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6:48:13
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xXYnZ @0ĝt/mkg[- Yc e[YWЧnQ|C{k8uT1o?SvY]_'*gjSo>{|cSjt{f;UwiQ GaƤJ-(Oh9'bkyJ .u;6n|V嚾=M1{Ju!u@h\•jЃwSPOuүY(oz8~[NiS7N'T:$w;}@,|r9S8Y-'L y'ye)i?lISˑz7,r Zx98 &av*? 8x'~;tV݌ ,GT[GyE=HqX7";῏T:ҥ;7ቺʁ{A>Ld[l ? E vj]M\lB=Y>.& .>[qi*ʱե 'IU G;y5`bpenj؇ע\F]T% uFYڟ*%ռD X>i c9Heٟ~J`.nmXf8,׻1K^?'g8}hIny 4Gmڟ  VU]]]w6+pܖM8g:V8g!P%M2as sU6Ui>܇$}5e ˇwak(ڇ\Ԥf8TTcFun|7MU2fCs(b7 |_4|_@L7nT}Yp2\Whb,i@ǥX4N)MUn'a 8pMT7\OSBci,E D9 g_B~`lqU7Xڇ&e).aeZ A-!r4eu+*2{&ʢ6m]eީDvġdV+!Wy^R'-ݘ^ M\.誦J^C8P8W2,$._fx8iI՚<0wo}dCIEx^;!.X(-%KOGWi0H_,4x8*|Sb'1M("a ؚ{ /sv_=0"Xc#|p4ڑ4*\xFxiՀ=a@勔f}KXάĻ`ϏP(E0J΄JJOlgK1qhl1DmzLi#" V5.zؑ}@,Xw| `L.T bomD^KF-劚,z6g5e/IC+ELbqvw0bĔa?F" 釘rU. q7*&WtP{v b Xk S ,^xy'~ ̰񞙄'^iO~ ObD76Cy}3! XڧҎ@1ADJ r@dѸ\{N(0$@)2xjZz5lUջi^[q%Z/e|r:jx#mZe 0L:^5U~Lbc9L9V՟pQĒνtDGKo=?F

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怎样学会用历史语言表达
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讲解,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语言理解不够.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 A.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 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 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选A、B、D的学生差不多,答案是B.有的学生就想不通.选A的认为,这一变局的主要原因不就是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潮流吗?B不过是这一原因的结果.选D的却认为这一变局 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B只是表面现象.看起来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实际上,却反映了学生们对历史的误解.为什么说是误解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试题中的问题是“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而且还特地加上“这里的”三个字作为提示,这就是问“李鸿章这句话中的‘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 学生的误解是将“指什么”看成是“为什么”或者“本质是什么”.这说明平时学生做题时思考的太少.“指什么”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一类“指什么”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服饰变化.另一种是观点,上述题目中李鸿章的话就是一个观点,此外,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争 国权,内惩国贼”等.从思考方式上看,对这些现象或观点进行直接概括或解释,就是“是什么”或“指什么”.而“为什么”是问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原因.“本质”当然是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实质. 第二,从选项来看,A、B、D这三句话是一样的吗?A项、B项看起来都是说的原因,但是,A项指向根本,B项指向一般.D项的内容体现在最后两个字“变化”,这与“变局” 看起来相似.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此项的原因.不过,这个变化涉及的是“近代经济结构”,而B项仅仅指出社会巨变.从题目的要求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可是, A、D两项显然不是李鸿章能够说得出来的语言,完全是现代人的看法.接近他的看法只有B.这就涉及到对历史的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这样的史实可以用不同的 方式表达,“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样的语言具有历史感,是当时的人对此的评述.而选项A、D的表达完全是今人的思维方式.B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看法,虽然历史感不如李鸿章的原话,但是,从直接体现其观点来看,无疑是最适合的. 有的学生对不同语言难以作出区分,他们认为,这些话不是差不多嘛?从来没考虑过几句话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有这种想法就对了.这说明学生平时学习历史时,对 历史语言的特点没有注意.我们是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不同学科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历史语言的特点,学生如何用历史语言来思考问题呢?所以,上面举出的例子就是提醒学生要注意历史语言有时代感,或者叫历史感.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这道题从题干到不同的选项,虽然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表达,可是,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针对的问题当然也不同.这些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不同的表达语句 针对的问题 A.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变局的主要原因 B. 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变局的直接原因 C. 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变局产生的后果之一 D.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变局产生的深刻变化 如果学生能理解这些表达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看懂下面题目的变化了.这些变化体现出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变化方式,也就是说,一道题可以演变成三道题.学生只有这样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历史课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按照历史方式来思考问题,也才能举一反三,做到事半功倍.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