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竺可桢的故事?一定要简洁有力,要容易明白,校长让查的啊,不能出差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7:10:08
谁有竺可桢的故事?一定要简洁有力,要容易明白,校长让查的啊,不能出差错!
x[r"r~?;L8aUtABH ݸHB4eUWefα#|؅*++/3K e7mv?7y1Jqx zI;KPpgϚyػ6ƚ湷oȯ{k/mSOV>Ɍ$5?1)OtvL? g{pj\>3 *]SB. ;130+拋ɁIv;Xkln-onތr:cM)VMuvL_~Ŷ>*\%ӯ6? CYa]C'Ra}X3_jlUBCvݠ K$X`Ǥ ? * l&fډJ>}-$mo1^&futߠkfpPu>zގ$6t4⤗bRLts%4E1F#ShN| \:i~ɐ[>\c L-FǞioڃ*&0btmZNjA_{Aa_Myyzf0ξdþ.::,Dz<9ժսHYJ3\"Tn5O,IѤf@u5i1Kzak{[&h~wc7^_“`ak؊z\ЁRGsMQʤde3A'e3'Gb2fn^rl =>>F|6ϾZE[0[:#LdZDdR~.Le݅1itDP*@ pM@`rEکz boar=/EprW,yG칽x94/_2 ƙ+}ǁja0+_ &w}{wdʹpzkm[Lk%X>fz+D )}1S3ڃl+^ct.yV+/BLnmǔxM!rs{6L|Ӣ`}da'ߓu5tߓ'4]71vP|pb0uwU{Xro{:VAg xq@GMnu@Ͱ7S'˙[K|+Spn>'ēC"EXqYYǛmBV}s]NmzcY*R >DhYOfmoܲyn/?^jnKh آIҤcHςKh16 4Wǯg!)V މ9[|raJȇ>g'&+ 6?\J* r{ 'ȔrLt4J,B0nuٲ}]@0N *k=xW}M9I8. _KZ+aTx>xJTYrI;Pв9j2m9I:-N)@ȭpf)C92fl=˚y5 Ưw˯Rrn=JFdC̐_"/[Z'`n^I>+7t)wI(J|3R"LIX֓Hƕqn$KIKk8n˙g UÅy0ك1܌rv7 S`K$q+ݞglM/O}AW|ګOvG}l <"YY>`P,̽+k{eC|McUBYWp!Y#XU).S! s.˃˶ao!%;d2^G~  *b 0r&jL09gogDVCR( #WFIRjPOd=-_KC-zd*~~zF&r uIFyLw8"6p;!?{}9 ّ|IM@,Oܑ\k9ߟ/&ξ,gR~yKF7}&תn4󵥦)k5lfAmێԇ97ЀZL"ۃihUjryߌe^WHu66Wt-'VAm1*'6YZJR8 ' FB8? ;VRbeաHP[[<ݜ+ڴ2!B+HlTc]]Wro2'N|ft>de [>a`1͏tUN,ӯՃ-cE#*ì1:_1C*lgTXl%bV'3J%\ԯ7vt7Z\?䚫GZuN}k ‹&s˪g^AOƕ&vò3 1,kbճe:5}B;,w҆%V3&P. E'Vҳxjjհjx۶Y;Aq0" ΟVb%` ~#5/QmO[y00~,LaMNZ_J &{4ֱ}ȠU9CdŠjϬ+ڐdt"6=fͦve^ sƚ/jAH Bm}Y̾u;"k{&y{Ĭ+dw&s*ɫBCqù)\I>a兹o[Qqv|Ur#Z҆e+2;$Ff9LULfBWˢu4C؇7Ye-R^+'f# h*Or g(M'K^ Pj|iu|٬ !%#lEw'bO?ٶ1a*\5d'Z$W"Dw]xyYKM'K‘kk]ss?R1PC讴<9,VcHlqgM[MZ{Zq9pLuL=[ve!rUeR7GXq{.u,ϕ/SEy?"ISuXuϙA|y݁NGTd NV!<0n 2y("6fA)nR+YG;.@oÝ*:&o#tn;̖H+ѻ g~U V?pt.0A.֕IIQ_t7-_DHo/Y|$|R8ŰwHq4Ǫ4`7'U$,ċgWyAԙ(7apKҡ t};lƹ&/c_JURnzOBl[E3$F&'f6h<ɺ_/R E48{GT$"rcy>x Wd~yq<چ4r[AfveϤy{(GRpx(O/e%i*=+a^{wӧAkX㼻,\9ܧpvن_+e :)F: OMK[o9Å >xoR.,OUgK\ - 0y:}?!pO2k /H&/FrIkQѼ0yS~O|.ij5&ܧg]$m۳7HohG."5H@@UҖ-M-&9A.3ҵ\nUaׇK6^WŃ=Ck'h8wc1/yẏS8 u}rSl!>Ⱥ$SKV.VC <)c^;2u_8Ydi%4ZOGs 6y4(yz#^/5:IեTdrJULL.ޖ& X&cV8? &]) 6zO)cF+Q9(/X&IQΩh;_aNkN\oEB+h[`,;%m NwWAY9_Ewn&8N[bb6s你{.9I߱Sp,1׏.LzA Ѵzn/Rcj:B {OtgEv&M#kJxm e~psD&VN :(R Z~.(,]]%^wAo78G5ԚJ߉(r#+v"+a@A1hQ2̕jIjޓ=0׾oq`9n1A.ᅫ{ .mx+7qqHn![zߙ8|0+bz[SX)(V}4](]+5|~&tQTϮX`}lKQ@V Ϳ)"Pˢ=4D2ZIN}OZ*b䪎S:lҷAفv#WT%FtƙіxΨaOKsP@G$;i'%%1

谁有竺可桢的故事?一定要简洁有力,要容易明白,校长让查的啊,不能出差错!
谁有竺可桢的故事?
一定要简洁有力,要容易明白,校长让查的啊,不能出差错!

谁有竺可桢的故事?一定要简洁有力,要容易明白,校长让查的啊,不能出差错!
竺可桢(1890—1974年)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人.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因嫌复旦学风太差退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代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 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 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 “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他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认真细致,鞠躬尽瘁,艰苦奋斗;他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不畏强御,刚直不阿;他勤奋好学,联系实际,锲尔不舍,始终如一.他不仅在创建近代地理学和气象气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竺可桢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