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6:28:55
史记的写作背景
史记的写作背景
史记的写作背景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山西韩城).那里南邻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灵秀豪迈之气.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献.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他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上至尧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阅读的对象.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探访大禹的遗址,在场上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故居.在漫游过程中,他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寻根求源.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母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拓宽了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历的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亲身感受也一起写入书中.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司马迁修史
司马迁修史初期,旨在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并弘扬有汉一带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圣盛德”、述“功臣史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是经过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他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认为自己也属于发奋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多怨刺的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