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张謇的事例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6:42:39
谁有张謇的事例啊
x|N#[ϺR\_LT,*uoـx6`.U;"~+Z Msu[-Lޱo\߰MbV+1^lfU癿xWW|԰o3o_wLj/zWgl|cΩ|W{f*i.觶- ~Q*>~}j6Ky2>}WDDm[ g^'>>FRw&6YSXSͬqnTMmLUjMmg[yꛥyռyv+6fvRoK[6U+$[ PwVᓊTgeSq.E $喟'AV׽qQPX g4,Ҹsu-bhl<_U,ce9)'gY!7v6~ċ[' ݗ ] Q^e3`6V?w Rժ*V tԛ${Sfpх~169s@2-%U=n{F\$aTG"[Rj\I8uB޴>**J8L>,/Fk,=E63{c'T#e{=W@E~k 9[yYP4r?r/hF 骔'@g*,F7:_MPq:wx+}f!|LnvfSrS icwajx8XϿF΂qhrt+BN-*I3*6JF~.yË~JGiDKd "8fan}2ku zz FN}c.X򏢴SpSsxΞo:$}s9?Yd@j"O栞Jj١5627&TW L<Wc6kG5fo]4T ƻdfEcV!(wR H0U4< ~uTh,.NQQH_{ӣWo݀C~|dTu3j@l bx&nzVԁ6 EH؄f|nq%ʿXyeP:byhݒ0M6z;Y$i9#_h)D]Mgbj.f*Tؒ.;Ur[\;+{FטBχ OM:\?įŹP `V7ҏ;|E3!=GfpKjqtZ\PF7 \Y [ ܋@ b !雷_a7I h D˘@,;f^Bj1c=&Jčj^,[P#áƻp)[XmNj{ЫÏ>oDݩE*­|>P H%Uo RR͚6}9 |*QRL; !RmxYxׂ?ƗxOKT°whC N`=&}[T7[G"7;y# JŽ^f8Q7;q6D3:)̬ ]>]'k*)?`@ -E[ '9]n-c/PG5 L'4/GU,Iס ,W LueB j.5hL=fw:_a[7ݾ#,tpL_F@D s1~玾[T-U''6bqh[TW@C#|A;Nr?"jM}qZuaGXz>±bK!Da27tpx$7&6ZQ1lNj樠1}yS+IMڅђ[("oЀyl2_xr|9A2Q82*ѯu3kK* Mrrhbڈ\l2i3kg{ǿsܺ;'ơ>A>@$o~f|k ) y8@_7J3KXsDb̟=̭m̍ ի{өQIL_[t:Ձ,|nuzJԨV2Z7'X߁|X9!t<$ِ--wUe֟\k.B[@9 +z!XzځB ppkQ{&DŽ~C.)oRu.Āw;5<=^}Xfyc\Q{F:Sӝ}"#0RA ;I> P"QMYdu~tk%"qb^%1]Ö߄_4Abh`wM ۛUٻƥ[[{"aԯ[[1 bgz-(pn*Ueot?vS^4n ̈́Og%jWg&,bW]\njS1vi(Ӏ^P̏ UɛX.#HjB1dRW`Xl-_*&C/_1lΆ&LM^1&<0a`72  rBSlޠ=x<յB J%\tޠu%BP*!w_*!TH;_@T ׂZ%, cg.-w| BtǴ7]qxCCP.IɦT1hH\q|/-Ee.6Ӂr~>|GXfeB=GT2wEY*:&p}fugp aFxP{Yaz ?[g@ZM 7ڀ ~p9J2ѹJ}b0A&"rzi'U""!)Eh}V%XR=x/RKȔa)OEm xMW(c4ۚGCK 87 %_݇!/OŲez-*vaGFl_Ī޺f Jej )XG-s"aZÃ0ǰt߳2 4!m52Cf`J[YzrE)7r͓ p+@fQD@=ڀ, ־Ca-5 txږInPbS ̭J:ncyT#^ (&,q`<2G3^&:˙44, p+L/q< ;c`EY; =5u! o&*@7%ۮ ޳e]6O1֧d>kYZZ[nnѦX] x27}!l Y02 u )[&)l R>%|3t~@ngRX>&,U9Ϗ^Ƶ Vz~h3)x (hy7%y3ʤ[yMDœSEtJK&+5}ͨ|Ə2 Tv{Jٰ+Ƒ;9qSwkfabq?~ۑOcj W^}ҿ@ S8g-5$F OQkKB8]8l7S% cOߺ| 71r;#> %&h k@ن|maR@o$;Ǖ7Vj5߿0$1P߯(z͒N &$a#ď@V@CKi ?0Mk<$*V/StI}4M낷Uf>HyG;]ˑeʖ5<wF |?8C8f4&v?؄afqT ccZ^EQ]° 4L 1o3mߏ3z:v+ GO%蟀Ko`ӲOUs HDFP$uPl>uqUf:q Ʌ)ڡ >:jږKUgͺZ-jmw޳ 1[H963{19D;|X}XݏZηI;nA{\o_f?Ӳ//"P)ʀ FNF=]x3kّ1f4 apd‡; gug}AK5wHi|s7|6[ffu{=< ;u@: m*h O,'a`~JJP"Rz{&ax9F,/d8sR%7yNuOTc.yO:TQNoҪ͒׿y5ӇT{9eY@eMXP."pȅD䡫`N[., ;#?_yN61C_k9HqôIP3dxvr@g1%YOSխ%O3BA[ A.i Dp=?Qf6>๶o9 fnAA)3M𺝍gI/GCSBO5 f׾@I&jv v z2mW:O@ٗk O,yMSpzlS.<hh܊?s-D]7 7:ߤNx̤^>iT@'&*Z {oTtTו% xSg4ɳhn3/fT`ՠ#K# T.-}9z䌙]dy07q>̥2|hIdW.^dP)+IDl]D qn:8]2\*Kk_wrW3됵Kq3`ڦ)>D X`,2c)8I9%{)y>sVHdWmNtend+L&m钀NL;nnQ#F2ۛٳT:@<3c'q-dȘLc> |-Gpi ./nŬJ'l}7z25Ͷ]aL~ܴ8Hcߤ«~ƨZe5^R,ʉ~uE|~V;CHHʕ Z5h+U  (eԉH%hɸXU]{ `hPh-/C̈>1 E"$zKC'(8@Ց]. y5d2 ݃д&LHQusSĺ&)f\(;3,.vSO$G GVϯ{3!јxr9RwNH 0$.ft&I4)&O hR-o`V]&iRѺ!aigk+˔!wM~IYxiZ-1㲵A<# ';}ǭRѭqW~h"Dk"Ŷ$k2%/*fܳs\DðHJH6`I~3/ՓHxǞ!cmL7F |B+iJ YM1͕+QiB oA|7™"=I)֯"4NX܁r')cGtf܄+f+6qMݨM*bE{-y1dE^"jڱsD.ջ//TMR7>U[jmpK^O@ Η;kcn׾W:&t/χ3'RǓddos{ }K\{2l5o`zDJǦd r33: ~L\3H0|]gf-b̕IQ<7LQ͒*zfcX7ێ,/V3*edA/)P0WD.4,K+Qx g 6D@#0VdM/ۓ(HJ>-*Z\g,Mf @ gjR$0*PMdkg9LHѥH^cACXͱ~T<|>a6㜩R4lNq c-neӮt4O }h CVV4ٳasws٦ O<\)_$el9c,G 3Rpsn#[[x\\*d@,\{lKڏfyۿEu ~i;ПU|XW̜TzuZ6uIiF̥8o̼K-OV}PÒ%W&t UO==I˻ƙE:Њ;iڦX&`)7<%yWÚC'MA9׳x1!Y}]~t/БiF A_ RDXB:\bVRU.H *[Y;纃Lx&)EL@+4Ȍ N\c3/?QuoE soӥr: KDMKx5K,5-dCwl帮3ՙ.ػ*Fg~ë XB6AĔA\DPDi8i8Cp靜~޲*!/~4]ӑ@Jo]vje{t42CFm] Hzaq &"SXKȶOȇMi[[^L[U1wU.(*z)./~-Adm,\˂Bxe.p Mh+tN7󾊚fK{h->PhfC+nj †Ș IعDFqpF2&gfB'SyErhQ֙3B8DO[nF㽲nLna`\$^O$/~aG "J ]޾B1n`@C-$I#€/BgZ"1[s>xGo<5.e6 X6oy>@+g9z|GgTj{r`S#MnG1vmf R(فc0MOK\%^ $eV )CSrb__мb@>d%ҝv ʽV}G327wŨ3%0p&!0cjBN{ԥ' bJ=ѰYҒ(0m.Е'3[in cbx R :IB,){W_Z y<#] r̔TRs=[b8}?3$tԿf,ndٍGVw))<,UPO=7-Sr! pϸѝB,i0KǼ"Ea:|Iwm T?r^2;m);etBd]wÄA%|b%={v«" zH̜"a $LN՚B T \N0V7؋5'"*s֩Ĺ3}94ǝC?len7I~pN㜃b1갥XN߯8鲣yuHT5B4GU(HAj(=j;]y/Vv__Ͽo'_;

谁有张謇的事例啊
谁有张謇的事例啊

谁有张謇的事例啊
早年求学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 张謇
  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 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 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自1868年中秀才以来,张謇已经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与荒诞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当天的日记中几乎没有兴奋之情.喜讯传到家乡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得在家守制3年,这似乎预示着他终将与仕途无缘.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随军幕僚
  同治十三年(1874),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光绪十年(1884年)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则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归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蟾宫折桂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 “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兴办实业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 张謇(前排右三)与暨南学生合影
  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其创办的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至今保留在东台市玉带桥边.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黄金时代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万”.就连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与政治共舞
  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像这样一个中国早期商业经济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在政治上发言,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政治立场的迅速转变为他引来争议:是否有政治投机之嫌?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   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   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倾向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来概括孙中山的立场,但在当时的商人眼中,孙中山却未必完全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中带有部分公有制和共产主义色彩.很多年以后,张謇之孙、出任过南通副市长的张绪武翻看祖父的日记,发现里面记述了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   用张绪武的话说,孙中山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些空想的味道.但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张绪武说.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他所追求的统一与秩序指日可待,就返回南通经营企业,力行地方自治.   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总统,任命张謇为农商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穿戴衮冕祀天等行为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到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