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简明扼要的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2:36:31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简明扼要的回答
xXYr| J|LC>>Ca_@c') pFD]FU__V25譲2_|ݏ|=_j< bw"/j4ձ wS!I;COJZ]LU#KT "TcxA9,o{iooxQ4^(8Kx)8W:nR#OG*ㆸ]NQAG9dL`cCKYZ zb*:mحb1nԡi=L) {y;R*X6+܉ga_围<+`:^Vo.Wܲ-Wbz)^OjtJQx eD-^ {[t9.:}\Y kP܆9յ\U}BGTiȣgR-ۺLJwNwp'gq9ȲeCח=6rw XM1N+tq4<ȼ篚Ѻc9cC\PpC)d`){=Ѐw@&E<t/fm5; lxHE 7ZMOh[F5Y'[ԶYDԴ [##qaON.Q>4-K;?MZU0&tpddIQ[]J̙b#ˊv@~6:s!< PJhёT0F63kdE91.DV bHZm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简明扼要的回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简明扼要的回答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简明扼要的回答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前,一些在实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优秀领导人,因不同意“左”倾错误而被排除于领导层之外.担任党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就曾受到排挤.

确立了M的领导地位。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如何理解这个“转折点”呢?
第一,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

全部展开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如何理解这个“转折点”呢?
第一,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遵义会议前,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四年之久。中共临时中央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左”倾冒险主义政策,致使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和革命力量遭受极大破坏,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几乎完全丧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毛泽东等指挥前几次反“围剿”中所运用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被抛弃,结果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惨重损失。遵义会议总结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充分肯定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多次反“围剿”胜利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前,一些在实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优秀领导人,因不同意“左”倾错误而被排除于领导层之外。担任党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就曾受到排挤。遵义会议使这种状况得到基本改变。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在后来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多次救革命于危境,使党和红军一步步走向胜利。
第三,遵义会议对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和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纠正,都是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党中央和红军才能在长征的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保存下来,并在这以后能够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到达陕北,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人民日报》 (2001年05月29日第九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