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仁”阐述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5:43:57
孔子对“仁”阐述什么
x}Yo#ɖ_\x[/~$/*-DJJD-\ĝ nFfI;_d0IQ=wPdd,'N?Ld:b0Sd~X 06~_?R?ri?qee/w&&jbK&= xXܯw)i]mymk;Ms,#ϱUґUc3-y|w^-wɉ|qz)H':U̡Xw;acOGpx4ߟʣY:iѥ_kKLL+5w;6_%g{L*4|i6> :÷@rۃ2".s3Izg;4MޔrA???%iͨ:JyQ_g׋c?#5<-|nlz'E:[i- 4 ,MnCUӭ > !x;og}٘tvy 78̆ 2ff=Rv>Jŋ?+XRcddՋ51ѻ|}#7*$ݣ#;]YNp$}>W^N| Aɫl<3}EA&a(MPMbX$ S+ *^ଽtAN^Vc W 1|?K^.i:#| #`M2V0|!#S9[{2-({ch)vutLrQyvdSuNwy%ǿ[Xr/DAg]n1,*aۈOc~CX2s]T|d<1j,cx]hUo F'gyCTqxNtD|QyE)Y[xn[rh+G>[оx ]A.3bWYRGN($Lxi?ɖIvz~XOVQn޺//Sww@g'PεP}5W!YKf}:?JȄlx\ƕwfM|ɋAZ \-}>ZůL %;?DŽQ8U^&=ϳ"ͮ`LM0c}1 *h7 7UZL^fӶI Wiyr;C ~BIw2ż_E3sx%d`?o~Ծo_w~! o0 2ԇ"E}ԲzP2B>2ϯpAb4t( ΀:pLQAP[E';/+Uҟ`O^̿s~F*;/J2_s. @c]͜TZ?OtI~ ~f5t velu)lӸOr9'Y'D\rъ>2h ^&e,ZSXIϯLr[5ɩ>'쐛Gۼ H.=,p'9ݑ(G~iz0[G,9Pz2pD %hQ n՘|8ajT7%lp% zߛoQ;ZT"(N_{yQa(4ed^^;cr`\sQ/#'23*弭%fk)J̯0 `_`{BY\%¼Hۦ~-OeEk%f#\}˯fe2TF.F8%a]3Bf ˢ )0@oWuBjT^Q vMmgPadb>Ld**ojkՉ/"&S=J="m:>jZ%g{!jZbHUOΛ %tB`Up<c A̩0((/h#W "~ 8y]jiYo93bY,bb`|W&gX x?xWq-kM} 4{w0z1M~$}R ZGuXP"idkt8jşePjcGfڣ{,b%w, رtޡcY<7.͑}5a8?L!ߦlBJة9/Js?I%Q$PCJMxY=fC˼U$qM1h"Iz&#r;`xy*:7b-ﻣ=~M,۬Ua03D;_uݬ<nFc$Zi&!YWQʔɝnk. ^Y KMP 1;_GhO` \nzU5*BRɩ Qc$a7d*0d. Ea?XzՅ& 4 ~Ͽ,oN.^~, Ӑ&sz8s ŷ~5uMF+X2 y| 4)%̦lm P֙nH9GjsQ4{^ "i% ylo|Gh+le?]+ч^`) VHUMuw2ƻ?>OS{-/;5sH|m|MR݁0* 'XAzFq+ zA>Q{BAw,umwX45kMi69WMm8WGPẈO$^Q|7ꨭ F&Ur/V%Җ,bvf86},JDs>dڏ;EF6^])Ӫ9n'Q^3sѭ8tP>c'  'xL<>5–k}'q쫶 !ITDAϼShL8.=LzM 2XBq08/ޱkFxG;VG&sώ3Lnx Pb3Wں т#ࢯ[W .Y$\1Zn$Uq#5r!S5uFjc+RGAzCGC RsAw  .z⚺ɡMYybPX[**{wx!fb6 O?{*WDؙ&Y3) ]ɺB-$ w—.M)EXB:TS=-#?*#5)E61me'_^Ou,T+DeGy?RCl52W>FAC6UmJV 3k.x 5X (&C*eb:)4U~tm9(.FOkOb=s܁*$7P@չzCI/6S j (g &e=i1"34'%_>1m^:&烘 tFT)[Km 73r6 4e[Xax!Vk &Q#6Tpc:̨XsD&{Ұ/]߄RrIs'H]rmrS0Maj~3'`T@SMёnj;kQ~ }@c^}b8 d*OVIF|WS eJq5Ħݧ,?&S~A?I 'L]D |b ElRVOB۬ +N{YpPqKIKu/0NД& O]F=i`Qj~<RGP~w|"dza1K,_,8paPTوŽY/WA34ݩCUK;״.!|tvtBvRs'?WW։^6)EŝwW]1jqFaS4%3UN >A˾E+h>'$ 5wV-jRceH-&3 :I@wTXpqr#`1.'CNVL$?OՊ#GYJ;n/y'Gl嫹/\#\MLh3eҎt(?N!!$#駯TX_FH"coOLAPj i"m .o f:ŮpL.AL29YՖ`i&T{7͕2MYTԝA~Q3pCE4{-(ij'*IFNR~5Ŕ3[8k;I+pk_O~(a{cCƻ 4Yט'mG  - kk3(GlgHw6CW,LhOnk6r׵_D2f8lXc}=MA!ij[Jt`۶!lRU+ubUեR) "|Y 3]uuEצ̴EB[ο+̮%mwX$~͢>ᕟ@ط*iWN hy6w\å ݵ-{MbT0A @CPXABaotK~GFE榻eñgY[/>h#tSvOEX ^:UITs| qX삣yT9oDM>t7((.YȰ@kVaQNK:)3Ù*ruofnW͚bLRxqzR-GިD8HU|:,DXF#.e?DzV+dEr$a7!BY@Mw8%c +Q)|Qꭇ!<EA lDmY!MΓ9gVKЌi\`M}3Z0n`$WfpXތ}u1#}V]5F*`Dzfɡn6)aĮ{S6Q4T\PÀ#Exb 5’f+:B*@:[l:M*h Mq;`,r;/WQ Qߛ A4۪ǜicw%L~_^EyĈUڞ1xC~-!D8GA s}Tg8J"=Y?W WAMImy3aD5?zb7nHOA{ʂa?mj|X{~wX@UǢ.BI3{Ϧ>vl.+ K!SvP_LZQ ?{9ph2UkxhURG*.N|>'ʤ.jU}]u`l)qF֪hi! _FT'.f0e6P޲n鼆ɽpW EPS'kc*|m|`c`즥_2UzOUDM|^\qti+{cHڝSVye< R?h]Gl~ʟـfd{hI'-⻜9դlT6ca,N> -b(Rb11 >(m^OFV )ʑ"e]šk{(rkp ,.!u[QXR $tL)|k%A׋&Rp ~#K#-(<-([WF+pL *== sP?)cS^OxEŤ̺; x@B`V|d^Tjl6LmZj> 6յj3մD31bvtL]>/!%qyK (>ƈO[Z#CYH/X*C"PAmKb C֣5a&"Y|!Æu&fv` x̲ ujL#z-2P[9alja,/i6[2&2Oݹߩ:yQm Ov^!bЈ4v1IAww jm:tFԝ_-qy|}0ɾEpWdk C瓞]5@0FOwf2a''`l-v.({+y˙޿p oK |xKoE_W0T;x^zbd`h?;4L} f2^ /+1V舒sx|. ɷ\UJ,k1 CQ?cS6c~m)D,r 6(i8XW`qs2!TPHVuљI EM tݕpVBe[ cj 6iq߫LFlq-*dF2Xi HhhB] <2x7Ƹ-FY `-ꄎga'.˓N,ְܿT/nF) KZrI%+pNy— "%+{_T(,V%WX}KE4.K~R05c b׼ܴ!0}0˜^d:,}&fWr n/mՊkDh;I!+an$ &~O,:uWq$T@}Ñ oXdrp  \Q])ĶDsGZOWX O;M:t[5E;~uƆh'ThbٷD!Q\h:>M:!2 AB?;# x}LG+"v?wXGb6`+6 j1,PԊtK L=id.d%| $lC3fc|xg8;QQM[ׅh^*Fx8A'h`4U ǡPfϤsfG ;Va=N~XIت5sNw.DTgG5bdLP_<%$LpQoW^^GL͖V@tp,s3wEX閱5\)PT69ZV4I8tKb>nވa VJe,-η]_]p* 4cx Z7hlvh#5()!ޝsX]A0i2 ь?q WM/wEjeN&進Bf`X94G]\h"eд3aQ{J҄ ^.}P-vZWȿ1'GyVI0ěh#_tQ%ZC&mUckʈg|L" c+cF)>4?F2B(0KㇱgT?6|b¹$dkQ%O UEӘPK}9ȢWG|v$&=% h6$j6$km\v8,D=aK]q{퍨  +>Pwjڢr=\(n |P=),}FFXe&"zcivRJ~4rVLiB$acrb]"э}0De/tj==i0Tɥ=0MV7ꡨ(r$,oba P}dV)Bq\9^"%oS`pkG6VRDf ERB秝s=bc?Q!0iY4. RRmD/2sO;umpǨYDc4x2%;q6Of3.IsFu돎E&1t|mhXRm?"z%;`"W]*;kWkiZ E|^)_r"DM b=3!zuUzf+w9TJyᵫ#6M0gn"j E٧U쬫sb a\-C#ME"_׳a>2Tکsd@)}~!&JwG)?։F4Cq$w Fni񢄕[Pͮc"Z,f6Ɛ 8jcEoCB[Zp7'/g7a9+ZoyZ)&й" Ʃa@1ڧ7W3mW !_Y6GP̀Mձ^]BD!4hPatvKK"vV;r"b!$Co'ywufG^09)ίk BнfTl^Ⱥp9%F zdR \"d U>(!ڔx/̬`9FWsD@<9sW5TۈրZso qok*(B_וDÍ^Zjkfu+X 7lQø(`bˣ,@XU'-`ԑ|Ư^s =JR7"EJɢ{ p\@ba!a7y9^~y Zs XjjXFX>cԅQw$EM^ū`o!A/0Es~1;C!0 PwJ/6BeH 3RC0JW61Zt/dKH2HLuNG{bLTթyQ̻;qK"gC9|~s4_at 1.1c-k(p<˗}- nœrn^)fTOi?> EJ(gI<>IFHb|ӏf{x(Śs95$D`&_?Dӄ3%i/`zff k4/ YJ 6c'S/B(:կ1ǧvua. (#"؋\oT0S.ξ_!.I;J@ k^6`J~+EfsKgSd/Z<\9A[*4e?mGmTv"n8\Γy9'QZV,!BX>N"pZ>Q*ap֐tKN~|N:ithBk0ߧW& z}o{7X!KlvCچwd;WDx (W*\hi >ɕ?-КGJv/4tdi-pRz)*MSg3@¨,jǓ`*"gzkԟA; iH+8eK,"eږc5z;Z*MP?eboZM~&m M5NUGQ$*.ky 9#[z@3<@ѫ7 ,bA#\@8{c ;|]tpy䶲5iߖFݒloNX(+g|mUa#Zg)l"OZrñ+@TlWкAvoRo{ߞ>>TRH%=$0P)SCiX8IPMi|Hս<ڀz C1/aӰ%_4k}d&X_ĊN+r$nZSMUsxD,\9{lO@mD^ڑa'f4"6TQq :Kϐ79<+/"[,LxcQ$qEyK,巪)}3y)˔{ʟ5G yϕorUxEHqzKļ#-BzOd?VA II 6Ch~]XXu6lwi0Oam[Ѱ`\6yvߨ|s_hUaz*XՈ5cB}nk6|^0?<ƈ奉rtˆKzaѴ&jX_@hv2Iߍ%lG wTKDQ޾sFDmDSD APkۼYAuV:L%7{q&t׃=9t Mx2& #^? ew(#2`y r:Ԣz/swA2eDP!^`r}ya6f*x:y?]w.tZ?qщhv286ZR|<ʱx/3- mYV-'LQ̦Ptq[Ixϛ=uUZˌru7V =0JE^,v{E8*RhL^^jOo쀠w"k<4}x佼x/𢾨Z-3PmdJnz4Ha` US[-O+!q#Ȯ_QJ9z(ŢLr,,y0sB#(~crޙK:b4}l&9҄bŔ99 btw'SRKׯ\{b%ӱ ԑvi.ap^ 3[crE^7l_"W Z p *X5n:FaU6>*eDQ.ܩ.l]YHJᅳ0^z˫K}24L^MQCޗ+А2q*5$( ڑM~ą+;o+DQ(! droq aoAv֩_w*F_ɴdz ՗$@s(ɨY'NPW`MpҐ>h$bjAS+H΢<Ciӱdf dNBSԮl٫I^PNcp~pPw>KRV1wвaj7HGn ꢓ6q]\”nqvQځVp ئ5pQׯ"j+l:e 8du6s5$ׂ+a\t`@A.7\&{G9`psϸh)(V) BL᧵=:Dw˓q|~ي5h-C5WNr_wY{舖s|%:襀v nzi #Ȣ3/,)]+N^). Mk_O=E548e1i}_EcZ +xݿm::E;r~oyk<,qGf%z6{Ei}z7zBdd|Fا|&&/vٺ䳭3L&Aw_,m,/(2ٴ|mcȔ nv^߿Fxz{_q8b~t }4 k&w~G7|Kn$qmM<~MdA}׾zm+݆Mf~$S

孔子对“仁”阐述什么
孔子对“仁”阐述什么

孔子对“仁”阐述什么
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仁分为“体、相、用”.孔子讲学问的中心思想在《述而》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具体十分复杂,目前也在研究中
推荐你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讲的很好.到时候可以共同交流下.

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克己 复礼 孝悌 爱人 忠恕 尊五美 摒四恶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话说一日,某学生(好像是子路)问孔夫子。可有一言可敝生(指导人生)。子曰:“仁”。学生不懂,进一步问。子回答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忍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仁是根植于人的灵魂学深处,每个人生来都有“仁”,仁与人同义,孟子与孔子都是提倡人熟而有仁的儒家思想,而荀子以为人道原来是恶的,因而同代的孟子对荀子是不齿的,荀子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是正其讲了,走到了孔子学说的另一边,荀子认人性标恶,倡导“礼”,沉于置于“束缚”上。...

全部展开

仁是根植于人的灵魂学深处,每个人生来都有“仁”,仁与人同义,孟子与孔子都是提倡人熟而有仁的儒家思想,而荀子以为人道原来是恶的,因而同代的孟子对荀子是不齿的,荀子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是正其讲了,走到了孔子学说的另一边,荀子认人性标恶,倡导“礼”,沉于置于“束缚”上。

收起

克己复礼为仁。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全部展开

克己复礼为仁。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收起

"仁"即"人","孝""悌"是根本.讲"礼""义".

仁者爱人

二人为仁,通过仁主要阐述的是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仁的状态,透过礼来体现仁。仁是礼的本质,礼是仁的外现。

"仁"即"人","孝""悌"是根本.讲"礼""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忠恕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全部展开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收起

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全部展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收起

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宽厚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仁者,无以尚之。”像这样的有很多,《论语》里遍地都是。

最好去阅读论语,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的

  "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恕,恕是仁的消极表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其积极表现

亲亲长长尊尊,有等级的爱

为人要为“仁”
  吴金铭
  为什么要学习仁爱之心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内心如果明白了仁的真谛就会感到非常的美好,这个境界可不是不知道仁的人能够知道的。现代人追求幸福被误导为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了,好像如果物质极大丰富人就是会自然变得快乐、文明、知道礼节了。可是,真的富有了,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话,他仍然不会幸福。仁爱之心才是美好的本源啊。
 ...

全部展开

为人要为“仁”
  吴金铭
  为什么要学习仁爱之心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内心如果明白了仁的真谛就会感到非常的美好,这个境界可不是不知道仁的人能够知道的。现代人追求幸福被误导为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了,好像如果物质极大丰富人就是会自然变得快乐、文明、知道礼节了。可是,真的富有了,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话,他仍然不会幸福。仁爱之心才是美好的本源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现在中国官场非常黑暗,贪污索贿、吃拿卡要、奢侈铺张、勾心斗角十分严重。为何呢?就是因为官员没有仁心。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时间处于节俭的环境中,不可以长期处于安乐的状态。仁者可以安守仁义,智者知道仁的妙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做人要有标准,虽然很多人在课本里面学了一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是却依旧迷失困惑,就是因为他不知仁啊。只有具有了仁爱之心,才可以正确的判断,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对人好,怎么样做其实是害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有志于实行仁,就可以远离恶行了。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不喜欢做坏事。可是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做坏事呢?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你愿意按照自己的仁爱之心做人,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如果鼓励好勇斗狠,厌恶贫穷,就是乱的开始。人不实行仁,甚至很厌恶仁,那也或造成社会动乱。因此,仁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社会的管理者一定要实行仁政,并把仁的品质推广到整个社会,否则社会一定会动荡不安的。就好像,现在中国鼓励竞争,实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少有仁义,整个国家就不断堕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
  仁心到底是什么?
  子曰:“仁者爱人。”仁就是无有分别的爱每个人。现在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把人分为不同阶级,或者利益集团,或者意识形态,或者身份等等,主张一群人与另一部分人争斗,把整个社会分裂开来,搞得社会矛盾非常深重。而儒者则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共生共荣,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思想。中国“仁”的认识类似与基督教的“博爱”,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只是儒家的“仁”不仅是个人的至善之心,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子曰:“仁无敌,德有邻”,要做到仁,就不能有与人为敌的想法。不要鼓动人人之间矛盾,更不要仇恨别人。仇恨,只能给人带来伤害,带来破坏。何必树敌呢?人之初,性本善啊。人做坏事那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如果可以教导他,让人回归本性,不就是救了一个生命吗?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仁,就要克制自己的私心,然后用礼取代这个私心,这样才可以做到仁了。比如,吏治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吏假公济私,官吏把公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了,那就是不仁的表现。官吏要克制自己的私心,代以照章办事,就是仁了。这个仁只是对官吏的最低要求的仁。因为,这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的还是圣贤制作的基于仁的礼制之仁,还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还不是人的善良本性。更高的道德标准中,仁还有着更高的要求。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为仁不是只在心里想着对别人都好就行了,必须要外化的行为的。仁心的表现孔子针对弟子的情况,提出了三条:对住在你周围的人要表示谦虚,对所做的工作要真心做好,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尽心完成。其实,这也只是仁者的一些外在表相,在不同环境中,仁者都有显示其善心来。这些善心会表现出:孝、弟、忠、恕、刚、毅、木、讷等等。这之间的关系过去讲仁为体,其他的表现为用,绕来绕去的,让人迷糊。其实就是仁是人的善良本性,其他的行为是由善良本性显露出来的外在表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做到仁,是要宁死不屈的。即便是要牺牲,也绝不做违背仁的事情,维护正义,何怕身亡。这是何等的勇士,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仁。
  如何才能产生仁心呢?
  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有人说,仁这么难啊,怎么能够做到?难易的根本还在人有没有激发自己善心的意愿。只要愿意做到,就一定能够做到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学“仁”只做表面文章,表现的再好,也不是仁。真正的仁是发自内心的。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要学习仁,可以从孝弟开始吧。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弟妹,这是很容易的。这也是人的爱心的本源。学做仁,你只要把这种爱扩大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可以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就是仁的开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学习仁,还可以向山学。山养万物,矗立不动,静之极也。学仁,便要知静。当人能完全静下心来,便能感受到善良的本性。本性一出,仁义也自出。

收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者,沉稳、大气、巍峨,仁者乐山也应如山一般,性情沉稳,胸襟广阔,品德高洁;“克己复礼为仁”,能够自律,克制自己,控制自己,又懂得“礼”,这也是仁者的体现。

仁爱

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包括一切美德

首先,仁学是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之一。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

全部展开

首先,仁学是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之一。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编辑本段论语中的"仁"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
樊迟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
刚 毅 木 讷近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耻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14·4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①言:言论。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 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子张问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编辑本段孔子的仁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是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

孔子
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孔子论述施仁政于民的为政之道。孔子认为民为邦本,政治管理首重在民。因此,孔子倡导惠民政策的基点是如何利民。
第二就是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
第三 仁的表现形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 “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
  仁的产生,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诗经里洵美且仁
  其人美且仁
  尚书里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
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二、“仁”的价值内涵。
  三、“仁”的表现方式。
  四、“仁”的实践价值。
  仁对后世是有影响的!
  在范仲淹《岳阳楼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柳宗元《天说》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
注释
  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辞海》里说:仁是一种涵盖极广的道德范畴。《新华词典》里说:它是同情、友爱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将所有对仁的解释拿来比较的话,最后,一定会把自己搞糊涂。我们只是觉得仁是个好东西,比如说某某“不仁不义”的时候,肯定不是好话。可仁又不是简单的好,比如说某某“假仁假义”的时候,我们对仁的认识就彻底给混淆了。其实,《论语》的通篇都在阐述什么是仁,何必舍近求远去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认识“仁”呢。先来看看《论语》中以下四段对“仁”的描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为人孝悌而又喜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追寻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后道会自然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一旦大家都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天下就达到仁的状态了。追求仁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归咎于他人。”颜渊问:“那具体怎样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不算聪明,但可以照着这几句话去做。”)《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通过上面四段我们可以看出“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第一段中有子的话告诉我们孝悌是仁的根本,可见仁不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基于前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的。第二段中孔子将认识礼,而自觉的受礼的制约称为仁。通过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对比可以得知,孔子思想中的“知礼”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知止”。知礼、知止是人生要得到“不殆”境界所必须的也是正确的方法。第三段和第四段中,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义”一样“仁”也是一个衍生概念。仁里面包括对事物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也与义类似。但是仁里面还包含着判断之后的行动,比如第三段中的“爱人”,第四段中的“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为什么审视自己的过错就了解仁了呢?过错是人所做的错误的事,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收起

孔子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

仁爱

子曰:仁者爱人。孔子对于人的定义是很庞大的,为君者要爱护百姓,为臣者要忠于君主,爱护下属,每一个阶级,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仁的标准。

平等爱人 和谐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自重
宽------宽厚
信------信用
敏------勤恳
惠------关爱他人
温------温和
良------善良
恭-----自重
俭------勤俭
让------谦让
以上道德规范的总和为“仁”。

爱人

仁心,仁政

爱人,有等级的仁爱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全部展开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