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 简短一定要简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8:26:02
爱国故事 简短一定要简短
x{ir"IVratewuݪ{ۺ@b$$!$@# $ a/Gį}~o0eJ3|;ǝ~fk}ڹ/cna+:$Ͽ5`ݲ[tw 8rhC-[UJ`~S K-u!>欬u\O:zy [jSkݺi㛝X܅<:^jWz/ƪT˙ō\qF#<>za&֧pȭ Lmo1*xHUbC͓`{ghs`{[pE>lqų*+nьֿ޹.\gfϛ q*a<I:}h}G!>mT#X9~GkT%Ov+<-,U٘wY5ot\ojBK2"TFOU/Mk%\tff}jh_st:-3FAy '+P#gvkJ%"i&TO-2bX> MY.^h #ݸ 7zwr4q2gF~wfY2eD⟰a 5:t<9v>lAiN~m 0έ(CPpr a0>W ?^ټ߾U3cr8F mY*YCtCOwj\pVѽ=A;[[c^I{DRϣ2J%"}`qKeΰ \w]L]?7ھ._*i@/ rG|/\MPQv.Kt0x4CuB`ށSoL [{n[qڭca}F/Xp"}BB?i$3*VǗʩCGx坨]xwR}EM{'mgr]['uopd;FZeT^w2+ŝ Z6hF80 |a93e2NcMTN\oTOURԨC;>!ow⫉%!/V^x1 2UHw(GIqrF? U93ƪL& 6xl"ڃ>p꧵aU N_-6ҷ _?IՄO@)Gie>k}azQ@"x*PخA(};!t)M ,R4v/H E4R2}##Pn&AD`K|_1_?A^a?9|?M]8Rsټf8 tVCR5'cm0r!a+]2T?[3 \(W MR=hP"3qNd{#g1"]eإ*fG0 @)B?1Rns\B^ZLST8SC_.(M.vрjG7ɪLbybj(3+nIb2;lzC o{r,aF׹ s!矠F:+^C]HT%8˴G*w Qn `t_|]AO' U8RxEE8[*lXUX4d`4ņN3g[Rv @b_ - ނsiI0b| 15LXT~F4'b"E5?byډ F:"u:P.˾D9ׇtU5no-v_] vZN*zbWyBsD _`YΈ?O߯ݐ3_.iV`F-?XeRawW,pރQ[?wZxԸ'ibv()~Kee4 p[n9|7X [RL,?͉A#X?2BD>ջQX#Pޱv Jf8#80;w{/:+(b|X (h"0kEibg.{Amw3&mBVSHOo2xi?x?`$$N gV$$zl~3sKU$\>C rf̖XeYnT)ЖQ4{FJ0{nmE**$"&{#ebH@|-^ Ayc8пlB=1c g.J8)\JRR^NS~T0 ^s%APp[l2ZB@'G2J$ Fݺ)E^XˊF3\%|Qp {ey=F Aq5fף+LYFdtFUFF5m[eD w7yq^@1ך{>KD1xTa§dTꗨ *^WxS觠<띻+xRxx_Io_hR}Bx I3LWPl \DI;/{EbC>]Lk_PV/7B5AUFsGF."vMe#Vۣ>)(z b8Ha 3P^EsD!8m.] f֣4vL3"I&  <~W:w1@e9{4Bᗄ +Jf# )E'vz2L~[-c-"f̅'ASkX̿0:6j2n먔3|   (YSJ]Htz0nFՅK~ 1N|K Ps(c#eETؓ;#Kqfh)b[T?Ӎ?If. ,`a%,76l} .&Yb:hT2H7>7g#Nf^8o_c̆)b40lVm{[.l{?֭&'|j<:F^ZWUgIlx& +.=Pݖ "V&M3&I꘻U)ƅ˫L=8 yAҺ~ǹ":+oN.`6tl!2qlTQ̓$R$=Y+w7,so5l|dCe[&$|R ԘäՇ,63g翚$?²l: š;3s!O_YwZjzDɲpOكVo7SPzP! `(fȒ1p 93K `iUAȰR\dP7PsuÑ6LC[m'-`zX_ ٤U͵^X,B'KIEl*:e,i?B_`|_ 2'R(J~ޭnMW@Cߕp@(ʴ՘i~!/FF[NO<W$jE'6Tn,\w*Ϲ8⯇T9I(AEV8;6% [QX|V ] N*弘 tCϼV-#=Wog,@,>'+l;Tu3L &Z 2}N7:c`ZEk%$jiO:mq'. ϨdۍoJ"B>(j>|#ò{ҡ*(/x:z1P숥DPg_4|~T˩ɓ y$X_& cp?Ԉ,fW6 HNVml8<(x'870`von]F! O\p- uJHԄyPh<|}cS=z=lR =-Sw}l'l׻HB1Lt l ^,lv25dVn SƵL4d t]yfLɲ+ӈ{DӒ Vk1|-]eć'v x6֓,&A'0NmW d%QCNAwz|3fb.Q :kԒ<ՄJAWC@6Ї)h:*cp[섰fbb/)/'i0_{'R&QC<`qI"fC<)uS&csA2ouQtsSUQvRMv9lM?{5Ql}#WMc, R>xoa"U o1M0"{\Z,tol m\y̚[ kql~9M3Z:W Q*e8橄=Jq9l>_DܲdwUc'a/)"Kc]f(K <']G ھy^x_ S8uG66L0?6!#vu?ذ3{5Xc.E( W7أ+*0;е*_ЂʢvV}{K (˾d 鿑P RD#XU(H2k[3Z׳x m\^/t/\}Em^4~7\0N8b̉PmAC;M4N.{nXylXUWnq!=()ùfRL-|n-_hF*sޯH+wn S%$%d:9A;u@hY'A Ivy`}rm"UQK(n:{uy|žB |6]ݗE, LnrGPO=9!(8_G˟f c=FunR6aо/d`a#PWHhƾFWH$P/iظ t&^q Y%@(/HKBqRWr*嗋(y!A҇\7Q:;6{(dGcc,7Q06G:(0(HxTKޏ1i2&q5Y?36<Cxo G8}(YF(;h*ʩG56sw{ArDJTF6eQg_ȂNΧ'xKZ j\"@?Uo:0J^3_/vVFQQk}U tb(1O!?긱,-ۮu[QD̀넍Ꝩ3=djCn.ԁgbQ2M|x#dX@]z)Ҍ)搦Lj3gl(;59je}N/-Xp֞_J\^Qn5 rZl_#ѵNtǒr wLC$GjdsԊ4boBS*0{ݰ(tyVtom1Yd $ fKtғK#R suDuk#X͹*qVb>ی?8\׎̕(Z<`9HE- j,Ao?kSR &H Mbfv4 Qkџx;:v]O"%7x/_~0ū `'\>(^6W]4<af{nw$q[ XK:z?. )h W5˝͸IӽwwoK$ ok4)]"LY7"{O^g&/7 yѭ[X$!w3K+[+OD=}jArN}>G}/rF߻;U%i\+$ݠyj%*u_&2^"6)SF*y`}czF9&8cpҙoZ};9swA:)'_;+{M>#meKJ5MDԇfcs$zסKiiz(h%QL.y"?ia|Ƙ=@`XH jE;FkxGpGr)!6P,s M "Tē3araZ`}lui'% ,*wcU{ Tg"e ~xⓉsQCh԰Iq5]0NjTMEu]6)-&筥:/w8͖*]կc(Yv*Mj2[s'pj]!wkwK6;S o]OndK"5չA";z*LpT{qڒrm6uHe.o?5>.eM3hEe&),d.d>3j d>o+U2EךrҼ)y! 7vN&c)G"KPQ}Tu!1:^[JM)Rڶ4Qow~"

爱国故事 简短一定要简短
爱国故事 简短
一定要简短

爱国故事 简短一定要简短
屈原爱国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过, 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 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 黄巢领兵造反, 所到之处, 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 就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 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 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 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马问道: 「大嫂, 你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 「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 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 我们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 「你为什麼手牵小的, 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 「怀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 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 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 深受感动, 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 好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 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 将信将疑, 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 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 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 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 此后每到端午节, 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 艾草, 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