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4:48:15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xYkrHP'3O*9v/@Y/I9e[,ɱcKw_~h8UhyeWsPP-gz^y57le : Vw寫Iv, +ԯdϯn'꾠wi[NrXj͡%K"9X綿,JX7Ԧ.ݖ˪?ƪPαMݥ: /)m:YӨ S:[ ;+vK67<wzT_~ +/OH:}LU Wஐn?AkYI`kW5BvA_V|e0}u,>Uw0_W4\>,:Mly|Q {KO27V4]( LPSQ%U*DwPXIY3/Ga?e/UٝAO0Y\Ǵ(xmhȑ좞?!$~K7`vM{lEs`̟HFV2!@<교Lc\'TMpALO A K 2%1of 3 &GH > ΓÔ>&)+$') F spXϟ, Uwa%jyhmB [&(v⅘ām@*cDF} o$SCB\R:%.\wJn\+;z$AZN;rP@f;t6H(lwI~8:}.M.gYzGzF`Q;A` JceQ,w$ l&0txnR2U9;ѩplө^t}\'i,a16h3<*ЈS Ǫw=M(ReP&p_YUaX 7S˔TwrY{kz-mYUг# :I]#잡GA*i-ɋ@;)и -VE.PVlE̽62x%ɚ$z2.[U ,j5-cNJg}sZcܔ-848'JX0)H[jXGdٛV[srOeuO$"|Sa m|uH<{SV=C6yB}͍}dhQeb.0#+2 ׀}En7qp+9g@=z",|tɽŇ8ti 2 8fюd `;3]PS0ݔ?2똯xMa9k:lBd(S˰Z^v`\#wґO8;yR4V렓<PAW03+mN.h?0\8ԫrUndŜ5  tkHU5qk"Uq4OI&Hߣ6&ǧ2s1Q\O@3#+QԦXz?پϐ#5LK ˱>J 9C_3;ݐj}2ssuYg| v^1tTk<jZ?Ni/)Zll))L-Ax=׉ R&kSL(g蔩TSv$]y"c/4ue^1%)Or@IMQ JX(~Q7Q8^rTQ#፧b~@E 5F_=ptl]R"]gl/ 9UMt/]PůFYc_i-k$,Jܬi}ٱ{(qGL%92;i"GCry"@X:I{OC$_Px@z>3cqEΥ3J"x%KI5ҿW0؈7-݊c_ǎ4F2UCMEM)E>m[R⹽B&ӄ-đ ʷ7AoPajOmkſ"W*d.=GV|wPIrX Y 򆄃ݥ9 7 `Rkh k՛R;l~XjOH, nmYΪ4J8Sn6"T _K㋏0.WDf=GK!4| )##0j)>InBֺ\s)lgQЊnPF㦜8\RX"y84ާ{ףI?d0ACz, eq[(JG|Hׇ EEY!M) U}IU^XX~:HEKOA?@ .=D6-Vb^ŷD.lt1K6 {2|I^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玩,弄也.”“弄,玩也.”“召,呼也.”“呼,召也.”“呻,吟也.”“吟,呻也.”“奉,承也.”“承,奉也.”“帅,将也.”“将,帅也.”“杀,戮也.”“戮,杀也.”“更,改也.”“改,更也.”“敕,诫也.”“诫,敕也.”“制,裁衣也.”“裁,制衣也.”“伪,诈也.”“诈,伪也.”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情色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胡叟要返回,韦祖思才要挽留.再看前文,胡叟“拂衣而出”,就是很生气地出去,因为韦祖思对他的态度很傲慢.下文胡叟“遂不坐而去”,就是连坐都不坐就离开了韦祖思.从上文的“出”,到韦祖思的“留”,再到下文的“去”,都说明胡叟很生气地回去了,片刻都不停留.下文又有一句:“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这里的“直”只有当作“值”的通假字才符合文意.因此,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是关键.切不可望文生义,把它理解为现代汉语常见的意思.否则,就讲不通了.2011年浙江卷“人罔常怀,怀于有仁”中“罔”通“无”.“怀”为心愿.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心愿,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仁了.  
  至于异体字,同学们见到的虽然不多,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之中,也还是能够判别的.如2011年浙江卷中“若某,冘豫不决,故赠以刀”.其中的“冘豫不决”就是“犹豫不决”.“帑廥寖虚”中的“寖”就是“浸”的异体字,是“逐渐”的意思.又如2010年浙江卷中“尠有屈焉”中的“尠”就是“鲜”的异体字,又写作“尟”,是“很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