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20:31:32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xn#Y-+@# )3щҸ(RgqSA%R3IęRcf|/ܵ>vhRx֭*c2;^^u=Lg SLz *5S.]o4?_O/?LF~_f/^6`z,W~0WSș0R|GjȼֳptW~3Čwޔ_IWLӼiyο54).X܋ē0mzdӺbM/\$>{V4R>tx&^~/kzGglO~cm}S{: jEdΓAAxjd֍KL=` ,xS0,tnLkU\}G`38563?K&5C,>n8`91gͮ+ӭǓ`uhe=YS{Md:، op'N1X2l]'??WaO٫I8MnR?cn0,m0wS[zqAWlǦa#ŝ&pa@?`- t1:2HLPO\](\d"'AJٔ׋ XZN_cJ&^>g]wT4:V@EՐc89Q!򃗽ADžM|>dg+.8>={{|:C~sK~?q6l06X6/Ϥr٠|ϑ/;eҹH= !a#SjL{ܯCfl&O'_}'8 z-?1Npw&p>-?L z8{yyg?*?hG,4Hjnd5JkDD^ 9lZצg.6kv 4Ka]َm0zG|[M2ݱ)x&vppU>XM˟ˊ׼;ؑ2y Kl ̻34ə), V*F-no3 pJ7dn]p_KM<`1" f,S2`i<ɩwfn7yv=}+z KV2'> :GgirS+`3|Yx~g%^\^:֓K.ޡ7ĸU=}O=S;n lG FE;\d8OL4J^m<79pҖmxul0˛*tfZ ]v } ʙMl&>Q` ̂p=ZB|=iG,e4į>Wn^O^5$ S:'+SE" 4 OW[C֋쯒dDJ~}2v TjJgYLㄯ>daD%s>߻8\n{ҧavWWw2ӱWV'X_/:ﵼ{[=j'LMfmPn4ϬW^ԛEUH'` jW=?pUj ſrRM_ "@+OAC*1_Hq5]gYn!9TCes%r L^6@]P> qJIګc-q@ɻJôue }U<ķA *+ Z^;LW=(?lT= Eҭ4tK[\ xٞ#h``5ziJOqG8}/?RlG(eEDD;Y vf^++ȀRHpnJï<~%Ҕ+*-Fl+Oi_.C[$@¿ܙ1e)qtLlzIcle)XPG㥹1yMz 4 o1TyF0ڲ 0R .~%Aʧv$O5`+1pvIH"Il5i{3DŮ9N z RN94Eɢ1M}2]WlssOQ##'D_e+4^c9]ZDT0e:;U{C8?sWQfAFOdz~=w㯢2ia~=-fed;@+Sȫ.i,asJhd:Юjg[tGGW@90:v 71Sx29`~޷<@~1ث_UuXy x5nrBY$XvdK`i-x逃PyMՓ6zHxr򽔆xí. DÊ Mũ"#c=ax@sq'=P8'#w!h M ET!t!h ;WV흚~9"ż|g< FAh$^,nksn3?<)EUK @_T‹a-if@87lⵠR1QYQDC~`Q83wRC^ٹ^هUO`58H>2NYS+?4}Q>H*ڤ]1WܵSz[ Ys,MnY]QC- ]/lFJmRl8U{E:?O `+tTQbDr{Oσhl̚ :SMFzVytup:Bp\vzc$μSĶf"x UzFY%!C|Co@:T 0UovneJU(zW)>ye01=&L16:rX9{Y;*2`:UD42tOLn|6~}4t@gY&&F(nc5aJ%ȋG/CNt&@^e,@p`sl#'茵0AGM:73yaenf*0,sD =S#1"IJ@fz (rDQ բ o-6G;+Q.@ht֤ ueX]95DɆ :' ~ ujrOtJX&?(Q/P|=m:= 2S 1p Td '`vyFKfH!* T>:Q;Af`I>,n1S+-Ap.!d0:}T,8JAn.$|qHV;`v8m8yFAO{/)x>уiǭF.[2U n Y՞Z;۠d֪;h뢕&]4)N,NbGwM,a%{y3jrjnit78^ QM߳vQiQ" ]vj,0SRhsA\!m7O np[6?y2c sq= Ž6h7%Q4V׻|NjSӬR)TH_SRbElf2b TwSvr]S)bGQ;S+Iո4R+SVnLOA!*%I@xѣ]o((u9rg -}X 潜'0Cd_0(~ԮM/:2Rق[AP?|7؊ST0ّA"Ћӽڣ #)8{{ioĦ'K>Qq9/cdyK¡z"cc!;ʘH.Y5e(+&q~J }$?q7xL*25d)X!cz*E,&pCIA]c ".WxO.Y%)W8 B P:RI3]c*wUgeeV X 9wFD ca>ed"R$-[$vB"Pg$ ľ_c硄fۀIhv#I6+oC*˯1p[HVuP U ʉ~ew*Q,R5oԒp!>CZO3+Ƚ׼%$C =JRXWS.yͼ\CRL:4lkg8S|v?wymJ!! L27y~Od;hlv.+U"~漮ϩTp%Ir^%B*E9L`5AcLe$<ȷiYסx.rQ;0D\ H'xW6\#/+(CY>vL.DRNJCIHٶ~gmڳ!~8(/h tOvϷ=D0Ga AlOTX2 |4T@Y L&'[9*xbJQ9rDl,xRoYQo+% yb7J;:7v"gAWnuy<~ :AbJX& b2H٘]2 jD\ZDdiqKsFNԻDOPb3_4^( .("$K9ƹ1Oܚ((/!OS*D3\q~%oX.w'$)"I^.#{ Bfry>;|?m3d;7jezucuR_IhQ\L'M>&bDgZ_8zH$$>hӳQZ]Eݬ?'4O"^$%'񫂋"qqD#8sNmB@gf jW Y0D)wPUlI2fNICC?H4)zFmR{ _n_]zZJ3}wQ]5eMRB gh)@pD4 O #{Y2ܹځ$E=9 ;gULI$N98Л{&s+t4 vnj.3WLVg+߂JQWfqFDfL52ƛ{jJ-K4(wBF!!أK FdB :? "Xz^s H=eE(?r}gg(Ѽ*H=U ۱e׾L':9Lt.TWԿaZ: V{bɷ0ӫ.bOmZ硃XxJX.xHI1kk >]̷JPU {n3UvO$~u`VE N:{IXQպ ֩s7} U1A+q\Yo̰N+K/>Y@~.i$`Ϻ~gjqRS3M:%HUh囤TkVh,wjʦ6R`8尩l)ʑ2AjM;XgrD&(7lZgcdy"˝X-d/KAS妳 D/RѬ+U_bs1nY(!Ꙛ8aZ~4tQ&SaMv0/QCr|ҐnW.8=Mqՙ"%S9 x<- ^RXݎLO`dqaJVUmIlCܙ92m & z5ECW0>גv^.eIM~J|;w$7_I0 dsTKC2z\SpSn>dS5LYSܶ+25Ql7^o|MA_=+3/.>B5Va~2OTL<cs7s.[Rbq|ͫ2LY>"9H;٩4 Mj(?IJv)4O[`$ޯV~ ㍦P1'f+~;&r&RMl19[5*`Rz9Z1{q^]ݘi%e`P/  +&h [oAz򋒁+^ DJ\X?GЮ.WiZ #UAETsIHJr: fֿ#mXRqPtj<1ՄMJ)a@gjN9!%1dif25]ͨR2:*&c한{Q0sVqb/g=jj32(ouT Hp~3dX$G<sula0eE6%>Ԡk&9>bb|6X @$(f{W(|=3d0՗ط˅\%FY2|घ`R8N0דpzP& C%% {4W:/ȗ 8SMdXccKn;Rq+iLҔdjkr~;irK*h \v $HM n4T1L~VCFVm <'F$wEX&TG+ݎw @o&jzʜ`cfW_M)  -cZ07)g{iY1"yV;R-l]ѽ3]>y =y^vD ji6b]81'6 dE[Zu2-,b|a= <#}n5QP~MI"B;=MJ^ޢ@yCڀ6Q.5w?\M"E[.gD-5y'ȧNȟ+8d+rxl΀kfVzyJ|T,l=MTy}EKV q,N ҊK-;'J9N(|;c1y }Gy*s2u DLx5hZ篗?XO!;ZmΏK?.l2O; GSФC=.'qɽ;GvT¯߰lOXVZ&ܳLxC#.#w&"׹ ۤ|ir(}",RdVnfcxIi@'К^n}gHDAU 9 yAØI `tN 2A]&wt0 [ӈp4m60𢩙6Bt&^kGRHWV/aEi!X'M`ϔ]pK e.Zpz:f*)ov\`bJjB#C.U},V5a]i?^|U}2)"?5;rRHU>iƩ=L|C3,~rOsPٍumpNe 6c+kfh+h.NT8wv˭_@ R{) ;)ն҃ԕӰ k{ a"FTGԵu2#s`,U_ӓeF"i\%Fz" l+#'I ʻgr%USh1;D-X]r&`~I2M~ۢ.&eoXbX Y`De, /q}#FǤT%NRhӦ \tCnmd ki)H Lp䶔~cLKyrǶҾӤk)/lR6TQ[uyM8K0b\zUzv}RR #8 `!N9^Hqa,9GC>Ҽ~4x:ھq'a:ZCۥ "~8&y> SΓ)EBEe}}/CXLCP/v%vLG=7K֯X)zezW:B-lZ(`޼փVdH4U?Ǚzk::gXŠfulWỹQh??ˆ~ѿ4IsR*ellc<[w ۼJ1R<[ae^l=9ah7g2^OK.{8-F`;Kih,zR?/]'/Nױd3%HLi%9GoFÔ=\ ټL8C3]`45UTjW#;O&\tb:8HԖN^hQnTor퓂hlH=%ؖ9D#*)ŭ$`4Ιbםqgx~ޔV9 SNUXZS;t# N)$hv˔LꕙK@oViBp21}(ry |0&4*s3Ф#!|t`A?&?%lB5ց-Z>C//a6mWNJ:JEO[x^T珯1hݮ& U/P^] u~g(Ii]/=;n2K40Vdͱ޴nazUۦ&:on\m~]Kd.4Q6#9$8lg0( Uot?f@}9VO&w#4KXX^1r>l;qW0^4 oMqί‚y}ޖ~%lO.[Նr۳:r[go7'椇Xl9'!iJ8':G}Gy~C R0oå&9'z\VN]hô߶,ku}) qm|}Kp5r籽C\Fә~|G[{XũYN,hv^`;]mj;Wy*+gi)=H`lKU;Gzm 0pF%lc/2Zng%}`Jۅ2ѱҙ$.Z ]X`x_9'yMKd0L8O\'sfa&Kqq3{:8,zkwpCGr'ۂԤMW;<]A6[2,J~&9_(źHsU|A$AH7lN(}'n +ozW֥ݞO6;ߐ ?gzcX/6vL}e`j}^*ң^z, A D0&} 5heC;֦Ko+֯j Ɉ5a3q+Ϻ #j,׵%z8̥K矰qkpu]U c%U6߽\Ѿ/z0sT'^sP:x-\)cxܮA;vڔ=%k/ A4a:N@J|nKAlB";d*%+qn0:n[6hC \ʒ-s{҈C^@a>B=zc*§\^ 7P`wGly+'Duw.alyrаˈj8񒍦9B vV)\XĢz7ֳ;i??P =MW b^"謫cZiWg[.DZKgKi$o5UCi(1Nx /~cZ8}gd}=\Hd[N&LC=\X-aYz*$ SDכ4 CM3qP+ۆڤxAaG:΃KivdmW1~,k+"O*Y,w $Vţ-~_ +3͢4V{'լ,ul GjݪҘ5O$Lmi2>_dAEJLdgdI [+ ɤyk% j7*6EV~u^# ͝pb~yuza"M*JM1cYc泱 /M-5slzp+UXJM3}b ; OJg.yF0%>R$KL˂?va"\$oST&kU"lrUO<ӳyOۋq`d( U1| nz\}mXYAl_-֒N{k漲6"gzTbLVe5%NhmVdل+b3](0xڻqGog)>xZ'_1+"u@XoGd`F>4lbrabXrTŁZ4|'/8M I[*$Q`_3YoȬ_IyZCwo?bǭE'`7 IT>1c:0~7[z;3׊ 2L$]R0Vzou-J8k`~g,-e+  cɋH"8Hٹ䬢[z׶};YN7yoti9*.lzTN)*mhj(Ljqm +v^tkN[UB cc&r褫YVrUT fHk07+ dp9&D0Tǯ5d 0W?,1UuZa6h}Ni0bUj]K磹^3pk^6Xq\C1\4Þdٻxċs<; ^WyrF5^{@#M5Hw jM,o@ž 'X#m=j[ޜؗ h(kOWh/(Mb{}^tm bG$y144{ei0멡$L_Lm*] $Ib.Ili',C.B$}MT`#^g ;ҫkOA5rz*#?4RӟQm̂ qS#,lIxc/I: ٗ\s!in,[+!07,n(مAx?!jGĵe u k^νY8" {)HV?$"嫴a)7|lmS׷iqW#if;m{4``[$-LitЦ tVx_{"f%J] +6WbC)v6˸mA*k;މ}4xWXЩMۣxњqE]ۥB*=i} Ox1 BQ_=2}6BrՈ=9 b{j{ C*[Ϻxϝ r0^Vcp.lC}%eɯ \Y_Tpg+Kji0꘲=R_ `R_*R.hK%VsIվ1?fCn c Fc='Ym\^d'q{` \2 9Jp6w34DܮԩDЫy5qBZAvώLYrE-,LךaǦwْe)L\KjrT+ 5I31;{^K+[g)v6Dr9]nvhǓvgIIeV^! cnbAD,0UIЏX@KS&_22Q )AUaS*S[(=yY-433U ߂m/Ww k:hkeXP Q^Y{{֖;Neu6SQ`Oo\C9v,CǑ7-_Y窅)ዿ( p(ኧ0W]%W mB)(%f^'▒}~r[İ")H/2ⱌiߴ}[+{IBtWx CE[,txj?ŽI "F]7L$IΞ)+ӶS*A/$t;ˤƑvݴn!ERU`ub+D)J<|/L!w}4헦MԤ0fٺq[]wڿ?-"M SN`;rA!er.M^=S=~ݪE:|,ǟYD;q9Ag~Rd2.eLZ^ZMW!qˇWQ@ȽK BgIQ3Q5h4R-d+y`%IW OM8/K˰G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北宋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王安石。

范仲淹

包拯。
包拯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

全部展开

包拯。
包拯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生平事迹
[编辑本段]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 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 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 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 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刚正不阿
一个人的功过历史,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实践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这评价,恐怕不会以一些暂时的贬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为人民所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实践,有利于社会与人民。这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首先,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 否则,早巳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 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视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其次,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归顾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说,他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改姓名为包顺,传说边境士兵抢了一位妇女。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己是包拯的孙女。那妇女病了,有一个巫女听说之后,装模作样地折腾一番,便大骂是谁欺侮了我的孙女,并且要限十天之内将那妇女放了。人们认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头跪拜之后,立即将那妇女放了。
维护法制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 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 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有远见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认识到,对于人民群众,应该爱护,不要对他们横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办事,对百姓任意欺压。否则,其结果必然反过来动摇甚至摧毁封建王朝的统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暴政显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这样的人.他 之所以为人们千古传颂,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执法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愿望.比起贪赃枉法来,两袖清风,依法办事 总要好一些,对广大人民有利些。
尽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个被欺压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很多,而且根本见不到官员的面.这样,官吏豪强狼狈为奸,既可以敲诈勒索,又可以将法律作儿戏。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改革,在我国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进步意义。 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权势,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公。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难而上,以不怕身败名裂的勇气,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两岸,既有平民住着,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已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挖掉堤坝,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 了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这样,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 包拯不畏权势,反对以权代法,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社会上的一批无赖,偷盗者,这些人虽无权势,却同样危害人民。包拯对他们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开封的一条小街上发生火灾。有些无赖竟然戏弄起包拯来。他们追到包拯面前,问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还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现在要来破坏救火工作,下令把他们统统杀了。
早在天长县时,包拯就处理过一件偷牛案.有一个无赖,将农家的牛舌割掉了.农民告到官府,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宰杀吃了。那农民真的回家把牛杀了。宋代法律规定,擅杀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个无赖到县里,控告那农民杀牛。包拯大怒,立即审问那无赖,你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无赖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惊:你包拯怎么会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实,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断:既然有人要害别人,那么别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机告状,所以包拯叫农人干脆把牛杀了,以引诱割牛舌者来告状。
打击权贵与罪犯,维护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减轻农民负担。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向农民任意搜括,引起农民不满与无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众更把包公传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如果你找不到打通关节的路,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不过,包拯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办案注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但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开封府时,有一个囚犯买通了执法吏人。吏人欺骗了包拯,让囚犯从轻发落了。这说明包拯也可能犯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
历史上的包拯,不愧为值得肯定与歌颂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律专家。他为民请命的一生,将永远使人怀念。
有关传说
[编辑本段]
明代短篇小说集。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全名《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安遥时编,序"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题于虎丘之悟石轩"。10卷。今通行本有繁简二种,繁本100则,简本62则、63则、66则不等,均有听五斋(或题李贽)点。记述宋代包拯审案断狱的故事。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采自史料,或转抄《海公案》,或取自时事近作。内容大都是包公明断谋财害命、仗势凌人以及奸盗诈骗等案,塑造了一个刚直正义的清官形象,同时夹杂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但语言呆滞平庸。对后世公案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龙图公案》是明末产生的白话短篇公案小说集。书分十卷,包含一百个断案故事。不题撰人。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
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趁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不省人事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当刘后行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
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
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
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包拯仕履表
[编辑本段]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收起

.【历史】历史上有名的十大清官及事迹
1、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

全部展开

.【历史】历史上有名的十大清官及事迹
1、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
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
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
(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7、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转自:历史春秋网
8、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
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应该有一个吧
10、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收起

王安石、范仲淹。包拯可以算政治家吗,我觉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