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1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23:25:08
英语翻译100字左右
x|n#YD3<<"#d~K U@y\3)HJ.8hÓ̸_s}4.]-fo?~ﶽn[7O-Sk/Z?4@gQ/ƴwL1{ݔws3Gߣezf~n-gߣ9:0jwsɎB$zo2_YlL>jnut3|3?T}to>4XNh 7w1Ʉ nj)a}8r㳈I_qodI·Cg>- y|C;lЇxFz>=3cNvf{gO~~}D6Ś oOop8e{#.zksWo_cVgZ~^[͸ܫ^+VŦm5_AZa/x՚~|`H|q7ڶ4 f'iͬrV&ԘMw0S'윟ۭ~.<^ֻ9\07Ts+9fBavQq)ecÿZT+wz; `oŖ#Ju93[\lc̃q>{#D߻-,}Z3W/9EOFfTK[&,m%8t05!Z=?зhLޅF擤[$qR*J>7 /q:%9`$w%>4 ̒)_\9h͒-i 6]~ng&I^+O E@8RC.ݿf1#œ__Mc x3Xf?~NϚT> JQ|`fZN5eJ{q]M: lG4e>/b [@1n4Pt.F;ˤA;g>i#xhz[3IGT*;hP8%1æ60O˥5T=_?;nlF7z.ZU}*$M~֋&Ɂ$"~c3ct7QOhDan}vPG0baip76hJiereThO:4hԞ|T\Ӥi>j]Mo9lNB>B%'[A+O@8VZҴ Àf\z7͉LYPYU!^rM[miozXW02N;.ݰE=9~w椰7`"DT)Y(uEkȀ**@gU>j-08ܽ Шrz%1d͂7''6CNĨw| ji<;Ή$cI& B䀦WKeΞ;(bԃV)[y) < ZklȻ(F F1% 6X `,śxG&4a>8{5]@;Gm{7RcBJjxep1M؊A j^QC=nRBM*Ɂ݁!bR=\PMUC2_C(}ݧRu@bP'X:41{Ubfnㄼw#u`i"'/u]MQ S7&sd]nFC[yI[D2f6׶;;T"fe#h 0?s#&&vy u4f+ޜ )s0fOApp<ק )oZ_A "fPj>3X&*+$՘k+.los8v`r˧74 QȷU>53Ż }`=k|/ĺ| pr6_-y3l-c3S:@07&÷?(fZ{|x Pn^/ |,ByD_ʌ/838>lD/qe8r!:8+ {a=wgˀ4lqϣnI#ܭy\DRꁞoƽ9>DüYkVoi]ʁ1plԡzy,4Y\^z[myt PY iCxU&𙠀T=01dQg#6t y 'GX#9:Q+qEn|K\5 :G@l!0WMy~oVTZcž8({XJ ؙNx=^%i.PGQO bT@'-0?Iȁ ;3mDL2 J5ˢTGdO`5y í0{3ƎLX)ѪDLl/V03f/2``F?M“tמi)_XK)[tTUv0~ĆQ|nmpp-\ QyMV5fo&p ˕o\F?iN|z;w-<ȹ)l@}tu$qwN|-dxŒ2'^~Gb9۟OqlP- |TpQJv#i¸o{^7OԢc0.tu N 3 ;PިT\BdUAZL(pq #C'k-Zb*(w&a8e J)QAT?n0S˵4L/Jn$>;m@VYth\o,oW8x$T.%,WjH' CR<*jqh>8=AxtFlpVކw}ԐSz`VuTD@uӄ5CmJRg,eO)oRJk(Qq6MI>xejH_q]2GBKuxQt4/ɐCR&d {>u(eЀQق; )<( k~VU?LWBUrQe0aj#5|:I@>)I(CM`;#݀{~ZrNL;Iܚ Gf7k'b|׹&gy|'jA!oOƺ3s@4U#tO?1B!~&J]p<!ғZQH)'-/ztŠ{+qTcϒW8@Z`D(c]I|*fM" I-ܣe(kZ^w"r3iT`ˤ2LfнWgRAH4' heSrؘhÎ&;_*= #b1 ;M9V*s(?<@X_TZ' ZI h gIsX;3[T2ΞiymcPТu#~/Z{&&eqX)%ZHE960jq쉛)IUf*%!U!hCu1g'L Y;WH=wZcd Dz)E@eʓx,rCR&e2\$;9Џ]qgӄLR hJ+L, pgty>'w@8Sve˯PZ~sܙT bşw1v^--Akb6J@MZ1S.U>BO %)BD:WotBX>tg-Q  sID$}m ܔ+R<:P\EDE2w8ڔ+P zʠDH/g tT~*f7hop!$# |=jYg. <+Il\dWr1ۿR`_(ɲ.Hڕ+yD(qN!,3I#)3R;z2FazRy!˼F~&kX׊?+H8+RVirz2RC>\Fo.?Kйwk%w⫡V 4̴p6'V :zPB+(X@vÆJ3vs/(?|p!aH6gUIW&ۦxr^ YGIA` Դ/D>wZe]h#5k~twP豞&Sz.k9$0Ux91l(~f&^TovZ< {8%|vJI0ޒ{H0J<=4| 2꿧dR}ٖJ|;n)sm͚3wc<*B ^dž-kkxYllyMh)^U[KzI9ҝD;f@jQ'ѫMؚHpq|.o jP*eV.^"P7DYsݷ 49O)y|乤eڄ`$Tj:v(T&u?IaG/LacbnL(=c>rje xIjRX-P&LbѭDs xfTfZl4_8=z-@f -Fgmޞ虭f?S-ώ,E L["$4;D/lb4DO)E4K|8Eohv"j&q=?o Rq djkE\atHnA- b1*KKN2஺mX. z[|S*;+e-h=RلQ/mB*\v`{s_i-/ǿ3Zţ:֫s pX>ԒϮ ]ATT O{58֤O-W'kBkAQos glrm\D |Beś7knK#ulfûS?C'jp@1v<ȱ<ג>c~G{m,@ƤCh4oka E>yV1ZEJ+bÊ<&:Q5YH@ѨWJl7[Br =ɵq4B"f}wehd(C6B51%Z7ҨзN,.IL\g X$ 9WB5m!)>*"c&INc[^"CMq#ox9,qVukVxd#-GQ6nMsMp\t1ҪiٺFBwH\)t (+jꫛR)ːI{+~Л#ПkQEx&!mk0]A Au Ek;n:i ]>C*v N>䋭KHL32?) eۦ | =@40K4Uzmmyx11ǭK2JcM}uI36AWOclw5~eyU+p|B -YEW%(HJ[S6cbjO ;8P%R4'S7Y*1;r\%2"zd )EBdʰ +d5W6N>/.˜ տ MoKKBg[(f2r2J4 R\k -#zvq q˛X;ʌq_2~"3*18rD$>Sh?-r?^tV;dIZOp/0\З$V y80 OXe357R'X5B,_X ϸ5Z77?mL8ez82TDOV3K̮`ZM+hhֈÖyڒs(5ҋZ)q ?Ҽ+,aC SQJMʶ/vTDgzDĚ0U&28*[&d5')c1(ł[H缃Y"A '{EbWV$tBgYHS|E: {b>)@mOo/qa&950{-<ȿ)%hBm}9#зT[=|ݬVo,^ʠ#ܳ SC Gx KmǔekpPE^aQϣ~rIӳd9V(P/5!|ЦI`xلnSp9^]*έVwBhٜn-ug} hm!oUHz8?\-dt}qNvM+F.fA A\SoV]'&OʠLO; +>3׵W,j3k39O5LT ӖȔ^U ZW=yzFcn+H ##Piښ h@\1 aj:5aޔEL6ۓ)\/΋{rR|6$E˜Gbzfq!ݛJWwޡ:DъK*/Xt^jH P > Fے&8XP ŻWR 1?]mJ 6I)A5{?{ Kƥnw8Ӂ}4x9S%;

英语翻译100字左右
英语翻译
100字左右

英语翻译100字左右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富与贵(不用译吧),是人都想要的。但不按应有的途径而得到,我宁可不得到。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按应有的途径而得到好处,我宁可不去掉(贫贱)。君子如果没有了仁,怎么能成名?君子即使在一个吃不完一顿饭的短时间内违背了仁义,也会引起困顿与流离...

全部展开

孔子说:富与贵(不用译吧),是人都想要的。但不按应有的途径而得到,我宁可不得到。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按应有的途径而得到好处,我宁可不去掉(贫贱)。君子如果没有了仁,怎么能成名?君子即使在一个吃不完一顿饭的短时间内违背了仁义,也会引起困顿与流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