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7:32:21
李时珍简介
x}r*Yc'YY凴Cu1I!43IH `V)qн72ˢn"p6\[̻>g_~9:߿/2o(3fpO-voԓ)N3h3[zfr6vVodLs56SF^ejrͼ\ޝWޭYML>fdJix1x0Uk)phL!vQ:N;?#&?-Cԯ,LchJy#=?L2Sy>4^`]u6*nvpI<X^[\#{Mmht3n{e 2D7cmEtM`b}|i3n/tܯM .lg=qyty[Rus>ar3`u3k82fsMb ˻ƃb<719kZ{k<2ͬ{éLЋy-w7Q8llfw(skͲ->34h֛?vʙӜ7;ͮ{Sv?,tAҙ1wQqҥEzխ=fw6Iĺ&4##ӉޛɃwR`hj өJh 62W>M`N%~N0xC1;twYd_iʹL/Kۭ/ ,Gm![FX_xKJ1ϾėeK, LX5 Np#^U?bˎ_zGnJ{kem-`ƕ6qI53; 07bd:n5aG^4pn&}|6ǹ3i8iތNȡ`ʹtN&;Hg2r(8ͫ+-M6*NyeqmMʜn38fcӷ 4Ɛ/^ǽ\ġݡM:1/=3(g1f.#N>L⁛Z^X=/WTN  ѿ rNcB~9MZsz$ػ&H54y +psS7?_7pL8րK$2A)ϩ)7[v4 (r tRgϏ?->{-"t ?R7uMo0nn/$3X6Sy;^S-CR?sc!N@ӿ~vȣO-'ftY6Ps[nO|rQRmr$t3"O_$(QItaQc3ϪtpDUmY9:ն;ƹ:@@&,*`)O'>՜c<. ]P,n.aL.DO9,fMYߡJ.@fb?~z;u7dObAcs/9 B8Ŀhgt0E+?`aX$fќR/T3$wGAE"`1Zz1ҏ 36Kl< p7zIOLy9W][J(8!I:&Frc` =Hv\2$;Ԝk/4ՆILIIqלWrw*4ͼ[+6p.9.{B~*gmfM#R6is)@\Z'IS0{ Ve2=h*V`8ț dR1tKIl;*s~&?9h d` LPc$sQBX_nk'S 8w}!sN..= idڝ8sXo8CoU1[)8!$Yc3-3ɥH6d/L@l#ۢ '.|3x9wq]s3J@P?] JBi3gfV [w[!Efv9kkaXB@ɺ\Q>ݻ?m.A I̜|#L{7Կ3308_+]CLdN/UK,l)vѭR:ޏ)Lwb*9.zܬ0 M}W;݇cQDfޙ<[`#[GTa 2(,n22v6T4XFIS$_B#YW[\CIC,`d8<LDN&t&#,%jlxPONbxN0kr 3zY>oY㐝meYwaE)~PWxZbAd:xW!aP6}JB},qr?bNj#nnxWԂ.skK/;L?`NjFl =5T8GkH4fW, ՍC*:e<6 {Q8lY,X yҜVJ1|2/cӋ0/A׉ h}Wޮ5YnrxOV %6MA^(*sХ߈آ"HAyy>椋8}F[ wYZF7G1M9Jy55U? ;#,,¿>x{ .(Wl~mOԈb{nBؿ,r8mCf4rˏ9!IG Hf)' Աt!m&E bT9A lzREl r%үu腛aጚ^wM\b?cVK]Fe:#hd["uhif^B#6k%􃛩sEY ~ ]Roz@u ba+M6()~)V+D  ?Z&8'K Dw8FM Qc^RmXJGfQĿ` F N6} Q^ CߕG-ɽ;ͱ<+!{d]#X29t.F`) S,v׫V p*bb /kl:CJo<5&wï>.-68*LR@s8#{P &@l]}ϥףP¨@{ o_u1O,)٢WhN\K6Pν#z+%D9M:Bn"ke;t82VafnPulNaw,(&I?ymĝI<;۪E.YRYlH̜4D Ē3 |_х{ S~.7Gh@Pz>LUظ b&=#t7p0\H l'cݮ"LK4c/iSuQJ0"]~(NR]NU YxIVUjy o)MT`3c3쌽Zo->;Uv<&AN8XN/p*)KHswxTN $SH0)S#_-|)l;dE\'RF3Dq4p Ù LyIC@AGi&iyF>ű׼ y} ϙb+eԽclR1sL +g\u>D ˭WlǤfX68ya^Z=::t앮wzquEE?BB Ԃn5 DޯM%B_'8ҝۼI')(Ҕb{8\Nj 5MT e- >[@zd!l-2mA1TI \EG(Vqf"8ҍS͢ 0,XIsp zgS\u 'DL0YR#јN}Ibq[H3ʽ<2ٱ ]i'ę~j2&`$^bcE?drbל+hX =FUJTc]. 6ߏJ7V8E^ظ@ 9pxG m=ێZ蝁F%b(gU}fCiotj}?zIҊ4\3 vcЇZJp "e%~nH#uPj~_klcgM瑮;pKGZ?Rn+ڿr[`pװsSMb^y~fqp]w6AJp  FwqC-e=M}Y6:<"_uO ^4kۈ:ɫ3> nҝ )p 0!J8}x7g\kKM n*z^(d*"vyدw.CZdwjZ_Bb0#'WA;ˌI$iG#H-i\DZ %4QW^Lt{C*(I3Qm։\OvHGk/{/ZeS>[$pWN8$>'lSw<5.;t3]~/?11׃߿$aR4^Ѐ?0IDM}u,aod ~j@-_ҝF[/6)=#}2At2im?$FS¦kLe1x3fUF%2~OG `8GM1k2c^jF{Vm<ӭ0W @(#?{~2W&'&P cƞ21#$t]7vЏf2l}]9iGXn$O<ʶ-KlĤA|?Ag&yBAhQ|冟ӢzeIDٜ*xb>FKqrճ,{pQB`Ϟd["~;i͈7LǗF1 Jtˣ?3b5ss}LODqLXEo{<@͋CTls{3&+ YKKLy7 40_M2' ϭ҅2 ݣy(89dD-\݇5?v'FS#m61S ;̌Wfy0z_f 1&8 Chfpm~#csZMS(c\k[\)YJABx$ ƊD^2gye:b9"f6IWP81 eQkOJ]thxbrY[@ݿH9 ZlҋЯ|E.s}5p}q }"+L^08yUSvv֠4|hfo߯6x?Ձ & mZ*]vOԠf-1^8e,u/{+(h6%b',!?UV6jgJ<~R 4i|}qn80P34؟IL so)^Ìu֚u+}x;iQgfߺwGmSiE#xHRLqe.j"_29`~N>9d1قK5 ɘ@HTd&F6gCdxt D0fFDa ]f4>g1Yӗp?g+}Ԍ~h_o2鿧77Wv6 7ɗh܅ɕ彫%fX&2| ⤑&ݟEBŊ~ \rOWAEyұ> *0X%Ⱥ/{!Ў <@I؜(WU0M~pDҲGq45t%&蕊9]?~դkx*1k"LDTi%>d&Sbz< WQL\ mHzDDQqTdy.x`a=ܛq &=<ݝ?IG;(ӈd %29g%'m6yx U ?sw h?-:gywlZGMeWdEwθlTX CSR0d& M8mM̩uKST.%$WayTwMZF?D b3zn#cW]y]{W r,gĭ3 Q3g}x '0R~S8n)W7/.1N̜_u4a߆QAV!, lՆeڳ!]l\H Smܴ0,,a{BSpķW(pH^zB3TA iħ~)!.82x[5꡺t ISq$Q;VĢͼa :[e^cVM0 ]WUxXv$=%s8 Ļd&5LFq3|3 e濋[JR+3!mTgk^37-ӣZnL KJ$bde%w~p':ᎥvLX vy/`Ar 41ҳ҃y-aGC9r7~0*"La2؃.2WlL6TX H1eТ#Gu&f?~?(KGO_bN ;oH^y* 挂rdo)#.W,.)`ݔϥHϒ.&}jqטJI;$At4$C31s]:sKII^HN|zC4(nE3 !Xz ,nfqxRG/5.ʟb"e8H`A0ϫW˥BpCJD s{SadH ,mP :k+*1CZ?3QpfԠt`;GMءtjfmj֢cnvo*rG 襂S/$Wp|`)_ . n⎦Lh#S\'2~Hd{sH%qOTBu}5vrRPg3wqFIo$zDb3:ij%'L(ԛ?b66w3GNzQ}72N)RT՞[#=.l@]d@tl >F2蚨z4k~^ PHVzo:  G"iBn@k;as~%8z#¢ԩMbY.,Z;*rr: ŸtvJ ŕCf}!NShl_ K*NoDSPls Q.]붫88grQIA)dVS3yXgnl?Q䜎,I.& 3}4'']1->V TpTgUd !_,`IiSp Ϝߋ K~8 s/${8X\ة0f)ms]ǐ&gOInjN1mp]4}d弬LE3L714Z'ֽM{}ct +>|c;rDӿu0&KmZe>>-q㨐(,5PH^؆ozɴi];vKwĹNs!O|QykmqhE=YE03%;XoiMOKyDZZ;>z)bn$3a8z U{b|QYYۻ{7`+u<<-]&7&Ƙ5Pƚ'Ig2= 9֍hpLhRv΋:]BJb#!c/":e(zp¬jWXw,{ >\y2ã}JFS0#;_~91CYc^A ~=FGP޳!ܞH} yD._JBso2^٩ (esH,zi Cױ?Jґ >K^iǭֽ7xwΆfS!ߖL4X2|*g/5wMYgx'/mo1I@ VSy$ME[|'n601zܰx6Δ~&C]RM@U~ʍy+@KTeZqq$uΛĊH(+ø"Ya>,:Xef*UԗY_2D@'oeϜSM(du]-})40\i0rPf&!*hɁ&^w&owX0hSBE{3=V[\GHp Z(Jm ǥaKzϻ?rZܢiTnyԞccJQPkOڥʹ1yj0~mI2lM'ps>-{1,rEpŠEdPLss4(׬{4,Ll9t̸VcG ;d72 םt N\&12Ew3)QR6A\u"FDY >v~E ` a47Tι&b_XBG 5 9^Kx&t:Yt7*{ 'p3;ɫ;xScr_.vXdQ0'NmC r1w,ֱ3QscַӇA#ϹbE+BVaD4Z:NaHB@e,}:SWs^=]~|:P`Jw`~(cR&]%K67_#USHrњ+v2Hʇܔ-ZCv񳗽I%hX4M鞟Cnf7+w76]G8efRdI_*Ģ">G,ZOKQ.&6>畇Yu$ȬX1nUr1Uw YRS7Y&=>8kzOcP )sizf0}g;֫VR9"$0?+G܋.liqG),VSkUPt[Tҝx"(Vbo{~ 35RcdCwcO,v~RIe|_ C*>eXlTasJk93B!W>Ih |觊t;i:UdooLmв/:>쭭$H17&}ᮇ 񵯃F"ff~EMC>kp%#e]'WŞZV:BZ;GڅcH9?A[K1:~'wn3;O,D/J#t{$yQFpUᘐ" (+[甊~61,޿Ii!Z͂@,>zk3F\ʥv\XrwAt4~ɔcw )r#'|W;&ȴ? a4Sh/cKaiɠ$mz9255Ea-*9kaJZF *Q~O}cc?4s"os\  }E҂o+g MƄ8@ ,]?aLjܪpye-%~} [2%knHⳒj< :3(0NB6خkYC줾PY0nKүY G"XFm& hZn&WSG$bXyl6f=r g/Roҧ" u4CDV2xĒޒ¶r5x NYJySAm#62Mx5!Ʋ$q3EFWn5A.?B&w<5}a{P4mɶRo)TkI- 8xOđVeIT6cm% ":Q)3%* ? H v/Qzr^q茥|wʼp)qN!ueY̭"@xD$YmGO+ GmhN|IFvz)] =}+aWY#ǗAh.e E,J\uDR07?+d& TC;غi<~;+8x:<S9Yv7Yrp;w)ꔯji?MuՏ>ay"m\ ~hmB~bP>R2g檄Ѝdx}zxaQo+j8Ho؊q=R<Y͟e13ZjTTf9)wyY R+?z,`)ضBNvS1ƅZJqߺΛZ7[Ǣ_&e%=KڜeЖbQ}^6{]iv_)EE1vC,;փjJ`mfݛ^3_[nʹl䐧%zBg[Z{ P8-C_hNZA%=~>Ӽ:3,U,fV2ִ 򑵠"N]uޘnb7$bO0T;d53[;ouV q in=|[a8˅qI̮Hz[eDN̻WU;»)hu8dKnV9eyw21^gc]= e{fC<8?A)J銙3i^)4~XU*qūaaT4 QdcDc)\ %mJJ\j"ah$^s%WA{2̱eO B؏jHW"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编辑本段]太医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传教士或英法联军)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编辑本段]《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明代设色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第一次提出“野人”一词.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
  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编辑本段]纪念李时珍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这位科学巨人,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纲目》自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建馆20多年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中外宾客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编辑本段]李时珍的故事
  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前1593年),76岁的李时珍逝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