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凿壁偷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3:41:01
什么是凿壁偷光
x\Yo+u+̛Ȟ32L$~CĝMjDj&QNch_wi6|s `#2]}[_̰&I}S:HS_?~'c_B?߅~U&JR*{ꜞ;zЍ̜dΚdh̚\B>ZDucdJΜoQP(~W7̚z72*7Yz6j}UQ*R ե&\ѵSks>&QB1V' 5k}$=2;F}ݚZˌe k|EtsetIe]]bG®v -;~ X''ŮԪowKy> X5R}nViV1qVEkڧ| *ŸjPZ f.m=zp(ՉJ_a^5[_~[UuZ{}\UӇqk'tV5Yөy2n/9(xCʭY4@BZLm zjcr@R84}47Dzxa%>F"q>QJ͑m.aQk{~,vyi_U!g $,4n6=mm=z 5Þ%OUkR PB/b.'yG6i}pд]8rDn1}Tw0幛H'lnky@$U@zZ/֩k58tl#+ nzoH6}llzΛb_+ z?桗C"D]W|03s_*޽Ka*dx+0@ ClA]6\X&qatR}A\ߟ"п0M^2 >4';=@:Hx59P)yպZčD nd(S:}| ů>&fHƵ7x5?~ G&*rKWj#՛j6Uu0 ZvDcS9*&C;Ff1ǑN؄wGvi5ࡓm& ?—R:6aKҮ5Gʯ:4$!Oz6Wbɾ#5#9'`Oy4G\On`-v=ϐz幈,Y^;7*]şAErD,QF]otiU6a)HlZl %ƙIDUu UQM^ B/|ɸ pS0bFT.*ǟgvM̑YI볧<C gbY*x>k05t{*qiYzeؓȚF"4bS=ׂ#4;t|̐4'O$Ƀ͉uIVw.ci;YmR`G"p!c$&/~z* qz$eIuphxb#kq "X U-g7ؚ{;*LsNۈT=Npj87}w*;>>9ŷ%F (2}>ÏQ׵"')C0᫙3"f&&(.D{cY"0V{F t W˱=};;rW"m_(wKmbPX뻵I2E㙡Ǻ6EH!)H10I#zq`$9>EB PT[mM |[9 N@ZaYem:ugNښfy_oI+&:`8ɾ0 `@xX"/zQ2SׯbU!\=m"ۍ\6|5kIfU6kNA<> FtxL7AٓT[҂V)e%ӑeg兝aS<;S=\|KAuy F@G^@-oLb/"BCP 3S<{r2Rױ02f=YW '#@JF9kߠ:gU?bVʒڐ3 IxT0z(3,+ >sRIO A >쌅?aM78y BƥiSLp |NZAPZpK-sVtTSE>%`@>789TS`1 mև[^`W7RdsP )\wb$]$/ΩΛRG0ba 5nRK[DWRtl4-D71K!XCP!d0s{GwڊT_Eԩ}T" 9y9? j#$#xpՍڭITk,[Qzq)eRGERKf~ NھIsԒc[oKuF i"! YT$u/3ݵkyTHD*]}N2MAUoKލSuM']ny3|o")r}@8Z *Ԋ$P"#R8`ntԨ-16ZY&8::bЮd{)5&_KGX ,4H?Ё&3{Yɾ. VN ÃQ$t9+$yzҨdHH"aE|7aGmHA9}[Oj\as{^>X9MN=f{i75Q;Pd:RJ#[PICratHtT5s#w6`GEBD,UY)`)[t3%$*;}b%Ze2:o"l\Bd\%c~uxΖ3ny<ѩ LH})=dk91$"uE6#Q  Vp-dHI n_:X{3/Xz9mߧb Y/* *c/57“9}zpͪ"8zExʩ*Wj.YVߜv h1tۍt& #;Q{m'<c M'Uŕk1ޝ2R6E(POLg'כozh[hݪ8T =v[w'~71zy <=!y̟9PMa=iZھ) ]gD7Lp-rg8:̟F 6ttzŖ[BETvG5EE({bkႂ\͢JG>Q1AKPЫB>PHHˇ#3'ۣ~5z3r#xp~g䟀qq!/r: M l[2µ[gn/^U\ M/M$e|CY'˾C 7D3<c#TeWUݶs=bߠ |]N8*t8ze4@#'<]B#9D@).{~l5${ F٥=;oUy5Blr\W馳Un9權^( %+!#iU6bl-#ܟ#g rk{6F:r*>,$RR x#Niϥx5gYQ.Jdr9H ~NxӘ`1΁"xryǬ JBzMMqko'o\}Ǿ&r~wq?'pu׽?_~׺7+ϽɅ&7= '/*j

什么是凿壁偷光
什么是凿壁偷光

什么是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近义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
【反义词】:不学无术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 凿壁偷光
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凿壁偷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目录
成语资料
作品相关解释
示例
白话典故启示
注释
扩展阅读原文
译文
成语资料
作品相关 解释
示例
白话典故 启示
注释

全部展开

凿壁偷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目录
成语资料
作品相关解释
示例
白话典故启示
注释
扩展阅读原文
译文
成语资料
作品相关 解释
示例
白话典故 启示
注释
扩展阅读 原文
译文
展开 编辑本段成语资料
  【拼音】za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 凿壁偷光
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同义词】 囊萤映雪   【近义词】 穿壁引光 凿壁借光   【造句】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 《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主要写韩翃(hóng宏)的风流韵事,批判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
编辑本段作品相关
  匡衡(kuānghēng)(生卒年待考),字稚圭,东海承(东海兰陵人今山东苍山鲁城乡,另一说为:山 凿壁偷光
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崇,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 凿壁偷光
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文言典故   1.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2. 汉匡衡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
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到,及) ②资给 以书 (资助给)   ③遂成大学 (大学问家) ④愿 意得主人书遍读之 (希望)   6.致:给 7.得:得到 8.书:读书 9.穿壁:在墙上打洞。 10.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示例
  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编辑本段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了。   穿壁:在墙上钻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愿:希望。   遂:于是。   乃:因此。

收起

比喻刻苦学习
是说匡衡家穷,到了晚上他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光看书的故事

故事(一)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

全部展开

故事(一)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故事(二)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启示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时期有名的学者。

收起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也称“凿壁偷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

全部展开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也称“凿壁偷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作者
关于《西京杂记》的作者。历来尚有非议,但是我们一般认为是东晋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原文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不识字。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以......为奇怪。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资助,借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
启示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人物简介
  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 山东(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
同义词
囊萤映雪
近义词
穿壁引光,凿壁偷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