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2:30:01
《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xZn"KG3RR̷|@hos_NO VD/|樟*U;^{Ŋۯ߂)9^[0T%?O7 58ۯ>!wf6";nQv>òڕv:ҁ]\Dl;/؋%EXDhchd.`8۞%I1 lk3":gvx-u7GHL޲C];.ZVFxNSŵU[0MqS;eBN,ywD T&lf( cmga1zr45PfBb8MGA}YQفڱ~h1{s2I.#JqPkٻo</ke3M_<l0ayb 'XtbFtݏ{5Kd*,vww@7'KV)6;K`_^=ֶ7Gh{:^RϨ71 ]}a'xI⮁(>;heaY`;bvחF1=)ȩ?Q1=:TZuɒ4⋝1&M %yvLnq;9D%r8=NԾ/Y| ?αyx-z+bYL f 'Me!J-[_YBN:jr+ی]dP>"T1v `^`s_VkH)&]jvDvN<> 0b41 &p1^y3% >) ('{llVZπ:F:E9tP뙽,Y:\ov #lO{ݐkj-v΅`V܁6\FW?ȧ'OQ/FؙVF9(&%RI7ߌ^^֢lESS(pɅ@{JoZ:ڜo᧋Tɯ+#E|o VGYjv_v@1a ROɍ6al} x #EUnM[3&Jxe~pJn* ,& 1 əHtŦp8qe"\;DF.wv#w}"FαLdi#n"C3!p;[@ wv7Cc8^#ۅ/L$lŌ;#S)f-CcTp#evbAV7ܽ2¨HƲ<|p٤1rFa?3v^񒓥Q 1ha[e %A0Ÿ{Y2qŸ#eDk<29b(Ja;+(Y:v+SIV?-rZ yl(~ /t2m]δ.+Ese ts!R5j(Y>#Q İ c3Gbh"XO ǤW}"DeUM7_wkBzy<6`:vb-ڿgT&suq!xN9bo:yD >JZK G\M,nL ;!ЎG'p  Đw.K"5@w@)#d"cӲxm/ D ؅" U9#]X4a佸@O dkpeY9e^ 鼎" |F^K(v;ȈTs=2V[FGZPR!<3WY"0p鞛@\^ n싯x3 ,M)Ӎz[~%>'"tT\,=ᔝ9wKdVW iKs]O5q4q+=P Ḫuz5 pr=& ;` h&qVTclrwUcf0@ε`d$ XB<_H8Q8gBk{H-]إ?njyI-0>"n5Z0V&0 B"r`*'YpQZZ.0o^H`٘+), ,(,3O7Lf|s9b$ j <4{;~}pq\{0f.8He<+c8g׆0@zy~z{vj ِ(H*(h#[(r"qiD*Uq HQ@SwD4eFr4h`a$2tI,͘ ݀"ꄜu//ƛ{˩t8n{?.҇H9\М<}ɖш^LN%S5wG59$QA G0ӗ_]ڵ]!e&sIf/>w8|v5t;ut%rt>8͉ܫvCTՑ %A$֦,[> d^Qmf ptр ld.K@P:U肇NǮ bTfnTn㹩>|#Lժ`)FYGo(bZ$ (iV r %,AFO3.5%GonT/uR0r'OL &J]yq@*HU\ō5vm$32҇՘&7r| W _7Վ=gw&u]QJ[kC>~:_Fp)F_y91?p5f>/\'|?pAf+2%"y {)Hwr"97w; D:2aӞHhI&6b~u2_=04NS/C'9[ c PvKKSZ:<6өj'z]巋cam4CtZd>Sg奊>Kb60ҡFI C%C5ڐ܉Fq-;_h}&Q5~h(XM?UC.nh<~us ]{KB̘]0 1cMx-jDa^5g$;^LzS?f %-,x=7| gV 0Ip!'1r{A??E*Ao_]+vK& hRfY \BFJc}=FtGd>?z$H@nLt@%Izț́=2eA/J.a9Cj%&J7_vYoYRgDJ`Ý~J$J&O!JR+X)Y-.hBY,kƛvOf'SZsKP0weƯ^ZVAR!]f4/MwJ67MaLψ}Wd?,h_49m/*ւ3Q;A5H;aӨ~F_6__K57#oz>y1v]Lܿyu+ & hqs? /?z]O^(#[I/Zx{?o?nI

《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活板》《核舟记》的翻译
沈括《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活板》的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

全部展开

《活板》的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核舟记》的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