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主要讲讲他的现实意义吧...400-500字差不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23:39:37
孔子仁学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主要讲讲他的现实意义吧...400-500字差不多
x|n+ɖݯtV]m0ʷ@_0v)YPQOq_b=-$؀RnLic&,UԷnn?"exy_/Vtg*p>]$vZkNv2f7 ΘJd0ޅ:j\1zz)lD;|^Lq4?zGCiqb6HQAX.L/7ʠ2ov6s=QɧAn.bo >\O!^njڞ!f~mr93_ z29*]S_xz~νʁ;xc|}M֓{^4 68>ɂA Bo+K-RPETvcwtS28GʁߛMdZB̏LeI)Zyg l_mfRoI.wo֋Kk4m4sTjD`Xds-yxMjfl8),Y'ʀ-*d865=S?azѰ}0' 8GrpZ/aYv1f\Z|I-:f}ci74NYa n6*(^սB\0vrlk08o_~G x#oP!(CE߻oʸh(D*mJp̆#a\_2n JQѡɋoȬt(PJ:}OBtH$I@8:[4d?!=jȔ)Zcή0osqI%K?hp_鎒`.OYp+.˷P AK\.h;fL.iGHQLEs\S|%GGqcDLt%細UǑ-BGB-rAt 0yy@`6gn.ROKU1#r▘N11`nY)==ԟq5:(2Gٿo4KXݖC z+BQy w_Q.n UaӅs^/R0lMHkU)1R',̪@_kwAqQѺ0n-%m kH'O0&q.O]1&X>Ÿ-( 8[B=]j(szM hSLa dG<̞-dW3{Vi>K |ݫs'zGyM5ܧ͇'@1v܇0S)S@ h3EAKgp#ژ#_H:<.(u G Sq牒Gd.O镨*#nGt/;6VCBO7)rX4gKoVfUHjt b{xd$>bO=t`7~ιHP9\mQ^[w A'}_Oqy)9L.6$@0P,c"!t\ w5aO O;s<<;96:H|jO);+B( c^ }=͚g?w叭3 W)='x 8ٛŀXd0ʾbR< twt Dq/)"LzQ=frL@$gͨ,N;N$8EIWH|Tm QDN.Q :8gQͶT8Mn ZjNQti}"l)XR|i,1g7y8ZٿJxS2yMU:$It!+24SD›J#P'&UTQNp:%}WW#|80Y P-ZIIBm=X3-8#Ug-^p-n!A,&Y1Ktv `B}syMDWpi#1 Е_(xc;y"D%Y/fEĦW Ɋewz,wք`kI(G?ՙpN)_xs)<^@'wrPNgwX`K6˰{Ǧë3 xo6bv9cU3$E ~" i(X.<07?'q$*1$JK1wmX4Di43gcS:}R]eZ7jr_(^5(TӤ]L$ćiYJ",8ve{&_#q]}@ZBK|vDJ.WDs*e*$kCŽKq03d)!~˹~΀0HJ>/M!}pF03?أ8H{uqSxL ~^W=0-0Pi7<A{yDMpyE&S *+ eڬj*Ia疝̚2ũ>|wI {qkg)p9`ɂ~ZP~or0E73jJBtRI:3s gZ uK,W|b(`TGDuŵM$C; CO 'Cq;[|'˞Vxd8TD-\4L\M ^7\MvT%m,Ђ< w!pUd,W{t_P.zEd (:~|0XnYO%ѠVw 8%[pgS!=|2&ĄS @F.| ݻ/ WW0s:);ti"jBT/7TOr4:Z WZ{[ڜGe( \|U`mZ5蒣e{B>ńsuvLdPJhhfh3#0~U.eg6цs9gsCN ?w9frL>J' FlrKz HѬx̃>2.]qUx5P@T+LH5 > L($RL 4>o t`ެyC/~?gzN dGC38G(;1 @@T+abY>aK#>N?yăC, )H,垱<'F5 wvUsVm~}hBi mu$4ޘS!õYۛurC`~BI1#=PϞ.~v@\hwS'3c^`Z(#0x{M38'7}Nuo/ЈZH2[I/ɨƅ~jsv_P9[*JAA];!ۘfs!_G@I4k`%v-64)j\߿T{dx"^Z7BBxB@'9mۑfwKP;II!$ ޻^ 4ʻp"eTܠli^4Fr)(BuJ~wũ/I}UŜ@C*:N;e$&KƳ&ܥzp/D !ζ$ C8ҠKyJWW2٢RB j0]*8TuDlɔ$4TSx=(ɶJO,e+cG[Qʓ\Z@f($4URpBC#m{{ .nk'D8gZDP;%u,&jxgAa־Ob)3N+9椚O*RH\;c o/:}L'y uS?6n$"pHJ3B01y'$`8F.؋=s;*ĊC'9nOaӞy;O@3E%BlAm @@ŠM-_WKoȠXv`Kv_5:.Oya?2=@CFP.DE_jiϕ]VmSP@~JB ]S!c`kJUJxEMkP4(1&Gd)pVAɫw> I)ʨٹgs-jނ6ECM QqQc zǥx]9G&ι'"nAvu؟ӕZ, Mb%͌ bs^elxX8(xH؃^sچ!0qbÄaLMԫ2e>4]Wl3X^̎Nˤf LA|_WTC3%&L逇t\Nb C@vM/kZB@ESsD[^ C {W!Råym *Amͽfݫ/iKy s}v ]{o:tAp HZDI!Nޕ 3R3//\L]Ƭu-JЇ -'#,1)_m]M2h%II`TԪʋ2iض[·; J~G!i=7Rމ&RbGle\Ap&;C[WaQVnJzgssjӄ̌.۪ BbR:?d}nsݰ㜠JeE%)w1l,őtEJ.YW N.⻾h=ml&"&]"2]R].N4'#}dEl(?0 @q#1>u^H!Sx{?gi*o?IcZ+E"F(PÈz pbHEKAi6P 4DT{4Io$LPEyedUW6F] hۨŒdh,U""D}{dQ')6O[ĸb|Ei-f jɏ]ęfwsʇĀ씴ܢFI K;W rT٠2ް{bp]Kur#$%LJA1HoXϔQdG*QG:L/&Ǥ2\)1A_PRQ8s&*L`hlnHA&jw޲Ej׍tT3۠X w`-bq A^Xe /p i LX(H^yQ -Fg mD}0NK 7WLjMd~o7O]4?}Xdz`z*T@[H^v{}\ߛc bL!,o,5\@e:yNd4O*9 h)sa@rm;5r u{~ &yÑr=ؓ&4ͽ:~J.Kf?K8&q o#񡴾Kz-=E= !aiIȔ,71}6{WXqÀGn6ޫ \A aN)~'jc1VX*Qqat:+jݵ ɽL}4=$]H:`]su^M,+ï.T^ F+AS~ VG\cU : zU/Adp=cc ˠOz3_wYqGB[h~NWx,0O5&wt}l1)rEplm1Q/H]܊(1{*'d&ߤFh(&7/y\D҅ڦ[jڌyq<&R{!Sw'I<{!&{C#4٫}99¼={.Vem>o6A ?~{:M9fpTu؇~x[b=? [Z\gZ\V{eo)&Ռ6C1rʡ+԰J,WlJjD:C'8G ԍNsU8iV c_m;ꟛ9F0NJ*j^b;?#~C"j:L쉂]+'1F_X usҥ,Bwldq*_r-iV)ٛ"IٲڣԓkK)gT{JK@)-cD{ݕZp)$c54% ]J르d!m޳?/LX8C9%tݪG5J3U7)p^R{aIId+uR:%r9߯ 215W:˽[V?8@{JD-&=~1˸l1*C\Kw˨bU4ekI,[/ٶpMg U5w3=~9:sȉ3uHVq&W^ aqǹ~,%Ay0z.TC?+؊ӻ{Eɲ2jQRqz 'o""DOAŸ1G*Ҙ p PHMR$faIOOa^ ԜUڄ-=Q-h"dk7kLn> +j1R2j1::2;bZ En.y46 Ӗ C(ޫ ҠvD|>}$/e.E/y}Ug&gsEzMfmjoə m\x CO/l5T^;Mo*p ě~KHCh|'xɖ ?~wc?׿o_qWGwț TH

孔子仁学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主要讲讲他的现实意义吧...400-500字差不多
孔子仁学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主要讲讲他的现实意义吧...400-500字差不多

孔子仁学的含义与现实意义主要讲讲他的现实意义吧...400-500字差不多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

全部展开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儒家的仁义主张总是在与政治上的强力抗争着。秦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民本思想的提倡以及政治批评的活跃,总是生动地体现着仁学的精神。汉代,从贾谊的政论、董仲舒的抑兼并、废奴婢、除专杀之威、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主张,到夏侯胜、贡禹、鲍宣对暴政的揭露与抨击,无不贯穿着仁学精神。
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玄学产生,佛教、道教流行。玄学盛行之际,"名教"被批判,周公、孔子遭轻薄。例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曾因"后生者不见有仁义礼让之风"而伤神,但他却认为"承平尚德治,乱世赏功能",故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宣称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玄学家也有人认为儒家的伦常合乎人性自然而加以肯定,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这不是对儒家"名教"的调和,便是用道家的理论为儒家思想作论证。魏晋隋唐长期的儒、佛、道"三教"争斗时期,儒家的仁学甚至沦落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仁学终于走出了危机。孔孟道统取得了独尊地位,以仁为核心与实质的伦理本体建立起来。理学家集从前仁学之大成并有重大发展,他们以仁为理、为太极,将仁的实质归结为"天地生物之心",使仁的思想更加丰富,恢复了仁学的目的论精神,仁学也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乐做"亲民之官",立志改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革新;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多的人在反对权奸或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关头表现出高风亮节,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正气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更心系"万民之忧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为理学时代的仁学做了极好的总结。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是批判继承发展仁学的代表,体现了仁学在近代的新变化、新面貌。前者以仁作为冲决罗网的动力,他提出"民本君末"、"君权民授",提倡仁说,谓"仁以通为第一义";后者以仁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基础,看起来它吸收了民主、自由、人权等资产阶级思想,与孔孟仁学有"实质"区别,但其深层核心处却依然体现了孔孟仁学的价值标准。
孔子仁学思想内含丰富,并为后世历代继承和发扬。考察这样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首先,后世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中包含仁礼矛盾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认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颜渊》),想女娲补天,又不合时宜。孔子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当他的行"仁"主张处处碰壁,便不断发出怨叹"时也,命也"。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始终不能摆脱这一世界观上的矛盾。尽管孔子常叹自己时乖命蹇,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这种仁学思想被发挥到极至,就是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那个高尚的"仁",人们可以用性命去换取,能说不到了极至吗?诚然,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亲亲爱爱"或"泛爱众"表现了对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和爱护,无疑是对当时奴隶获得解放和人的价值得到提高的愿望所进行的合理概括。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乃至凝聚于今天的家庭关系,从而使炎黄子孙不忘骨肉亲情。全面地看,不难发现孔子的仁学是为其"礼"的思想服务的。礼的思想有其秩序性的内核,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的关注。那种将"礼"与后世所谓"礼教"简单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至于后世的"名教"、"名分"乃至"三纲五常",则是后儒片面强调礼,将礼绝对化的产物,与孔子礼的主张已经有所区别。孔子的仁学服务于礼,却代表了人道精神、道德精神、群体精神等等,今天仍然值得大力提倡。
第二,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孔子的仁学对政治的清明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仁学反映着时代,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长期以来,在仁学精神的培育下,中华民族逐渐养成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如修养完善自身道德,持守"为政以德";为政顺应民心,与民同忧共乐;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以养民。事实证明,仁风昌行时期,总是政治相对清明,官吏相对清廉;暴行大作之时,往往贪敛之风盛行,社会动荡不安。
第三,孔子的仁学思想造就了中国人民注重亲情伦理的特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富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新出土的竹简中,"仁"字从身从心。《孟子》记告子之言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也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可见,仁突出了人的内在因素即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人的真善美道德属性的表达。有仁的思想品质,才会有义的行为,故曰"仁者,义之本也",正义的行为准则是与仁相伴的。中国古代重孝,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道,更不会有什么良心善行。有了孝行,才有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诚信,才会有当政者的"养民也惠,使民也义"。所以,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北魏孝文帝说"《孝经》一卷,人行之本";隋文帝说"《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上行下效,孝是一切伦理的根本,由此推广开来,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但这个思想重视对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不能不说,时代的进步在他的身上是有反映的,否则他便说不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主义,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仁学思想以人为本,和他的以维护奴隶制为本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系虽矛盾亦难能可贵。他的"言仁必及人"、"爱仁能人"的仁学思想是既难得又照鉴后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取悦帝王,是不会这么受人欢迎的、并在民间找到他的市场。应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具有矛盾性,但更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
孔子是主张理论的实践性的,他常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为要"推己及人",使众多的君子在实践中具有"仁"的自觉,孔子非常强调理性自觉和主观能动作用,进而把为"仁"联系到求"知"。在认识论方面孔子径向理性主义发展,在政治上,孔子虽然是个倾向于守旧的唯心主义者,但他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并以其扎根于宗法关系的伦理道德内容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我们不能不看到,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是前后矛盾的。他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并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宪问》)作为贵族出身的孔子,由于阶级的偏见,他把"仁"看成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就绝对不行。这样,"仁"就成为"天赋的道德",就主张只好用人主观意识修养来补救。忘了指出的是,当仁在仁学里进一步发挥时,仁就是指奴隶社会的道德准则,是奴隶主对自己阶级意识的一种自觉。因此仁学思想再光焰,也同时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晷影。


转载《试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一文请注明出自〖北屯在线〗。谢谢合作!文章地址:http://www.btz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8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