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是在中国古汉语或汉语中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7:32:08
举例说明介词
xWRX~N15;{95[S{E QTE1~e'}ռ~Gj-/rNϟoR6ʣw)nСe>r[\g־~𥉉݋Eϟ> iZ[ɼMwTL%X*3w*L7D 2ďCMemf)ΤV2dcE-;MFGE`MD[W" i0>3k-]@ `/0vy?1*Ih q}Aݢ>쒜 X rXGr]7߫.&:HXCUwKs{9Erء ;"Qx04(ox?rM ;bh D%gmAcw3niQPY8e)/'7-7[F56 Qf`;$>go=JRfYP\er[u.e#wMf=kyO' :wRe&Er_AE2W&,tC8itHl]P:D;`ʹF-h6.̅3)˩BC+IYu69KY:Un9[_ M&M͟rw# ;.론듍2{TN XcM\Q4MVF+xq]?oأڦ%V+bxH<%" Μ .B粳/i5Z܊bU3P&-|-j pzx֥#D(-Nlnȕ`R2.wZ4cWA)CN;#C'_L}0խ`ԗyo8=L,p?#5|e#KwE<_!`U

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是在中国古汉语或汉语中的用法
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
是在中国古汉语或汉语中的用法

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是在中国古汉语或汉语中的用法
引用一篇 徐己千 先生的文章给楼主,此文讲解很透彻.(在此致谢)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综上分析,我觉得一些参考书上把介词“于”统统归结为“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是不严密的.当然,我的分析和归类是否全面而科学还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