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发明以及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3:33:26
邓稼先的发明以及事迹
x}R#ɶTTt*pڎuI<@Č@$h4~J#TkE"!3tj̰,"|ؾ'_ʦ]h[SNUKNz)gϿ}ꑿn?wQu~֕?R{=>cj/?ݾT#FCFdYN}Աv~]UޚtGE^'* ;#Bgu?hzX8}7]B}NN~5⢠auQīFtXEi`?I<#)摧]V@_dN{ҪTJhih?9k`![uݏ'9 ޭ19cx0us i"Va G' bH<|3T"4и*z/s۔" Re81,;! kqx^TtyD&5{=6/Kue]s;ѕB߀ zp@;~[xQYRâ&lP_옺Z{>=ߝ[SXES({9̀d* )8t* fӝd))y=]z&KgO&aTECc:WT@M Q\UF՝Xopp8 'wqNxÍK4iA'nIݝ"ͬXztW(9aMc=] RT#(wtu̦PvM*LzFfRö̀?>|־Qua,8=bȣNIg7@ <()Y;,T;\CLeJNqW׊J?k "X"-cm ^D9})eFo5INyl3bl*_eur7|BdKٶ0'V ({E`nRsR`$Yv8']LL>vBN7T=Eں!24vRuPLx+lt)LJwm; GVX^Ä*Vu=kD8<*– Ua_U M㨿R,elʾtsWP.pޔ-ΤpV+*~#>ujL[-4##2cNNL5h񃲖NnAKceK 'Q.g[9f4?ƊB8@H"v.C~fw[>@x'k[ыYVc^Q. 5[ൊWgXu3 #5XQ@̖'>I],zq#-XMO0}hRKb5L!>A:H։ߧD.q4uKu%3H,فZU=׃w8_ +=O2O0R fj5JMK  OqҖ8ͻ?{ZŎT.mW4 fIxwfLGIoT; LZ9I-MAtKqd!7`+@IѸ}-+|_J?LLcI=nDep`ge#Od8~I_٧7~;7 0vKY|F /")%<˭t=$`u^qdtU5? ƳPzn{ar YixVW-a؇;9g= ŦNG8)xҚ3^SI$׌϶a>}!} [!rT-H\+C `M(:<+A.Sy(|. NᄈNt]#PaXD04PSQTdAٯܝVh DgkQz dpڹ8]d ]hiNH-&aID C#B$ 2bJ*C:=/P$~%F(ZU!CF`&_g ʯnC40G7MW3v?;V#qu2lt-lP4N9ۣ/mN^fBswhJVa&ִ:P.}% Hyjһ ?Hң/z)u"zVa\*W7phZ{޵bwEAY 6ޮCow;0T*KJ[]ZU@3 R&v$&z>n Q6eXL4)[ Ԁv}S os|0%3p㈉0ZCj01M遾u>[ÿT"-#Q@ރcQU [w1'@Lw?cF:nhNXg:w,.x.jPa?uGP z핎䉜%G3I|g0QN@:("EgH̲X m1ьƁފS!7[9Ld$3hv%2NSl.2q8ui}o%P _%?dٸ(C ٸ$%rCڇmf%H/j*7+L I+aW%ᄣ |ɃJ sr w>d45c:ΰ%}LD Ƈ]2!:GM8C X`0aFZ1 A0s-:u(D|F$NLP'݉l٘-]2+iFk!]3i)U5Dqxp|?wI ?VA:p0 @ &wk8xY z9aU&Ìi{VQK&dLiўsOx5 k)fP xw [|=d#]@:ݹĿNVHZQ4ݬUɄa Qb; : PH1u=a1_Vp0xH g{N/4x;\d,!l2do (cuEr< hۣHG W.;E%dh9bгeS/%khv@ _QM:jOkִ|4-WS&rNƶKtnqrK̝L-@8 atd_DL.Ȯ-ҙd~9*)A?aoLֳ5-g"ࣺq1xbYj$sN ng= `ZX y]7xUrӾaa=˥(rb=b{d(h8::m[nzRT5_[Nsbp昧 _Ų(Ѕs*Y#_ :(c0\:<" 1͒h- lӼ+!cf$o^jKz&0gA_Kst>LX9ea7mbԼ42XUP)zIp*fץXXS2(GjpdێI3mJ]r,$Ĭ%ˠHΘ}W%̧5`Ϡ!5pq}l0 ͱ- %Cݨ%;͠AQF3,+FwtkQ0&ģ@,]]+-xÍM>r%1tBa&I@QtDd {xC;Ql uOHc U^fb.zWЀ *ɱAMs(zL\q>`Rgb=oeVC+#?bI1?Q1dm¿ ]:k&at*O (,bq0LT{wʍk%f>IR20} 5!^0 Iծ|߰\ A#CcUH:MjKW`JGnӳ Z#*1/z&d ҷt.nT_8+J$}"A$MߜY_9Ao&"NzĮ Ic0 of Xv!r@ "Cc(} ]VZ ͽ2Q8zV۫ IJY%]O}{pja/S>W:k*I̎\Hb^?gPۄh24elH)FhMkNqVѐ-mD)pw҂\k8M=P e˟s٦ĂaHn OVk3D9p2Rno(4Xt%Y(= EQ@Akݫ8 Ɗe稇  xˮ)rqGurt8#U9o_ 'qR@tfAypl@|!2 |/:@C'IM AƩAIE=<ҷ5om HEJ/ݩZ{C YMKJHo2!}2J{H>d.yh?G}Pҥ]ަx( lge6($Cz5F0Vj#qOtA #cEUyNavٝ 0O5:s)h t>Gśtdn<7tc3saAЁaVOX+Q~rfUb j<ٶގJ.PfQ:`k)%Nj<݉:Mj㏖|4 볊ʴT!ࠒL5s]C(\g`yUEPdդ 5 a*è쬧Vo]+e f]LGٿpRMŸDi8e%#@ B,}OtFf嗽A^ZV(!TN{㨟GIhZ%|Ig0Z'ޤWӛ{5^x!旰p< fr޹}a}ƮvQp5dbšt疰S0̅o\qs g`f bVR胂4-c. neJ'ݼX>E 9/{L  㹐p8`a^Ds̹^B싌j0ˣxCž.Xz {r )y0)쩵1FL-_s]rWkj sT |2SL~0Tv䷂p1Κ;Êt%#ʉ+{#F 2sg<0FzӰrIStC+'=613bw\/Vb7.I|LضKw~^DB[F! QJ%sϐɭBg~D[yr0&"?kycAv",g6?i\6= gv9ͣւi_͟ޏ1#i;~~G92' ಢjOU*uWJJJ̟)1r o *ේjn|+}+Knj^]{VeVeVeVeר2cw=& dᓔJ> !.崒9uV+>wR?t*pQ xi#-)jnv%'1+L >d6T,AɩUSSiqU۹2q-Ւ6ubFD~UZ`\SlQʗX>E4DM&|,ó,zR)L" 3ɲd>_Lo72?ýWkoc^[,.g_?yW1qnXQy޿i4z!vu}ü1ҫiw9-OS؋,l+jcϗ\S r}Z )>Z_WK:օ|qɕ\Szm-&zJ= S߸Bj$ \ßY{| J'v0;Sތ'׼ 9ۻ}FÆ} .d|A9$8R.s)e0*Q~oGd" zHq7&eE05&;_Q*2N03pjId_?⾱ _x )2ag# z!ϼRrd/&9.o=|IsWJrR_yO 5n*1^'*1zϺt}%ƒgT3Wĥ%\["~_8}nLx} &} w{9ֹkLE&ȳWxGfMbO=paٟpod!kCl˾<1xBSI[m!TkD.RMۊfwJq #HŧZS0E5 /peR8Uکk*s-~nmf^lXz Bem2EDpqI͛.w~:~ZqKvDM|aW,/{e鎬xx֕E}? TnQX// Kv}LߚZ.p<@cܟjY 6Ljk>Aiq&c~zM9/G;5W.^yLW_Q>ׁO`\.,ڗ/Z`/n,|n?CܯȒ'/"eӱ3K7;KYA:brђh i(b~^-!B̹}Q Xqc ڮ-Yӏ wYѺ[^ڽ \Amdm˕%}\&6^en.RQ?L ..Y>=vvK{g]اd^

邓稼先的发明以及事迹
邓稼先的发明以及事迹

邓稼先的发明以及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编辑本段]邓稼先个人概述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1948年至1950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编辑本段]邓稼先生平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编辑本段]邓稼先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邓稼先词是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编辑本段]邓稼先贡献简述及后人评价
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选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1948年至1950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

全部展开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1948年至1950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收起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

全部展开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收起

两弹一星,在戈壁研究氢弹

邓稼先贡献简述及后人评价
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

全部展开

邓稼先贡献简述及后人评价
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收起