反击一切否定相对论的言论,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搞统一场失败的教训,按黑格尔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统一场,去创立新理论,把物理学和人类认识向前推进.
世界的统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讲一句“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并不能作结束语,因为人们还把物质和精神对立着,仍然是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二者同出而异名”.当你从具体现象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当你从抽象本质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你把人类社会分成两大阵营,就没有全球化;而放弃对立和平共处,就走上一体化道路,物与事同理.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从同一性出发,认为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形而上学从对立性出发,认为相对真理无限发展,只要这发展不完结,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对真理,实际是不承认有绝对真理的.哲学范畴对应存在,否认这一个,另一个等于也被否,马哲也承认范畴的依存关系,不能分割开来认识,这就叫同一性.可我们的相对真理论者又死死维护着某些理论,不允许别人突破或反对,真是矛盾得很.还不如就和方悟一样,来个“阶级立场鲜明”,可反的就允许人家反,不可反的就当绝对真理看待,用这些绝对真理统一形形色色的科学理论,建立大统一场体系.
有人认为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不都讲两方面吗?《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成他们说明对立统一的范例.其实知性与理性的差异就在对立和对应的差异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关系而言,对立者以人胜天,对应者以人合于天;就历史创造而言,对立者讲人民创造,排除其他,对应者讲合力,承认所有的人都参与历史创造.看事物,对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两个,对应者眼中只有一个.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名称概念都描述对象特点,反映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所以老子才说“有名,万物之母”.你想要获得同一吗?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吧,忘记男和女的区别吧!把它们当作一样的社会、一样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获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级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华——同一之道.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现代哲学家们都把它归入唯心主义中,仅说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实际老子及与其思想相近的黑格尔从不认可两大派的划分,黑格尔讲知性、理性,老子讲常道、非常道.黑格尔通过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达同一,老子则直接从对应产生同一.人们释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么.一般人不理解哲学的抽象性,把理论抽象——“道”看成是无法理解和不可认识的.有人说是自然规律,有人说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说是思维规律.为什么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江南狂客.”(刘克庄《贺新郎》)须知“抱一为天下式”!一般人为什么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为他们都把对应关系看作对立关系,对立者相分割,对应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别远,对立、对应莫混一谈.”
为什么我们在敬畏问题上各说各话?因为双方都是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出发看问题的,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断言,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仍各自坚持固有立场,那么,这场争论的意义何在?它的意义在于争夺中间群众,没有固定立场和固定观点的中间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赢了.当然,历史会做出最终评价,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类还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代价是赎买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卖力鼓噪也没有用.

正反合的理论是有黑格尔在康德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虽然说与康德的理论发生了很大冲突哈)
所谓的正反合是一种2元论,包含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之中的后2个规律(主要是最后一个规律)
打个比方:一只母鸡(正题)下了一个鸡蛋(反题)。母鸡一看,纳闷了:“这个东西不是我啊,它和我完全不一样呢!”但是孵化了十几天,小鸡(合题)破壳而出。原来,它还是...

全部展开

正反合的理论是有黑格尔在康德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虽然说与康德的理论发生了很大冲突哈)
所谓的正反合是一种2元论,包含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之中的后2个规律(主要是最后一个规律)
打个比方:一只母鸡(正题)下了一个鸡蛋(反题)。母鸡一看,纳闷了:“这个东西不是我啊,它和我完全不一样呢!”但是孵化了十几天,小鸡(合题)破壳而出。原来,它还是一只鸡,但又不同于那只母鸡,也不同于那个蛋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