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1 17:07:02
如何使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xVnW~Q_Hm}*j_`s&چ\ 8,9{_,SJZs9+HT9LZzt\'72 eSX_x_U_~}VRs䯨ѥ+y:5``}?t!N^Y=5_!Xs]cg,gs57ԧl[mW-BgTqO ,w &`}ku[w,Mnւmeŝe천%M4EV{j5t'g8 bB&QIͯW"CőWLmHV`"eh|Em)>r$ĸؑJ&@EvJ f<~zɁ+&760\/Yq?H[+|KLbʂ>st(%.x#f$:ɮ>3P1oqi=Ӣ%fJdl d"XG0J1:A:~@QmB<ԧ猽3 R `VU7?}o"et9^9`V}>|E! (o@&e8L\˺Q=6DЭà ղgF=kČE+2u3$˄g%VoOBA`y8ܶʴʖ.#]^ А:W&ܐ;H SjrDRgd6UD yGUc|uǞĔ$&M7ԭ**~(q2Vٽ |GRr~\$aU0tDl [%F0vQ=N7#@w7 VTmp'Pfk犻ƽr< R/ڌl!==0tj .Nk`34guQmfMBtw-~;Vi]VQ-ya_n0 ӥ%o\Oj'a^DjߪÊZ9'J {s '#솎M@ GBW\LuqўvmB8Ĥ҆;x4hcՅvo&#^6=ҧ}9cAl}sVW~G{:9Cr#$@ 1nj ^4)kE6%Ӊ֚QP1Ŕn~2hXqdsVz.k]9>9K]+kQ%4)M ǥQL}ܤ׿

如何使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如何使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如何使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具有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例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清楚中法战争的过程”,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清楚.如果改为“学生能在《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战争开始、结束的地点,并能标明时间;能指出四场重要战役的地点(马尾、淡水、镇海、镇南关、临洮中的四个)”,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掌握.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A、用自己的话说出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B、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战争原因的内容;C、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示范、评价、修改”等.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就有问题.若改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就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地图”等.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
(1)使用辅助手段或不使用.如:不用计算器来计算…;
(2)提供信息或不提供;
(3)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
四、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9%的正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