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简短,准确. 为什么先些中间,再写船头,最后些船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22:30:54
核舟记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简短,准确.                为什么先些中间,再写船头,最后些船尾
x}r+Yݯ3Ъi3o}C %/H@- - FSq۬M\M^W0V=S֙7Lzd30_o=,gҹ>gdLqISK=^?_OL7PpJ{uI5h|q Ss#$zZZ935<9ջpm_٫׋KLb:XlO@~nImzXuZK\`=<1 r$߽vqW^oYܾi-M[ϽUmH7jfz 灗@h"qMu^z>7DļupL~yob=;8=SyLv;i_sO8qLez'1&N\Bmɚ712}8)^E K*>Ywc ?Jy~_Xϯy8dTJuoڂ5fnIfRqV`'2q yq^|V[gC!^[<^ܛk"q\Cu (ך1=wwd^H. X+wd(潪o$̫MʾB0. 8R80pYj4=>m_;8P33q_L} ]^Ay#FUzƌ[+L=1"h^{',\Pd3RoY @lM\,(;_dd{ѯv⽒ֲ[{$#ù|_azrP&R"+7Pmv hf4۠$odZn=iL 6QGWlͭ}( )圡7?N=3XjO)K +r`*p@M2E8uG i|є@xjityXoW-(UTI?@@Cawvi$X JvG4-x:#%rAyMaOM|Ђ OQ+w 4_Lv"ݪbK꣋T-YY]/?W+mi?5?AJtTݻ=5"D6 >{UO4`䭦]P<χl~!RdU|S(WDCM8kuz ;"k];匓S '}s85^U{43P¼ytFf83#i 7 s&F yD!;,enw3sqPtn/nGu/^qq@F9Zc/3 !yU篠FAj $SqgԼPO@3 $O Ľ?HqJj<:2H؇8:aӦ1F#b!P!t'zX|;A[_ꝘT #Qs8V\O01ށVqOL hĸqlE2~2p yo`?ԺoqOZ ~=AU"xјBzRZxŞ RK$j!V ݹ3ӛn54q oy^WMWEԺ׵g^h hսW_+#$2 ,hAUzZ6.O#k==z2*,O8^f" 8GjpPM(Z̦1x>M])̞ 8nMRw߃VuGEh@3l4Θ?_D=ΎzXw$>hlhv,6C{EfJ@?3tVG3XjLLw ZTe?֚%/d=1fxv1VM@ Aͮ`X'6 /#ZdA)O?Ï6_Ixp08Ղ\Ԍ`Cў?񭙤C| WWg%Argj#M.rGwˏ Q5ElWA H!r \d6dW5eP& 24^e#]-Ad6\AϺ{0jh?:[%Q,I* JkHA_z[aYJ3\)"xNw wB-;GVuqm/yS-*8'*4k> FX_.q2x) EX\P2/58Yy BI }%7qB2I-K'>IëD}-hWFcŁ lÿ|{9$/Fx0w{^CUl`<y<l] tB-@ $ ڵ! u?U!fTzwE ebHE{<ڊЕNB߄>2iox"4\V̪Ɛ)\Tf%xv Lۖh >aU3fPE/k۶ 5\"-39O!R[0x́S_^Lnghp,ae2X޲Q:LJ[1I b'4 g&IR0>a'LV3ߒկ5`]]+ vV|2`/LQeJ2*;A# L gH7C`) Ƹ(N,rS-g?r 83TD "¸+fMWkamba:DZ˲ļP?0%&obv7TPzE._u 3,9 jN&JKqF_!Qf邋3Lw'iS% Ar/(GޟVƓVes(MH(l]YK>|>Tз50!P VD#Љ_(#BijtIP{t SV/siR5hݰ$GݰBLDrbõǩF<]mf5g6 uyZ,##gB/ ?ϗR3R0 mIB c) 2naꮟLa2J#(2Pn<i\OGU@dflR\p7>sj$ļ,U&yPf\|}-z|)R GzBYb/X9:Lk(Gw( ꂧ}kN/TqGr#]2|!X"w/b-cWP4}<|Sd90UA:~ٗX֔дHu΅n}L;q݀rx: uwu᧿|wK cȟ%j1\ 4}1G $#{ MnܕLsz`oa*Y'ZI1C_4|T `ɨC-9 yl!,+ZVdT^. !_ƶl0}F U>L撬W?2-v~# 1&9'm+E5`(IZSpNc_q>G>CU`Wޡ]ԸJnlˢ$.b> mA),,p, I?H*å:I7w3S})7z2^눑aWIJkRbؔ,HP>K)w#V{9My={&\TgUԌf !0EQ&,ޮV/u:,2Yutj>SLg%'ք>]/ߺ/(εfk86ݩq]gSʩ+=AZ E&37R_(M 6xkaݍR{E6QF9y޶YhWڮ%h? {Nl~]#0Sez5 вKytiȁ03U  [JL7z׮OKpI-SS-[MHZ) fW1#Gv׭܃}͠QA.#Mbe[<[nɉny/^-]s,ZfMOpiO(ƨZ~$pP%ÜZzbW=^6ia>UB+2簑9vst-)MNDfFJY~ ved?n3j- +TPjzKY7ap RjX{ELCaD2Knb+@qPvCěENN}% A;-;zPn;pDjw`=5k\_K8xJ@m* mF3윋^tURi^µbsdD*1r/H Guj,U4֛MBHJ=>P^JjF3Pa5,hL jo; 8P6A0]T<G2eox"?ҐhJc^ܙxђ '֩^\&I7h+&D(4 :ߍW-3"X:\v{N6FڲyZ?$ jTu5G1Bh\0 ^[ (RwކTw qtՊ%3YQ,J]Òe,j j Cڢ{KY".  jWu) ӥkʘ+7:K^lE?}-X+.0i~̫:ٲbֈ7LAj*\BzŖ-2 6zzMBm?dMq0MF.xg*A+Y.9oT!@1>QvKFDS~Nw7?N`#˲8y54-i\}+jNI..£xYtQEZs*&ֶ1fFݶjh`ȁc3(9x o2뚫r4g07I&rg'aG^Xg`ǀ!xh-jBQ}9ՌPb/Û ɾo9Nj5,&+Oel5 M!D#+m;uTl:4Q/4=95\Xy`cgGxvcZ mל-1q2HVFmVdn]$f*?8'ms$=ڽİ,Z!#a)7|8,I>"Ǥ JCi9j WOZjL +D$Rac=ۤDn_]vAc}=P.n5Ԋ^J歬Ӿ*dgCЈ!C*\!|R˹$oVY]U}+xg3-,=3t~mvÅHBӅ_>wW(`#־H1Eז˳X#۸\H^y~/ڽīޞԤoQ 5 ͫ! Y7 wZN? C0mh>|UQKŤO h9Xn8PHVЗQXS*)nn;{:igx"%aF?H/>YT"0G ]&fyG;6Jcآ7='!-_UwG%}ά?_@8)Y崱J\XqۉD/oTU("gr-E ,[bDWE8,ifI#>o09$hm4R,kpsAWb`^43`#uh@}x-`'s'< ) Jl_0ƙݝ8wV2azbBc 7,2^ٯR,p(kEiC!ENS6 *rX`CZBW{U"9^a&g 2{Oz3IjZñbs|D%,)dyIXʒޜ9~F5¾clK !Ⅿ,m3 ފj#U`OoBL8,xDmX\/9/)6I R {(c{(N~}o>YNxOlcX1X&^Ăx70fdRcÓ?8dME$ &xJÞ^nifˎ:_]MABIK^<Yc2K$h #i6GmɉVlԩZ6XOvHC8L]a g IN`޷&5L6KI0D:gzxgKG]/dt*( }iftܣI/J7[d0d|/pg]prE t1 F5z3zQ0O&,&Hm=Jn}\H!KGUGI/eSyBcA2|KH3rW)UA2 G/}dɁWG21*@p ozrMglӮTZڜ֫|qأV5HsͲINakzrFm) h؀Je F tK8[ȦZWY!ʣ&0+wR`5>$+< C-ۣ=^-S-Ɋ,oyOl?T(?Yv9 ZC)JrLES79л]G =؞-ɭx2Y'J sts* OnT|M+KDڷ2aQ'zf l^#$GV^wG)5\ dؔZsi4.%؞(" [fY7LBٲyAanhtQH0wS+ I"n4&EmYx5ɦiu~;Ohގ'վ#eY@)S eBO0d9TjJ ڽd͸=}zoۨ_$疙8hy{^¨h&:XS3{2R<~h|RbK[Lz"ͦ'a1F#gS%=)#/Ōvk[TmVAEUɋ[ /b4 WZ$!xSޫ&vgt"uaI6/Dr ] ×cv ^7،cW-P7{UIKMjj TyII9͋JU^cG4$:e$Y(#U5.~X&A^ Cj5vX+YmY[ztBUl}mli@[}{DU^#|ꇯV,afDT.a8 FD.cض (+,l<k <%*HFFñ\(jϔ%ҧ ^%[cP~~Z؀Jv:3rĬr_gl̺Q$Z~=2Q$0Z6#F>fCT~n,|U@cIAlKirK#zRT;`萛r5*$uMH)mxBxvW= PzO.v

核舟记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简短,准确. 为什么先些中间,再写船头,最后些船尾
核舟记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
简短,准确. 为什么先些中间,再写船头,最后些船尾

核舟记写作顺序安排的原因简短,准确. 为什么先些中间,再写船头,最后些船尾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二、问题研究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练习说明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