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的小论文《青少年应该怎样创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2:09:37
1000字的小论文《青少年应该怎样创新》,
x}r#IݯUKfm#OZHMh 1$$8%1I~A"Yn- @Op^_i'[W ;# d~53Q-d?3ٺ{?-_ս3bp'o^?饟e^G~[ voUpsjus641b$OWl_3m6y&͍?MI+h~,kN<"M2{2\[\ e1eRzxQ䤒)O_ fgr?kyrLc0h$Lϱߙ4|{bbfS90L?7|b\4d_M% r\n00e-yu*|E*ieY2tXNֈ6;/IpT1TZJ`ħ7evKk ۙ-I?gGj/fLf? ˵`Ako@ lox18t^M222p6)`?z؎TYe Rp٣ۑgޞqEĆ /efIdq:v,[\cd"#:eid_ };2yQ;~ yzy1wjJTJd{TEϴ#5c0f+\A(:&=tKE8w?g j_9n–*gC0;%c4G0sOBw`K&w-}kL*f Z/ֆTG,hrOHk J.4`߰z30o-~ +vJtrdL:to1/0^:SNq)o=g9VjIg.|1ۖŸ>8`~iw)ԓT͋>J6_Qvr%6a2~2n*M5k^Rn p^Ō6l%,GacؙhY nJV!9;S=1Ŭ UUg;}ZzMWnQ@s~j%~ =) O_a;GΌ_h iع0]/Ɏy$x#;(CLٴgA;xDG~C1gb d ̱iW$C`Nj׽&_V}F,o}dLHvP9{t>0&uP//xN0Jg%l{FY&/%>gGmT$EM{[m(ON4֬ bwx<,liJ:[]S8j"~ P͖2FoT#{ ߳ ITš& %ښҹŤCQ6z V8S܃n6|0՚Yrhy5ln/u| ̈́ZRL<Әݯ!O8bT %ޣ0X`RŠlБ|(uiA%Bzp4ˊWlhg)u|#-e%`}r˖?۟y1g%m6O/WG0diؠbcӡUn/)kL_e ?P5M0+N\ؚC)R$sG'9Ԑo2whӵ,&t]s(B,zo67]-IoovIX3GF y[` |0;x;Ǟi7Ӯ>( hyOZg*Wam!v&oCo P` 齟ۃ4WL&snJbA}xhMpǍ9|-?)/rm)=}L/댌@t5S/"ft!7MV`gLfLV[KT6o.u02vKMZݙb cv~(rEoS'xBOS.E1DڴIT /K=V}wc47,g}h}F֝g$9pа`vFXݠԉ5gx&M2 *L}sX\W76\>U8$ #_ #d""[0JbТK<-6U10bOx%՘tb0FT=sYJ;T> 0Uwo۝9V%ժHFXWh?tDQ{RLj@@*}qq3:f\. ?F 6$NoR|]6W?$a,,m"L{ ro&>.N<({Oz77H[*藑nm$8AM >;^{!:"8#FՍ̃跇 mMO g KJjd ;=O[p)Ue09j%,cgOd_U_ k\T9ab~56 ;5›3JiyeB;߫{«1,u>'Ƕs퍼>na f- rT~Sj;CŁk-=Z;5u!gВE foe5*罵JO~ۜ w氺qB./79\`kjc@c #KLw}F@~N\Rb9ϭ9FՎ,sڣO7$rGaB_,▱rFjxHlQEGm/VbaXbзށ0UZEحe2<@>ȡGŨP !SyP=={?E=.O*LcҰKWQGy_P}Zh۠Q~N OR [1K&tmhqnድGHJs7]m.' HIoOI>w`pSݱ҆]qxFCzG4΀OԔѣ\-j:?K~YmQxV*ɤZf]fآ{p`+YEVݩ8bMqI`aNU gPn"!(J0]X7:XPG`' >Q'6CLKBoc<5L`?MgdE$DXeu1̚%F#4=RmݣrRmU j'qP<%ۑGr@nsyżSVe3rW |ah٭Er8f1*hVd3O@&{h Ť p@2LT>eK|,V2Mzv&T,(" 5ea,[x? ӌ@*1h]?wik5fjr_k^4]N^0pT8"$)BHg5SaS3g>[84[~ۓTyh,l.Q+L<*Iii9kCBJ i=L2#;$xЯi)NhPf[*}Rx"Cy8syFi(%^~iX`T(U§@:$5f:2Bd,br$WDGgHͻLkpXk6d65&Vl23GܝUQ8`8Zf<&$^$ jM3Ƌ1-V11e!JP&'\g&TFfh6u) !3>S o]jKYQFP_f̥-a{O٪96c'KE*O;G\h;cAJb~XZS?+ 5\$ȿB=Qkt?a`qjPփ` 'd?e2XRLѰ*uBo>? [|Ąų\4Y-1 ݷ`e-#8vډׯZRu-paWݹIZDO$ MUtEpAɳLۋ,I5[re#Q`XlOЃ:b='[zjik[sFg4ţ|oc1BFؚ[|ANB6tM BPE nXJ^^V7[ݠݶjAV+$?(B;i,Bf kTcj$hX_5ZXVTk;dtS=e!M;;Cwkm ,X0oʵ[u/5ԥ~8) SOSPc(jP=?Oh# WFJ6axdcPQ?٨Gj]r19g *^bG0c~^"[h}2Pl_s%ŠUAJnR\CbPK](\,@_OMЀ81;$6u&*̐U$b6$D"0V*[Ǎ;yk6ELa(ʿӪ!4ˋ0Y-ݒJU]MhOBkq׊fnV)v8eC0W\*ok12;NDkY uH\xljvބdWLRZ^~:PvmQB$(e@TȽmUmvA20ӷl=h`-͖a__7_M3?:X4s(~#ɖFjI/21|`01FwíhtF4($_4osqlcS4 itC/4~Ɣhg1.lVbxVp^BY"R8l*AuLf5xJb H 9&Kl+K/FBR0mvJ+YYx%!ʹu Őu >'쟿IQ1ha+ߙ!i5[ԟ@<ղz_o)\);Z}BQ0AU[ăA ~]/p-XFN8oߞ yڪot#i$lH} B*ɑ^oDG6z?`}NW -3|?$,xN`Us^E[Le,.?ڊQft0fFK?&j+1@m we֚݁.nmM=_7Xl:~2S{Fgy14S0*hHÜd«C_խU\ ȃCq!Laۆ=WPÞG$*-Z[ " %+C+B+^zVB$~ކ֬U rM.3 ;> (^~r+xuGu׃$Nت "@@ >H%7(6 ӈR4QUA {+P-qA|9}Y–k ~pߓyEwaOo1F;LR[s75o DN0(, CW3CV̑Me/@uv[^p6H+G} /JVq-Z4Xv>{r7mJnB'UXʮEiR0˚iI.2%(Cl3|;=H嘅,Ipx0-< s %`~ߤw"T|HsTn T<Э4}SE_Z([ȷ/?Jݚ0EWGgI ;TlP#vX*5OH3|մ_-z/W+HkR1PӠ B\y_I}.<`c^[_jHl99V81N`j9K8K*FPA2E囵R5 f.N!y1Md}ԶF $: lCwb5D_CBZ^+֌lFʝo<0*@E_2 Dc͏ٚ^[ / 7`7TMdAJά $$8pWT<A4[T6~dyG@Dn?u?Ҧ8~Gg~]^0!9 x2Bcd̶l X0 mx211I6㬫c,VDu͆YDϞ?m bߣiVCЖ5/ү"ƪkWRT^U&S\4{HRI6)R U|t>N3Fv|V'4eU8޲yd %Y>KYa;H59[Y ++#5 Q ЎA䫒فMYXk#T7UzVYL6:VRU X=mV-?,Y$:B6h[PIHSzM9SMaw :ofvEbiV NԴ{WO!_l/?i-_xcdapV5196w]ȄXd%%H̡ z;:9F$!j`_|%{}MyԞ- SMTk5lKdțQu;Vxӌ8wy`N%*xȘm\RO2hS72߆R0h0eR$)YUH[-*J|%9qx4QbXS | 7ynuqN\gF12tgsU3kx= &Ɇq?@耶G[cxхK_jF><%Ꮪ@;Qm~*M̝rz.@cwȪTi#\ndfv 3L4 wBr{:% );Tb.LJov*-I`r=kTHF;Zo'#cXgnS/.8t;9K8ǹ+~+)喸E{|g Zg1;P[EXEVytTN&Ϛ~(r:ƄWhQ%vFљݸN;oɨJة=LKZ~2#GR'LgUt650]Rv\ru&抮r.y_=?huJZ}\R«k>P~85V`^ U;M#zY<~avdFu\+0S1SY+w(M Ϫ\e쉕WڐHSjrNRlL!T6T^!f`8DY0 .͢uM7wZ^T\V]͍`sUOqֳfޮ>7ä́$ނ =ܤ[P%'^ jU[?/ƌO_7杨BMIҔ"j8>6k= G%P~sΉWف7Û\ A%3v;(Ǩ.\l'rpP\lFtr;Gf%U<}{8]㯎)X^UgcU U`/ѺCM}Ta^czQ5bؖj;:Lގ^Ƥ^֩ݾ_FPCu1TIE5iCGB@L]8V'EG4ɌX96{gTZ|%u{$v|s wSy)!ǹXE"6l{5@Vxl__Vh

1000字的小论文《青少年应该怎样创新》,
1000字的小论文《青少年应该怎样创新》,

1000字的小论文《青少年应该怎样创新》,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本文力求从客观、社会和主观三方面因素进行动态分析,探索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应把握的原则和对策.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五方面对策对青少年学生这一重点进行探索尝试. [关键词] 青少年,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原则,对策.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努力构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重视和支持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益.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利变革.当今之世,求强之国没有不争创新的.创新在人类竞争中的决定作用令其至高无上.创新要以科学的认知为指导、以文明竞争为条件、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如发现新现象,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概念和新理论,制定新计划,设计新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创造新作品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二、我国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无可置疑的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1.客观因素(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人道合一”,孔夫子更强调“述而不作”.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几千年代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有力冲击,但仍根深蒂固.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两个凡是”的出笼就是其极端的表现.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于是,服从听话就成了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2)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整堂课讲解,学生一字不拉地速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能随便提问表示异议.这种上课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三是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同时,青少年在参加工作前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度过,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使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3)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机制尚不完善.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在博物馆上的,天文馆和图书馆都是他们学习的好去处,还有电脑网上教学.据报载,美国目前12岁以上的少儿都会操作电脑,上互联网络,被称为“网上一代”.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主要是在教室里由老师传授.专家估计,在基础教育手段和载体方面,我们已经落后美国至少50年.教育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无疑会大大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政府和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都面临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式重新选择,教育效果重新评估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2.社会因素 从社会系统和青少年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看,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1)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不易的真理: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既是知识分子、青少年人才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育、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那么它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要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时代,甚至被世界潮流所淘汰.只有政通人和,发展和保持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才能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社会政治前提.(2)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3)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位一体,构成社会的有机系统和基本结构,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和以知识、科技、信息、教育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真正的文化时代的来临.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文化基质和内在精神动力.(4)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3.主观因素(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2)缺乏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3)思维惯常定势.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4)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不可否认,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四、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涉及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以及人文环境等方方面面,只有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首先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要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要从“对教育平等”的错误理解中摆脱出来,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从小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家长和教师都要彻底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的陈腐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指导.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需要解决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要把教育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使教育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要求.要以市场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动,调整教育的方针、内容;用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集中、重组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增加新的教育投入;改革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依靠市场机制调整教师与其他职业工资及教师内部工资的对比关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二是要尽快在全社会建立激励青少年创新的价值导向机制.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激励和约束两方面作用.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如果与社会的激励方向一致,则可以达到较高的速度,并受到援助和尊重;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一定要建立鼓励探索、冒险、质疑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社会激励、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形成新的价值导向.三是要加速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天文馆、图书馆等为主体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多媒体电化教学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物质保障.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第24页)和创造世界的过程.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4.协作性原则 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许多教育界人士曾经反复呼吁,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世界国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经从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转变成了培养儿童“学会关心”.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年到1972年期间286位获奖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而获奖.相比之下,未获奖的科学家中,只有很少的人与别人进行积极的合作.这个结果显示,与别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创造性.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五、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应该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进行.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探索和尝试.\x0d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例如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许大学未毕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等.2.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大、中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大学里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我们可以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中、小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大学要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创新的积极性.要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广大学生通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显著的提高.4.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5.改进考试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可以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有些课程也可以用综合性大作业和专题小论文的方式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放宽考试时间限制,以便于他们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做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在考试内容方面,我们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探讨性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充分而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做出解答;或是安排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地分析思考才能做出回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起到一种重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