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那用了“随寓而安”一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1:18:37
庄子在那用了“随寓而安”一词?
庄子在那用了“随寓而安”一词?
庄子在那用了“随寓而安”一词?
庄子没有直接说过这句话,但庄子的思想中有这个意思:
庄子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狙公养了一群猴子,打算每天早上给它们吃三只芋,晚上吃四只,群猴很不高兴,表示愤怒.于是狙公就是换成早上给它们四只,晚上三只,群猴就都转怒为喜.事情的本质并没有变化,猴子们却忽喜忽怒.世人的角逐在名利场上,与猴子吃芋是一样可笑的.他们抓到了什么,自以为高兴,却不知这抓到的东西忽然之间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世间说穿了是一场荒唐梦,相对主义理论即是对这场梦的本质的揭露.比如一个做梦饮酒的人,早晨醒来会因美梦逝去而哭泣.而做梦伤心哭泣的人,早晨醒来又会因为发现这伤心事不是真的高兴地去田猎.可是,梦中的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醒过来以后的人更不知道自己仍然身处另一场更大的梦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真正的“大觉”,就是明白了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碎片,梦中的幻景.可以虚与之委蛇,与之游戏,却不可执着认真.个人倘若遭逢不幸,那也不妨与时推移,安之若素.庄周梦中成了蝴蝶,那就愉快地飞行,醒来又成了庄周,那就是安然地行走.也不知道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天地便如同一个大火炉,万物便在炉中锻铸,铸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何必挂怀.反正还要变成别的样子.假如有一块铁,一定希望自己被铸成干将莫邪那样的宝剑,那就非常可笑,造化如果有知,会认为这是一块很不好的铁.所以偶尔生成为人,那也不必太高兴,生成为人而遇到空祸,也不必太悲哀.是蝴蝶你就飞,是庄周你就走.知道一切变化都非人力可以奈何,即就随遇而安,并且安然地静观这变化.这安然静观中,便有参悟天地玄黄的美感.庄子写到有一位高人得了奇病,人变得不成样子,他却安然踱到水边,看着水中自己的影象,心中问道,你还能怎么变吧.你的左臂大概会变成鸡吧?那我就用来报晓.你的右臂大概会变成弹子吧?那我就用来打鸟烧了吃.这当然是很奇特的想法,可是这里最重要的倒不是这位高人想得如何怪,而是他已经把那个值得珍重的“自我”,从幻象的相对世界里解救了出来,得到了一种宁静的自由.
这种随遇而安,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教导了人们,如何可以不用激烈的行动就能在内心消解一切俗世给予的精神压力.这有好的一面,就是教会人如何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够忍耐下去,但是,它也确实有很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叫人面对黑暗和社会不公时无动于衷,乃至逆来顺受.对于庄子思想的这一层消极影响,我们是不应讳言的.可是,我们应当能理解,在庄子把人生比作梦境的说法里,隐藏很深的还是一份莫名的悲哀.这种悲哀来自对世人的冷悯感伤,这是庄子哲学的情感之源.庄子本是负载着世人的苦难和罪恶生活着的.他不得不为一个示众的死囚而大哭苍天,不得不为人生的无意义孤独迷茫.所以,把一切看得无所谓,根源还是在一种认真执着的善良之情.总是认为世人的苦难自己不能无动于衷,良心上负着一个重担.倘若真是一个对世事冷漠无情的人,一个看一切事都无所谓的人,像相对主义这种自求心灵解脱的阅世态度,就完全成了多余的和不可思议的东西.所以成玄英说庄子的出发点是“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凌夷”,真是看得很准.
庄子没用过。
出 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