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一条谚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2:59:59
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一条谚语
x|n+˒ݯlv݀q-6 ~#),J8H$%RI(sYUOVFUsE7l~!2bŊȨӟN}G]Ԡ%UXͬN-ֱJ*Vo*ݷθ3tC}3:#e꟥,!U2&0{>rmuJ[yeq;cZNTuzGu1t{ lX%[}Rk=I[w/vs rGXmuGt:o&d_qfPaq}XdR֔OvN'17s>Gk:tX>~osYeaxXgiT! RCXץ\$IC?~# [:[^hmXUV 03-+Ћ}wbggS̨q}oJg ۲ԭڷc#3`R\ٍZow&ʤ*r{S̉m^MfГv 3۞hj=~^o]N/vT e!f:ֱ<ön;Fb9 oxN BUpVOt:B:)̳1&}䮳o߁:0Y[f|p" QR.%C =ipZ$~ q~q[Qù̞Lهě3;5ף>Ycy^ ˽^Zg}iWr׉Z 0L՝YV8۱]V(LƽZvB@@X=ӇZKƵ>W񷣾 8%(.-3ո!m+q)VÐ=q;aGjr=Hh-45vD *єku@ʆ+_`ݡQ( H_@)7RxSwUZ8p ݉3sWo(ty:mn[~=25/]AG-2n}D$P+GbyQC95Q-`pkíViA3h 6>/gvuwVG?N41e^>P o8V  /ri}PO] j&}h'L֔o,B7D |'q\7:or Ͳ[xMH%ξYb2Xv5wǭQ4k8ħkv#z>֜`TD pb܅X}s:s 9 ˽_!xsòVg\o4t$B?e5i絎4hܙ- $xp*rGexNɻ *SsXRmҽ_qbھ/mmVhАWeRu1ZFu3I/j7*wy ءWE.{gscO o-Pɭ=Y_hR ]oT1 zJxuaF3 1ɖ%q_GR[0iqb&^pk [`91vX^EzpŽN$'=‹y7C3 u2R, (`'U' 2K#us֟pH2i+ (KbSJs2Ⱦ|WYvYLBLgY!`O 7uҭ7-7V`O1< {! c%_BdK D񱯺/pjeTb]fv-/pгz;`M~.p@뵜01Rkx0wM 6gbh6\oH[NMTD$^HXYkoe;3Wm Rɛ!Oۼݻ>l"HU|Ս~ٻez磡öj< <̬nbM3D,6pKxGX(|i T > 9l,ł[vj{@-nW^ D`|]Q a=^5[N݂#B@g䜞 S/+)W0ƒZ8)6$=)c'rú ڈXa@OtI%A 3Na6ᶣ[..%NɨҨ::wJ_:o&fȀb\ ɤ -56m"-ƭ2h`/`nVS09,3FҰ_N1֚]A6lb=CР\X4${Ntz^`dr;xzDBžL&v1?>A"HDv;KER4iz%UU *u+!uB3.4#)iٸ1b"&NitZ͚%ՁaBN~;: ~UDXE3a  D6_\nhczDn ) ;0VlyJmԠ}7Ğl{19V7U?`fA2IR]jZ`Y" S߈3LMG>>e[¸R**_HdHAn ԀR* y:lVtCD.xxY>_LyUF]*UBB=g | 6eAv:X3ubt4îTCjf"dp<ؘ#s_cݻ^ +>;<u;sB=Kh`6>`דjLt63|!0 xw"fiCMeP BQ.K w8?,*.q%+CVb z2ތeN=H_N0.nr8c)cyw+&o "L&ߒ6f] b3acCGSUCB#U41,0nŴ#^qF=jig?#y٣Ѝ&ۦ 0Zsd gHu-J#̅FSwk%27,A؂,\8擴Y hƄ7#3S{VJ%VD74WW}>h)4' ò͑~euæS(s1ϖ׌aUWε.̜Fߝl{LGO6C]T{Yc9K nKuf1+"n-1/*FD2 @:Sa -MPn{jf u0؄uWk.v~6! zضҩ2\.~srp^T uͽj1g!,x߈OWxreKnuHT[]} O]Ȫ+ajw& 3Fe&i@rcq>88Ͱ<| { SjO@MXDG WMv2L_EzjȲs$?Tr*%Í,@W^3}OgpÓ[z{VEpkGfps}`!@ĕ,?"NlwO&%V+rh Ƀ[ jgI0Q[ =\T5 n[gK2[oߧr!l\㙾k@2AuL+ 1Gn^SwG4]J`y݅ ׎Z G-HgT ʲJ&U1xR~L7b:9͚Է`&N{fV,[ԫO| #܄mGfarXTcnITU_kܰ}o!U 춍pG|D}j߽e޳2G/[͏q%I&1Ef͍-2ћ// VR1.Dv*~nkǁ܊⋱ωVjS%"%:nԝ{Q!\넱'CϩSN#^wad+4!9B?s#kgWf6M,#IPH3<()R)Wz'=nޭxy&-p_,xƪ14N{p<E(/BvHT، %2I㽀h-M cW٩ߍޢ6t{TŪ`h \,Vgv/!~\xh`p_v6Eb2[-hIpn3M&dhqzC0x%&{{]Ay/@/A9c#EXSb ݙ ,A*u(c<~uDu`#&9Q]qβ6IxF6g]ai9I9˜ONoDK|ʛxNy9A#zv6i[b9\,8#tM@'8J29堠7VS1#vξ|؀,{7m e,&xyM~Q}7 CPٹN'_!3*VW~Up׋_NAosMUY|*x!Vk=lV"ZLz䥚'卩JWE5W]}ݓ9`>z^ڢ5,@ ;TZ }4kι??mRFw|#1yԍR#"D'Dgs$KJήm}FEZ2+}w(gXTh{5f\zۤT`SKN\#TsgPzLd9!&Xҹ" k":A{WWETs3P&6m;2OwѱyJSD5V˔:yxjy2SL{>ui}GN~s{9$sP^9j^)H1 $ ?ʞ܁b8(|;xJ! KL]eЋ+S}sD/ gv 1lj#zش ^T5W%d$Z:Rs?SC;vͽ$w:Rb^ߴ2spwsRo̘XZb2fK>=JY|j"V(,46ܛ:HJÔeJ5H;3NTb k%TƔ~RMe^[DqY.5ZՕ%$œٌuE›I>g3KyU~i9nK 9zTQXsAM$˲N UXKI|mXՒ5X#)d3MSx\!;g'6I ~Ϋ"Sjԍ%O65"f%Y‘sƕ4`'DV@LRS5OQ`rt0gG#?id$SHxYnlW:Uǔ'Ue:=;}Wb]NO$(1h2a`a&;lXľZTJ<XAhR良·7)xˇZ5 Ryh&8*QSc˷p5PSq^>gI~q$DNjΊ9;ľéIާ?PCɣUc9'vDϝG&hk `L0Gս6A2&\9VwUO'grW6כ>C%̹F2U!f 02adZ=&nyێPqmM;ې# .k(ri;%7%sR nIN|-,)%|%틀zfIIa`h_VX`\&U%ENʾR)᧦dY.cyzڒm t|Ιg-ϩIHBm͍)NbY,Hg._R )ɧ!$>` Q,ycSf&gq֕31mudM@f`Ǜ'PNBBSףv0?\ ,WJ4ի_zg BeJNWY/ۛ/dͮǽinsعBhE9RO,r]/0s= ӻciкs2591C,ݖ;hfMߜMdU(tI9TE5&{y'񹨆fm T<^->L;FTTi#2O7ga?P蕃ꏊB-ܺDJ<aLQuc²Swgoˏ?p&^ _㞿={س| P?7PP

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一条谚语
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
一条谚语

爷爷和孙子去看戏,孙子想到一条关于京剧的谚语,请问是什么?一条谚语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累死了 一个一个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