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18:12:58
楚辞的概念
x}Xn/Nv0ȧ$`06HLJx%7]x%q8y/T`C&gN:7\}ޣճw߽dNϱ<犆q1(jRN2b|HN/uBmIЯVF.k_'z)l"QXLD,,gU<1yEߕZ,W^ATT$Hjߩ 6 mj@^ B:f1TE0>\O^9qo;0m}QJ=7Lal6,egJ~~AF[M3&<'Waq>}W*P#>M:v&۰.Nv~6imo Um _1Fv%~כG`ޭQc}@CT&OPkJ^@DN#U]Fh]"N /alcn$Q40uO:9am:Q?͢#1 w&TgDmMn`[Ir?SV#6-s<.5R(b^G< 85w39ri6?ac9"s3P~im>X1[`U]J\'ʻ&}/ mTO!HO+|ecع dS<' A9Xl{Z@${.2MM;}TqA3?Z*] N=Q0IQ^nϡqv˿j-,GB]TpCrO)OM< . f| :'SZrm]Tܠ|W~~%Mۼc ,jaT\۩KCX A1;Y 8rPGsլƇ\ i NydlcpTE|Rx᤹Ua::+([ +Vثequ_ Jg@FcLgs f;md><!۲G2uKKJӋ 5`FgErD7VmUG.Sl$>sۻlM.v)2nҤF7H}- 6ִiGJZ1{`L=g.tb=5d"2@,`Mo]Pq;sR4cVZkWT41 cEϏmڙ-ԱA𥳐*'?rA"M 1R!ifl홯 ` Etm3, #OKth\_빉8Of$O.]| >;: 1rz0jF-*Eu!><~zmI^|dTh~SP}!6o%\Մ<.h{S*d:`jS5Z )? U^њ*_teRk~bҞTIS,(-]b~ET!i~7]B.4d5ۘ hϑ_m1 0FwHU<:ݛG=#zB+ /v6~v`cTo-'CF6ⲙ39rs$u7 BI":WzYf|:fnta-$it_>qH89EyPo^j]=c\>θ A-r7mG6ڢ/@x56."}grN^'҃jdEU_ ҥCdՓ3Nsn E5!FO5deޟ5P xӠ"utr媠 v/ XGD KEhnLLKB|;UFWzdl2yH(RVMHhqx#[bVZ O

楚辞的概念
楚辞的概念

楚辞的概念
楚辞可说是第一个将比、兴手法大量使用在政治讽谏上.楚辞》较偏重于宗教政治、个人抒怀.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秦兴,楚辞未有发展.汉初,楚的文学艺术得到复苏.这大概同汉皇室及大臣多楚人有直接关系.汉高祖刘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风歌》等就是楚声,他的宠姬戚夫人会楚舞,他亲自为她唱楚歌.西汉前期几个皇帝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视,另一方面通晓楚辞的人也受到宠幸,如《史记·酷吏列传》载朱买臣"以楚辞与(庄)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跃在朝廷和诸侯王国内,以楚辞体从事创作.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他们虽然大多只是从形式上模拟屈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朱熹《楚辞辩证》),但由此可以窥知当时楚辞受重视的程度.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史记》、《汉书》在记述西汉事时,或者以《春秋》与"楚辞"对举,或者把"六艺"与"楚辞"并列,都表明此点.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虽然东汉末郑玄、晋代郭璞等在注释其他典籍场合,引述屈原作品有时还以"离骚"来代称楚辞,但作为总集名称的《楚辞》,已流传于世.至于《楚辞》这一总集的篇目、卷数,王逸《楚辞章句叙》里曾提到:"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概.
第一个为楚辞作品作传的,是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此书失传已久,只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离骚序》里还有片断征引.自刘安以后,为楚辞作注的人渐多.如班固、贾逵、马融等,但这些注都没有流传下来.
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以后,历代学者又对《楚辞》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著.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如刘勰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汤炳正)
参考资料:http://www.zhsc.net/Article/fyxt/sccs/200504/2005042600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