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A;东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三国初期 D:三国末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4:21:0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xVn~cD0I^$yH^Er%"GP(Ma_a)f|l~$@㫯7*yθWM\Ȭ ӆ \[x?WJ.pETs4M\#p_y`vMYX>?*X뿏w'gׁ0=1! OoߪGEaW](5EǠe/e˖GXOa@ bq5%슰w¤J}W1- XJŁXEI# ?kGcQ8b0R/!0/A*F@) !+2S~q> 6" 3+0U0X?@;`h*+WsCK:Fu@Զe9̚%4ǃa + Lc$P_GEփ\];ü&0. :F 3DT4$M̝9A  &H(rGҽeh$iEWbj/ 㩸, tnj?p%],$je+]BӦhP'ipMMĬ?pAEhd8>T k-K)rrIQr?g 99'z% :&2@D/{yX9rʹOD%w@U t  )о_Dr+yfT AsTچE!Jz:7maBɶ:rM=4/DM}ÐLZFM%z:i:`fM GbeFꅶ0X3lGyFDQZ{ ,566>QMS4Pl+l}WL.-AKc> r եLfP3o˷&ⵘ_wcH=)=Bеbq c_D0ҕ^Um(5t"9HztݧfQ(?eH7cVy*׵ϛv%H3 HU#& u1(38ub D5%SP8cC8iqc3~jPrnOOEg &-<ݗхSߎ*U`s"2=藑D%ƨ-ݢf|Lt)DUwwl?#4"FhH78F 4#5]pK1Duu,{|'4hѧN2 J$;S 58j j8qHr >>b^I> o =LOe5V;)x݆uG%xFY{T3}=<CԩUQ[dSƑpQ wz3uaq!Z|81EN%ϙ7,^3%؜YWho@(Tbr NvXAݩK@"NhpdP{c{%ܥAgd+Ga#ը-Tdd? ([V)ZMbT^#Xh67|׿;'!f8$QiG/Ԯf11Rq*웉^R_md1l~R:8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A;东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三国初期 D:三国末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三国初期 D:三国末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A;东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三国初期 D:三国末期
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统据北方的袁绍依托自己强大的兵力,与实力明显弱小的曹操大战一场,
史称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曹操、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决 战势在必然.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 精粮足.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二万人,且所占之地战乱连绵,物资供应远不丰富. 曹操颇有军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干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袁名将文丑.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寻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曹操纳其言,击败鸟巢守将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公元200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官渡之战 200年 建安五年
赤壁之战 208年 建安十三年

分别市
公元200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