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陋习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16:19:36
古代陋习有哪些
x{io+ɕ_10 WW=5Snc쁿zDR$%J⦅Ddr槸2"3?/9qW=2w9r7A5ΛR'wSχq~;Js]xGjyus] .z_"aHN\Ѽ]$?yĝ_½ҕ;st:q:NXNE_l F^iUI{jpιyK~U$rOƪԧ1UȺΕG]<&T@_YN6쇪=A]XI?]urW5xQFP)-˝E ߉b1ڿ; ׿Sď`j2%ayjdCֽ,,5 zlj*Z"Q(Ɲ %UJ8^~-ոlo*+qj &Qs tz@|ÜNN;[zɱ% J*ӏWu`^ ?Ns5ZȟܸbPotѥ>NUt*'lU֙]XDAyªM`65i4B39]ыU$'&XzV' sj2!BTO9q:h̟M:*]ӑX/?X?y)1 2x7UQz `yF򸍨!?R'sGtn{]nꣂ;OYv׉]${^k]$:Ljz;(ҝ}T~$f#UaVR݌HG nԽEvD"е>1*F*I(cp’ƝehEMqy%EAu*zNT1sY:L"L~]!tTXH 2 [ʙw)w>t;ju ZY*U0 }e%&OTw`\Z pnk\R:w]FX4?]bT_X9X$Eh`|'[7-;kJ(&WZ?:Hu|ݰ otlDȠٕň0d]ur,y(N^9,; b,b0%Q: b{IznVp^r=&TKM^msS RԳ~Ixbޭkd#eˮƹZUJ Džq% Mz~D]'=[%]K ,p p=+`9:3H*ԙH S8 rUdյx "a\b($ 7a퓙}tI*79WxMgsoQeXX110HHůOy*_uU%Zp iAɫ_b(K^B"`r,hxۙyOL}DjEA ^N!da6 @$7 Ϩa~gࢗʺLTĿ\ ]p1^~-NeȠz ю{}L4EWnD%C߀ &pJ )d,TuOn)r} qB.,Lgf}gz?VGVR:] 'c,Yן32-j#il7us>Vv笿k?^Œ DƛQK`A E1QLxdGպ(wS3 1M}Gۨe. ln7!/6X "!I:3Oҷ.q<&~ $;1ǍJzT{Jgu.vuF72u+ʋ 1kf7F 2RZ&%r$0GL 92x>x8K/=/mZ9e3Xa?e[lbR7@EAWx;ݨI.E}X,z0 m;*JbĠ5'~ ١HS ϸ T~#RX;4J\"'YNJ;}pgal`ybàY^3$ ҺGuOTVhj$wnݜˆd魥tO |c_ ) ӂ0)dnDeq7`7mz?)xa!Et/@ OQWƲFu}"i`TQ$zX${?#>a]8qv*t#ai% \G:J6宯JQ.@njҢɩY,WA'. grfo5Q5أf un2vD?\HpdE;`.0h<1E蒭^!sZ̘FB8N^5*3yR&<;P7)Nۚ %Ho:*{C M̏<qӡ8@)@zoL9ٲ|'lYUðH2 ^6o?~o_?_~//'w~/_7O7Տ?~}oxo_q^HnNڪ}NE9١8"j?Ef N*۔ԉ,S'XB "t1ђGXB_gijd`뜲Vfh$ ;{a[z/Ș70"@,yOWmq<(AE,)n[(#:fqG"EF{13CQK@PYO*g~V k;;!/PU2Ca{o^ 6[8K*I/OLLNn?NfX C-^yRIӿ7ˆ7 ȳ|x DeINքQO/'ASs+Gbޢ5K )T±>O bqY`,`Javw-"2R)T;Dw_=6`,y e.Ð *ҡ>CW:A\[}Ve*1O׈$Xnel2RZGVѩwAͩ{2TӬ0M5Rp,yu[}!dCq կb0&r/ c,#rI ^3,I~,1{5A>mxC2 hC4Qٟ I:k߮=urZdH.6G~'%'6H5UCY@vRHGJcx2eSt"UerKIZonaVQL̰W:M*f+sۍc6l:-6Qvז'j nmŎ* O:}0i*hR+.UP{=@Q%GS@%RMw-_0+rHl,ސwt3p/ӾPRSHfUYJ KPfx} T͎jsvedV0MT!RS6BmRl@':lNM.s}-ޢ/4{/QNJ/c<^&ԙRcOgD86MHE?laGdD +R>d CLsK|(C%#G1hwMӨ OnẔ*Cf7UJ] ' `ҥԘ~> 8%saVpЪu֦?a'A-+L*:/o~:JWd[x|X@ل&A{wu$5*jw?}Bm=1BΞMC֐ѫ.LcXeگZz{zXbN5Xޙ9BY~,dS ÀJ՝ɩч+AVw~|,*䈵 \dN3 CrPD_5#;M<4۰"Rػ<p s7=!wҍGF֒z< 7'' =M6fGek 6 /rTVDwژ\nkUXNb=Zc6SB:?(t |rWɸ%C/8+x̴15lywe{!/OlEq;UBCdKo&V# LEx0s/ڲh@~+xTF8!T ]ec &PӑGyL )Ȩ_l9Oz˸놻(!(5/t&3< #_UV0TFևM'd?Zh8{F(7w%Ԕ](JR}gn:rЄy.kP!2FH,SYCxGux/sM]u+LmrO->#za ?Ԍ@@7?&-75T{3|ҥHP MF#SA2cN9|K/> `(V`d&!g_=y 9ks[WJki oHA_>0@#OVP$͡X/h47fZ&6kّ~N嬜QYEWGF =qR*ifs0a#fAKf4g^jоQE[|+yW e.83M'aDan5#U6l`qLU+fQ!w0a$D44'S`R:r70DD0I?w]4 =t-o 4=Js륇(=-Nß*ݰ -"|dO,Ջe(di_V(xДRު CaT eK4L3稜`FdwByM8;3PIh]U$d &s!*+vdQp53&Ay\R Lz E[wyk30ܴ88&RMs 5*!<FK{<]jl֛4-w`DNNѓ X\h/ܱ­̏ZgsW%ZN y) m#&2կZMERcl|/SH

古代陋习有哪些
古代陋习有哪些

古代陋习有哪些
中国古代婚姻的异种:阴婚由“鬼”说亲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也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天折后,家中父母或长辈老人们出于疼爱,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另外,旧时人们普遍相信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就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阴婚.阴婚大多出现在贵族或有钱人家.
  历史发展
  阴婚在汉朝以前就有了.由于阴婚耗费社会上的人力、物力,毫无意义,曾予禁止.《周礼》云:“禁迁葬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始终没有杜绝.例如: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十三岁就死了,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为曹冲的妻子,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阴婚最为盛行的要数宋代.据康誉之《昨梦录》记载,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
  《元史·列女传》载:“子弟死而无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传》亦载:杨□死而其未婚妻殉;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
  在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直至晚清才逐渐消失.
  清末民初的北京仍有阴婚风俗的残余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早年,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吵醒,原来是“搭骨尸”的.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原来只娶一张女人的照片.三十年代以后,还有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
  婚俗仪式 由于死人结婚混杂了红、白两事的礼仪,各当事人又各有主张,阴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
  通常情况下,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空地焚化.
  阴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 ”也要供于“新婚夫妇”的牌位或照片前.以后再选个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起灵安指定的时辰葬入男方坟的旁边,并且两个棺柩要挨上槽帮,才算并骨合葬.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 “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以达到“夫妻”并骨合葬的目的.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
  一般说来,阴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因为阴婚的放定多是一次性的,所以没有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http://hi.baidu.com/%CE%CA%B5%C0%B7%C9%CF%C9/blog/item/8100a93f1660e1e854e72311.html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一、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 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 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二、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三、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
  古代官场陋习“拜门”之谜
  拜门”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陋习,其实质是一种依仗权势而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手段,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拜门者,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护伞、一个护身符;被拜者,也可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横财,并且藉此培植自己的势力.
  拜门只是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门生并不计较被拜为老师的辈份、年龄、人品、学识,只要有权有势就行.拜门时有一定程序,经他人引荐后,呈上“门生帖子”,并交纳一笔丰厚的财礼,再行拜师礼.“门生帖子”要写清双方姓名,自愿建立师生关系等内容.拜门以后,门生就可以对人炫耀自己是某某权贵的弟子,从此,可以凭借老师的权势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步步高升.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中论•谴交》云:“有策名于朝,而称门生于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为之师而无以教,弟子亦不受业,然其于事也,至于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贿以自固结,求志属托,规图仕进.”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拜门”的实质.
  自愿为“门生”者想攀附权势人物,而“老师”也想广收门生以捞钱.《官场现形记》中有一位姓周的中堂:“一直做京官,没有放过外任,一年四季,甚么炭敬、冰敬、贽见、别仪,全靠这班门生故吏接济他些以资浇裹.”有的官员为了敛财,竟不惜屈尊“倒拜门”,即登门到所认门生的家中强行行拜师礼.
  光绪年间,有个家居汉口的侍郎,当地一周姓富翁想让其子拜他为师,并准备银币百元为礼金.后来周某见侍郎居处俭朴,怀疑他是个骗子,犹豫不决.侍郎正为花销太大犯愁,所以想尽快收此门生,他让介绍人领着,亲登周宅,威逼周某让其儿子行拜师礼,侍郎则携钱而归.
  其实,收富家子弟为门生,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流行了.《宋书•徐湛之传》说他有“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资质端妍,衣服鲜丽”.老师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晚清官场中还有“拜断”、“缴帖”的规矩.如果门生平步青云,官居老师之上,门生就要持帖子拜老师之门,名曰“拜断”,告知往日的老师,解除师生关系,老师则要把当初收的门生帖子交还门生,是为“缴帖”.官场炎凉,有权便是爷,无权就是孙,由此可见一斑.
  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9/02-11/1559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