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鼎的故事,新闻?请回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19:41:14
谁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鼎的故事,新闻?请回复,
x|r#IvTP*U=;֕cg,]h~6o?Ugtq/K8^Hy/OhqF!c"gyc {g]+x\-hlF<*{.=Y*eMn*nHڪ]%K/QM&b%VK82@O_0.iAmfF;*V 7lՋJ_djx34Vs 2%5VAv-?'M]{].qv.t* fZm;O ,;~F-r*y㲅iT-tik\0`EpVɆ2`Yb}~-Pw-?~̿?>VOɓ 7jsw~"w*m퇏ob*1K;î͔_`Fzo*O+ g%UeW+[;*8ID_(ТN6ˋML M5l:Eę'd+32}j%cp .1uΔA?6(EHy"u#^$Wh7mywoc\;6l99bgijm.W9>[SmlY0s{.B)J7sdLycc:O3^̨RYӖgw:T0qJm1wTq Fظ-p\&nrY$Bbkܧ-BcT1qE\W,(xt/K ~fer9s! =Eqw`V-83| ظpe//748KPX|r77ow;Á %QXmf#}~9f{TucCj|R!짎.L@Dw@b!YTJOyxɁ>B>SڌSt3k$x]Ys=%Y1cHr@;Ncܕ;!U!J=M[.tc/WnD`-db@xBta&l~%KP1)JUciy[(ޠ?}ԃkhcVçsbOQsk\x`w(MCΪBIM*fKhε \<- ( Tlj${OOw Zg;<|WO~m/N$jiÛR0vo !1|C B;^K zu.YE0b3}+='KH8.AJ*m,R\!\noNACKJZB/Bp|IyY4Unre8D{ lI@̸tLjTX< SΩ>pk?`Y^9vYe=~1jzNr!B);Mm8jULx R aY4 +?~`n&߽յ(K$hw{i~%g}aeqU׾i@,gZ<T@e e!e7+~\-q%`?ոv'2r[5H!֡3)ؗ9GjUMk8!x_-$\Ep=xۦEy"NH(7A5xH@3X^,B?o?Ta>!L°]߾y|M`b 1{¢ň4,0}v \ {5T-2an BA8Qx/Ҟ t2MEoGv893k<&X=c;W, nph&L[k쳇` %}! 9#^BGƘMbqji o=jDրiT>Ia,kLMYVwm  l<sa88BfDWEMºy SbaW&LaC-H"c3:MHLtMo l ;.!ABݘɢ̜yN%,9Ų* $&aF06,Dt82?'72ۖ+^6R ?z_LDrQd G00%P۹p{QDf?1LP}a$XRjQNc/v&7kjDŽ2%6W_-˂M4~}3.7}2uqq.ܭ'29 Mn(Sk/0=ZXLͤnyTY佋 xɠ <_@4K{bAbH}}FF(kh1GWHPL5ҭTx?+IKWkj[ j#1%ܘ QѸ̴8.&FB  "2+RS_E7 BTOtec"{ D߁S x༺yX*Oz6@/Ayt 5&2 &jgU:9iA4(Fsp!>"C H~ ׈ޅ$MOHL.)Aǔo7Etw5: c2D]2YNc}m/{Zo?}|<& ⠆)H ׹!6悙;eΰ8ua}JuVś4mJY&~xBI[tqAc88"q@% Q{[t_5&:-_Hoco[@bbxNdfk.rx"S`Q񇩄4yZy D1}I{UD!E4 L,]lkݼpL gpVwja 2fd{iX. i.pqɎz(-{-ʹ 2o&5(m-|!C, c14-/ɛ06ϼuX觼al'b 1 P`ټ̗j>>e(-ohmư,'7/ъAOu[LT`+& &"T=%(c,T; Xw Z>bO[O_1gd_/^F[gD @| G^H lpp,0eAz—/=&6~I|X|;cR#ڋUbV^l,xLACmT2MϐS$uN{Լ !h7)$Q ^+ o?~Gc,B`-ꃯ 1U%x]W-&z#rAm 9Z6Fj 3 ~Z]](@%Bnx}fw=\! wM0 q:Zo`51qږKO?OО%1%9ajyI<0Zx<1KQ,Y)u:kDOyيl lzkaK4y#KbD꫸K@C$ůMl t*o&рq?v/~@;ԕ$*<sk#lCYE,CҒ~D\R5l췫>1H(wA{PhoD0a=Ce6y s}"wLЌI$;DtGlw!!KB&BxqAJCCz=(ӹ%# xPlA:S@u=K0VK) Օy8J?LxhLş^?l2cgnYf\.w0v];~KԚfDC)ڣTSxb5`A Lx cIeƤd/ (p̘#5jꋢ%߀ ^zđL=[K)UxFI`FYb|l?OQEM 9LMA{3V~#f1ުaPkY6,.qf=5w*C_'v$@Ҩjd("Qŋ~ xR84gpi,;03%<)GF/k`^ `҇: r&"c[AdDV)|.K/^{K/^{{푝@}9QZJi/\@OF_ ڟ` /">vM% Ӄ9 -! nv~f x2 `'sD$x2x ,ebڂV|Q TքP v7]aj;AAZPg#K[}END| <^,D\hYNgyp^KԒfDӆ/i$YFJ٥ŝ3(ڕoQ1"ȑ rCpA L`5󇟤R`Rwn$X_p6=f fqX=!:K30u3(kv]KtumkXk"3kS GCv)r]S,,#,$4ɱ 1yM6IVd El]٬N x8{t՞n>EÞYÃ֢ESf*"LdDm&[o9%F1[Yf93dhV2ץZTk*0M뵙aMWL_-n?14M,JKfb*|h1 ;4K'Enn&*% QvxzŴ& #ۦ.450ULH' 8HY,4WgC5wU_ۛ,oeF>"&mAPZ飅\h c/h[j+%5'0Om*]l?j9lc2j}†ΚUx_WŨ@qEwGl(؁޼i_g+I1`pҜon]Ե9kgBWLGĎ[r.ԣnwW0)jwebY% KbτAw'7ڰ4GinC!-Mã%^aP>eYUẬAH|l&l11^ktcT.njXe'vMT@vR.B-5a{bd5h015}l@ _6 @[A>О%OPLcW=LPR`e|J򑉱RPnL`k 7탯̑ *K>c:߿ }5ۻY`ے N%|4?|ᇟV1/_}[$.G,6N6$C*QŔ9HhJc9e=&IfGS`>%DܦS j!qd1#1L֤vt\6ԃI=-A8*ߛu_6YBI, BG`,P11׍ -Iȇ9kENcF&Fư&Yq˦.{#8zQf2_ h!)dhB.h'N"tKmeN[A+ }E6OzPj~PpRO E}N%Cfij6t;K#ZH=-vPDAxS_n263b!.S؊in )/{uu*0挧; 1qUi 90 FCMi)hK=vbXJ7Bɐ* ,t6rFMDQbsEs ђlMp-ȤȬxb{<&qHh h) 3~=]o DN SjVCعXPe{d]> Oת0:a>7RF*f)ø$ @y/W: ZucsM{M%Ps#/<,ʳ (4*M/:Z,5)d(n@~йkmϯ{SGqV,Ax1܋̎a4h30'gl[ $n_Aې*W9la3Hs6y#s2AY-X,C9*T1i8J̃5y@VΊWӨWM%.e 4וB$֜zؤͽ{BJE̍(gbZذۺ}-Gެp|%Zm-Ug n//(XLcFy =fles'mF2~r9b)  5Ijȴ$QsDCd44ԓFs~K)ߧ\>qe- @\P(JBi~`h(Gb鏎͓2%K:oF

谁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鼎的故事,新闻?请回复,
谁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鼎的故事,新闻?请回复,

谁知道一些有关中国古鼎的故事,新闻?请回复,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没有太多,这还是借用的
回答者:qdwangfa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8 13:12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回答者:zhxr63 - 大魔法师 八级 3-28 13:16
名称: 司母戊鼎
出处及作者: 无
年代: 商代
简介
元人杂剧《隔江斗志》有诗云:“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局面;后两句说的是家喻户晓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诗中用“鼎足三分”来形容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鼎都是三只足的.这个印象大体不错,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除了我们常见的三足圆鼎之外,的确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正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候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饿农田中,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约80米.当时俗称此鼎为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据说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获悉,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伪币来收购,人们也未将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方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达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此鼎在当时为人所重视的程度.后来,国民党曾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此鼎过重过大,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一企图.建国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此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当不止此数),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部分,都是没有花纹的长方形空白地.足部饰兽见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在“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皇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风格都与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铜钺,亦饰有虎噬人头的图案,这些都为后一种说法,即司母戊鼎为武丁、祖庚、祖甲时所铸器,提供了证据.
就一般情况而言,铸造方形器要比圆形器困难,何况象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工艺复杂程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制作者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块范畴铸成的.一次铸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商代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司母戊方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鼎的历史:从炊具到香炉
鼎这个炊具已经失传了,走遍大江南北,作为礼器的鼎也不复见,官府改用狮子镇守威严,雄狮踩个绣球,雌踩个小狮,礼器之鼎只在寺庙可以见到,作香炉用.从炊具到香炉,可谓从俗世到宗教,这段历程走得比较远,历史的烟尘也已经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阁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间就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家当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饭时要敲钟,有一大排鼎盛着各样肴馔,听起来,可以赶上一座军营.这样的家,是大家兼豪门了.《红楼梦》第二回里有这样一句感叹:“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细想之,鼎这玩意儿虽然有宏大气象,烧饭或者煨汤,都太不方便,搁在故宫院里做做样子,倒能摆出一鼎煮天下的气派!鸣钟吃饭,可休.现在饭前可发短信,多少人不论,群发.然而,注定汉民族的炊具起源于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陶土制鼎,那时估计没有人奢侈到用鼎来做礼器,陶鼎是那个时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时代了.殷周时,中国人开始用青铜铸鼎,用于祭祀时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献记载有夏铸九鼎,那时候鼎是王朝政权象征,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圆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
中国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铜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铜84.77%,锡11.64%,铅2.79%.司母戊鼎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好吃的野兽.
由一炊具发展到政权象征,说明炊具的重要意义,它容纳着中国原初的人文精神,没有一户之鼎哪有万户之国?我想,后来的砂锅,鼎罐还是继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应主要考虑加工及烧制的便利,这不用说了.不过,我在1990年代,还用过北京的老式铁锅,它就有三足,锅径小而深,可能是传说中的小型的镬.在广大的南方地区,鼎状的炊具仍能见到,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叔叔就买过一口鼎罐,他用白观音土造了一个炉子,外面用铁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汤,烧木炭,总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厌其烦,把玩的时光都担误了.我出生的地方,产青铜的湖北大冶,则比较普遍使用鼎罐,这个鼎罐铸铁制造,圆锥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号铁丝做提梁,除了无足之外,与古时的圆鼎完全相同,现在偶尔还能在乡间见到,今夏去神农架,在大山人家里也看到了,他们叫锅吊子,终年吊在火塘上面,烧水或者煮肉.因为没有足,圆锥体的鼎罐在炉子或地上放不稳,所以还要做一个带足的圆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铁匠铺也经常看得到鼎罐,铁匠喜欢把鼎罐吊在铁炉上,用黄豆煨猪脚,去年,我在黄石下陆区马家村见一位安徽宿松来的铁匠用鼎罐煨黄豆和猪脚,他工作时,用碳素钢叮叮当当打制割草的镰刀,以5元人民币一把的价格批发给日用百货商.在燃气灶时代,城镇人就很少用鼎罐当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状不雅,热能转换方面也不如高压锅有优势,即使在过去的鼎罐时代,它也是被农户用来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热煨汤.但是,用鼎罐焖红薯或土豆饭却十分不错,因为平底锅主要是锅底取热,而圆锥体的鼎罐,热能一直可以抵达鼎罐的颈口,使焖制的食品最大范围地接触热能.或大约因此,古代道士炼丹煮药,都采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论是西周的毛公鼎,还是商晚期的后姒康方鼎,它们都成为历史,只留下诸多以鼎结构的词语,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说是到中原去熬粥喝.问鼎,大约是指图谋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当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贵族的奢侈生活.《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一大炊具,结构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设若周朝时起就有国徽,我相信这个国徽就是一只鼎,煮着芳香四溢的骨头汤的鼎,今日国徽上有齿轮与稻穗,是工农业的写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业手段制造的鼎,骨头汤则可象征农业文明,且包括了游猎、游牧和农耕.(
回答者:shuaiwangbai - 助理 三级 3-28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