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3:50:48
月亮的意义
x|nr[D JʔNyoTP ԰^ kZRVJ9()`17w7[zxiF~6b7ݭ[Heoo]7_)Ogh w%#Ӎb^5)ϻگw0>D>.~|`s<1w"f7^ntߝ E;07 2 v>G~Ś~TV82+t &Gi {qNsٯ/ݘL-$1>)GW p7M9iʱ~}5sN>f;e2kX/.JeӋ=h$unUszY݃豹Ɲ]I=MZwcóJ.t6[țv²s ;r2on㳻sA,Gj_OH&Q,&~TvJh?NުD6ƛ=K;h O{̟\"8YӳKtt836Sdr*&^soO^8])at y@zW.c)L&t5B׻cu*' #2` 0_ 7 >wlV䂍|09o=%?=𤟪m7Me/v{4'Sl.JnsAej Sgȅ9C{G^gɮ Sv_W^&>6,!PşFULOdDsz"^"?0*0LÕeeWVaY[Չj,%1&u7x֤Wꚻ1~꼤 QdLn؛X_ UO w# 5VX18&Mb$ 'y9&S2w~w EkpԿI0"0 Z2͘8H#=S+Xwf2lNj4YJ;*4x1c*{vENAPgni!ϡo _n؊Y#[u6HdpL7A7Nhb}z=%۰Vs,ab6`RIU_=6ͅ/Fx `~sS?4o{ _̓ZϤܭ?%;A>>F_Q#@%|i; riwlC )Kf,EiE}twدZů/s(_c%KWzi6/'x[q7 AɭC}(AP8qs_zn58ꒄB 18}^ʜN :YX":4sK42aq,*B}ARB& hFCp;eƽ}`jk1ⶊ{0IY V邝g琄]K9wnx۬S)eLaiΓn^E1RAE+B4sRts.XhꧏܧSgB`JDįpcp4HvRw3h1&x[{vLo_ߺkř+jUh!]TĬ2\!t_\{{s܉9JOislaNM6x]?z-P ۬N [PAQ}HI܉AԐz3Ey"YNudDOԈyus0*Dd`H&,.*Gwv[UwcC{n]W Nv!y>"yd tek~,.Lꮻsހ0`Moyǐ74$ƁQ%IfksI59ȻOzBaxDPgnT ϡpvUW I/_˄ vkz-cRz+b/;5Iy&, K:T5NFJ g` }ei/$!e1|; T妮M.8q|u';أYqe8D`ΒnqSH&2\8GwT!x4zbU[X|{ DŽߏQjl49 ޘC#OPsJ[.tcvPqUG'¸xh.~<cR2ŀD언Z7~-˸ !`N3߭w6"j_FVtZ9nCx+KI=P'\^Q-y͎ix=e??Ełg:0<Ѩ`]m]ʎ/&j1XZO 'sPzMO^j[sx/0ƣރQI`%9Fa_?t w+8 כf(dYL&v6ԄЯpbɋлު9peFY`־QCD]nuk=8 pMq'aBsGϑ-H; ꊚA. w݀-JƁ6ϒ(4nxs/z}&Gb%z%^Y\b[ƴ6S8Iq NB~(X턉#sƘL"]:@$D[UǦ 07"W /dfa/h'FLr>=pSNƴǜJtP p;J5d}J ,.L8 ta2Aj쉶Z-.&`KFx;"KģQt rhNB@oJpL9)&4z$N kx`V "$:>{81U^Èyhx3{TkN`RCԘw+ va|haɬ0'=AZu4 I1ce_RXҤ~%};4.L ƾCe=L*+!QnX$.VPd(7-zyP5f[晱:֊rVFۇMLRi4ıZ{7'I6$&pW54 ~T%LP?VOLpMgS$ɮe0 <->W]{y>ۉutRi.(E ۔"8j~|,úa9sg/|O|Y0֮Mzǔ:BWi2WIMGj^ THuƄѱmX\߀Zм59b>b^Oh$w; {44^=|Hwnz0fc8]1DGĎGr1`Jt/'YP(AxIc ?ǿo1c3K0L DK+ YUARR%,ZF>[ReG GeJG^jئMb8Z 8PGtB^"!q 5o<E8<  |E|sLN_=8ETIcW{œ9~ŒYw?q )7Cm#%0Fd$?Yq]we 6_)HLbZZgFҿF(<#P b'ы-]aq#V?A!~;ud󝵠W#|V' GoXK'H;tP-IЊ\hوAEQ+%VŠ* 3T66b ))PO~k&d  š+E\`IB sԤ+5\A$$neS9T ]ق94u3Hx.`P闭.ѨrY\"+GBeء=ͮ=Rz;B^ɥF~?=gU>I٥#~r x:~x` w7aGn&: f \X"Vh2a2CP5C1# 2Ŧ.aE]jQY)O܈#ZͪrSšͪ0`[Է2#aMT2F4HP[y5%ŝrjRC_B'1 4Rqb\ا ރfcC4lVïlzg~\<uUa.3p/ _2q ͚9pR)GY3%j<|' cUJp;ѩINB!dcpI9~]]tg1.5TaIE E`n-*_gܧB&Q6m&8}8 G9(I"~ۼjm[)S],aí~+_y>N.,"(2/zػJʣbhrRny1kMc_ וgf u$UwC̤Aߌ[9+D@oOq |X4ial=3M[WL/d" ਔ뾕谩͸ɴv3' 0IZݰQ|aQsjJQO`ĵ&L7~Q0b,_Rcw{-*^TNAH$25dfdĩ\XT=h xdmJ,+0!{v P(2T V=#ipUcӸ{sF53n7?yIץCwZ"BaC3ʂH 8; ;AL/[(v *Ml dsv&} m'|nLrr{PvPtw,1`&9>?8O"-Z8vA  w>InY%"j6K3/9)-lz+Rnd&=eJyI  zjG/t-$i>~ }25Ɔ.vݩkM|JZ2Vq g s(yrT,Y2f60 D)G {xe7vɨoaVxVn,/҈L>`JΤY?}ps`ftJȍ;x-VnQۃV; fBdingp ’!QN5$A+8{5U?lՠ!?~g͌[^$ sA't$cpv2lwenؠscR ̳I KdL\rZrl귥X+؆5`A.(cJ# тK<\y7MC.Rcb^Bzj҃鞨-claeKJUll!sE[oő-ɲgX)i20gcNmM[8?ֶ0EpR`.\+1g຋Z2*1='C H+SW{ };4aS7G>h֬^s #Z/:TR7xDǛ`mMv)u$pXz= ѺHYX7Lr)*}!Ϧ~pXs-m \;hAV4t?b3eA =+:E[PyK%n7 o*^p&A:#zwAc+jmc#>1wddPy|qO[ŕgTc;YL wwT>V^5#:4,NN+eQEm}lN&Ԡ'5k#Sؽ {cB {zX= E+ 'ڗ0N4ps9UĴҕ6Mx&=ؚ6H8O+5Tn=0؟ 'Ľ4 ;rcKbsC(Ic6`Sr['tkᬅu6y"tA&,C6h+V򐔥CPBU$WmۑG_Zx;#fnz%A{ݾ% Vvw9 1sR'$xwl؊\;]-kIoim>O>ӤeIf#s%l:lܛ`auMg Ry VzVFgb'r APm.5na0psgRtG: FIy!,VJ^:I"'J壹 \v.Vu?JHeTO:4%GPBv7 sΙ2'k۷G_: ݆9:`avit 4~&W xS)ֆYZf\ߋ0n#F_d8],6؂sil"Vwi%#-;"Œ۰6JYG9,-.\0~?n5,YDZ [W5MC%txP ۄWSp3e2;A.mN˻ɇYn?;職{^@ fKڗa;u` ?u8Z/r)Mi&Srka^#ckWdt3/qwcw[!{Po%q_A`gA^25<;֙VaqQ Lő(tIHhC YF^Z0Z'!vHYKӞu"- tl]m:alfM j[.4/͍*@ZX;]z8@LJ-š<K`,lb{]vEd5b5 @\MQq36+'u8!"ŗwHҝ|B4k^ }Q(ZWk!FcxpTnꕻs57"+-j?4p7kf+kNZkHՖ8$!b/7Kht\2Տ ÇHV4V1{] xy*k:߄Hd` tkcqp{P-:uDZq{њɎUt!qKT3&ŭzls!9׻nڼe]l QMTjQh@%(d cVE&s&M{k~ (KaFZQT=exS˟,C7 w# t㋷|Y;SwW5W$SqWhz01߽ ʦ\nmCڤ s]cNd:Ÿw6s1rkSW1! ۊv[9~JE<8[S 'uo𼵶H\rŦw[^߻#!^WsN>o6o4MyIN)SҵN!EL&'i|3 a'mW;'$p^(fue};<+Kal2?Kd$l|Y΃ .͞{ע?b;=56J NsS&n%$o61!6mgɱ1Ri :Aof`NKah#!:B\ӅdE^$m/ļ[b<-=HMw)5h[(o-YdV;tLVRfAcVff+| ֖XX#WQFop}6l*) BH9vӃq35eǃ`(ys5nf4̖ĥ)򇟪7yc{n1&tWܻ#S܀?i."ڹn7ǟ~?~D8,(H,x2LRh9Ecc6&!ɂ3x̌̂a`Y£Mgb# 1cVm 00aod˜&$x 77rgt˽WpO2ǖ}H<=$ c ÖJJҗ`l .Ty] >zcA 4I_? D2!ǛD3P!7@BbwPBM8! :><3 qX!jXH.b-ę߀ ᙷBr#!!l0CO >`Cxp8!5 tvh C|~*CΓIJO Dπ0DW""Ek`Dd)pDx_$">JDj|ǜLON4Rf(? QQ E"Vc0E\@E4 VzDM x (>#EE(O3EqOf'0zFBOq`dß2R +PF?3iwyH#MF65R؈]hQjYH)G~H.c#YnV# @GN)}# 2އ;}VWyG`!lHx"T@◟A1? $ @HPHb&!/{Hh%" =Ha6`NFdoHqxar#$>߀HK$Yy @I¿Tp $U9K۟ 0I II2&|NҊ/TӒycB0J:6RAFcL)pJvPi8V 0vP%k-$|XC:\JdO,II;4$̒8|-C-V,ؒ&xRY<5;:*oABk}v)ӀlK/Ibi*)t>  Nށa">DsWbB;Ds8$~Ij@D>e504\h[Ϥb 4F [7`T(fjB5 =ʌpMaC&I߅l%4ik0 Ľ}D3tYfo+&!T'1/C' NZ *i<Dr*=}IJC@'N;3ǎچ줜Ov⥍;^w#'^ O$fy]@OaEivǛ KL{D'ǁ>񀟄} 몣O'ނ??1y e8A@iJ-j; (zEx PM| ~84T}fZG,ޅ jLR8(jPBE6ނEE8 E2J ÇQ/P% G- &9 BD)nw^i`RV ~[@)^CJ&JqX)@IR6o9 (SaBLY]?2%a*ԋtVnBMQ2߀Mq'#pS<LDS} pOY}:2\|876 !C(i /?JRq)T TaTX<U|"DH7AD*$UUeUQ>g҂;U/o^_+ ]%{UB4X|`%cae8X0VR{ d4(+|v0+T8+ZHCH+noJ߁C1՘u %{V>oWa}+jF+uajf+C]hI{`WbwxWq+YAIFal;WLk$1f!F'2],j@X#4 W;K؟ 뚯!SA^tX,2lXV a;X/YBe,w!t?_ ߄ɒhP0, [ނeF8YbBfY4<=3l_8K3Bg},/<3|fв Т~yDKw`4 3 VhǦiI&t&8-.7Ԓ,TӁ45h-nf:m$x-1xe?#L-̖zӀFԖh`[/W$8p۞ڹנ[/^a5&˦Ao8[| ^Q.@p}5.Z`^,b .zo/_q *l_7 (zԽCX.c\|f+ G>60C V"tɥOR >JM>zH]NOT.huy%6f:ᵆ /vB rJ+.NS/W{ sy6hCdwbK6V/7w?"2|4_C7KKPϿOFy%t)^7#<\Ṙ5D7p&!:OkF~A

月亮的意义
月亮的意义

月亮的意义
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

花前月下做某些事情..要是没了的话不方便

精彩回答2011-04-12 22:27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全部展开

精彩回答2011-04-12 22:27摘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追问Tank you,那么,你知道月亮的地理位置吗?提问者评价十分感谢评论(6)|16嘉陵双手 |四级采纳率26%擅长:天文学数学奥运/赛事真三国无双使命召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